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3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886字
  • 2015-12-29 09:34:19

又丸方葶藶子(六兩熬令紫色)上一味,搗如泥,丸如梧子大。每食后以棗飲下十丸,日二服。干棗十顆,擘碎,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用下丸甚效。

上氣胸滿方二首

《古今錄驗》胡椒丸 療咳上氣,胸滿,時復嘔沫方。

胡椒 蓽茇 干姜(各三兩) 白術(二兩) 桂心 高良姜 人參 款冬花 紫菀 甘草(炙各二兩)上十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五丸,日二服。不知,增之,以知為度。忌生冷、醋滑、豬、魚、肉、蒜、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出第十九卷中)《救急》茯苓人參散 療上氣,胸脅滿悶,益心力,除謬忘,永不霍亂,能飲食。此方功力,諸藥不逮。有人年四十時,因患積痢,羸憊不能起止,形狀如七十老人,服此藥兩劑,平復如舊,久服延年益壽方。

茯苓(二斤去黑皮,擘破,如棗大,清水漬經一日一夜,再易水,出于日中,曝干為末)人參(七兩搗) 甘草(一兩炙,切) 牛乳(七升) 白砂蜜(一升五合)上五味,以水五升,納甘草,煮取二升,除甘草澄濾,納茯苓,緩火煎,令汁欲盡,次納白蜜、牛乳,次納人參,緩火煎,令汁盡,仍攪藥令調,勿許焦成,日中曝干,搗篩為散,以紙盛之,溫乳及蜜湯和吃并得。亦不限多少,夏月水和當 。忌海藻、菘菜、大醋。并是大斗大升大秤兩也,此方極驗,合數劑立效。(出第六卷中)

上氣咳身面腫滿方四首

崔氏療肺熱而咳,上氣喘急,不得坐臥,身面腫,不下食,消腫下氣止咳,立驗方。

葶藶子(二十分熬) 貝母(六分) 杏仁(十二分炮) 紫菀(六分) 茯苓 五味子(各六分) 人參 桑白皮(各八兩)上八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一服十丸,日二服,甚者夜一服,漸漸加至二三十丸,煮棗汁送之。若腥氣盛者,宜服此藥。若小便不利者,宜服后方。忌酢物。

又方葶藶子(二十分熬) 杏仁(十二分) 茯苓(六分) 牽牛子(八分熬)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許。每服八丸,日再夜一,漸漸加至二十丸,煮棗汁送之。大忌醋物。

又療上氣咳嗽,長引氣不得臥,或水腫,或遍體氣腫,或單面腫,或足腫,并主之方。

葶藶子(三升微熬)上一味,搗篩為散,以清酒五升漬之,春夏三日,秋冬七日。初服如胡桃許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氣力,取微利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滿,亦可以綿細絞即服。

其葶藶單莖向上,葉端兩角,角粗且短。又有一種茍芥草,葉近根下作歧,生角細長,采時必須分別。前件六種病狀,發動各不同,始終至困,并歸于水,但人腹內有塊,及兩邊皆有者,或當心有塊稍肚大者,并是水病。即此藥必須得好新熟無灰酒,清者始可用,經日多者惡不堪用。前件病皆是熱,服藥唯須慎酒、面、生冷、雞、豬、魚、肉。大困及不得臥,入口則定,老少任意量力,必須好差平復,始可停藥,此方神驗。服藥如傷多悶亂者,作土漿飲即定。(并出第六卷中)《必效》療上氣咳嗽,腹滿體腫方。

取楸葉(三升)上一味,煮三十沸,去滓,煎堪作丸如小棗子。以竹筒納下部,立愈。(出第一卷中)

上氣喉中水雞鳴方一十二首

《深師》療久逆上氣胸滿,喉中如水雞鳴。投杯湯方。

小麥(一升) 麻黃(四兩去節) 濃樸(五兩) 石膏(如雞子) 杏仁(五合)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小麥熟,去麥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人陨跽?,加五味子、半夏洗各半升,干姜三累經用甚良。

又療上氣,脈浮咳逆,咽喉中水雞鳴,喘息不通,呼吸欲死。麻黃湯方。

麻黃(八兩去節) 射干(二兩) 甘草(四兩炙) 大棗(三十顆)上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三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已用甚良。忌海藻、菘菜等。

又療咳逆上氣,胸中塞不得息,臥不安席,牽繩而起,咽中如水雞聲。投杯湯方。

款冬花(二十分) 杏仁(四十顆) 甘草(一兩炙) 大棗(二十顆) 桂心(二兩)麻黃(四兩去節) 生姜 半夏(洗各三兩) 紫菀 細辛(各一兩)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頓服之。一方分再服,臥令汗出,食粥數口,勿飽食,神良。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生菜。

又療咳逆上氣,燥嗽冷嗽,晝夜甚,喉中水雞鳴。鐘乳丸方。

鐘乳 人參 桂心 干姜(各八分) 附子(炮) 款冬花 細辛(各六兩) 紫菀(十分)杏仁(四分)上九味,搗篩,蜜和。酒服如小豆二丸,日三。不知,稍稍加之。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菜等物。

