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方一十首
《千金》論曰,寸口脈數,其人病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出,何也?師曰,此為肺痿之病。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病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肺痿。又寸口脈不出,而反發汗,陽脈早索,陰脈不澀,三焦踟躕,入而不出,身體反冷,其內反煩,多唾唇燥,小便反難,此為肺痿,傷于津液便如爛瓜,亦如豚腦,但坐發汗故也。其病欲咳不得咳,咳則出干沫,久久小便不利,甚則脈浮弱,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溺,小便數,所以然者,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師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飲水者,自愈;自張口者,短氣也。(出第十七卷中)仲景《傷寒論》療肺痿吐涎唾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溺,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冷,必眩,甘草干姜湯主之,以溫其臟方。
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溫二服,服湯已,小溫覆之,若渴者屬消渴。
忌海藻、菘菜。
又療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 生姜(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地黃(一斤) 阿膠(三兩炙) 大麻子仁(半升) 大棗(四十枚) 麥門冬(半斤去心) 桂心(二兩)上九味,切,以美酒七升,水八升,相和,先煮八味,取四升,絞去滓,納膠上,微火烊銷。溫服七合,日三夜一。(并出第八卷中)《肘后》療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溫溫,咽燥而渴者方。(一云不渴)生天門冬(搗取汁一升) 酒(一升) 飴糖(一斤) 紫菀(末四合)上四味,合銅器中,于湯上煎可丸。服如杏仁一丸,日三。忌鯉魚。(《范汪》、《經心錄》同,出第一卷中)《集驗》療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一云不渴)生姜(五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忌海藻、菘菜。(仲景《傷寒論》、《備急又療肺痿,咳嗽涎沫,心中溫溫,咽燥而渴方。(一云不渴)生姜(五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一方干姜三兩,代生姜。忌海藻、菘菜。(文仲、《千金》、《古今錄驗》同,《深師》云溫脾湯,《范汪》亦同)又療肺痿,時時寒熱,兩頰赤,氣急方。
童子小便,每日晚取之,去初末少許小便,可有五合,取上好甘草,量病患中指節,男左女右,長短截之,炙令熟,破作四片,納小便中,置于閑凈處露一宿,器上橫一小刀,明日平旦去甘草。頓服之,每日一劑。其童子勿令吃五辛。忌海藻、菘菜、熱面。(并出第四卷中)《刪繁》療虛寒喘鳴多飲,逆氣嘔吐。半夏肺痿湯方。
半夏(一升湯洗) 母姜(一斤) 橘皮(一斤) 白術(八兩) 桂心(四兩)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忌羊肉、餳、桃、李、雀肉、生蔥。(一方有桑白皮切一升)又療凡虛寒肺痿喘氣。干地黃煎方。
干地黃(五兩) 桑根白皮(切二升) 芎 (五兩) 桂心 人參(各三兩) 大麻仁(一升炒)上六味,切,以水九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納大麻仁煎數沸,分三服。忌生蔥、蕪荑。(并出第二卷中)《千金》療肺痿,涎唾多出,心中溫溫液液。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炙)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忌海藻、菘菜。(《范汪》同)又療肺痿吐涎沫。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方。
桂心(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皂莢(一挺去皮、子,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切,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蔥、海藻、菘菜。(《范汪》、《經心錄》同,并出第十七卷中)
肺氣客熱方二首
《延年》百部根飲 主肺氣客熱,暴傷風寒,因嗽不安方。
百部根(一兩半) 天門冬(二兩去心) 紫菀(一兩半) 貝母 干葛 白前 橘皮(各一兩) 生姜(二兩) 蔥白(切三合) 豉(三合)上十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疏數任情,亦可分為四服,欲間食亦得。禁生冷、鯉魚、蒜。(出第五卷中)《古今錄驗》療肺客熱,并肝心家氣。人參湯方。
