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二兩) 芍藥(二兩) 生姜(二兩) 當歸(二兩)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 大棗(三十枚) 麥門冬(一兩去心) 干地黃(一兩) 黃芩(一兩)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空腹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
古今錄驗論。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數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小便者。此是腎消病也。特忌房勞。若消渴者倍黃連。消中者倍栝蔞。腎消者加芒硝六分。服前件鉛丹丸。得小便咸苦如常。后恐虛憊者。并宜服此花蓯蓉丸方。
花蓯蓉(八分) 澤瀉(四分) 五味子(四分) 紫巴戟天(四分去心) 地骨皮(四分) 磁石(六分研水淘去赤汁干之研入) 人參(六分) 赤石脂(六分研入) 韭子(五分熬) 龍骨(五分研入) 甘草(五分炙) 牡丹皮(五分) 干地黃(十分) 禹余糧(三分研入) 桑螵蛸(三十枚炙) 栝蔞(四分)上十六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以牛乳空腹下二十丸。日再服。忌海藻菘菜胡荽蕪荑等物。
又服前丸渴多者。不問食前后。服煮散方。
桑根白皮(六分) 薏苡仁(六分) 通草(四分) 紫蘇莖葉(四分) 五味子(六分) 覆盆子(八分) 枸杞子(八分) 干地黃(九分) 茯苓(十二分) 菝 (十二分) 黃(二分)上十一味搗。以馬尾羅篩之。分為五帖。每帖用水一升八合。煎取七合。去滓。溫服。
忌酢物蕪荑。(出第二十六卷中)
睡中尿床不自覺方六首
病源。夫人有于眠睡中不覺尿出者。是其稟質陰氣偏盛。陽氣偏虛。則膀胱腎氣俱冷。
不能溫制于水。則小便多。或不禁而遺尿。膀胱足太陽也。為腎之腑。腎者足少陰也。為臟。
與膀胱合。俱主水。凡人之陰陽。日入陽氣盡則陰受氣。至夜半陰陽大會。氣交則臥睡。小便者。水液之余也。從膀胱入于胞為小便。夜臥則陽氣衰伏。不能制于陰。所以陰氣獨發。
水下不禁。故于睡眠而不覺尿床也。(出第十四卷中)肘后療少小睡中遺尿不自覺方。
取鵲巢中蓐燒水。服一錢匕。即瘥。(文仲方千金同)又方雄雞肝 桂心上二味等分搗丸。服如小豆一枚。日三服。
又方雄雞屎白(熬) 桂心上二味等分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亦可除桂心。
又方礬石(燒令汁盡) 牡蠣(熬)上二味等分末之。以粟米粥飲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雄雞喉嚨。及屎白 裹黃皮燒末。麥粥清盡服之。
亦可。以赤雞翅燒末。酒服三指撮。日三。
又方薔薇根隨多少銼搗。以酒飲之。(并出第二卷中)
渴后小便多恐生諸瘡方二首
病源。渴利之病。隨飲小便也。此謂服石之人。房室過度。腎氣虛耗故也。下焦生熱。
熱則腎燥。腎燥則渴。然腎虛又不能制水。故小便利也。其渴利雖瘥。熱猶未盡。發于皮膚。
皮膚近效恐腎虛熱渴小便多。除風濕。理石毒。止小便。去皮膚瘡。調中方。
升麻(四分) 玄參(五分) 甘草(四分炙) 知母(五分) 茯苓(三分) 牡蠣(六分) 漏蘆(五分) 枳實(六分炙) 菝 (四分) 黃連(六分)上十味搗篩飲汁。服方寸匕。日再服。以瘥為度。忌豬肉海藻菘菜酢物。
又方栝蔞(八分) 茯苓(八分) 玄參(四分) 枳實(六分炙) 苦參(三分) 甘草(三分炙)橘皮(三分)上七味搗篩。每空腹以漿水服方寸匕。日再服。忌海藻大酢菘菜。
渴后恐成水病方三首
病源五臟六腑皆有津液。若腑臟因虛實而生熱者。熱氣在內。則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數飲。其人必眩。背寒而嘔者。因利虛故也。診其脈。心脈滑甚為善渴。其久病變。或發癰疽。或為水病。(出第五卷中)近效渴后數飲。嘔逆虛羸。恐成癰疽水病方。
茯苓(五分) 栝蔞(六分) 升麻(四分) 麥門冬(六分去心) 桑根白皮(八分)橘皮(三分)上六味搗為散。清水服一方寸匕。日再服。忌酢物。
又方人參(三分) 豬苓(三分) 通草(五分) 黃連(六分) 麥門冬(八分去心) 栝蔞(八分)上六味搗為散。漿水送方寸匕。日再服。以瘥為度。忌豬肉冷水生冷等物。
又若已覺津液竭。身浮。氣如水病者方。
漢防己(六分) 豬苓(六分) 栝蔞(八分) 茯苓(四分) 桑根白皮(十二分) 白術(三分) 杏仁(六分去皮尖熬) 郁李仁(六分) 葶藶子(十二分熬紫色)上九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漿水服三十丸。日一服。腫消小便快下為度。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 藶丸。療消渴。成水病浮腫方。
