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2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44字
  • 2015-12-29 09:34:19

肺癰方九首

《千金》論曰∶病咳唾,其脈數(shù),實者屬肺癰,虛者屬肺痿。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苔滑,此為浮寒,非肺痿也。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shù),此為肺癰也。問曰,病者咳逆,師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后終吐膿死。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為風,數(shù)則為熱,微則汗出,數(shù)則惡寒,風中于衛(wèi),呼氣不入,熱過于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唾而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蓄結(jié)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已成則難治。寸口脈數(shù),趺陽脈緊,寒熱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陽脈浮緩,胃氣如經(jīng),此為肺癰。趺陽脈浮緩,少陰微緊,微為血虛,緊為微寒,此為鼠乳,其病屬肺也。問曰,振寒發(fā)熱,寸口脈滑而數(shù),其人飲食起居如故,此為癰腫病,醫(yī)反不知,而以傷寒治之,應(yīng)不愈也。何以知有膿?膿之所在,何以別知其處?師曰,假令在胸中者為肺癰,其脈數(shù),咳唾,設(shè)膿未成,其脈自緊數(shù),緊去但數(shù),膿為已成也。(出第十七卷中)仲景《傷寒論》∶咳,胸中滿而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者,肺癰也。桔梗白散主之方。

桔梗(三分) 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研作脂)上三味,搗篩。強人飲服半錢匕,羸人減之。若病在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若利不止者,飲冷水一杯則定。忌豬肉、蘆筍等。(出第十八卷中)《集驗》療胸中滿而振寒,脈數(shù),咽燥而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是為肺癰。桔梗湯方。

桔梗(二兩《千金》古今方云用一兩) 甘草(二兩炙)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再服,朝暮吐膿血則瘥。(張文仲、《千金》、《備急》、《古今錄驗》、《范汪》同,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出第四卷中)《千金》療咳有微熱,煩滿,胸心甲錯,是為肺癰。黃昏湯方。

黃昏(手掌大一枚即合歡木皮)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得一升,分再服。(《范汪》同)又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兼療胸脅脹滿,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方。

葶藶(三熬令色紫)上一味,搗,令可丸,以水三升,煮擘大棗二十枚,得汁二升,納藥如彈丸一枚,煎取一升,頓服。(《古今錄驗》、《刪繁》、仲景《傷寒論》、《范汪》同,并出第十七卷中)《備急》療腸癰、肺癰方。

升麻 白蘞 漏蘆 芒硝(各一兩) 黃芩 枳實(炙) 連翹 蛇銜(各三兩) 梔子(二十枚擘) 蒴 根(四兩)上十味,搗令細,以水三升,漬經(jīng)半日,以豬脂五升,煎令水竭。去滓敷之,日三。若交急合水煎。(出第四卷中)《古今錄驗》療肺癰方。

薏苡仁(一升) 醇苦酒(三升)上二味,煮取一升,溫令頓服,有膿血當吐。(《范汪》、《經(jīng)心錄》同)又療肺癰。葦莖湯方。

銼葦(一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去尖、皮、兩仁者) 瓜瓣(半升)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葦令得五升,去滓,悉納諸藥,煮取二升,分再服,當吐如膿。(仲景《傷寒論》云葦葉切二升,《千金》、《范汪》同,《千金》云葦莖二升,先以水二斗煮五升)又療肺癰,經(jīng)時不瘥。桔梗湯方。

桔梗(三升) 白術(shù)(二兩) 當歸(一兩) 地黃(二兩) 甘草(炙) 敗醬 薏苡仁(各二兩) 桑白皮(一升切)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大豆四升,取七升汁,去豆,納清酒三升,合諸藥煮之,取三升,去滓,服六合,日三夜再。忌豬肉、蕪荑、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等。

又療肺癰。生地黃汁湯方。

生地黃汁(一升) 當歸 甘草(炙) 白石英(綿裹) 人參(各一兩) 附子(二分炮) 白小豆(三十顆) 白雞一頭(男用雌,女用雄,療如食法,一作雉)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雞,取七升汁,去滓,納地黃汁諸藥等,煮取三升,去滓,分服六合,日三夜二。忌蕪荑、海藻、菘菜、冷水、豬肉等。(并出第二十一卷中)

大腸論二首

《千金》論曰∶大腸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以為候也。肺所以合氣于大腸者,大腸為行道傳瀉之腑也,號監(jiān)倉掾,重二斤十二兩,長一丈二尺,廣六寸,臍右回疊積還反十二曲,貯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時,定血脈和利精神。又曰,肺前受病,移于大腸,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則遺失便利。肺應(yīng)皮,皮濃即大腸濃,皮薄即大腸薄,皮緩腹裹大者,大腸緩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jié)。(《刪繁》同)又扁鵲云∶大腸絕不療,何以知之?泄痢無度,痢絕則死。實即腸熱,熱則脹滿不通,口為生瘡,食下入腸,則腸實而胃虛,下胃則胃實而腸虛。所以實而不滿,乍實乍虛,乍來乍去,虛則傷寒,寒則腸中雷鳴,泄青白之痢,而發(fā)于氣水,根在大腸。大腸有寒, 溏有熱,便腸垢。大腸有宿食,寒栗發(fā)熱,有時如瘧狀。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腸中雷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也,大腸脹鳴而痛,腸寒即泄食不化。(出第十八卷中)

