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十二味,先切射干,合蜜、竹瀝汁煎五六沸,絞去滓, 咀諸藥,以水一升四合,漬一宿煎之,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飴、姜末煎,令如 。服酸棗一丸許,日三夜一。不知,稍增之。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菜。(千金同)又療咳上氣,中寒冷,鼻中不利。杏仁煎方。
杏仁(五兩) 五味子(三合) 甘草(四兩炙) 麻黃(一斤去節) 款冬花(三合)紫菀干姜(各三兩) 桂心(四兩)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麻黃減二升,掠去沫,乃納諸藥,煮取四升,絞去滓,又納膠飴半斤,白蜜一斤,合納汁中,攪令相得,湯中煎如飴成。先食服如半棗,日三。不知,稍加之。忌海藻、菘菜、生蔥。(《千金》同,出第十八卷中)崔氏療上氣暴咳方。
紫蘇(莖葉二升) 大豆(一升)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大豆,次下紫蘇,煮取一升五合,分為三服,晝二夜一。忌醋、、咸、酸、油膩等。(出第六卷中)《必效》主上氣腹脹,心胸滿,并咳不能食方。(段明府云極效)枇杷葉(一握去毛,炙) 檳榔(三七顆) 生姜(二分) 高良姜(二兩) 蜜(二合) 酥(二合)上六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一大升,湯成后,納酥、蜜,更煮三五沸,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八九里久,甚重者三兩劑,任意食之。(出第一卷中)《救急》療上氣咳,肺氣胸痛方。
杏仁(三大升) 白蜜(一大升) 牛酥(二大升)上三味,杏仁搗碎于瓷盆中,研取汁五升,凈磨銅鐺,勿令脂膩,先傾三升汁于鐺中,刻木記其深淺,又傾二升汁,以緩火煎,減至于所記處,即納白蜜及酥,還至木記處,藥乃成,貯不津瓷器中。每日三度,以暖酒服一大匙,不能飲酒,和粥服亦得。服一七日唾色變白,二七日唾稀,三七日咳斷。此方非但療咳,兼補虛損,去風冷,兼悅肌膚白如瓠,婦人服之更佳。(《延年秘錄》同,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療上氣,兼咳。蘇子湯方。
蘇子(一升) 五味子(五合) 麻黃(去節) 細辛 紫菀 黃芩 甘草(炙各二兩)人參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服。上氣病亦特單煮蘇子,及生蘇葉,冬天煮干枝莖葉亦佳。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生菜。(出第十九卷中)
咳逆上氣嘔吐方四首
《病源》五臟皆稟氣于肺,肺感微寒則成咳嗽也。寒搏于氣,氣聚還肺,而邪有動息,邪動則氣奔逆上,氣上則五臟傷動,動于胃氣者,則胃氣逆而嘔吐也,此是肺咳,連滯氣動于胃而嘔吐者也。又有季夏脾王之時,而脾氣虛不能王,有寒氣傷之而咳嗽者,謂之脾咳,其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膊背,甚則不可動,動則咳發。脾與胃合,脾咳不已,則胃受之。其狀咳嗽而嘔,嘔甚則長蟲出是也。凡諸咳嗽甚則嘔吐,各隨證候知其腑臟也。(出第十四卷中)《深師》療咳嗽上氣,喉咽中腥臭,虛氣攪心,頭痛眼疼,耳中嘈嘈,風邪毒注天行,食不生肌,胸中隔塞,嘔逆多唾,惡心,心下堅滿,飲多食少,療疰并淋。通氣丸方。
膠飴(五斤) 蜀椒(二升汗) 烏頭(七分炮) 桂心(六分) 大附子(五枚炮) 干姜人參(各四分) 杏仁(一升) 天門冬(十分) 蜈蚣(五節去頭,炙)上十味,末之,搗杏仁作膏,稍稍納藥末搗千過,烊膠飴,乃納藥中,攪令調和。合如半棗一枚,日六七,夜二三服,令胸中溫為度。若夢與鬼神交通及飲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者,加杏仁五合;有虛氣,少腹急,腰痛,加天門冬、杜仲;有風,加烏頭二枚、附子一枚,立夏后勿加也;有留飲,加葶藶子一兩熬,末之。忌豬肉、冷水、生蔥、鯉魚等物。(《千金》同)又療上氣咳逆,口干,手足寒,心煩滿,積聚下利,嘔逆,若墜瘀血,上氣,胸脅脹滿,少氣腸鳴,飽食傷中里急,婦人乳飲滯下有邪濕,陰不足,大小便不利,肢節皆痛。硝石丸方。
硝石(一升) 干姜 前胡 大黃(各一斤) 杏仁(一升)上五味,搗篩,蜜和。飲服如梧子三丸,日再。五日后心腹諸疾,隨大小便去,月經絕則通,下長蟲數十,亦利血及冷熱,赤白汁,癥瘕毒悉主之,藥利以意消息。
又療上氣,煩悶嘔逆不得飲食。濃樸湯方。
濃樸(一兩炙) 人參(一兩) 半夏(四兩洗) 生姜(八兩) 茯苓 甘草(炙) 橘皮桂心(各二兩) 枳實(二兩炙)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醋物。
