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13字
  • 2015-12-29 09:34:19

常山(三兩) 烏梅(三七枚碎) 香豉(八合熬裹) 淡竹葉(切一升) 蔥白(一握除青令盡)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至發令盡。忌生蔥生菜等。(并出第十卷中)刪繁療胃腑瘧者,令人善饑而不能食,四肢脹滿氣喘,藜蘆丸方。

藜蘆(一兩) 皂莢(一兩去皮子) 常山(一兩) 巴豆(三十枚去皮熬) 牛膝(一兩)上五味熬藜蘆皂莢色令黃,合搗為末,蜜丸如小豆,旦服一丸,未發前一丸,正發一丸,一日勿食飲。忌野豬肉蘆筍生蔥生菜貍肉等。(六腑唯胃有瘧不可別列故附于后千金同出第六卷中)

溫瘧方五首

病源夫溫瘧與寒瘧安舍,溫瘧得之冬,中于風寒,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釋,腠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此邪氣先藏于腎,其氣先從內出之于外,如是則陰虛而陽盛,盛則病矣,陽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后寒,名曰溫瘧,瘧先寒而后熱者,此由夏傷于大暑,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凄滄之小寒,寒迫之,藏于腠理皮膚之中,秋傷于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于寒而后傷于風,故先寒而后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先傷于風而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也。(出第十一卷中)甲乙經黃帝曰夫瘧皆生于風夏傷于暑,秋為 瘧。黃帝問瘧先寒而后熱,何也。岐伯對曰∶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于寒而后傷于風,故先寒而后熱也,名曰寒瘧。

又問曰∶先熱而后寒者,何也?對曰∶先傷于風而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也,名曰溫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千金作孤)絕,陽氣獨發,即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又曰溫瘧者得之冬,中于風寒,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即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釋。(腠理)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此邪氣先藏于腎,其氣先從內出之于外,如是者陰虛而陽盛,盛則病矣,陽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復寒矣,故先熱而后寒,名曰溫瘧。

又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于身,厥氣逆上,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于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于陰,故但熱不寒,熱氣內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銷鑠脫肉,故名曰癉瘧。(出庚千金同)廣濟療溫瘧漸漸羸瘦欲成骨蒸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 車前葉(一握) 甘草(二兩炙) 獼猴骨(三兩炙) 烏梅肉(二兩)天靈蓋(一兩燒作灰末) 驢糞汁(三合)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下糞汁天靈蓋末分三服,微吐不利。

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面粘食等。

又療溫瘧,常山丸方。

常山 烏梅肉(熬) 豉 天靈蓋(燒各六分) 知母 朱砂 蜀漆 大黃(各四分)上八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肚以溫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日三服,并未發前服,不吐利。忌生蔥生菜生血等物。(并出第十卷中)千金論曰,癉瘧者,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其候也,少氣煩滿,手足熱,欲嘔,熱而不寒,氣藏在心。

又曰,有溫瘧者,其脈如平人,無寒時熱,其候骨節疼煩,時嘔,朝發暮解,暮發朝解,皆白虎加桂心湯主之方。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碎一斤) 粳米(六合)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爛,去滓,加桂心三兩,煎取三升,分溫三服,覆令汗,先寒發熱汗出者愈。忌海藻菘菜生蔥。傷寒論云,用秕粳米,不熟稻米是也。(出第十卷中)備急竹葉常山湯療溫瘧,壯熱微寒溫瘧之候也,壯熱后如覺微寒,或癉瘧依時手足冷,少時便壯熱,亦有手足煩熱干嘔者, 瘧先大寒后大熱者,并主之神效,尤宜乳下小兒亦瘥方。

常山(三兩切) 淡竹葉(一握) 小麥(一升)上三味,以水五升漬一宿,明旦煮取二升,溫分三服。忌生菜生蔥。(支短劇文仲并同出第三卷中)延年療溫瘧壯熱不能食知母鱉甲湯方。