大腸熱實方三首

《千金》∶凡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實者,手陽明經(jīng)也。病苦腸滿,善喘咳,面赤身熱,喉咽中如核狀,名曰大腸實熱也。

又療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為生瘡。生姜泄腸湯方。

生姜 橘皮 青竹茹 白術(shù) 黃芩 梔子(各三兩) 桂心(一兩) 生地黃(十兩) 茯苓上十一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生蔥、蕪荑、海藻、菘菜、醋物、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八卷中)《刪繁》療肺脈厥逆大于寸口,主大腸熱咳上氣,喘鳴心煩。麻黃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jié)) 芍藥 生姜 半夏(洗十遍) 細辛 五味子(各三兩) 桂心(二兩)石膏(八兩)上八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黃七八沸,去沫,次下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蔥、生菜等。

又療大腸熱甚,脅滿掌中熱。淡竹葉飲,泄熱氣方。

淡竹葉(切三升) 橘皮(三兩) 干蘇葉(三兩) 白術(shù)(四兩) 甘草(一兩炙) 蔥白(切一升) 桂心(一兩) 石膏(六兩碎) 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葉取一斗,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諸藥,煮取三升,絞去滓,分三服。若須利下,納芒硝三兩。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蔥。(并出第二卷中)

大腸虛寒方三首

《千金》∶凡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虛者,手陽明經(jīng)也。病苦胸中喘,腸鳴,虛渴唇干,目急善驚,泄白,名曰大腸虛寒也。

又療大腸虛寒,痢下青白,腸中雷鳴相逐。黃連補湯方。

黃連(四兩) 茯苓(四兩) 芎 (三兩) 醋石榴皮(四枚) 地榆(五兩) 伏龍肝(如雞子大一枚)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五味,取二升五合,去滓,下伏龍肝屑攪調(diào),分三服。忌豬肉、冷水、大醋。(出第十八卷中)《刪繁》療大腸虛寒,欠 咳氣短,少腹中痛。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七分) 桂心 五味子(各六分) 干姜 芎 甘草(炙各五分) 附子(四分炮) 桔梗(四分) 蘇子(五合熬) 蜀椒(一升) 百部汁(七合) 白蜜(一升) 干棗(五十枚去皮) 姜汁(一升)上十四味,細搗為末,將姜、蜜汁和,微火上煎,取為丸如梧子。每服溫酒下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出第二卷中)

皮虛實方二首

《刪繁》論曰∶夫五臟六腑者,內(nèi)應(yīng)骨髓,外合皮毛膚肉。若病從外生,則皮毛膚肉關(guān)格強急,若病從內(nèi)發(fā),則骨髓疼痛。然陰陽表里,外皮內(nèi)髓,其病源不可不詳之也。皮虛者寒,皮實者熱,凡皮虛實之應(yīng),主于肺大腸,其病發(fā)于皮毛,熱即應(yīng)臟,寒即應(yīng)腑。(《千金》同,出第三卷中)《千金》療皮虛,主大腸病,寒氣關(guān)格。蒴 蒸湯方。

蒴 根葉(切三升) 桃皮葉(銼三升) 菖蒲葉(銼三升) 細糠(一斗) 秫米(五升)上五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為度,大盆器貯于上,作小竹床子罩盆,人身坐床中,四面周回將席薦障風,身上以衣被蓋覆。若氣急時開孔對口泄氣,取通身接汗,可作兩食久許,如此三日。若盆里不過熱,盆下安炭火也。非惟療寒,但是皮膚下一切勞冷,并皆療之。忌羊肉、餳。(《刪繁》同)又療皮實,主肺病熱氣。梔子煎方。

梔子 枳實(炙) 大青 杏仁(去兩仁、尖、皮) 柴胡 芒硝(各三兩) 生地黃(切一升) 石膏(八兩) 淡竹葉(切一升) 生玄參(五兩)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下芒硝,分三服。忌蕪荑。(《刪繁》同,并出第十八卷中)

上氣方九首

《廣濟》療上氣方。

葶藶子(五合熬紫色,別搗如泥) 桑根白皮(切) 大棗(二十枚擘)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絞去滓,納葶藶子泥如棗大煮之,三分減一,頓服,以快利為度。忌如藥法。(出第二卷中)《肘后》主上氣方。

灸從大椎數(shù)下行第五節(jié)下,第六節(jié)上,空間即灸一處,隨年壯。秘方。(《深師》、《千金翼》、文仲同,出第三卷中)《千金》療上氣方。

上酥(一升) 獨頭蒜(五顆去皮,先以酥煎蒜,蒜黃出之) 生姜汁(二合)上三味,同煎使熟,空腹服一寸匕,溫服之。忌熱面。

又方芥子(三升)上一味,末之,蜜和為丸。寅時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散亦佳。禁如藥法,尤忌油、面等。(并出第十七卷中)《必效》療上氣方。

