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9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717字
  • 2015-12-29 09:34:19

肉蓯蓉(五兩) 干地黃(四兩) 大棗(二十枚擘) 烏頭(一兩炮) 甘草(炙) 桂心紫菀 五味子(各二兩) 生姜 石膏(碎,綿裹)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分為七服,日四夜三。一方用大棗五十枚,水一斗二升,煮取九升。忌海藻、生蔥、菘菜、蕪荑、豬肉、冷水。

又療上氣,咽喉窒塞,短氣不得臥,倚壁而息,腰背苦痛,支脅滿,不能食,面色萎黃。貝母飲方。

貝母 石膏(綿裹,碎) 桂心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二兩)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兩仁者) 生姜(五兩) 半夏(五兩洗)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生蔥、餳等。

又療咳而不利,胸中痞而短氣,心中時悸,四肢不欲動,手足煩,不欲食,肩背痛,時惡寒。海藻湯方。

海藻(四兩) 茯苓(六兩) 半夏(五合洗) 五味子(五合) 細辛(二兩) 杏仁(五十枚去尖、皮、兩仁者)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蔥、醋物。(一方有生姜一兩,《千金》同,出第十八卷中)《古今錄驗》五味子湯 療逆氣咳嗽,胸膈中寒熱,短氣不足方。

五味子(一兩) 前胡(三兩) 紫菀 甘草(炙) 桂心 生姜(各二兩) 棗(三十枚擘)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絞去滓,服一升,日三夜三。忌生蔥、海藻、菘菜。(《廣濟方》用橘皮,不用茱萸)又胡椒理中丸 療咳嗽逆氣,不能飲食,短氣方。

胡椒 蓽茇 干姜 款冬花 甘草(炙) 橘皮 高良姜 細辛(各四兩) 白術(五兩)上九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五丸,日再。忌桃、李、雀肉、生菜、海藻、菘菜又瀉肺湯 療咳逆短氣方。

人參(三分) 生姜(四分) 半夏(五分洗) 甘草(四分炙) 橘皮(十二分) 竹葉(二兩)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此方亦療霍亂。忌羊肉、餳、海藻、菘菜又療咳嗽,及短氣脅痛。姜椒湯方。

生姜 椒(去目、汗各一兩)上二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合。(并出第十九卷中)

九種咳嗽方一首

《千金》九種氣咳嗽欲死,百病方。

干姜(二分) 半夏(洗) 細辛 紫菀 吳茱萸 芫花 茯苓 甘遂 防葵 甘草(炙)人參 烏頭(炮) 大黃 葶藶子(熬) 巴豆(去皮、心,熬) 濃樸(炙) 杏仁(去皮、尖、兩仁者,熬各一分) 五味子 遠志(去心) 枳實(炙) 皂角(去皮、子,炙) 當歸 桂心前胡 菖蒲 大戟 蜀椒(各半分) 白薇(三分)上二十八味,搗,合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二丸,日三,以知為度。不知,增之。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酢物、野豬肉、蘆筍。(一方無巴豆,有 蟲半分。恐非,出第十八卷中)

咳逆及厥逆飲咳方七首

《病源》咳逆者,是咳嗽而氣逆上也。氣為陽,流行腑臟,宣發腠理,而氣,肺之所主也。咳病由肺虛感微寒所成,寒搏于氣,氣不得宣胃,逆聚還肺,肺則脹滿,氣逆不下,故為咳逆。其狀咳而胸滿氣逆,膊背痛,汗出,尻陰股膝 足皆痛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養生方·導引法》云,先以鼻納氣,乃閉口咳,還復以鼻納氣,咳則愈。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無息,極脹腹兩足,再息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復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蕩滌五臟,津潤六腑。又云,還向反望側望,不息七通。療咳逆胸中病,寒熱。(出第十四卷中)《深師》療咳嗽短氣不得息,發熱,胸苦滿,不得飲食。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二兩) 桂心 甘草(炙) 細辛(各一兩) 干姜(三兩) 紫菀(二兩一方一兩) 大棗(二十枚擘) 麻黃(二兩去節)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無干姜,生姜亦得。忌海藻、菘菜、生菜、生蔥。(出第十八卷中)《千金》竹皮湯 主咳逆下血不息方。

生竹皮(三兩) 紫菀(二兩) 飴糖(一斤) 生地黃(汁一升)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蕪荑。(《深師》同)又療大逆上氣,喉咽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方。

