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8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43字
  • 2015-12-29 09:34:19

書墨(二分) 甘遂(二分) 葶藶子(二分熬) 前胡(五分) 大黃(五分) 巴豆(二分去心、皮,熬)上六味,搗篩為散,巴豆、葶藶別細研,蜜和丸如梧子。以白蜜粥清飲,旦空腹服三丸,人弱服二丸,則利水或吐,三日以后更一服,還如上法,不過三服愈。療三十年咳,如利不止者,以冷白飲止之。吐利止后,食禁生冷、醋滑、豬、魚、雞、面、油、酒、冷水、、蘆筍。此藥宜春夏服之,有毒之藥,寧從少起。(《廣濟》療瘕嗽上氣,喉中作水雞鳴,出第十九卷中)

熏咳法六首

《千金》療咳熏法細熟艾薄薄布紙上,廣四寸,復以石硫黃末薄布艾上,務令調勻,以荻一枝,如紙長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燒纏下去荻,其煙從荻孔中出,口吸取煙咽之,取吐止。明旦復熏之,昨日余者,后日復熏之,三日止,自然瘥。惟得食白糜,余皆禁之。(《古今錄驗》同)又法薰黃(研令細一兩)以蠟蠟紙并上熏黃,令與蠟相入,調勻,卷之如前法。燒之亦如上法,日一二止,以吐為度。七日將息后,羊肉羹補之。

又法爛青布廣四寸上布艾,艾上又布青礬石末,礬上布少熏黃末,又布少鹽,又布少豉末,急卷之,燒令著納燥罐中,以紙蒙頭作小孔,以口含取煙咽之,以吐為度。悶時復息,煙盡止,日一二用,三卷用不盡,瘥。三七日慎油膩。(并出第十八卷中)崔氏療久咳不瘥熏法款冬花上一味,每旦取如雞子許,用少許蜜拌花使潤,納一升鐵鐺中,又用一瓷碗合鐺,碗底鉆一孔,孔內插一小竹筒,無竹,葦亦得,其筒稍長作碗鐺相合,及插筒處,皆面 之,勿令漏煙氣。鐺下著炭火少時,款冬煙自從筒中出,則口含筒吸取煙咽之。如覺心中少悶,須暫舉頭,即將指頭捻筒頭,勿使漏煙氣,吸煙使盡止。凡如是三日,一度為之,待至六日,則飽食羊肉 一頓,則永瘥。(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療咳 (呼合切,下同)煙法。

鐘乳(研) 白石英(研) 人參 丹參(研) 雄黃(各七分研) 水銀(二分研) 烏羊腎脂(一具) 凈紙(十張)上八味,各搗篩為末,以水銀投藥裹細研,使入諸藥羊脂熬,取置紙中,令均平,使濃一分,散藥令周遍,剪紙一張作三分,瘦弱婦人,五日用半寸熏。未服藥前齋五日,服藥后一百日忌五辛、酒肉。此一劑得療五十人,上氣悉皆愈。忌生血物。

又療咳,腹脹,氣上不得臥,身體水腫,長孫振熏法。

蠟紙一張熟艾薄布遍紙上 薰黃(末三分) 款冬花(末二分)上三味,并遍布艾,上著一葦筒,卷之寸,別以繩系之,燒下頭 煙,咽之亦可,三十咽訖則瘥。 盡三劑,一百日斷鹽醋,日一,每 三寸,三日盡一劑。(出第十九卷中)

