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瘧方二十一首
病源夏日傷暑,秋必病瘧,瘧病之發以時者,此由邪氣客于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于風府,其明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稍益晏者也,其出于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作日益早也。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搏于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蓄積乃作,夫衛氣每至于風府,則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邪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于頭項者,氣至頭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而風獨常在也,而瘧得以時休者,何也,由風氣留其處,瘧氣隨經絡沉以內搏,故衛氣應乃作,陽當陷而不陷,陰當升而不升,為邪所中,陽遇邪則蜷,陰遇邪則緊,蜷則惡寒,緊則為栗,寒栗相搏,故名曰瘧,弱則發熱,浮乃汗出,旦中旦發,晚中晚發,夫瘧其人形瘦,皮必粟起,問曰,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廣濟療瘧常山散方。
常山(五分) 升麻(二分) 蜀漆(一分)上三味搗篩為散,一服二錢匕,和井花水煮米半合,頓服少間則吐,吐訖則瘥。忌生蔥生菜及諸果子生冷油膩等物。
又療瘧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上一味切,以漿水三升,浸經一宿,煮取一升,欲發前頓服之,后微吐瘥止。忌生蔥生菜。(近效療瘧間日或夜發者張文仲備急同并出第一卷中)張仲景傷寒論辨瘧病師曰,夫陰氣孤絕,陽氣獨發,而脈微者,其候必少氣煩滿手足熱而欲嘔也,名曰 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在心臟,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瘦脫肉。又辨瘧脈,夫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溫藥愈,弦緊者可發汗,又辨瘧歲歲發至三歲,發連日發不解者,以脅下有痞也,療之不得攻其痞,但虛其津液,先其時發汗,其服湯已,先小寒者,漸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則愈,瘧者病患形瘦皮上必粟起。
又問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瘥者,當月盡解也,如期不瘥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宜急療之,大鱉甲煎方。
鱉甲(十二分炙) 烏扇(三分)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 桂心(三分) 葶藶(二分熬) 石葦(二分)濃樸(三分炙) 牡丹皮(五分)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洗) 人參(一分) 蟲(五分熬) 阿膠(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上二十三味末之,取鍛灶下土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土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下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忌莧菜生蔥胡荽羊肉餳等物。(千金有海藻大戟虻蟲無赤硝鼠婦用鍛灶灰一斛)又瘧發渴者,與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方。
柴胡(八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經心錄療勞瘧并出第十五卷中)肘后療諸瘧方。
取青蒿(一把)上一味,以水一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備急張文仲同)又方鱉甲(三兩炙)上一味搗末,酒服方寸匕,至發時令服,三服兼用火炙,無不斷者。忌莧菜。
又方牛膝莖葉一把切,以酒三升漬一宿,分三服,令微有酒氣不即斷,更作,不過三服止。(文仲備急集驗同并出第一卷中)深師療瘧膈痰不得吐,宜吐之,常山烏梅湯方。
烏梅(半兩) 桂心(半兩) 芫花(半兩) 豉(五合綿裹) 半夏(半兩) 常山(半兩)上六味切,以酒三升,水四升,合煮取二升,分三服,必得吐,一方取三升。忌生蔥羊肉餳生菜。(一方無半夏常山)又療瘧丸神方。
人參(三分) 鉛丹(三分) 天雄(十分熬)上三味搗合下篩蜜和,初服二丸如梧子大,臨發服二丸,中當溫熱,四肢淫淫痹為知,服藥忌飽飯,食瘧斷后食如常,萬不失一。(備急文仲同)又療瘧,撩膈湯方。
