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5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56字
  • 2015-12-29 09:34:19

麥門冬(八分去心) 茯苓(八分堅白者) 黃連(八分) 石膏(八分碎) 葳蕤(八分) 人參(六分) 龍膽(六分) 黃芩(六分) 升麻(四分) 栝蔞(十分) 枳實(五分炙)生姜屑(十分) 地骨皮(六分) 茅根(切一升) 粟米(三合)上十五味以水六升。煮茅根及粟米令爛。余十三味搗末。蜜和丸如梧子。以前茅根粟米汁作飲。服十丸。日二。若渴則與此飲至足。大麻亦得。忌豬肉酢物。

又栝蔞湯方。

栝蔞(五兩切) 麥門冬(汁三升) 生姜(五兩切) 茅根(切三升) 蘆根(切二升)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忌如藥法。

又胃腑實熱。引飲常渴。茯苓湯。泄熱止渴方。

茯苓(五兩一作茯神) 栝蔞(五兩) 知母(四兩) 小麥(二升) 麥門冬(五兩去心)大棗(二十枚去核) 生地黃(六兩) 葳蕤(四兩) 淡竹葉(三升)上九味切。以水三斗。先煮小麥竹葉。取九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不問早晚。隨渴即進。非但正治胃渴。通治渴病。熱即服之。忌蕪荑酢物。

又豬肚丸。療消渴方。

豬肚(一枚治如食法) 黃連(五兩去毛) 栝蔞(四兩) 麥門冬(四兩去心) 知母(四兩)茯上七味搗為散。納肚中。線縫。安置甑中蒸之極爛熟。接熱及藥。木臼中搗。可堪丸。

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子。飲汁下三十丸。日再服。漸加至四五十丸。渴即服之。(翼同)又栝蔞散方。

栝蔞(八分) 麥門冬(六分去心) 甘草(六分炙) 鉛丹(八分)上四味搗為散。以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忌海藻菘菜。(一方有茯苓六分)又黃 湯方。

黃 (三兩) 茯神(三兩) 栝蔞(三兩) 甘草(三兩炙) 麥門冬(三兩去心) 干地黃(五兩)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蕪荑酢物海藻菘菜。日進一劑。服十劑訖。服丸藥。后腎消門中宣補丸是。

又方取七家井索近桶口結處燒作灰。

上一味。以井華水服之。不過三服。

又方飲豉汁任性多少。瘥止。

又方濃煮竹根汁飲之。取瘥止。(肘后同)又方煮青粱米汁飲之。瘥止。(肘后同)又消渴陰脈絕。胃反吐食方。

茯苓(八兩) 澤瀉(四兩) 白術(三兩) 生姜(三兩) 桂心(三兩) 甘草(一兩炙)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小麥三升。取五升。去滓。納茯苓等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

日再。(翼同)又方取屋上瓦三十年者。破如雀頭三大升。以東流水兩石。煮取二斗。

干地黃(八兩) 生姜(八兩) 橘皮(三兩)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黃(三兩)桂心(二兩) 遠志(三兩去心) 當歸(二兩) 芍藥(二兩) 大棗(二十枚擘) 白術(八兩)上十二味切。納瓦汁中。煮取三升。分溫四服。單瓦汁亦佳。(一方無甘草)又療熱病后虛熱渴。四肢煩疼方。

葛根(一斤)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竹葉(一把)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渴則飲一升。日三夜二。忌海藻菘菜。

又虛熱渴無不效。填骨煎方。

茯苓(三兩) 菟絲子(三兩) 山茱萸(三兩) 當歸(三兩) 大豆黃卷(一升) 石葦(二兩去毛) 牛膝(三兩) 巴戟天(三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天門冬(五兩去心) 五味子(三兩) 人參(二兩) 遠志(三兩去心) 桂心(二兩) 附子(二兩炮) 石斛(三兩)上十六味先搗篩。別取生地黃十斤。生栝蔞十斤。舂絞取汁。于火上煎之減半。便作數分納藥。并下白蜜二升。牛髓一升。微火煎之。令如糜。食如雞子黃大。日三。亦可飲服之佳。