療咳方一十四首

《深師》療咳方。

巴豆(炮,去殼,勿傷肉)白飲吞下,初日飲服二枚,二日三枚,良。忌野豬肉、蘆筍。(《千金》同)又方蜀椒(一合汗,去目) 杏仁(去皮、尖半合熬) 豉(半合) 款冬花(小半合)上四味搗,蜜和為丸。晚間不食,含一丸如彈丸大,含一丸則知效驗。十年者五六日知,良。(并出第十八卷中)《短劇》療咳。生姜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五合) 生姜(八兩) 紫菀(一兩) 半夏(二兩洗) 吳茱萸(一兩) 款冬花(半兩) 細辛(一兩) 附子(一枚炮) 茯苓(四兩) 甘草(二兩炙) 桂心(一兩)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溫三服,老人可服五合。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羊肉、餳、生菜、醋物、生蔥。(《古今錄驗》同,出第一卷中)《備急》療咳方杏仁(半斤去尖、皮、兩仁者,熬) 紫菀(二兩)上二味,先研杏仁取汁使盡,細切紫菀更煎,少濃去滓,納蜜使稠。細細飲之,立定。(出第三卷中)崔氏療咳方杏仁(一升去尖、皮、兩仁,熬) 蘇子(汁五合) 生姜汁(五合煎) 蜜(五合煎令沫盡上四味,先搗杏仁作脂訖,納諸藥和煎,攪調三四沸,藥成。含咽如棗大,日三四。

忌 面。(出第六卷中)《延年》紫菀飲 主咳方。

紫菀(一兩半) 貝母(二兩) 人參(一兩) 橘皮(半兩) 生姜(一兩) 杏仁(一兩半去皮、尖、兩仁者,研)上六味,切,以水二升五合,煮取八合,分三服,欲再服亦得。慎咸、醋、 面。(蔣孝璋處,出第五卷中)《必效》療咳方棗(一百二十顆去核) 豉(一百粒) 桃仁(一百二十顆去皮、尖、兩仁者,熬令色黃)上三味,合搗為丸如棗大。含之,無不瘥。

又方雞子白皮(十四枚熬令黃) 麻黃(三兩去節)上二味,搗成散。每服方寸匕,日二,食后飲下之。無所忌。

又方麻黃(二兩去節) 紫菀(二兩) 貝母(三兩去心)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杏核。綿裹含,稍稍咽汁,盡更作,日四五度。

又方杏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尖,熬) 豉(一百枚熬令干) 干棗(四十枚去核)上三味,合搗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盡,日七八度,盡更作。(出第一卷中)《古今錄驗》百部湯 療咳,晝夜不得眠,兩眼突出方。

百部(半兩) 生姜(半斤) 細辛(三兩) 貝母(三兩)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兩去皮、尖、兩仁者) 紫菀(三兩) 桂心(二兩) 白術(二兩) 麻黃(六兩去節) 五味子(二兩)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生菜。(《千金》無杏仁、紫菀,余同)又療咳。吸散方。

細辛 紫菀 天雄(炮) 石膏 款冬花 鐘乳(各二分)上六味,搗篩作散,如大豆七聚。以小竹筒吸服,日二。不得食生魚、醬、醋、生菜,但食糜七日,咳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亦小益,勿大多,甚良。忌生菜、冷水、豬肉。(《千金》同)又療咳。麻黃五味子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 五味子(五合) 甘草(二兩炙) 半夏(二兩洗) 干姜(五合)細辛(二兩) 桂心(六兩) 杏仁(三兩去皮、尖、兩仁者)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溫五服,日三夜二。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菜、生蔥。

又療咳。羊肺湯。太醫史脫方。

款冬花(一兩) 紫菀 干姜 細辛(各一兩) 桂心 甘草(炙各半兩) 五味子(半斤)白前 食茱萸(各半兩) 羊肺(一枚細切)上十味,切,以水八升,合煮取三升,去滓,一服三合,日三。禁食鹽、 、生菜、海

積年久咳方二十一首

《病源》肺感于寒,微者則成咳嗽,久咳嗽是連滯歲月,經久不瘥者也。凡五臟皆有咳嗽,不已則各傳其腑,諸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寒氣聚于胃而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變面浮腫,氣逆故也。(出第十四卷中)《深師》療五臟咳積年,劇則上氣不得臥,喉中如有物,醫所不療。五愈丸方。

桂心 細辛 干姜 白前 甘草(炙各三分) 蜀椒(汗) 代赭 通草 款冬花 芫花(熬各一分) 伏龍肝 紫菀 牡蠣(各二分熬)上十三味,搗篩,以飴糖和之,搗令調和。如棗核一丸含之,稍稍咽其汁盡,復含,令胸中熱為候。不知,以意加之。其久病重者,晝夜二十余丸,若一歲咳者,一月愈,十歲咳者,百日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