半夏(洗) 茯苓(各四兩) 橘皮 白術(shù)(各三兩) 生姜(五兩) 檳榔(十顆)上六味,切,以水一斗,漬一宿,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更加甘草(三兩)、人參(二兩)、前胡(二兩)、紫蘇(一兩)。忌羊肉、餳、桃、李、雀肉、醋物。(出第一卷中)《古今錄驗》溫中湯 療上氣方。

甘草(三兩炙) 桂心(四兩) 生姜(一斤)上三味,切,以水七升半,煎取三升,分五服。忌生蔥、海藻、菘菜。

又昆布丸 療胸滿上氣方。

大黃 硝石 海藻(洗) 水銀(各一兩) 昆布(三兩洗) 苦瓠瓣(四十枚) 葶藶(半升熬) 通草(二分) 桃仁(五十枚熬)上九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許。先食服三丸,日再服。

又已試鯉魚湯 療上氣方。

杏仁(熬) 貝母 桂心(各三兩) 橘皮 人參 甘草(炙) 濃樸(炙) 麻黃(去節(jié)) 茯苓胡麻 白前(各二兩) 鯉魚(五斤) 生姜(六兩) 半夏(五兩洗)上十四味,切,先以水二斗,煮魚得一斗二升,去魚納藥,煎取三升二合,分四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醋物、羊肉、餳、生蔥等物。

又上氣。二物散。(本司馬大將軍方)麻黃(一斤去節(jié)) 杏仁(一百枚)上藥各別搗,合和下篩為散。上氣發(fā)時,服方寸匕,可至三方寸匕,以氣下為候,不必常服。(《深師》療上氣兼咳,《范汪》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卒上氣方六首

《深師》療卒上氣,胸心滿塞。半夏蘇子湯方。

半夏(五兩洗) 蘇子(一升) 生姜(五兩) 大棗(四十枚擘) 橘皮 桂心(各三兩) 甘草(二兩)上七味,切,水七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氣即下。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

又療卒急上氣,胸心滿。竹 下氣湯方。

生甘竹 (一虎口) 石膏(一兩) 生姜 橘皮(各三兩) 甘草(三兩炙)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竹 取四升半,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分二服。此方療忽上氣不止者,服兩三劑瘥。忌海藻、菘菜。(并出第十八卷中)《備急》葛氏療卒上氣,鳴息便欲絕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 生姜(切半升) 吳茱萸(半升)上三味,切,以酒五升,煮三沸,去滓,盡令服之,入口則愈。(《千金》秘方)又方麻黃(去節(jié)) 甘草(炙各二兩)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古今錄驗》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八合。

忌海藻、菘菜。瘥后,欲令不發(fā)者,更取二味,并熬杏仁五十枚,搗篩,蜜和丸,服四五丸,日三。(文仲、《肘后》、《范汪》同)又療卒上氣,氣不復(fù),報肩息方。

干姜(三兩 咀)上一味,以酒一斗漬。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杏仁(如法制)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此二方名小投杯湯。有氣疾者亦可為散,將服之。冷多,加干姜三兩;淡唾者,加半夏三兩。忌海藻、菘菜、生蔥。(出第三卷中)

久上氣方四首

《千金》療積年上氣不瘥,垂死者方。

莨菪子(熬令色變) 熟羊肺(薄切,曝干,為末)上二味各別搗,等分,以七月七日神酢,拌令相著。夜不食,空肚服二方寸匕,須臾拾針兩食間,以冷漿白粥二口止之,隔日一服,永瘥。三十日內(nèi)得煮飯汁,作蕪菁羹食之,以外一切禁斷。(文仲、《肘后》同)又療上氣三十年不瘥方大棗(一百枚去核、皮) 豉(一百二十顆) 杏仁(一百粒) 椒(二百粒汗)上四味,先搗杏仁,令極熟后,納棗、椒、豉,更搗作丸,如棗核大。含,稍稍咽之,日三夜一。(并出第十七卷中)《近效》療久上氣,氣急臥不得方。

紫蘇葉(二兩) 生姜 麻黃(去節(jié)) 杏仁(各三兩) 赤茯苓 桑根白皮 葶藶子(各二兩熬) 橘皮(一兩半)上八味,切,以水八升,先煮麻黃去沫,下諸藥和,煮取二升七合,絞去滓,分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久。溫服之畢,服后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江县| 桃园市| 烟台市| 射阳县| 桂平市| 扬州市| 崇义县| 浏阳市| 屏东县| 望江县| 江都市| 中阳县| 旌德县| 岢岚县| 凌源市| 武义县| 赤峰市| 曲水县| 青河县| 夏河县| 南溪县| 丰都县| 石渠县| 安乡县| 徐汇区| 青海省| 梧州市| 沙雅县| 平原县| 大渡口区| 丰城市| 尖扎县| 化德县| 嘉祥县| 龙州县| 博野县| 青阳县| 拜城县| 岢岚县| 比如县| 正蓝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