忌酢物鯉魚生蔥豬肉冷水。(一方有肉蓯蓉四兩)又方桃膠如彈丸。含之咽津。甚佳。(本方療渴小便利復非淋)又方蠟如雞子大。酢一升煮兩沸。適寒溫。頓服之。(本方療渴小便利復非淋通按小便利而且長不比淋癥之滴瀝也故曰復非淋)又方水和栝蔞散服方寸匕。亦可蜜丸如梧子。服三十丸。

日再服。無所忌。(并出第二十一卷中)

近效極要消渴方二首

近效極要論∶消渴舊來以為難療。古方有黃連湯牛膽丸為勝。亦不能好瘥。自作此方以來。服者皆瘥。服多者即吐水。豈有更渴之理。

又療消渴麥門冬丸方。

麥門冬(五兩去心) 干地黃(三兩) 蜀升麻(五兩) 黃芩(五兩) 栝蔞(七兩)苦參(八兩) 人參(三兩) 黃連(五兩) 黃柏(五兩)上九味末之。以牛乳和眾手捻作丸子。曝干。以飲服二十丸。日二。加至五六十丸。忌蕪荑獵肉冷水。

又方黃連(五兩) 苦參(一斤) 知母(五兩) 栝蔞(二兩) 麥門冬(五兩去心) 牡蠣粉(五兩熬) 人參(五兩) 黃 (五兩) 干地黃(五兩)上九味末之。以牛乳丸。清漿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五十丸。忌豬肉冷水蕪荑

近效極要熱中小便多漸瘦方四首

近效極要論。熱中雖能食多。小便多。漸消瘦方。

地骨皮(切一升) 麥門冬(三兩去心) 黃連(二兩) 小麥(八合) 人參(一兩)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八合。去滓。分為三服。間食服之。如不能多服。分作四五服亦得。忌豬肉。

又方人參(五兩) 麥門冬(八分去心) 牡蠣粉(八分) 干地黃(十分) 知母(八分)苦參(二十分) 黃連(八分) 栝蔞(八分)上八味末之。以生牛乳為丸如梧子。清漿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食后服。忌蕪荑豬肉冷水。

又療小便多或不禁方。

菟絲子(二兩) 蒲黃(三兩) 黃連(三兩) 硝石(三兩) 肉蓯蓉(二兩)上五味。兼雞 中黃皮三兩為散服。服方寸匕。日三服。如行五里久。又一服未有不瘥者。忌豬肉。(千金名九房散)又療小便數多不足日便一二斗。或如血色方。

麥門冬(八兩去心) 蒺藜子(三兩) 甘草(一兩炙) 干姜(四兩炮) 桂心(二兩) 干地黃(八兩) 續斷(二兩)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古今錄驗療腎消腳瘦細小便數赤色似血虛冷者)

渴利虛經脈澀成癰膿方一十一首

病源夫渴利者。隨飲小便是也。由少服乳石。石熱盛時。房室過度。致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腎燥則渴。然腎虛又不能傳制水液。故隨飲小便也。其病變多發癰疽。

以其內熱而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則津液竭。津液竭則經絡澀。經絡澀則營衛不行。營衛不行則熱氣留滯。故成癰膿也。(出第五卷中)千金療下焦虛熱注脾胃。從脾注肺。好渴利方。

小麥(一升) 竹葉(三升) 麥門冬(四兩去心)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三十枚去核) 生姜(五兩) 栝蔞(五兩) 地骨皮(一升)上九味切。先以水三斗。煮小麥取一斗。去滓澄清。取八升。去上沫。取七升。煮藥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酢物。

又療渴利虛熱。引飲不止。消熱止渴。茯神湯方。

茯神(四兩) 石膏(八兩碎) 地骨皮(一升) 竹葉(三升) 栝蔞(五兩) 葳蕤(四兩) 麥門冬(二升去心) 知母(四兩) 生地黃(一升) 宿姜(四兩)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下大棗三十枚擘。并藥煮取四升。分為四服。忌蕪荑。