桂心 甘草(炙各三兩) 人參 干姜 防風(各二兩) 白術(一兩半)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宜溫。忌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出第二十一卷中)
肺熱兼咳方七首
《刪繁》療肺熱,氣上咳,息奔喘。橘皮湯方。
橘皮 杏仁(四兩去尖、皮) 柴胡 麻黃(去節各三兩) 干蘇葉(二兩) 母姜(四兩去尖) 石膏(八兩)上七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黃兩沸,除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再服。(母姜,《千金》云宿姜,《千金》同,出第五卷中)《千金》療肺熱悶不止,胸中喘急,驚悸,客熱來去欲死,不堪服藥,泄胸中喘氣方。
桃皮(一斗) 芫花(一斗)上二味,以水四斗,煮取一斗,去滓,以故布手巾納汁中。薄胸,溫四肢,不盈數日即歇。
又凡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實者,手太陰經也,病苦肺脹,汗出若露,上氣喘逆,咽中塞,如欲嘔狀,名肺熱實也。
又療肺熱實,胸憑仰息,泄氣除熱湯方。
枸杞根皮(二升) 白前(三兩) 石膏(八兩碎,綿裹) 杏仁(三兩去尖、皮,研)橘皮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更煮兩三沸,分三服。忌桃、李、雀肉等。
又療肺熱,言音喘息短氣,好唾膿血方。
生地黃(切二升) 石膏(八兩) 淡竹茹(如雞子大一枚) 杏仁(四兩去尖、皮,研) 羚羊角(屑三兩) 芒硝(三兩) 赤蜜(一升) 麻黃(五兩去節) 升麻(三兩)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兩沸,分三服。忌蕪荑。(出第十七卷中)《延年》天門冬煎 主肺熱兼咳,聲不出方。
生天門冬(汁一升) 橘皮(二兩) 生地黃(汁五升) 白蜜(五合) 牛酥(三合)白糖(五兩) 杏仁(一升去尖、皮) 貝母 紫菀 通草(各三兩) 百部根 白前 甘草(炙各二兩)人參(上十四味,切,以水六升,煮貝母等藥,取二升五合,去滓,納天門冬、地黃汁,煎可減半,納酥、蜜、生姜等,煎令可丸。稍強取如雞子黃大含咽之,日四五度。忌鯉魚、蕪荑、海藻、菘菜等。(張文仲處)又地黃麥門冬煎 主肺熱兼咳方。
生地黃汁(三升) 生麥門冬(三升) 生姜汁(一合) 酥(二合) 白蜜(二合)上五味,先煎地黃、麥門冬、姜汁等,三分可減一分,納酥、蜜,煎如稀餳,納貝母末八分、紫菀末四分,攪令調。一服一匙,日二服,夜一服。忌蕪荑。
又天門冬煎 主肺間熱咳,咽喉塞方。
天門冬(三兩去心) 麥門冬(二兩去心) 款冬花(一兩) 貝母(一兩) 紫菀(二兩) 茯苓(二兩) 升麻(二兩) 生姜(汁三升) 蜜(一升) 酥(一合) 地黃(汁三升)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七物,取一升,去滓,納生姜、地黃汁煮取一升,納蜜、酥于銀器中,加湯上煎令成丸。一服如彈丸一枚,含咽,日夜三五丸。忌醋物、蕪荑、鯉魚等。(顏仁楚處)又羚羊角飲 主肺熱,胸背痛,時時干咳,不能食方。
羚羊角(屑二兩) 貝母 生姜 茯苓(各三兩) 橘皮 人參 芍藥(各二兩)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八九里久更服。
禁生冷、蒜、面、醋。(并出第五卷中)
肺虛寒方三首
《刪繁》療肺虛寒,癘風所傷,聲音嘶塞,氣息喘憊,咳唾。酥蜜膏酒,止氣咳通聲方酥 崖蜜 飴糖 生姜(汁) 生百部(汁) 大棗肉(研為脂) 杏仁(去皮、尖) 甘皮(五具末)上八味,合和,微火煎,常攪,三上三下約一炊久,姜汁并百部汁各減半,停下。溫清酒一升服方寸匕,細細咽之,日夜三。(《千金》同,出第六卷中)《千金》療肺虛寒癘風傷,語音嘶塞,氣息喘憊嗽唾方。
豬 (三具) 大棗(一百枚去核) 好酒(五升)上三味,以酒漬二味,秋冬七日,春夏三日,生布絞去滓,二七日服盡。忌鹽。無豬,以羊 代。(《肘后》、張文仲、《備急》同,出第十八卷中)又凡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虛者,手太陰經也,病苦少氣不足以息,嗌干不津液,病名曰肺虛寒也。
又療肺虛寒則聲嘶傷語言,用力戰掉,緩弱虛瘠,風入肺。防風散方。
防風 獨活 芎 秦椒(汗) 黃 (各七分) 附子(炮七分) 干姜(七分) 石膏(研)心山藥 杜仲人分)上二十四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生菜。(一方無石膏、當歸,出第十七卷中)
肺氣不足口如含霜雪方四首
《廣濟》療肺氣不足,寒從背起,口如含霜雪,語無聲音,劇者吐血苦寒。五味子湯方五味子(三兩) 大棗(五十枚擘) 桑根白皮(一升) 本(二兩) 鐘乳(三兩)款冬花(二兩) 雞蘇(二兩)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進一服。忌豬、魚、炙肉、熱面、陳臭等物。(此方甚良)又療肺氣不足,逆氣胸滿,上迫喉咽,閉塞短氣,連唾相屬,寒從背起,口如含霜雪,語無音聲,劇者唾血腥臭,或歌或哭,干嘔心煩,耳聞風雨聲,皮毛悴,面白。紫菀湯方。