又療三十年咳。芫花煎方。

芫花(二兩) 干姜(三兩末之)上二味,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納姜末,加蜜一升合煎之如糜。一服如半棗,日三。不知加之。一方不用干姜,取芫花汁蜜和煎令可丸,服如梧子三丸,日三。

又療三十年咳,氣奔上欲死,醫所不療。海藻丸。褚仲堪方。

海藻(三分) 麥門冬(五分去心) 昆布 干姜 細辛 文蛤 桂心 蜀椒(汗各二分)上八味,搗篩,蜜和。服如杏仁許,夜臥一丸,著舌上,稍稍咽汁盡,更著一丸。忌生蔥、生菜等。

又療三十年咳嗽上氣,短氣久冷,五臟客熱,四肢煩疼,食飽則劇,時有發,甚不能行步,夜不得臥,多夢。香豉丸。

香豉(四分熬) 杏仁(二分去尖、皮、兩仁,熬) 紫菀(三分) 桂心(三分) 甘草(八分炙) 干姜(二分) 細辛(三分) 吳茱萸(二分)上八味,搗篩,蜜和。服如梧子四丸,日三。不知,增之,能含嚼咽汁亦佳。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又療三十年上氣咳嗽。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六分) 桂心(四分) 紫菀(六分) 杏仁(四分去尖、皮、兩仁,熬) 附子(二兩炮) 藜蘆(四分) 干姜(六分) 甘草(七分炙) 細辛(六分) 防風(八分) 芫花(六分熬) 蜀上十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稍加,日三服。忌生蔥、辛、咸、醋、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菜、貍肉等。(一方十四味,此方忌酢,恐有茯苓)又療三十年咳逆上氣,咽喉如水雞鳴,或唾膿血,師藥不能療者方。

香豉(三升熬) 蜀椒(一升汗) 干姜(一斤) 豬肪(三斤)上三味,搗篩,納肪中,以水五升,合豉等物熟煎。每以二合服之,大效。

又療三十年咳嗽。七星散方。

蜀椒(汗) 桑根白皮 芫花根皮 款冬花 紫菀 代赭 細辛 伏龍肝(各一兩)上八味,搗為散,取作七星聚,聚如扁豆大。以竹筒口當藥上,一一吸咽之,令藥入腹中。先食訖,即服藥,日三服。后三日不瘥,復作七聚,以一臠肉炙令熟,以轉展藥聚上,令藥悉在炙肉中,仰臥, 咀炙肉汁,令藥力歆歆,皆毒螫咽中,藥力盡,吞肉,前后所療皆不至,食肉便愈。若不愈,復作如初法,必愈乃止。羊牛鹿肉皆可用,勿用豬肉。忌生菜。(《千金》、《延年》不用椒與芫花根,余同,并出第十八卷中)《千金》療三十年咳嗽方蜜(一斤) 生姜(二斤取汁)上二味,先秤銅銚知斤兩訖,納蜜復秤知斤兩,次納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盡,惟有蜜斤兩在止。旦服如棗大含一丸,日三。禁一切雜食。

又療三十年咳方紫菀(二兩) 款冬花(三兩)上二味,為散。先食飲服一錢匕,日三,七日愈。(張文仲、《古今錄驗》、《深師》又療三十年咳方百部根(三斤)上一味,搗取汁,煎之如飴。以溫粥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深師》方,白蜜二升,更煎五六沸,服三合,有驗。

又療久咳不瘥方兔矢(四十九枚) 胡桐律(一分) 砂(三分)上三味,搗篩,蜜和為丸。服如梧子三丸,令吐冷物盡則瘥。(并出第十八卷中)《延年》療久咳不瘥方豬腎(一具去脂膜) 椒(二十八顆開口者)上二味,取腎一顆,上作十四孔,取椒納孔中,兩腎總著二十八顆了,以水緩煮令熟,割破細切,啖之令盡,有驗。(張文仲處,出第五卷中)崔氏療積年咳,喉中啞聲方。