又消渴利方。

生栝蔞根(三十斤)上一味切。以水一石。煮取一斗半去滓。以牛脂五合。煎取水盡。以暖酒先食后服如雞子大。日三服。

又方葵根五升盤大兩束切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宿不食。平旦一服三升。

又療渴小便利復非淋方。

榆白皮二斤(去黑皮切)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一服三合。日三服。

又方小豆藿一把。搗取汁。頓服。日三。(肘后文仲同)又渴利方。

栝蔞粉和雞子。日曝干更搗。水服方寸匕。日三丸服亦得。

又療虛熱。四體羸瘦。渴熱不止。茯神消渴補虛。煮散方。

茯神(四兩) 石斛(八兩) 栝蔞(五兩)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三兩) 蓯蓉(四兩)知母(三兩) 黃連(八兩) 丹參(五兩) 人參(三兩) 當歸(三兩) 小麥(三升)葳蕤(四兩)上十三味搗篩為散。取三寸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絹袋貯煮之。日再。一煮為一服。忌豬肉醋物海藻菘菜。(出第二十二卷中)崔氏療消渴瘦中焦熱渴方。

苦參(一大斤) 黃連(六分) 栝蔞(五兩) 知母(五兩) 牡蠣粉(五兩) 麥門冬(五兩去心)上六味各搗篩為散。以牛乳和。并手捻為丸。如梧子大。曝干。日再服。飽食訖。以漿水下之。服二十丸。如微利減十丸。如食熱面酒等。即加服廣濟療脾胃中虛熱消渴。小便數。骨肉日漸消瘦方。

麥門冬(十二分去心) 苦參(八分) 栝蔞(八分) 知母(八分) 茯神(八分) 土瓜根(八分) 甘草(六分炙) 人參(六分)上八味搗篩蜜和丸。每食少時。煮蘆根大麥飲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漸加至三十丸。忌海藻菘菜豬肉大酢。(一方有黃連十二分出第一卷中)肘后療消渴。肌膚羸瘦。或虛熱轉筋。不能自止小便數方。

栝蔞(六分) 黃連(六分) 漢防己(六分) 鉛丹(六分研)上四味搗篩為散。每食后取酢一合。水二合。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強飲水。須臾惡水。不復飲矣。(陶氏廣濟文仲同千金翼同分兩小別出第十卷中)

消渴口干燥方三首

廣濟療口干數飲水。腰腳弱。膝冷。小便數。用心力即煩悶健忘方。

麥門冬(十二分去心) 牛膝(六分) 龍骨(八分) 土瓜根(八分) 狗脊(六分)茯神(六分) 人參(六分) 黃連(十分) 牡蠣(六分熬碎) 山茱萸(八分) 菟絲子(十二分酒漬一宿) 鹿茸(八分炙)上十二味搗篩為末。蜜和丸。每服食后煮麥飲。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忌生菜熱面豬牛肉 蒜粘食陳臭酢物等。

又療消渴口苦舌干方。

麥門冬(五兩去心) 茅根(一升) 栝蔞(三兩切) 烏梅(十顆去核) 小麥(三合) 竹茹(一升)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細細含咽。分為四五服。忌熱面炙肉。(并出第一卷中)千金口含酸棗丸。療口干方。

酸棗(一升五合去核) 石榴子(五合干之) 葛根(三兩) 烏梅(五十顆去核) 麥門冬(四兩去心) 茯苓(三兩半) 覆盆子(三兩) 桂心(三兩六銖) 石蜜(四兩半) 栝蔞(三兩半)上十味搗篩。蜜和為丸。含如酸棗許大。不限晝夜。常令口中有津液出為佳。忌大酢生蔥。(翼同出第二十一卷中)