知母 鱉甲(炙) 地骨皮(各三兩) 常山(二兩) 竹葉(切一升) 石膏(四兩碎)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豬肉莧菜生蔥生菜。(出第十七卷中)

山瘴瘧方一十九首

病源此病生于嶺南帶山瘴之氣也,其狀發寒熱,休作有時,皆由挾溪源嶺瘴溫毒瓦斯故也,其病重于傷暑之瘧矣。(出第十一卷中)短劇療山瘴瘧,陵鯉甲湯南方山嶺溪源瘴氣毒作,寒熱發作無時痿黃腫滿四肢痹弱,皆山毒所為也,并主之方。

陵鯉甲(十片炙千金用十四片) 烏賊魚骨(去甲) 鱉甲(炙各一兩) 常山(三兩)附子(一枚炮)上五味切,以酒三升漬之一夕,先瘧發前稍稍服之,勿絕藥味,兼以涂身體,斷雜人勿食飲,過時乃得通人進飲食。忌莧菜生蔥生菜豬肉。(千金文仲備急經心錄并同出第六卷中)千金療乍寒乍熱乍有乍無,山瘴瘧酒方。

常山(三兩) 鱉甲(炙) 升麻 附子 烏賊魚骨(去甲各二兩)上五味并切,絹袋盛,以酒六升漬之,小令近火轉之,一宿成,一服一合,比發可數服或吐。忌豬肉生蔥生菜莧菜。(肘后療老瘧久不斷出第十卷中)備急夫瘴與瘧分作兩名,其實一致或先寒后熱,或先熱后寒,嶺南率稱為瘴,江北總號為瘧,此由方言不同,非是別有異病,然南方溫毒,此病尤甚,原其所歸,大略有四∶一山溪毒瓦斯,二風溫痰飲,三加之鬼癘,四發以熱毒。在此之中,熱毒最重,故所用藥物,須審病源,患瘧瘴之后,特須防瘴而發痢,死不旋踵,所以然者,瘴體先虛,虛不宜痢,又瘴宜冷瘥,痢宜溫斷,斷痢則益瘴,斷瘴則益痢,大率如此,不可不慎,非直藥療,亦須宜加將息取適,若能用一色藥,兼二種病,冷而止痢,溫而斷瘧,最其妙也,如不然,先須斷痢,然后療瘴,瘴緩痢急故也,仍率須作挾毒防之,不得專醫其痢,又服瘴藥,皆在發前,必須平旦空腹服,服藥之后,勿洗手面漱口,勿通外人,勿吃食,勿勞力,既過發時久,小進糜粥,如此將療無不即斷,又當發熱之時,慎勿多飲冷水及多服冷藥,若心下冷結,更是難療,得瘧之后,復成癥癖,亦有即發氣者死不救,若熱渴者豉汁暖服,取足得吐彌善,水煮豉研犀汁與服,兼時進生葛根汁,其大熱盛者,與紫雪如兩棗許大,水和飲之,并燒豬糞人糞,作黃龍湯亦善,各可服三二升,又搗一大鼠絞汁與服,大止熱毒,瘴熱病服此俱效。(其鼠并頭皮五臟等全搗若汁少著少許水和絞亦不難服常用立驗也)又療瘴瘧服藥后灸法。

灸大椎三四十壯,無不斷,若先寒者,將欲寒,預前以炭火安床下,令背暖,并炙鱉甲末一方寸匕,暖酒和服,至發時令得三服,被覆過時無不斷,此是陶氏法,比欲寒時,但以火炙其背,亦乃即瘥者,縱發亦輕,效驗。

又療瘴瘧,常山丸方。

常山 黃連 豉(各三兩) 附子(二兩炮)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發前空腹服四丸,欲發更服三丸,飲下之,自旦至暮,乃食三日,勿雜食豬肉魚肥膩,及生冷生蔥生菜。(桂廣州家傳已用有效此方兼痢者瘥)又麻黃散方。

