又論曰∶主療之法。先須究其根本。考其患狀。診其三部。決其輕重。量其可不。與其湯藥根深遠(yuǎn)。少服即望痊除。未及得瘳。便復(fù)罷藥。乃言藥病乖越。似不相當(dāng)。如此懷疑。余所不取。亦有因瘧后作。亦有因痢后為此病根。其源非一。略舉綱紀(jì)。比類而取療之。方法如后所言。
又論曰∶骨蒸之病。無(wú)問(wèn)男女。特忌房室。舉動(dòng)勞作。尤所不宜。陳臭酸咸。粘食不消。牛馬驢羊。大小二豆。豬魚油膩。酒面瓜果。野豬之屬。葵筍蒜蕨及生冷等。并不得餐。
自非平復(fù)一月以后。乃漸開也。大略如此。觸類而長(zhǎng)之。此病宜食煮飯鹽豉豆醬燒姜蔥韭枸杞苜蓿苦菜地黃牛膝葉。并須煮爛食之。候病稍退。恐肌膚虛弱者。可時(shí)食干鹿脯。為味中間所有得食之者。按其條下具言之。
廣濟(jì)療婦人腹內(nèi)冷癖。血塊虛脹。月經(jīng)不調(diào)。瘦弱不能食無(wú)顏色。狀如傳尸病方。(張文仲方)曲末(二升) 大麥 末(二升) 生地黃(肥大者切三升) 白術(shù)(八兩) 牛膝(切三升)桑耳(銼三升金色者)仁(各二升去皮尖及雙仁者熬) 近用加橘皮(八兩)上十二味并細(xì)切。于臼中以木杵搗之如泥。納瓶中。以物蓋口封之。勿令泄氣。蒸于一大石匕半。不利。初服十日內(nèi)。忌生冷難消之物。以助藥勢(shì)。過(guò)十日外。即百無(wú)所忌。任意恣口食之。唯忌桃李。若須桃李宜去術(shù)。若不能散。蜜丸服之亦得。一服三十丸。日二服。去病。
令文仲論∶傳尸病。亦名 瘧。遁疰。骨蒸。伏連。 。此病多因臨尸哭泣。尸氣入腹。連綿翕翕然。死復(fù)家中更染一人。如此乃至滅門。療之方。
獺肝(一具破干炙) 鱉甲(一枚炙) 野貍頭(一枚炙) 紫菀(四分) 漢防己(一兩半)蜀漆(洗)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一兩)上八味搗篩以成煉烊。羊腎脂二分。合蜜一分烊。冷和丸藥如梧子大。服十丸。加至十五丸。
。次服臂上。次服門上者。大驗(yàn)。忌海藻菘菜莧菜。
又灸法。
立腳于系鞋處橫紋。以手四指于文上量脛骨外。逼脛當(dāng)四指中節(jié)按之。有小穴。取一縷麻刮令薄。以此麻緩系上灸。令麻縷斷。男左女右。患多減。
又方青羚羊肺(一具破于布上干之) 莨菪子(一升絹袋盛) 醋(一升) 同漬經(jīng)三日出。
各于布上曝之。令至干。微火熬莨菪子。各搗篩和以蜜丸如梧子。服三丸。加至四丸。
地骨皮 白薇 芍藥 甘草 犀角 升麻 茯神 麥門冬 黃芩 桔梗 枳實(shí) 大黃前胡 茯苓 天門冬 生姜 桑根白皮 羚羊角 當(dāng)歸 柴胡 朱砂 芎 鱉甲 蜀漆知母 石膏 常山 烏梅 香豉 黃 地黃 橘皮以上并可詳度病狀用之。(并出第一卷中)
伏連方五首
廣濟(jì)療瘦病伏連傳尸鬼氣疰忤惡氣方。
班蝥(去頭足熬) 射干根(各四分) 石膽(七分別研) 桂心 牛黃(各二分別研)犀角(三分生者屑) 人參(二分) 石蜥蜴(一枚炙) 紫石(七分別研) 蜈蚣(四十炙) 麝香(少許別研)上十一味搗篩為散。研相和。每日空腹服一寸匕。日三服。用井華水二合。溫即頓服。
勿臨嗅。與白米粥吃好。覺(jué)小便澀好。如合藥。勿使婦人小兒雞狗見。忌熱面果子五辛酒肉生血生蔥。
又療瘦病伏連。避諸鬼氣惡疰。朱砂丸方。
光明朱砂(一大兩) 桃仁(十枚去皮尖雙仁者熬) 麝香(三分研)上三味。研朱砂麝香令細(xì)末。別搗桃仁如脂。合和為丸如梧子。其和不合。以蜜少許合成訖。清飲服一七丸。日二服。不利。忌生血物。(并出第十四卷中)崔氏斷伏連解法。