常山(三兩) 甘草(三兩炙) 松蘿(二兩) 烏梅(十四枚) 黃芩(二兩) 瓜蒂(十四枚)上七味切,以酒二升漬一宿,明旦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生蔥生菜菘菜等。
又瘧結實積熱,煩擾迷冒,寒熱但多,綿 困篤,常山大黃湯方。
常山(三兩) 甘草(三兩炙) 前胡(二兩) 大黃(三兩)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下大黃,煎取三升,分澄令冷,初服七合,中服八合,比欲發服九合,王文州大子因瘧危困服此皆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
又療瘧醇 湯方。
生姜(三兩) 烏梅(三七枚擘一方十四枚) 甘草(三兩炙) 桂心(二兩) 常山(三兩)荷根(三兩)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曰醇,未發時須頓服,更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曰 ,至發不斷,復頓服甚良,別方說發日平旦服 一升,以醇著頭邊,若欲發便服醇,神良,二說不同也。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出第二十二卷中)千金麻黃湯,療瘧 發汗方。
麻黃(四兩去節) 大黃(四兩) 栝蔞(四兩) 甘草(一兩炙)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發前食頃服,臨發更服,服后皆覆取汗。忌海藻菘菜。(集驗同出第十卷中)千金翼療瘧病醫不能救者方。
以繩量病患腳,圍繞足跟及五指一匝訖,截斷繩取所量得繩置項上,著反向背上當繩頭處中脊骨上灸三十壯,則定,候看復惡寒,急灸三十壯則定,比至過發一炊,久候之,雖饑勿與食,盡日,此神驗,男左足女右足。(出第十八卷中)崔氏療瘧,會稽賴公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 石膏(八兩碎綿裹) 甘竹葉(一把切) 糯米(一百粒)上四味切,以水八升,明旦欲服,今晚漬于銅器中,露置星月下高凈處,橫刀其上,向明取藥,于病患房門前,于銅器里緩火煮取三升,分三服,日欲出一服,臨發又一服若即定,不須后服,取藥滓石膏裹置心上,余四分置左右手足心甚驗。忌生蔥生菜。(出第四卷中)備急華佗常山桂心丸,神良方。
甘草(炙) 常山 大黃 桂心(各四分)上四味末之,蜜和,平旦服如兔屎,每欲發服六丸,飲下之,欲服藥時,先進少熱粥良。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文仲同出第二卷中)延年療瘧,常山丸方。(裴右庶送)常山(四分) 青木香(四分南者) 蜀漆(一分) 牡蠣(二分 ) 大黃(二分) 烏梅肉(一分熬) 丹砂(二分研) 豉(二分熬) 知母(二分) 鱉甲(二分炙) 麻黃(一分去節)上十一味搗篩,蜜和為丸,丸如梧子,未發前粥飲服五丸訖,微吐后,須臾任食,至欲發更服十丸。忌莧菜生血物生蔥生菜油膩。(崔氏同)又療瘧丸方。
常山(三兩) 甘草(二分炙) 知母(四分)上三味搗篩,蜜和為丸,丸如梧子,未發前飲服十五丸,臨發服十五丸,得快吐則愈。
忌海藻生蔥生菜菘菜。(并出第十五卷中)必效療瘧,雞子常山丸方。
取雞子一枚,斷開頭,出黃及白令盡,置小鐺子中,又取常山細末,量滿前空殼,又傾鐺子中,又量白蜜還令滿殼,復傾鐺子中,三味同攪,微火煎之,勿停手,微冷可丸則停,丸如梧子,如病患午時發,巳時服三十丸,欲至發時,又服三十丸,用飲汁下,欲吐任吐,亦如前服訖,更不發者,不須服,服后禁脂膩油面生菜瓜果七日,此方敕賜喬將軍服之立效。
(又療瘧不瘥,虎骨常山丸方。
虎頭骨(炙) 常山 甘草(炙) 鱉甲(炙) 烏梅(熬) 葳蕤 白薇 升麻 茯苓石膏(研) 知母 麥門冬(去心) 豆豉(熬) 地骨白皮上十四味各等分,合搗,蜜和丸如梧子大,未發前日晚空肚服二十丸,至發日平旦服四十丸,如人行十里,食白粥一碗,欲發時亦服三十丸,三日內慎生冷,萬無一觸,不吐自瘥,魏又療瘧,常山酒方。
常山(一兩切) 獨頭 (一顆去根莖橫切) 糯米(一百粒) 烏豆(一百粒) 清酒(一升)上五味,病未發前一日,以酒浸藥于碗中,以白紙一張覆之,碗上橫一刀,欲發時三分飲一分,如未吐更服一分得吐則瘥。忌生菜生蔥。(并第一卷中)古今錄驗療瘧豉心丸方。
香豉(五合熬令色變) 常山(二兩) 大黃(三分) 附子(二分炮)上四味搗篩,蜜和丸,服如大豆十丸,當勿食,比至發來,令服三十丸,瘧不止,亦可至四十丸,瘧必止,若膈上有停痰,欲吐聽之,若腹中實,欲下亦無妨,常有驗。忌生蔥生菜等。(楊孔思方出第四卷中)又烏梅丸,療瘧,無問溫瘴痰瘧,悉皆主之方。
烏梅肉(二兩) 常山(二兩) 鱉甲(二兩炙) 香豉(二兩) 蜀漆(二兩生用) 人參(一兩) 肉蓯蓉(二兩) 桂心(二兩) 知母(二兩) 桃仁(二兩去尖皮別搗如稀餳)上十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桐子,空心以酒飲任下三十丸,忌生蔥生菜莧菜海藻菘菜。
(一方有升麻甘草各二兩為十二味)
五臟及胃瘧方六首
病源肺病為瘧者,乍來乍去,令人心寒,寒甚則熱發善驚如有所見,此肺瘧證也,若人本來語聲清雄,忽爾不亮,拖氣用力,方得出言,而反于常人,呼共語,直視不應,雖曰未病,勢當不久,此則肺病聲之候也,察病觀疾,表里相應依源審療,乃不失也。