紫菀 五味子 生姜(合皮切) 白石英(研,綿裹) 款冬花 桂心 人參(各二兩)鐘乳(研,綿裹) 麥門冬(去心) 桑根白皮(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擘) 粳米(一合)上十二味,切,水一斗五升,先煮桑根白皮、粳米取九升,去滓,納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七八里久。忌生蔥、熱面、炙肉。(《深師》、《千金》無紫菀、人參,并出第二卷中)《深師》療肺氣不足,逆滿上氣,咽喉中閉塞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言失聲,甚者吐血。補肺湯方。
五味子(三兩) 干姜(二兩) 款冬花(二兩) 桂心(一尺) 麥門冬(一升去心)大棗(一百枚擘) 粳米(二合) 桑根白皮(一斤)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棗并桑白皮、粳米五沸,后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蔥。(《千金》同,出第十八卷中)《集驗》補肺湯 療肺氣不足,咳逆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無音聲而渴,舌本干燥方。
五味子 白石英(研,綿裹) 鐘乳(同上) 桂心 橘皮 桑根白皮(各三兩) 粳米(二合) 茯苓 竹葉 款冬花 紫菀(各二兩) 大棗(五十枚) 杏仁(五十枚去兩仁、尖、皮)蘇子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三升,先煮桑白皮、棗、粳米熟,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三服,日再夜一。忌大酢、生蔥。(《千金》同,出第四卷中)
肺脹上氣方四首(五法)
《廣濟》療患肺脹氣急,咳嗽喘粗,眠臥不得,極重,恐氣欲絕。紫菀湯方。
紫菀(六分) 甘草(八分炙) 檳榔(七枚) 茯苓(八分) 葶藶子(三合炒末,湯成下)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四五里久進之,以快利為度。忌生蔥、菜、熱面、海藻、菘菜、大醋、蒜、粘食。(出第二卷中)仲景《傷寒論》,肺脹者,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以心下有水。宜服小青龍湯加石膏主之方。
麻黃(三兩去節) 五味子(半升) 石膏(綿裹) 干姜 芍藥 細辛(各三兩) 桂心甘草(各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上九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強人一升,瘦人及老小以意減之,日三夜一。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羊肉、餳等。
又肺脹者,病患喘,目如脫狀,脈浮大也。肺脹而咳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方。
大棗(十五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 麻黃(六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上六味,切,以水六升,先煮麻黃三二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八合,日三。不知,更作之。忌海藻、菘菜、羊肉、餳。(并出第十八卷中)《深師》療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浮,心下有水氣。小青龍湯加石膏二兩。設若有實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龍湯方。(用前仲景方)《千金》療肺脹,咳嗽上氣,咽燥脈浮,心下有水。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 芍藥 生姜(五兩) 細辛 桂心(各三兩) 半夏(半升洗) 石膏(四兩)五味子(半升)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蔥、羊肉餳、生菜。(《集驗》同,出第十七卷中)
肺氣積聚方二首
《救急》療肺氣積聚,心肋下滿,急發即咳逆上氣方。
麻黃(三兩去節) 杏仁(去雙仁、尖、皮) 柴胡 生姜 半夏(洗十遍) 葶藶子(熬,研如脂各四兩) 干棗(十二枚擘) 檳榔(十枚)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八九里久。
七日忌食生冷、豬、魚、羊肉。此方服一劑訖,將息滿七日,則服后方。忌羊肉、餳。
又方茯苓 干蘇莖菜 橘皮 麻黃(各三兩) 杏仁(去尖、皮、兩仁者) 柴胡 生姜(各四兩)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八九里久。禁酢物、蒜、熱面、豬肉。五日服一劑。(并出第六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