又療上氣咳嗽,喉中水雞鳴,唾膿血腥臭。麻黃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心(一兩) 甘草(炙) 杏仁(去尖、皮各二兩) 生姜(八兩一方用干姜三兩)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已用療咳唾膿血,喉中腥臭,得力后,長將丸服。忌海藻、菘菜、生蔥。

又療久咳上氣,喉中鳴,晝夜不得臥。貝母散方。

貝母(三兩) 麻黃(去節) 干姜(各二兩)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上五味,搗篩。平旦酒服方寸匕,日二。不知,增之至二匕,大劇可至再服,酒隨飲多少。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又療久咳逆上氣,體腫,短氣脹滿,晝夜倚壁不得臥,喉常作水雞鳴。白前湯方。

白前(二兩) 紫菀 半夏(洗各三兩) 大戟(切七合)上四味,切,先以水一斗,漬之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餳。(此方四味,《千金方》見水腫咳上氣中,《千金》、《古今錄驗》同,并出第十八卷中)《短劇》療咳逆,喉中如水雞聲。貝母湯方。

貝母 甘草(炙各二兩) 麻黃(去節) 桂心(各四兩) 半夏(洗) 干姜(各三兩) 杏仁(七十枚)上七味,切,以水二斗三升,先煮麻黃得十沸,納藥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蔥、羊肉、餳。(《古今錄驗》同)又療咳而上氣,咽中如水雞聲。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十二枚) 麻黃(去節) 生姜(各四兩) 紫菀(三兩) 款冬花(三兩) 細辛(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八枚洗) 大棗(七枚)上九味,切,以東流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菜。(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千金》、《古今錄驗》同,并出第一卷中)《必效》療病喘息氣急,喉中如水雞聲者,無問年月遠近方。

肥皂莢(兩挺) 好酥(一兩)上二味于火上炙,去火高一尺許,以酥細細涂之,數翻覆,令得所,酥盡止,以刀輕刮去黑皮,然后破之,去子、皮、筋脈,搗篩,蜜和為丸。每日食后服一丸如熟豆,日一服訖,取一行微利。如不利時,細細量加,以微利為度,日止一服。忌如藥法。(出第一卷中)《古今錄驗》沃雪湯 療上氣不得息臥,喉中如水雞聲,氣欲絕方。

麻黃(四兩去節) 細辛(二兩) 五味子(半升) 桂心 干姜(各一兩) 半夏(八枚洗去滑,一方四兩)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投杯則臥,一名投杯麻黃湯,令人汗出不得臥,勿怪。亦可從五合,不知稍增,日再。凡煮麻黃,先煎二沸,去上沫,又納余藥。忌生蔥、生菜、羊肉、餳。(《集驗》、《經心錄》、《范汪》同)又投杯湯 療久咳嗽上氣,胸中寒冷,不得息食,臥不安席,每牽繩而起,咽中如水雞聲方。

款冬花(四十顆) 細辛(一兩) 紫菀(三兩) 甘草(炙) 桂心 麻黃(去節) 干姜(各二兩) 五味子(半升) 杏仁(四十枚) 半夏(半升洗)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臥,汗出即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羊肉、餳。(并出第九卷中)

因食飲水上氣方四首

《古今錄驗》宮泰說,李將軍兒得病,喘息甚難,并數上氣呼吸,療之不瘥,遂亡。本由食餅后乃飲水得之,服五味湯不瘥,此輩皆死。是后乃有婢得之,行極而渴飲水多,此為所發起同,與五味湯亦不瘥,然后小瘥,泰因此與三物備急藥半錢,吐下得瘥。由此思惟病之所由,以冷水入肺及入腸,寒熱不消化,結聚逼迫于胃口,故令其呼吸乏,氣息不得下過,謂喘而上氣息數也,宜吐下之亦可,與三物瓜蒂散吐之。

三味備急散 本療卒死,感忤,宮泰以療人卒上氣,呼吸氣不得下,喘逆瘥后,已為常用方。

巴豆 干姜 大黃上藥等分,巴豆小熬,去心、皮,合搗下篩。服半錢匕,得吐下則愈。忌野豬肉、蘆筍。(《范汪》同)又三味吐散 宮泰以療上氣呼吸喘逆方。

瓜蒂(三分) 杜蘅(三分) 人參(一分)上藥搗篩為散。以溫湯服一錢匕,老小半之。(《范汪》同,并出第十九卷中)《肘后》療大走、馬奔走喘乏,便飲冷水、冷凍飲料,因得上氣發熱方。

竹葉(三斤) 橘皮(三兩切)上二味,以水一斗半,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三日服一劑,良?!都灐酚弥袢~三兩。(文仲、《備急》、《范汪》等同)又方葶藶子(一兩熬,搗) 干棗(四十顆)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棗,取一升,納葶藶子,煎取五合。大人分一二服,小兒分三四服。(并出第一卷中)

卒短氣方四首

《肘后》卒短氣方。

搗韭取汁,服一升,立愈。(文仲、《備急》、《千金》同,出第一卷中)《千金》療卒短氣方。

枸杞葉(二兩) 生姜(二兩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生姜(五兩切) 小麥(一升)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紫蘇莖葉(切一升) 大棗(二七枚)上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水亦得。又方加橘皮半兩。(并出第十七卷中)