先覓一不開口葫蘆。埋入地。取上離日開之。煮取三匙脂粥納其中。又剪紙錢財(cái)將向新冢上。使病兒面向還道。背冢坐。以紙錢及新綜。圍冢及病患使匝。別將少許紙錢。圍外與五道將使一不病患捉兩個(gè)鎖拍病患背。咒曰∶伏連伏連解。伏連伏連不解。刀鎖解。又咒曰∶生人持地上。死鬼持地下。生人死鬼即各異路。咒訖。令不病患即擲兩鎖于病患后。必取二鎖相背。不背更取擲。取相背止。乃并還勿反顧。又取離日。令病患騎城外車轍。面向城門。以水三升。灰三重圍病患。又作七個(gè)不翻餅。與五道將軍。咒曰∶天門開地戶閉。生人死鬼各異路。今五離之日。放舍即歸。咒訖乃還。莫回頭。此法大良。(出第七卷中)文仲療伏連。病本綠極熱氣相易。相連不斷。遂名伏連。亦名骨蒸傳尸。比用此方甚驗(yàn)人屎(五大升濕者) 人小便(一升) 新炊粟飲(五大升) 六月六日曲(半餅熬碎)上四味。取一瓷瓶盛。密封置一室中。二七日并消。一無(wú)惡氣。每旦服一大合。盡二服無(wú)不瘥者。合藥時(shí)潔凈燒香。勿令婦人小兒女子雞犬孝子見之。(出第一卷中)延年桃奴湯。主伏連鬼氣。發(fā)即四肢無(wú)力。日漸黃瘦。乍好乍惡不能方。
桃奴 茯苓(各三兩) 鬼箭羽 芍藥 人參 橘皮(各二兩) 生姜(四兩) 檳榔(七枚)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納麝香。溫分為三服。如行八九里久。忌大醋生冷五辛。(出第十七卷中)
飛尸方三首
病源飛尸者。發(fā)無(wú)由漸。忽然而至。若飛走之急疾。故謂之飛尸。其狀心腹刺痛。氣息喘急脹滿。上沖心胸。(出第二十三卷中)集驗(yàn)療飛尸。瓜蒂散方。
瓜蒂 赤小豆(各一分) 雄黃(二分研)上三味搗下細(xì)篩。一服五分匕。稍增至半錢匕。以酪服藥。(廣濟(jì)療卒中惡心腹絞刺氣急脹奄奄欲絕 廣濟(jì)同出第七卷中)備急張仲景療飛尸走馬湯方。
巴豆(二枚去心皮) 杏仁(二枚去尖皮)上二物綿纏。捶令極碎。投熱湯二合。指捻取白汁便飲之。食頃當(dāng)下。老小量服之。通療鬼?yè)舨 <梢柏i肉蘆筍。(此已見卒疝中正療飛尸故不刪也 文仲同出第一卷中)古今錄驗(yàn)附著散。療飛尸在人皮中。又名惡脈。又名賊風(fēng)。發(fā)時(shí)急頭痛。不在一處。針灸則移。發(fā)時(shí)一日半日乃微瘥。須臾復(fù)發(fā)。皆療之方。
細(xì)辛 天雄(炮) 莽草(各一分) 桂心(三分) 附子(四分炮) 雄黃(二分研)烏頭(四分炮) 干姜(四分) 真珠(二分研)上九味搗下篩。服五分匕。不知稍增。當(dāng)以好酒服之。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菜。(出第六卷中)
遁尸方三首
病源遁尸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脈之間。若卒有犯觸則發(fā)動(dòng)。亦令人心腹脹滿刺痛。氣息喘急。旁攻兩脅。上沖心胸。瘥后復(fù)發(fā)。停遁不消。故謂之遁尸也。(出第二十三卷中)廣濟(jì)療初得遁尸及五尸。經(jīng)年不瘥。心腹短氣方。
鸛骨(三寸炙) 羚羊鼻(二枚炙令焦) 干姜(一兩) 麝香(二分研) 蜥蜴(一枚炙) 斑蝥(十四枚去翅足熬) 雞屎白(三兩熬) 巴豆(五枚去心皮熬令黑) 青(二十枚去翅足熬)藜蘆(一兩去蘆上十味搗篩。蜜和丸。空腹以飲服如小豆三丸。日二服。稍加至六七丸。以知為度。至吐利。忌生冷油膩豬肉蒜粘食陳臭蘆筍。(一方無(wú)斑蝥雞屎白巴豆 青藜蘆)又初得遁尸鬼疰。心腹中刺痛不可忍方。