麥門冬(二升去心) 半夏(一升洗) 人參 甘草(各二兩炙) 粳米(三合) 大棗(十四枚)上六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服半升,日三夜一。忌羊肉、餳、海藻、菘菜。(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并出第十八卷中)《古今錄驗》療厥逆,臟氣有余,寒氣虛勞,憂氣驚氣,其人善悸,胸中或寒,上下無常,多悲傷,流四肢,臍四邊,常有核,游腫,大便不利。游氣湯方。

濃樸(四兩炙) 人參 甘草(炙) 牡蠣(各二兩熬) 茯苓(四兩) 桂心 半夏(各一兩洗) 梔子(四枚) 生姜(八兩) 黃芩(三兩)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分服七合,日三夜再服。若腹痛,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良驗。忌海藻、菘菜、生蔥、羊肉、餳、醋物等。

又療咳逆上氣丸方干姜(四兩) 桂心 款冬花(各一兩) 附子(四枚炮) 五味子(二兩) 巴豆(六十枚老者三十枚,去皮、心,熬)上六味,先搗上五味下篩,別搗巴豆如膏,納藥末,以蜜和丸如麻子。以一丸著牙上咀,常暮臥時服亦可,日三服。忌生蔥、豬肉、蘆筍。

又小胡椒丸 療寒冷咳逆,胸中有冷,咽中如有物狀,吐之不出方。

胡椒(五分) 干姜(六分) 款冬花(三分)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米飲服三丸,日再服,以知為度。禁如前法。(并出第十九卷中)

十咳方六首

《千金》問曰,咳病有十,何謂也?師曰,有風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腎咳,有膽咳,有厥陰咳。問曰,十咳之證,何以為異?師曰,欲語因咳,言不得終,謂之風咳;飲冷食寒,因之而咳,謂之寒咳;心下堅滿,咳則支痛,其脈反遲,謂之支咳;咳引脅下痛,謂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謂之心咳;咳而涎出,續續不止,下引少腹,謂之脾咳;咳引頸項而唾涎沫,謂之肺咳;咳則耳無所聞,引腰并臍中,謂之腎咳;咳而引頭痛,口苦,謂之膽咳;咳而引舌本,謂之厥陰咳。夫風咳者下之,寒咳、支咳、肝咳,灸足太沖,心咳灸刺手神門,脾咳灸足太白,肺咳灸手太泉,腎咳灸足太溪,膽咳灸足陽陵泉,厥陰咳灸手太陵。留飲咳者,其人咳不得臥,引項上痛,咳者時如小兒螈 狀。夫久咳為水咳而時發熱,脈在九菽(一云卒弦)者非虛也,此為胸中寒實所致也,當吐之。咳家其脈弦,欲行吐藥,當相人強弱無熱,乃可吐耳。(通按∶太泉疑太淵)又咳家,其人脈弦為有水,可與十棗湯下之。不能臥坐者,陰不受邪故也。

又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與十棗湯方。

芫花 甘遂 大戟(并熬等分)上三味,搗下篩,以水一升五合,煮大棗十枚,取八合,絞去滓,納藥末。強人取重一錢,羸人半錢匕,頓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益藥半錢,下后自補養。(《古今錄驗》同,此方仲景《傷寒論》方)又咳而引脅下痛者,亦十棗湯主之。(用前方)又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極飲過度所致也。其脈沉者,不可發汗。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療,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也,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土氣汗出而咳,屬飲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發汗,發汗出則厥逆冷。

又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桂心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上八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乃納諸藥,煮得三升,去滓,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黃;若食飲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六片破;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尖、皮、兩仁者,熬。芫花不主利,麻黃止喘,今語反之,疑非仲景意加減。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羊肉、餳。(此本仲景《傷寒論》方)青龍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而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可與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等湯主之,治其氣沖方。

茯苓(四兩) 桂心(一兩)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半升)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以《千金》校之,亦脫此方,今于仲景方錄附之)沖氣則抵,而反更咳胸滿者,與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心,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方。

茯苓(四兩) 甘草(炙) 干姜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醋等物。

咳滿即止,而復更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納半夏以去其水方。

茯苓(四兩) 甘草(炙) 干姜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餳、酢等。

水去嘔則止,其人形腫,可納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納麻黃,乃納杏仁也。若逆而納麻黃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方。