上氣及氣逆急牽繩不得臥方八首

《廣濟》療肺氣,痰上氣急及咳方。

柴胡(五兩) 五味子 橘皮 紫菀 貝母 杏仁(各三兩) 麻黃(四兩去節) 甘草(炙)上九味,細切,搗令極碎。每服取麥門冬一兩去心、生姜半兩切、竹葉一兩半,以水二升五合,先煮麥門冬、生姜、竹葉,有一升五合,納散二兩,煎取一升二合,絞去滓,分二服,平旦空肚服之,一服日晚食消后服之,每日作一劑。忌油、面、豬、犬肉、小豆、粘滑、酸、咸、海藻、菘菜。(出第三卷中)《肘后》療咳上氣喘息,便欲絕方。

末人參,服之方寸匕,日五六。(出第一卷中)《深師》療上氣及諸逆氣。神驗白前湯方。

白前(五兩) 紫菀 杏仁 濃樸(炙各三兩) 半夏(洗) 麻黃(去節各四兩) 生姜(一斤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良。忌海藻、菘菜、羊肉、生蔥、餳又療肺氣不足,咳嗽上氣,牽繩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食飲,補肺溢湯方。

蘇子(一升) 桑白皮(五兩) 半夏(六兩洗) 紫菀 人參 甘草(炙) 麻黃(去節) 五味子 干姜 杏仁(去尖、皮、兩仁者各一兩) 細辛(一兩半) 桂心(三兩) 款冬花(一兩)射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生菜。(《千金》同)又療諸咳病,上氣胸滿,晝夜不得臥,困篤。鐘乳丸方。

鐘乳(八分) 干姜(六分) 款冬花 細辛 桑白皮 半夏(洗各四分) 貝母 附子(炮各五分) 蜀上十二味,搗篩,蜜和。服如大豆二丸,日三。忌冷食、豬、羊肉、餳、生菜。(并出第十八卷中)《千金》療上氣不得臥,神秘方。

橘皮 生姜 紫蘇 人參 五味子(各三兩)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有桔梗,無五味子,出第十七卷中)《古今錄驗》療積病后暴上氣困篤。投杯湯方。

石膏(四兩碎) 甘草(二兩炙) 五味子(三兩) 大棗(二十枚) 人參 桂心 半夏(洗) 杏仁(各二兩) 麻黃(三兩去節) 生姜(四兩)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一服六合,日三夜一。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生蔥等。

又療上氣,呼吸牽繩,肩息欲死。覆杯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 甘草(炙) 干姜 桂心 貝母(各二兩)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則愈。有人先有風患,兼有石熱,取冷當風,飲酒房室體虛,末春因天行病,至夏中瘥,尚虛,有風熱未除,兼藥石勢過,傷于胃氣,因腹脹堅如石,氣息不利,因自下,后變四肢腫,游走無定,小便不通,積服利藥,忽吐逆不下食,變噦至掣動百脈,狀如噓唏,積日乃變上氣,服此方加杏仁二兩,與兩劑,上氣得止。忌海藻、生菜、菘菜。(《范汪》、《經心錄》同,出第十九卷中)

咳嗽上氣方七首

《病源》咳嗽上氣者,肺氣有余也。肺感于寒,微則成咳嗽。肺主氣,氣有余則喘咳上氣,此為邪搏于氣,氣擁滯不得宣發,是為有余,故咳嗽而上氣也,其狀喘咳上氣,多涕唾,面目浮腫,則氣逆也。(出第十四卷中)《深師》療上氣咳嗽。蘇子煎方。

蘇子(二升) 生姜(汁二升) 白蜜(二升) 生地黃(汁二升) 杏仁(二升)上五味,搗蘇子,以地黃、姜汁澆之,絹絞取汁,更搗,以汁澆,復絞,如此六七過,令味盡,去滓,熬杏人令黃黑,搗令如脂,又以向汁澆之,絹絞取汁,往來六七過,令味盡,去滓,納蜜,和置銅器中,于重湯中煎之,令如飴,煎成。一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忌蕪荑。(《千金》同)又療咳嗽上氣。射干煎方。

射干(八兩) 紫菀(半兩) 膠飴(五兩) 細辛(半兩) 干姜(五兩末) 生竹瀝(一升)芫花根(半兩) 桑根白皮 款冬花(各八兩) 附子(半兩炮) 甘草(半兩炙) 白蜜(一升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阳市| 诏安县| 张北县| 江永县| 镇平县| 奉贤区| 腾冲县| 舒兰市| 奉新县| 南川市| 汉阴县| 招远市| 西贡区| 分宜县| 吴忠市| 酒泉市| 陈巴尔虎旗| 盐池县| 建水县| 刚察县| 炉霍县| 峨眉山市| 乌拉特前旗| 津南区| 甘孜| 西昌市| 扶风县| 石楼县| 启东市| 安泽县| 格尔木市| 芒康县| 凤阳县| 河津市| 论坛| 杭州市| 盘山县| 彭水| 淮北市| 凤山市| 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