青木香(六分) 丁香(六分) 鬼箭羽 桔梗 紫蘇 橘皮 當(dāng)歸(各八分) 生姜(十二分) 檳榔(十四分合子碎) 桃梟(十四枚去核)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分為三服。日晚再。以快利為度。忌如藥法。(一方無(wú)橘皮桃梟 并出第四卷中)集驗(yàn)療遁尸。心腹刺痛不可忍方。
桂心(一尺準(zhǔn)一兩) 干姜(三分)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上三味合搗下篩以好苦酒和之如泥。以涂痛處。燥即易之。忌野豬肉蘆筍。(千金同用干姜一兩出第一卷中)
五尸方一十一首
肘后療卒中五尸。五尸者。飛尸遁尸風(fēng)尸沉尸尸疰也。其狀皆腹痛脹急。不得氣息。
上搗蒺藜子蜜丸如胡豆服二丸日三。
又方搗商陸根熬。以囊盛之。更番熨之。冷復(fù)易。
又方粳米二升。水六升煎二沸。服之。
又方掘土作小坎。以水滿坎中熟攪。取汁飲之。(并出第一卷中)刪繁療五尸蠱疰中惡客忤。心腹刺痛。丹砂丸方。
丹砂(研) 干姜 芎 芫花(熬) 烏頭(炮各四分) 芍藥 桂心(各八分) 野葛皮(三分炙) 吳茱萸(一合)上九味搗篩。蜜和為丸如大豆。服三丸。日三。清飲進(jìn)之。
忌生血物豬肉生蔥。(一方無(wú)巴豆梔子出第十卷中)備急療卒中五尸遁尸風(fēng)尸飛尸尸疰沉尸。其狀皆腹痛脹急。沖心攻脅。或 塊踴起。
或破雞子一枚。取白生吞之。困者搖頭令下。(文仲肘后同)又方(葛氏法)雄黃 大蒜(各一兩)上二味搗和。取如彈丸。納二合熱酒中服之。須臾未瘥更服。有尸疹者。常蓄此藥。用之驗(yàn)。(文仲肘后同)又方干姜 附子(各一兩) 桂心(二分) 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生用)上四味搗篩蜜和。又納臼中搗萬(wàn)杵。服如小豆二丸。此藥無(wú)所不療。忌野豬肉蘆筍生蔥。(肘后同并出第一卷中)文仲療卒中五尸方。
取屋四角茅。納銅器中。以三尺布覆腹。著器布上。燒茅令熱。隨痛追逐。 下癢便瘥。若瓦屋削四角柱燒。用之神驗(yàn)。(肘后同出第一卷中)古今錄驗(yàn)八毒赤丸。療五尸癥積。及惡心痛蠱疰鬼氣。無(wú)所不療。即是李子豫赤丸方。
(出胡錄)雄黃(研) 真珠(研) 石(泥裹燒半日) 牡丹皮 巴豆(去皮心熬) 附子(炮)藜蘆(炙各一兩) 蜈蚣(一枚炙去足)上八味搗篩。蜜和丸。服如小豆二丸。日一。極得吐下。欲長(zhǎng)將服者。可減一丸。忌豬肉貍?cè)馓J筍生血等物。
又五尸丸。療諸尸疰方。
芍藥 桂心(各八分) 吳茱萸(一合) 丹砂 芎 烏頭(炮) 干姜(各四分) 蜀椒(一兩去目汗) 梔子仁(五分) 巴豆(四十枚去心皮熬)上十味搗下篩。蜜和丸如大豆。一服三丸。日三。忌豬肉生蔥蘆筍生血等物。(并出第七卷中胡洽有芫花四分野菖皮二分為十二味)
尸疰方四首
病源尸疰者。即是五尸內(nèi)之尸疰。而挾外鬼邪之氣。流注身體。令人寒熱淋瀝。沉沉默默。不的知所苦。而無(wú)處不惡。或腹痛脹滿。喘急不得氣息。上沖心胸。旁攻兩脅。或螺塊踴起。或攣引腰脊。或舉身沉重。精神雜錯(cuò)。常覺(jué)昏謬。每節(jié)氣改變。輒致大患。積月累年。
漸十三卷中)刪繁療尸疰損鼻。或聞哭聲。或見尸常發(fā)。死人席湯方。
取死人眠席。斬棺內(nèi)余棄路者。一虎口。長(zhǎng)三寸。止一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為一服。立效。(出第十卷中)文仲療尸疰方。
取新布裹椒敷疰上。以熨斗火熨椒。令汗出。立驗(yàn)。
又姚氏方燒發(fā)灰 杏仁(熬令紫色等分)上二味搗如脂。以豬膏和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神良。(千金同)又鸛骨丸。療尸疰惡氣。兼療百病方。