茯苓(四兩) 干姜(三兩) 細辛(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杏仁(半升去尖、皮、兩仁者) 甘草(三兩炙)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餳、酢等。

若面熱如醉狀者,此為胃中熱,上沖熏其面令熱,加大黃利之方。

細辛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茯苓(四兩) 五味子 半夏(洗) 杏仁(去皮、尖各半升) 大黃(三兩蒸)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菜、餳、醋、羊肉。(并出第十八卷中)

久咳嗽上氣唾膿血及濁涎方五首

《病源》久咳嗽上氣者,是肺氣虛極,風邪停滯,故其病積月累年,久不瘥則胸背痛,面腫,甚則唾膿血也。(出第十四卷中)《深師》療肺氣不足,咳逆唾膿血,咽喉悶塞,胸滿上氣,不能飲食,臥則短氣。補肺湯方。

款冬花(三兩) 桂心(二兩) 鐘乳(二兩) 干姜(二兩) 白石英(二兩) 麥門冬(去心四兩) 五味子(三兩) 粳米(五合) 桑白皮根(一斤) 大棗(一百枚擘)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桑白皮、棗令熟,去滓,納藥煮取二升二合,分三服。忌生蔥等。(《千金》同)又療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臥。皂莢丸方。

長大皂莢(一挺去皮、子,炙)上一味搗篩,蜜和。服如梧子一丸,日三夜一,以大棗膏和湯下之。(《千金》、《經心錄》、《延年》同,此本仲景《傷寒論》方,一名棗膏丸)又療咳逆上氣,吐膿或吐血,胸滿痛不能食。補肺湯方。

黃 (一法五兩) 桂心 干地黃 茯苓 濃樸 干姜 紫菀 橘皮 當歸 五味子 遠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 甘草(炙) 鐘乳 白石英(各二兩) 桑白皮根 人參(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擘)上十八味,切,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生蔥、醋物。(《千金》同,并出第十八卷中)《古今錄驗》療寒冷咳嗽,上氣胸滿,唾腥膿血。四味石鐘乳散方。

鐘乳(碎,研) 白 石(煉) 款冬花 桂心(各一分)上四味搗,合下篩。以筒吸之如大豆許一匕聚,先食,日三,不知稍增之,數試有驗。

當作七聚遂吸之。忌生蔥。(《千金》、《集驗》同,出第十九卷中)《必效》療上氣唾膿血方灸兩乳下黑白際各一百壯,良。(《千金》同)

咳嗽膿血方一十一首

《病源》咳嗽膿血者,損肺傷心故也。肺主氣,心主血,肺感于寒,微者則成咳嗽,傷于陰脈則有血,血與氣相隨而行,咳嗽極甚,傷血動氣,俱乘于肺,以津液相搏,蘊結成膿,故咳嗽而有膿血也。(出第十四卷中)《廣濟》療瘕 吐膿損肺方。

人參(二分) 瓜蒂(三分) 杜蘅(五分)上三味,搗篩為散。平旦空腹以熱湯服方寸匕,當吐痰水惡汁一二升。吐已,復煮白粥食淡水未盡,停三日,更進一服。忌生冷、油膩、豬、魚。(《肘后》、《古今錄驗》用杜蘅三分、人參一分,服一錢匕,出第二卷中)《深師》療咳逆唾膿血。雞子湯方。

雞子(一枚) 甘草(二分炙) 甘遂(一分) 大黃(二分) 黃芩(二分)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雞子攪令調。盡飲之,良。忌海藻、菘菜又療傷肺唾血方茅根上一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亦可絞取汁飲之。主熱渴。(出第四卷中)《刪繁》療肺偏損、胸中應肺偏痛,唾血氣咳。款冬花散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公市| 乐业县| 万荣县| 牙克石市| 东兰县| 苗栗县| 云梦县| 剑阁县| 斗六市| 林周县| 安宁市| 策勒县| 中阳县| 塘沽区| 长治县| 喀什市| 凌云县| 淮滨县| 南丹县| 苍梧县| 日喀则市| 通道| 西宁市| 英吉沙县| 大宁县| 泰安市| 游戏| 伊春市| 察隅县| 方山县| 罗山县| 苍梧县| 石泉县| 古交市| 宜城市| 神木县| 兰西县| 南宁市| 长治县| 闻喜县| 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