(并出第十八卷中)《必效》療上氣咳嗽,嘔逆不下食,氣上方。
橘皮 紫菀(各三兩) 人參 茯苓 柴胡 杏仁(去尖、皮)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患冷,加生姜二兩;患熱,加麥門冬三兩去心;不能食,加白術二兩、濃樸二兩炙。忌醋物、桃、李、雀肉等。(出第一卷中)
上氣咳嗽多唾方三首
《廣濟》療上氣,肺熱咳嗽,多涕唾方。
白前(四分) 生麥門冬(十分去心) 貝母 石膏 甘草(炙) 五味子 生姜(各四分)黃上十一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七合,絞去滓,納白蜜,更上火煎三沸,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五六里,須利三兩行。湯成后,宜加芒硝八分。忌熱面、炙肉、油膩、醋、食、海藻、菘菜。(出第二卷中)《古今錄驗》小紫菀丸 療上氣,夜咳逆,多唾濁方。
干姜 甘皮(一作甘草) 細辛 款冬花(各三分) 紫菀(三分) 附子(二枚炮)上六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再,以知為度。忌冷水、豬肉、生菜等物。
又療咳氣上,多涕唾。杏仁煎方。(出徐王)杏仁(一升)上一味搗碎,研取大升三升汁,以水和研之,煎取一大升。酒服一匙,日三。忌豬、雞、魚肉、胡荽等物。(并出第十九卷中)
上氣咳方一首
《古今錄驗》療咳逆上氣,胸滿多唾。(太醫令王叔和所撰,已更御服,甚良,效方)干姜(三分) 石(一分泥裹,燒半日) 蜀椒(五分汗) 細辛(二分) 烏頭(一分炮,去皮) 杏仁(一分) 吳茱萸(四分洗) 菖蒲(一分) 紫菀(二分) 皂莢(一分去皮、子,炙)款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夜臥吞一丸,日二。不知,加之。療二十年咳,不過二十丸便愈。御藥也,秘在石室不傳。忌豬、羊肉、餳、生菜、冷水。(一方有桂心三分,無麻黃,《千金》同,出第十九卷中)
久咳嗽上氣方三首
《肘后》療久咳上氣,十年二十年諸藥療不瘥者方。
豬胰(三具) 干棗(一百顆)上二味,以酒三升,漬數日。服二三合,至四五服,愈,服盡此則瘥。(《千金》同,出第三卷中)《深師》療久上氣咳。麻黃散方。(司馬太傳咳,常將此服愈)麻黃(一斤去節) 杏仁(一百枚) 甘草(二兩炙) 桂心(一兩)上四味,搗篩,別搗杏仁如脂,納諸末,合令調。臨氣上發時,服方寸匕,氣下止。食頃氣不下,更服一匕,可至三匕,氣發便服即止。忌海藻、菘菜、生蔥。(《千金》、《古今錄驗》同)又療久上氣咳,亦療傷寒后咳嗽方。
甘草(二兩炙) 大棗(二十枚)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數用驗。忌海藻、菘菜等。(《古今錄驗》名溫脾湯,并出第八卷中)
咳逆上氣方五首
《病源》肺虛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氣還聚于肺,肺則脹,是為咳逆也。邪氣與正氣相搏,正氣不得宣通,但逆上喉咽之間,邪伏則氣靜,邪動則氣奔上,煩悶欲絕,故謂之咳逆上氣。(出第十四卷中)《深師》療咳逆上氣,支滿息欲絕,氣結于胸中,心煩躁不安。一合湯方。
芫花(二分熬) 桂心 干姜(各五分) 甘草(炙) 細辛(各四分) 蕘花(二分)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先食服一合,日三夜一。又云,合湯亦得,分六七服,一日盡便愈。一方有菖蒲四分,無蕘花。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
又療咳逆上氣,腹中有堅痞,往來寒熱,令人羸瘦,不能飲食,或時下痢,此腹中如絞,在臍上下關,疝氣上腸使然,為病有氣涌逆。蜀椒散方。
蜀椒(五合去目并閉口者,汗) 桂心 甘草(各一兩炙) 通草 半夏(洗各三兩)上五味,搗篩。飲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并出第十八卷中)《古今錄驗》麥門冬丸 主氣逆上氣方。
干姜(六分) 麥門冬(十分去心) 昆布(洗) 海藻(洗各六分) 細辛 海蛤 蜀椒(熬) 桂心(各四分)上八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以飲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日三。有人患風虛得冷,輒胸中上氣,喉中常如吹管聲,咳嗽唾清沫,將此丸服,得瘥。若散服,方寸匕,日三。忌生蔥、生菜。(經心錄》同)又鯉魚湯 療咳逆上氣,喉中不利方。
生鯉魚(一尾) 熟艾(二升) 白蜜(一升) 紫菀 牡蠣(各四兩熬) 款冬花(一升) 杏仁(二十枚) 豉(半升) 射干(二兩) 細辛(三兩) 飴(八兩) 菖蒲(二兩)上十二味, 咀,藥和,納魚腹中,置銅器中,蒸之五斗米飯下,藥成。服一升,日三夜一。忌生菜、羊肉、餳等。