鸛骨(三寸炙) 桂心(三寸) 虻蟲(十四枚去翅足熬) 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熬) 斑蝥(十四枚去翅足熬)上五味搗篩。蜜和為丸如小豆。一服二丸。日三服。清飲進(jìn)之。忌野豬肉蘆筍生蔥。(并出第一卷中)
五疰方四首
病源注者住也。言其連滯停住。死又注易旁人也。注病之狀。或乍寒乍熱。或皮膚淫躍。或心腹脹刺痛。或支節(jié)沉重。變狀多端。而方云三十六種。九十九種。及此等五注病。皆不顯出其名。大體與諸注皆同。(出第二十四卷中)刪繁華佗錄帙五疰丸。療中惡五疰五尸入腹。胸脅急痛。鬼?yè)艨外琛MJ顾勒摺H牒砑从H粢燕洹⑽飶?qiáng)發(fā)開。若不可發(fā)。扣齒折以灌下藥湯。酒隨進(jìn)之即效方。
丹砂(研) 雄黃(研) 附子(炮各一兩) 甘遂(半兩熬) 豉(六十粒熬) 巴豆(六十枚去心皮熬令變色。)上六味搗下篩。巴豆別研令如脂。乃更合搗取調(diào)。白蜜和之。藏以密器。若有急疾。服胡豆二丸不覺(jué)更益。以飲投之。此藥多有所療。殺鬼解毒。破積去水。良驗(yàn)。忌生血物豬肉蘆筍。(古今錄驗(yàn)同出第九卷中)短劇五疰湯。主卒中賊風(fēng)遁尸鬼邪。心腹刺痛大脹急方。
大黃(三兩別漬) 甘草(二兩炙) 烏頭(十枚炮削皮) 生姜(半斤) 桂心(四兩) 芍藥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烏頭別納蜜中煎。令得一升。投著湯中。去滓。分服三合蔥。(千金同出第四卷中)古今錄驗(yàn)五疰丸。一名神仙丸。一名千金丸。一名轉(zhuǎn)疰丸。一名司命丸。一名殺鬼丸。
療萬(wàn)病。邪鬼疰忤。心痛上氣。厭夢(mèng)蠱毒。傷寒時(shí)疾疫癘方。
丹砂(研) 石(泥裹燒半日) 雄黃(研) 巴豆(去心皮熬) 藜蘆(熬) 附子(炮各二分( 蜈蚣(一枚炙去足)上七味搗篩。蜜和丸如小豆。服一丸。日一。即瘥。不解。夜半更服一丸定止。帶一丸辟惡。忌豬肉冷水生血物貍?cè)狻#ǔ龅谄呔碇校┯治逡巴琛/熚屦妗J婵摒胬漯婧鏌狃嬖谏眢w。寒熱短氣。兩脅下痛。引背腰脊。
吸吸少氣不能行手足煩疼。目牛黃(研) 麝香(研) 蜀椒(去目汗) 雄黃(研) 大黃 當(dāng)歸 蜀烏頭(炮) 蜀天雄(炮) 硝石(熬一方(一枚炙)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 鬼臼(二分)上十七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日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忌豬肉蘆筍生蔥生菜生血物。(出第六卷中)
江南九十九疰方二首
集驗(yàn)療江南疰病。凡有九十九種。寒熱尸疰。此病隨月盛衰。人有三百六十脈。走入皮中。或左或右。或里或表。如刀錐所刺。乍寒乍熱。喉咽如鯁。食如噎。胸中痛。繞臍苦痛。
食取桑根白皮切三升。曝燥作湯。淋取汁。浸小豆二升。如此取汁盡。蒸豆熟。作羊鹿肉羹啖此豆。(出第一卷中)崔氏金牙散。主邪魅。心腹刺痛。病狀與前方同。
金牙(別研) 雄黃(研) 丹砂(研) 石(泥裹燒半日) 寒水石 青(熬) 巴豆(去心皮熬) 樸硝 桔骨干姜 牡桂骨(炙)商陸根 大黃 細(xì)辛 蛇上三十二味等分下篩。酒服五分匕。日三。忌豬肉冷水生菜生血肉大醋蘆筍。(集驗(yàn)同出第七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