甜葶藶(隔紙炒) 栝蔞仁 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 漢防己(各一兩)上四味為末蜜丸。搗二三百杵。如梧子大。服三十丸。食前。茯苓煎湯送下。日三四服又瞿麥湯。療消渴。欲成水氣。面目并足脛浮腫。小便不利方。
瞿麥穗 澤瀉 滑石(各兩半) 防己(三分) 黃芩 大黃(各一分) 桑螵蛸(炒十四枚)上七味切。每服三錢匕。水三升。煮一升。去滓。空心溫服。良久再服。
虛勞小便白濁如脂方四首
病源此由勞傷于腎。腎氣虛冷故也。腎主水而關竅在陰。陰為尿便之道。脬冷腎損。故小便白而如脂。或如麩片也。(出第四卷中)崔氏飲水不知休。小便中如脂。舌干渴方。
黃連(五兩) 栝蔞(五兩)上二味搗末。以生地黃汁和丸。并手丸。每食后牛乳下五十丸。日再服之。忌豬肉。
近效消渴肝肺熱。焦枯消瘦。或寒熱口干。日夜飲水。小便如脂。不止欲死方。
水飛鐵粉(三兩絕燥者別研入) 雞 (五枚陰干末入) 牡蠣(二兩熬別研如粉入)黃連(三兩)上四味搗篩三五度。煉蜜和丸。飲汁下如梧子大五十丸。重者不過食時。輕者手下瘥。
勿傳。忌豬肉。
又主消渴口干方。
黃連 豉(曝令干)上二味一處搗。令成丸。食后飲服四十丸。日再。丸稍大如常藥丸。常服有效。忌豬肉又消渴能飲水。小便甜。有如脂麩片。日夜六七十起方。
冬瓜(一枚) 黃連(十兩)右截瓜頭去穣。入黃連末。火中煨之。候黃連熟。布絞取汁。一服一大盞。日再服。但服兩三枚瓜。以瘥為度。一方云∶以瓜汁和黃連末。和如梧子大。以瓜汁空肚下三十丸。日再服。不瘥。增丸數。忌豬肉冷水。
經驗用大牡蠣不計多少。以臘日端午日將黃泥裹 通赤。放冷取出為末。用活鯽魚煎湯調下一錢。
強中生諸病方六首
病源。夫強中病者。莖長興盛不痿。精液自出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熱住于腎中。下焦虛熱。少壯之時。血氣尚豐。能制于石。及至年衰血氣減少。腎虛不能制精液也。若精液竭則諸病生矣。(出第五卷中)千金論曰∶夫人生放恣者眾。盛壯之時。不自慎惜。快情縱欲。極意房中。稍至年長。
腎氣虛竭。百病滋生。又年少慮不能房。多服石散。真氣既盡。石氣孤立。唯有虛耗。唇口干焦。精液自泄。或小便赤黃。大便干實。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以來。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所食之物。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節之所致也。又強中之病者。莖長興盛不痿精液自出也。消渴之后。即作癰疽。皆由石熱。凡如此等。宜服豬腎薺 湯。制腎中石熱。又將服白鴨通丸。便瘥。
豬腎薺 湯方。
豬腎一具(去脂膜) 大豆(一升) 薺 (三兩) 人參(二兩) 茯神(二兩) 磁石(二兩碎) 知母(二兩) 葛根(二兩) 黃芩(二兩) 栝蔞(二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三兩)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以下。去滓。納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渴乃飲之。下焦熱者。輒合一劑。病勢漸歇即停。忌海藻菘菜酢物。
又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旺也。心旺便汗出。汗出則腎中虛燥。故令渴而小便少也。冬月不汗出。故小便多而數也。此皆是平人之候。名曰腎渴。但小便利而不飲水者。名腎實也。
經曰∶腎實則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其于小便利者。石性歸腎。腎得石則實。實則能消水漿故利。利多則不得潤養五臟。臟衰則生諸病也。張仲景曰∶若熱結中焦則為堅熱也。熱結下焦則為溺血。亦令人淋閉不通。明知不必悉患小便利。信矣。內有熱氣者則喜渴也。除其熱則止。渴兼虛者。須除熱而兼宜補虛。則病愈。
又療嶺南山瘴氣。兼風熱毒瓦斯入腎中。變成寒熱。腳弱虛滿而渴方。
黃連(不限多少) 生栝蔞(汁) 生地黃(汁) 羊乳(無即用牛乳及人乳亦得)上四味。取三般汁乳和黃連末。任多少。眾手捻為丸。如梧子大。麥飲服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五十丸。日三服。輕者三日愈。重者五日愈。若藥苦難服。即煮麥飲汁下亦得。
文仲云。黃連丸一名羊乳丸。肘后同忌豬肉蕪荑。
又療消渴。浮萍丸方。
浮萍 栝蔞根(等分)上二味搗篩。以人乳汁和為丸如梧子。麥飲服二十丸。日三服。三年病。三日瘥。(肘后文仲同主虛熱甚佳)又療面黃。咽中干燥。手足俱黃。短氣。脈如連珠。除熱止渴利。補養地黃丸方。