心病為瘧者,令人心煩甚,欲飲清水,多寒少熱,若人本來心性和雅,而忽卒急,反于常倫,或言未訖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人必死,禍雖未及呼曰行尸,此心病聲之候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療者明而察之。
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氣息喘悶戰掉,狀如死者,若人本來少于悲恚,忽爾嗔怒,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未訖,以手向眼,如有所思,若不即病,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候也,其人若虛,則為寒風所傷,若實則熱氣所損,陽則瀉之,陰則補之。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則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則汗出,若其人本來少于喜怒而忽反常,嗔喜無度,多言自笑,不答于人,此是脾病,聲之候也,不盈旬日禍必至矣。
腎病為瘧者,令人凄凄然,腰脊痛而宛轉,大便澀,身掉不定,(素問作目 然)手足寒,若人本來不喜不怒,忽然謇而好嗔怒,反于常性,此腎已傷,雖未發覺,是其候也,見人未言,而前開口笑,還閉口不聲,舉手爪閘極腹,此腎病聲之候也,虛實表里浮沉清濁,宜以察之,逐以療之。
夫瘧脈者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溫藥已,若脈數而緊者可發汗針灸之,脈浮大者不可針灸之,凡瘧先發食頃乃可以療之,過之則失時,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后熱, (虛嬌切) 然熱止汗出,難已刺中出血。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灑淅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 上。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則取之足少陰之瘧,令人悶,吐嘔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其病難止。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小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發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脾瘧者,令人病寒則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腎瘧者令人灑灑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即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并出第十一卷中)千金療肝邪熱為瘧顏色蒼蒼,戰掉氣喘或熱久勞動如瘧積年不瘥,烏梅丸方。
烏梅肉(四分) 蜀漆(四分) 石膏(八分研) 鱉甲(四分炙) 常山(六分) 香豉(一合熬) 知母(四分) 甘草(三分炙) 細辛(三分) 苦參(四分) 葳蕤(五分)上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再,飲下亦得,忌莧菜生菜生蔥海藻菘菜。
又療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多寒少熱者,常山湯方。
常山(四兩) 淡竹葉(切二升) 梔子仁(三七枚擘) 石膏(五兩碎綿裹) 烏梅(三七枚擘) 鱉甲(四兩炙) 甘草(一兩炙) 香豉(一升綿裹) 蜀漆(三兩)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忌生蔥生菜菘菜人莧海藻。(刪繁同)又療脾熱,或渴或不渴,熱氣內傷不泄,轉為脾瘧,令人病寒則腹中痛,熱則腸中鳴,轉汗出,常山丸方。
常山(三兩) 甘草(半兩炙) 知母(一兩) 鱉甲(一兩炙)上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未發前酒服十丸,臨發又一服,正發又一服。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人莧等。
又療肺熱,痰聚胸中,來去不定,轉為瘧,其狀令人心寒,甚即發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 秫米(三百粒) 甘草(二分炙)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時令三服盡。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等。
(刪繁同)又療腎熱發為瘧,令人凄凄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 然,手足寒,常山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