又杏仁煎 療咳逆上氣方。
杏仁(一升) 石斛 干姜(各四兩) 桂心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五兩) 五味子 款冬花 紫菀(各三兩)上九味,搗八味下篩,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取八升,去滓,納藥末,膠飴半斤,蜜一升,攪令相得。未食服如棗大一枚,日三。忌生蔥、海藻、菘菜等。(并出第二十九卷中)
雜療上氣咳嗽方四首
《廣濟》療上氣咳嗽,兼水氣、癖氣方。
葶藶子(熬) 貝母 桔梗 鱉甲(炙) 防葵(各六分) 白術 茯苓 大戟 枳實(炙)紫菀 旋復花 杏仁 橘皮(各四分) 芫花(二分) 大黃(十分) 皂莢(一分炙,去皮、子)上十六味,搗篩,蜜和為丸。空腹以飲服如梧子五丸,日二服,漸漸加至十丸,以微利為度。忌桃、李、雀肉、莧菜、醋物、豬肉、陳臭等。(出第二卷中)《深師》療上氣搶心胸,奄奄不得息,腹中脹滿,食輒吐。蘇子湯方。
蘇子(一升) 大棗(三十顆) 半夏(三兩洗) 橘皮 生姜 桂心(各一兩) 蜀椒(二分汗)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蔥。(出第十八卷中)《古今錄驗》半夏湯 療上氣,五臟閉塞,不得飲食,胸中脅下支脹,乍去乍來,虛氣結于心中,伏氣住胃管,唇干口燥,肢體動搖,手足疼冷,夢寐若見人怖懼,此五臟虛乏諸勞氣不足所致,并療婦人方。
當歸 防風 黃 (各二兩) 柴胡(半斤) 細辛 麻黃(去節) 人參(各一兩) 杏仁(五十粒) 桂心(三兩) 半夏(一升洗) 大棗(二十枚) 生姜(五兩) 黃芩(一兩)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沸,去上沫,更入水一升,及諸藥,煮取五升,分為五服,日三夜二。忌羊肉、生蔥、生菜、餳等。(出第十九卷中)《近效》療上氣,腹內脹滿,飲食不消,欲作霍亂及咳嗽。紫蘇子丸方。
紫蘇子 橘皮(各二兩) 高良姜 桂心 人參(各一兩)上五味,搗篩,蜜和為丸。每服十五丸,酒飲任下。若食瓜膾等物,有生熟氣,擬似霍亂者,即半棗栗許大,細細咽取汁令消盡,應時立愈。常有此藥,永不患霍亂,甚神效也。
忌生蔥、豬肉、陳臭等物。
消渴方一十七首
病源夫消渴者。渴而不小便是也。由少服五石諸丸散積久經年。石勢結于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及至年衰血氣減少。不能制于石。石勢獨盛。則腎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變者。多發癰疽。此坐熱氣留于經絡。經絡不利。血氣壅澀。故成癰膿也。診其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實牢大者死。有病口甘者名為何。何以得之。此五氣之溢也。
名曰脾癉。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溢在于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為消渴也。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中疼熱。饑不欲食。甚者則欲吐下之不肯止。養生法云∶人睡臥勿張口。
久成消渴及失血也。赤松子云∶臥閉目不息十二通。治飲食不消。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于后。法云∶解衣 臥。伸腰 少腹。五息止。引腎。去消渴。利陰陽。解衣者使無掛礙。 臥者無外想。使氣易行。伸腰者使腎無逼蹙。 者大努。使氣滿少腹者。
攝腹牽氣。使五息即止之。引腎者引水來咽喉。潤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陰陽者。饒氣力也。(出第五卷通按后條古人喜石宜消渴今服石者少何有此癥緣酒多令中 三焦熱臟腑燥亦致消渴不必皆由服石也。但治法頗同)千金論曰∶夫消渴者。凡積久飲酒。無有不成消渴病者。然則大寒凝海而酒不凍。明其酒性酷熱。物無以加。脯炙鹽咸。此味酒客多嗜。不離其口。三觴之后。制不由己。飲啖無度。咀嚼 醬。不擇酸咸。積年長夜。酣典不懈。遂使三焦猛熱。五臟干燥。木石猶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療之愈否。屬在病者。若能如方節慎。
旬月而瘳。不自愛惜。死不旋踵。方書醫藥。實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深思慎之。凡消渴之人。愈與未愈。常須慮患大癰。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節間。忽發癰疽而卒。所以戒在大癰也。當預備癰藥以防之。宜服麥門冬丸。除腸胃熱。實兼消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