生地黃汁(二升) 生栝蔞汁(二升) 生羊脂(三升牛脂亦得) 好蜜(四升) 黃連(末一斤)上五味搗合。銀鍋中熬。成煎。可丸如梧子。飲汁送五丸。日三服。加至十丸。若苦冷而渴瘥。即令別服溫藥。忌豬肉蕪荑。(肘后同)又療渴小便數散方。
知母(六分) 栝蔞(一斤) 茯苓(四分) 鉛丹(一分) 雞 中黃皮(十四枚)上五味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禁酒生菜肉。瘥后去鉛丹。以蜜和之。以麥飲。長服勿絕。良。忌酢物。(肘后同)
消渴不宜針灸方一十首
千金論曰∶凡消渴病經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則于瘡上漏膿水不歇。遂成癰疽。
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誤傷皮肉。若作針孔許大瘡者。所飲之水。皆于瘡中變成膿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消渴者。可依后方灸刺之為佳。孫氏云∶消渴病百日外既不許針刺。所飲之水。皆化為膿水不止者皆死。特須慎之。又云∶仍不得誤傷皮肉。若有小瘡。亦云致死。既今亦得消渴。且未免飲水。水入瘡即損人。今初得日。豈得令其灸刺。致此誤傷之禍。輒將未順其理。且取百日以上為能。未悟初灸之說。故不錄灸刺。凡灸刺則外脫其氣。消渴皆是宣疾。灸刺特不相宜。唯香港腳宜即灸之。是以不取灸穴者耳。又有人患消渴小便多而數。發在于春。經一夏專服栝蔞及豉汁。得其力。渴漸瘥。然小便猶數甚。晝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極差不減二升也。轉久便止。漸食肥膩。日就羸瘦。唇口干燥。吸吸少氣。不得多語。心煩熱。兩腳酸。食乃兼倍于常。而不為氣力者。然此病皆由虛熱所為耳。療法。栝蔞汁可長服以除熱。牛乳杏酪善于補。此法最有益。(出第二十一卷中)文仲療消渴熱中。加減六物丸方。
栝蔞根(八分) 麥門冬(六分去心) 知母(五分) 人參(四分) 苦參(四分) 土瓜根(四分)右藥搗篩。以牛膽和為丸。如小豆。服二十丸。日三服。麥粥汁下。未知。稍加至三十丸。咽干者加麥門冬。舌干加知母。脅下滿加人參。小便難加苦參。小便數加土瓜根。隨患加之一分。(肘后同)又黃連丸。主消渴方。
黃連(一斤去毛) 生地黃(十斤)上二味搗。絞地黃取汁漬黃連。出曝之燥。復納之。令汁盡。干搗之下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服。亦可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盡更令作。即瘥止。忌豬肉蕪荑。
千金栝蔞粉散。療消渴秘方。
深掘大栝蔞根濃削皮至白處
上一味寸切。以水浸。一日一易。經五日出取爛搗破之。以絹袋盛擺之。一如出粉法。
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不限多少。取瘥止。(出第二十一卷中)肘后主消渴方。
秋麻子一升。以水三升。煮三四沸。取汁飲之。無限。不過五升瘥。(文仲同出第二卷中)廣濟療消渴兼氣散方。
栝蔞(三兩) 石膏(三兩研) 甘草(三兩) 甘皮(二兩)上四味搗篩為散。食后煮大麥飲服方寸匕。日二夜一。服漸加至二匕。忌熱面海藻菘菜又療消渴。麥門冬湯方。
蘆根(切二升) 根(切二升) 石膏(六分碎) 生姜(五兩) 栝蔞(五兩)小麥(二升)上七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去滓。一服一升。渴即任意飲。未瘥。更作。(并出第一卷中)崔氏療患熱消渴。常服有驗方。
豉心(三兩以酸醋拌蒸干如此者三熬令微黃) 黃連(三兩)上二味搗篩訖。以蜜和為丸。日再。空腹服二十五丸。食后又服二十丸。又取烏梅十顆。以水二小升煎之數沸。取湯下。前件丸藥如無烏梅。以小麥子二升煮取汁亦得。
又方黃連(一升去毛) 麥門冬(五兩去心)上二味搗篩。以生地黃汁。栝蔞根汁。牛乳。各三合和。頓為丸如梧子。一服二十五丸。飲下。日再服。漸漸加至三十丸。若不頓為丸。經宿即不相著也。消渴及小便多。并是虛熱。但冷將息即瘥。前件三方。(崔氏本方中此處更有一方用栝蔞黃連者故云前件三方)并是冷補。空腹服。恐少腹下冷。常吃少許食服之大好。忌豬肉蕪荑。
又療消渴無比方。
土瓜根(八兩) 苦參粉(三兩) 黃連(五兩去毛) 鹿茸(三兩炙) 栝蔞(三兩)雄雞腸(三具) 牡蠣(五兩熬) 白石脂(三兩研) 甘草(三兩炙) 黃 (三兩) 桑螵蛸(三七枚炙) 白龍骨(五兩研) 雞 黃皮(三十具熬)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散。一服六方寸匕。日再服。夜一服。以后藥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