麻黃(去節) 常山 杏仁(去尖皮熬) 人參 干漆(熬) 甘草(炙) 鱉甲(各二兩炙)上七味作散,平旦空腹溫酒三合服方寸匕,日再,宜七日連服,服后七日不得食雜物,此許仁則五方,元比部云在嶺南服得力大驗。年時常服一劑,按此兼補虛羸者。忌莧菜生蔥生菜海藻菘菜。

又若患瘴熱實兼吐痢者,大黃湯方。

大黃 常山 升麻 甘草(炙各三兩)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發前盡服,別取吐利,此蔣家傳。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又若瘴熱兼痢苦渴者,烏梅飲方。

烏梅(二十枚取好者擘破)上一味,以水一大升,煮取一大盞,去梅和一匙蜜,細細啜之,近方驗。(并出第二卷中)延年蜀漆丸,主嶺南瘴氣發,乍熱乍寒,積勞似瘧,皆主之。

千金翼方云,兼主 瘧,連年不瘥方。

蜀漆 知母 升麻 白薇 地骨皮 麥門冬(各五分) 烏梅肉 鱉甲(炙) 葳蕤(各四分)石膏(八分) 甘草(三分炙) 常山(六分) 豆豉(一合熬)上十三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下十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此方用無不瘥加光明砂一兩,神良。忌海藻菘菜人莧生蔥生菜。(千金亦療勞瘧崔氏千金翼集驗并同出第十七卷中)救急療瘧瘴癘,經百日或一年以上諸藥不能瘥,進此方無不損者,蜀漆湯方。

白薇 蜀漆 知母 甘草(炙) 苦參 升麻 龍膽(各二兩) 常山 大黃(別漬后下各四兩) 鱉甲(炙) 石膏(碎) 茯苓 黃芩(各三兩) 香豉(二合裹) 獨蒜(七顆切)淡竹葉(切一升)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漬之,并春酒二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未發前一服,欲至發時又一服,皆溫之,當發日勿見人,在一靜房臥,藥滓置病兒頭邊,仍以藥汁涂手面,過時任出。忌肥膩腥臊滑物生冷海藻人莧大酢菘菜生蔥生菜。

又朱砂丸方朱砂(光明者) 牛膝 常山(各等分)上三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候瘧發日,平明服七丸,飲下,欲覺發時,更服七丸,當日不斷,更作一服,即瘥。忌生蔥生菜生血物油膩牛肉等。

又敕賜長孫祥極效常山湯方。

常山(八分) 橘皮(六分) 牡蠣(四分熬) 桂心(二分)上四味搗篩為散,發日平旦酒服一方寸匕,臨發又一匕,發后又一匕,二日不得洗手面,七日忌食雜物,唯藥用酒,余皆斷,或吐或不吐,皆瘥。忌生蔥生菜。

又方取五六歲兒小便一升,納白蜜二大匙,攪使相得,去白沫訖,即頓服當大吐碧綠痰,然后食,若不得吐,但數小便亦佳,以前兩方吐碧痰外,更吐白沫出后可吃食,不然,瘴氣終不除。

又常山湯方。

常山苗一握(無苗取根五兩代之) 獨蒜(七顆) 淡竹葉(二握) 豉(一合裹) 鱉甲(三兩炙)上五味切,以苦酒三升,煎取一升,臨發隨性多少服之,盡服之訖,當大吐便愈。忌人莧生蔥生菜。

古今錄驗瘴瘧及嶂氣,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細切)上一味搗碎,虛弱者二兩,蒜七瓣去皮中切,以酒一小升半漬一宿旦去滓,暖服盡,須臾當吐令盡好,過時食,一日不得漱口及洗手面,三七日慎生蔥生菜生冷肉面油膩,若早發者,半夜服,要令吐。(出第四卷中)近效療瘧瘴,孟補闕嶺南將來極效,常山丸方。

常山 豉(熬) 桃仁(去尖皮熬等分)上三味各搗末,先以豉和桃仁搗如泥,然后下常山末細攪,蜜丸如梧桐子,候欲發前一食時酒下四十丸,須臾更服二十丸,如不瘥更服,遠不過三服,能信用者無不瘥。忌生蔥生菜。