消中消渴腎消方八首

病源內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熱結于腎。內熱之所作也。所以服石之人。小便利者。石性歸腎。腎得石則實。實則消水漿故利。利多則不得潤養五臟。臟衰則生諸病焉。由腎盛之時。不惜真氣。恣意快情。數使虛耗。石熱孤盛。則作消中。故不渴而小便多也。(出第五卷中)千金論曰∶夫內消之為病。當由熱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飲。令人虛極短氣。又內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而又不渴。正觀十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久。忽然房道強盛。經月余漸患渴。經數日小便大利。日夜百行以來。百方療之漸以增劇。四體羸 。不能起止。

精神惚恍。口舌焦干而卒。此病雖稀。甚可畏也。利時脈沉細微弱。服枸杞湯即效。若恐不能長愈。服鉛丹散立效。其間將服除熱宣補丸。枸杞湯方。

枸杞枝葉(一斤) 栝蔞根(三兩) 石膏(三兩) 黃連(三兩) 甘草(二兩炙)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五服。日三夜二服。困重者多合。渴即飲之。忌海藻菘菜豬肉。

又鉛丹散。主消渴止小便數。兼消中。悉主之方。

鉛丹(二分熬別研入) 栝蔞根(十分) 甘草(十分炙) 澤瀉(五分) 胡粉(二分熬研入) 石膏(五分研) 白石脂(五分研入) 赤石脂(五分)上八味搗研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少壯人一匕半。患一年者服之一日瘥。二年者二日瘥。渴甚者夜二服。若腹中痛者減之。丸服亦佳。一服十丸。以瘥為度。不要傷多。令人腹痛。此方用之如神。已用經今三十余載矣。忌海藻菘菜。文仲云。腹中痛者。宜漿水飲汁下之亦得。又備急云。不宜酒下。用麥汁下之亦得。丸服者服十丸。日再服。合一劑。救數人得愈。古今錄驗云∶服此藥了。經三兩日。宜爛煮羊肝肚空腹吃之。或作羹亦得。宜湯淡食之。候小便得咸苦。即宜服后花蓯蓉丸。兼煮散將息。

又療腎消渴。小便數。宜補丸方。

黃 (三兩) 栝蔞(三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茯神(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黃連(三兩) 知母(三兩) 干地黃(六兩) 石膏(六兩研) 菟絲(三兩) 肉蓯蓉(四兩)上十二味末之。以牛膽汁三合。共蜜和丸梧子大。以茅根汁服三十丸。日漸加至五十丸。一名茯神丸。(集驗同)又療腎氣不足。虛損消渴。小便數。腰痛。宜服腎瀝湯方。

羊腎一具(去脂膜切) 遠志(二兩去心) 人參(二兩) 澤瀉(二兩) 干地黃(二兩) 桂心(二兩) 當歸(二兩) 龍骨(二兩) 甘草(二兩炙)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五味子(五合)茯苓(一兩) 芎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腎取一斗二升。納藥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酢物蕪荑。(集驗同)又阿膠湯。療久虛熱。小便利而多。或服石散人虛熱。多由汗出當風取冷。患香港腳。喜發動。兼消渴腎消。脈細弱。服此即立減方。

阿膠(三兩) 干姜(二兩) 麻子(一升) 遠志(四兩去心) 附子(一兩炮) 人參(一兩) 甘草(三兩炙)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膠令烊。分三服。說云∶小便利多白。

日夜數十行至一石。令五日服之甚良。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又腎消夜尿七八升方。

鹿角(一具炙令焦)上一味搗篩。酒服方寸匕。漸漸加至一匕半。

又黃 湯。主消中虛勞少氣。小便數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榆县| 涟水县| 禹州市| 江安县| 长丰县| 贵溪市| 慈溪市| 洞头县| 霍山县| 巴彦县| 封丘县| 昌邑市| 江门市| 天全县| 扎鲁特旗| 太原市| 杭锦后旗| 沧州市| 抚州市| 融水| 娄底市| 延寿县| 宣汉县| 安国市| 新邵县| 娱乐| 荆门市| 赤城县| 德昌县| 文水县| 江陵县| 鄂温| 沂南县| 彭泽县| 天长市| 舞阳县| 云霄县| 双峰县| 上蔡县| 安新县|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