芫花根白皮(六分切,熬令焦黑) 貝母(十二分) 款冬花(六分) 百部根(八分切,熬)杏仁(十分去尖、皮,熬) 皂莢(四分去皮、子,炙) 五味子(六分) 蜈蚣(半枚炙) 桑白上十一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再服,加至十五丸,煮棗汁送之。(出第六卷中)《必效》療咳嗽積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方。

紫菀(一大兩) 杏仁(四十九枚去兩仁、尖、皮,熬) 酥(一大合) 蜜(一大合)上四味,紫菀及杏仁各別搗,先煮酥、蜜,攪令和,納紫菀、杏仁研,破塊煎十余沸,藥成,出瓷器中。每日空腹服一彈丸,細細含咽之。忌酒、面及豬肉等。凌空道士得此方傳,效不復可言。

又方莨菪(二分以水淘去浮者,水煮令牙出,焙干,炒令黃黑色) 酥(一雞子許) 大棗(七枚)上三味,鐺中煎令酥盡,取棗去皮食之,日二。

又方生姜(五兩) 餳(半大升)上二味,取姜刮去皮如 子切之。置餳中,微火煎姜使熟,食使盡則瘥。段侍御用之極效。

又方款冬花上一味,和蜜,火燒。含取煙咽之,三數度則瘥。

又方取莨菪子三指撮,吞唾咽之,日五六度,光祿李丞自服之,極神效。(并出第一卷中)《古今錄驗》療人三十年寒冷咳逆上氣。麻黃湯方。

麻黃(八分去節) 蜀椒(四分汗) 細辛(三分) 本(二分)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兩仁者,碎)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忌生菜。

又許明療人久咳欲死方取濃榆皮削如指大,去黑,克令如鋸,長尺余,納喉中。頻出入,當吐膿血則愈。

又香豉丸 療上氣,三十年咳氣,久寒冷痹,脾中客熱變為冷方。

食茱萸(一兩) 甘草(一兩) 香豉(二十枚) 細辛 杏仁(去尖、皮、兩仁者,熬各一兩) 紫菀(二兩)上六味,搗篩為末,別搗杏仁如膏,乃納末攪令勻,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日三。

不知,增之至五丸,暮臥時含十丸,著咽喉中咽之。忌海藻、菘菜、生菜。(出第十九卷中)

久咳坐臥不得方二首

《集驗》療久患氣嗽,發時奔喘,坐臥不得,并喉里呀聲氣欲絕方。

麻黃(去節) 杏仁(去尖、皮、兩仁者,碎) 紫菀(各三兩) 柴胡 橘皮(各四兩)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一劑不瘥,頻兩三劑,從來用甚驗。(張文仲同,出第四卷中)《備急》療久咳奔喘,坐臥不得,并喉里呀聲氣絕方。

麻黃(去節) 干蘇葉 橘皮(各三兩) 柴胡(四兩) 杏仁(四兩去尖、皮、兩仁者,碎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服兩劑必瘥,甚效。(張文仲同,出第三卷中)

咳嗽短氣方七首

《病源》肺主于氣,候于皮毛,氣虛為微寒客于皮毛,傷于肺,氣不足,則成咳嗽。夫氣得溫則宜和,得寒則痞澀,虛則氣不足,而為寒所迫,并聚于肺間,不得宣發,故令咳而短氣也。(出第十四卷中)《深師》療傷中咳嗽短氣,腸中痛,流飲厥逆,宿食不消化,寒熱邪癖,五內不調。肉蓯蓉湯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金市| 黎城县| 东阿县| 丰宁| 章丘市| 临沂市| 封丘县| 瓮安县| 东宁县| 柳林县| 凉城县| 布尔津县| 黄大仙区| 玉树县| 娱乐| 城口县| 会理县| 都江堰市| 石柱| 长寿区| 天水市| 南郑县| 南部县| 芦溪县| 曲阜市| 克东县| 淮阳县| 南靖县| 涪陵区| 平塘县| 济阳县| 邵阳县| 锡林郭勒盟| 高淳县| 资溪县| 镇康县| 皋兰县| 竹北市| 延寿县| 连江县| 屏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