又凡跋涉江山,防諸瘴癘及蟲毒等,常服木香犀角丸方。

青木香 犀角(屑) 羚羊角(屑各六分) 升麻 玄參 豬苓 檳榔(各十分) 鱉甲(炙) 甘草(炙各八分) 豉(二十分熬)上十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酒飲服三十丸,日二服,若體熱即去甘草檳榔,加大黃二十分。忌海藻菘菜。

又主瘧兼痢,無問赤白水谷鮮血瘴皆瘥,黃連犀角丸方。

黃連 犀角(屑) 香豉(熬各二兩) 龍骨(四兩) 牡蠣(二分熬)上五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米飲下三十丸,日三服,瘥止。忌豬肉冷水油膩等。

又瘴瘧不瘥,蜀漆丸方。

蜀漆 青木香 升麻 鱉甲(炙) 牡蠣(熬) 朱砂 豬苓 香豉(各四分) 常山 大黃(各八分)上十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梧子,米湯下十二丸,日二服,漸漸瘥至平復止。忌人莧油膩陳臭生血等物。

十二時瘧方一十二首

千金翼黃帝問岐伯曰∶瘧多方少,愈者何?岐伯答曰∶瘧有十二種。帝曰∶瘧鬼字,何可得聞乎?岐伯曰∶但得瘧鬼字便愈,不得其字,百方不愈。黃帝曰∶瘧鬼者十二時,愿聞之岐伯曰。

寅時發者,獄死鬼所為,療之。

上以瘧人著窯上,灰火一周,莫令火滅即瘥。

卯時發者,鞭死鬼所為,療之。

右用五色衣燒作灰,三指撮著酒中,無酒用清水服之。

辰時發者,墮木死鬼所為,療之。

上令瘧人上木高危處,以棘子塞木根間,立瘥。

巳時發者,燒死鬼所為,療之。

上令瘧人坐,師以周匝然火瘥。

午時發者,餓死鬼所為,療之。

上令瘧人持脂火,于田中無人處燒脂香,假拾薪去,即瘥。

未時發者,溺死鬼所為,療之。

上令瘧人臨發時,三渡東流水,即瘥。

申時發者,自刺死鬼所為,療之。

上令瘧人欲發時,以刀刺冢上,使得姓名字,咒曰,若瘥,我與汝拔卻,即瘥。

酉時發者,奴婢死鬼所為,療之。

上令瘧人碓梢上捧上臥,莫令人道姓字,即瘥。

戍時發者,自絞死鬼所為療之。

上令索繩系其手腳腰頭,即瘥。

亥時發者,盜死鬼所為,療之。

上以刀子一口,箭一枝,灰一周,刀安瘧人腹上,其箭橫著底下瘥。

子時發者,寡婦死鬼所為,療之。

上令瘧人脫衣東廂床上臥,左手持刀,右手持杖,打令聲不絕,瓦盤盛水著路邊,即瘥丑時發者,斬死鬼所為,療之。

上令瘧人當戶前臥,頭東向,血流頭下,即瘥。(并出第十八卷中)

發作無時瘧方二首

病源夫衛氣者,陽氣也,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當其時陰陽相并,隨其所勝,則生寒熱,故動作皆有早晏,若腑臟受邪,內外失守,邪肘后療瘧發作無常,心下煩熱者,常山湯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山县| 盐亭县| 方正县| 西盟| 自治县| 建宁县| 收藏| 西丰县| 噶尔县| 红原县| 甘肃省| 治县。| 吉水县| 中卫市| 任丘市| 佛坪县| 同德县| 剑河县| 郧西县| 玉环县| 东港市| 红原县| 清水河县| 长阳| 渑池县| 张掖市| 高唐县| 阳信县| 城口县| 达拉特旗| 榆林市| 读书| 茌平县| 平塘县| 嵊泗县| 洪湖市| 怀化市| 佛教| 岱山县| 兴和县| 双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