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2章 江右王門學案六(3)

  • 明儒學案
  • 黃宗羲
  • 3929字
  • 2015-12-29 09:33:59

顏子資高,其初以為,事物不必留心,便要徑約,直從形而上處究竟,仰鉆瞻忽,無有入處。故夫子教他須一一從事物上理會,由博文,方有依據,事物透徹,方是形而上者。顏子竭才做去,久之豁然覺得何處有高堅前后,渾然只當前自己一箇心,便是前日能仰鉆瞻忽者。視聽言動,處處顯露,不加減分毫,無上下亦無前后,故曰“如有所立卓爾。”但顏子博約,與后儒說不同。博便是博乃約的,如處事必討自心一箇分寸,如讀書必本自心一箇是非,如圣賢格言至論,一一消歸自心,一切種種散見處,皆見得從自心條理中出,久之覺得只是自己一箇心,凡不遷、不貳、不遠復,皆在此一處分曉,又何等約!故自博而約,語有次第,博即是約,理無先后,同一時事。若后儒所云,博是從外面討,分明作兩截,做精神耗蝕,何由得“卓爾”?

孔子一段生活意思,惟顏子得之最深,故於言而悅,在陋巷而樂,卻以如愚守之。其余則多執滯。若非曾點說此段光景,孔子之意,幾於莫傳。以三子照看,便見點意活,三子意滯,於此反照自身,便知自己精神。是處一切不應執著,識此便是識仁。蓋生活是仁體,夫子言語實落又卻圓活,要善體會。如言敬,云“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有甚形狀,借賓祭點出甚實落,然如字又不著賓祭上,令人照看,便可悟敬的意思。如云“言忠信,行篤敬”,以忠敬屬言行,煞是著實,卻云“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是見何物參倚?亦是令人當下自見,有箇不著在言行上的時時存主。蓋夫子處處指點心體,令人自見現前一箇如有立卓體段,乃天所以與我者,所謂仁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不是推深說,正要見性命之實。在人尋常喜怒哀樂中,其未發就是那能喜怒哀樂的,常自然在也,明其至近至易也。圣人位育功化,皆從平常自在中來,無為而成,不須造作,所以謂之淡而不厭,謂之中庸。然民鮮能者,非理有難能,人自好起風作浪,不肯安常,任其自然耳。

日間常令恬澹虛閑之意多,便漸次見未發氣象。

凡有聲色臭味可著聰明技巧者,雖絕精妙,只用心皆可入。惟此德既稱不顯,無絲毫聲臭可尋,聰明技巧總無著處,愈用心愈遠,所以難入。何也?為其原無,故無可入。須將自己聰明技巧習氣凈盡,斂得,方可入。故有滋味,有文理,便不得;一切淡、簡、溫,方得。稍求之遠與顯,則不得;一切攢簇向里從近,自微處透,方得。故曰可與入德。所謂入,只心氣斂到極微,此德自在。如水,濁澄清現,非有所入之處也。

費而隱,正對索隱說。言隱不必索,就在面前用的,便是日日用著他,卻又無些聲臭可睹聞得,故曰費而隱也。若費外有隱,則須待索,語大語小,夫婦鳶魚,何處不是費,便有何空閑處可藏隱而待索耶?

性天皆心也,只盡心便知性知天,只存心便養性事天。其實只一存字,但存不容易,須死生判斷始得。故必夭壽不貳,修身以俟,命自我立,一切自做主宰,方是存的功夫。常存便是盡,故夭壽不貳,乃存心功夫極緊切真實耳。久存自明,性天在我,非存外更有一箇知天養性立命之功也。

孩提愛敬,世儒看作形生以后,最切一竅發念最好處,卻小看了。乾坤只是一箇生理,一箇太和元氣,故愛敬是乾坤骨髓,生人的命脈,從這些子結聚方成人,故生來便會愛敬,不是生后始發此竅也。不然,既非學慮,此念愛敬的,從何處交割得來?孟子深於《易》,從資始處看透這消息,故斷以性善,若人深體此意,則天地日月風雷山川鳥獸草木,皆是此竅,無物不是孩提,無時不是孩提,形色天性渾然平鋪,故曰無他,達之天下也。

日間嘗驗心有所可,又隱然若有以為不可者;有所不可,又隱然若有以為可者,依之則吉,不則兇悔吝。是常若有一物,囗居無事而默默在中,為酬應之主,人偽都移易他不得,所謂未發之中,道心惟微是也。人豈有二心?只精則一,不精則二,一則微,二則危矣。前有所可,有所不可,是有生習氣,逐物慣習之心,謂之人心,胸中若有二物,交搆相似,故危。后隱然以為不可,又以為可,是天則自然,謂之道心,萬事皆從此出,而胸中常恬澹靜深,無有一事,故微。要之,人心是客感客形耳,總只是箇道心,故用功全在惟精。所謂精者,非精察之精,乃精專之精也。闇然收斂,屏浮偽雜駁習氣之累,氣潛神凝,胸中漸一,一則微,常微常顯,是謂“允執厥中”。

所謂一念羲《圖》者,如處一事,斂念注思,是坤;思而得之,泰然行去,是復。或遇事念中大銳,便銼斂,是坤;少間意氣和平做去,是復。懲忿窒欲皆然。若能常自退藏,則總是一箇乾元,自卷自舒,自專自直,先天在我。心急操之則二,有馳者,有操之者。蓋渾而孝之則一,是謂立誠。有道者神常勝形,形雖槁寂,自有一種在形骸之外,油然襲人。愈久愈有味,蓋得之涵養之素也。

學問養到氣下慮恬;見前便覺宇宙間廓然無一絲間隔,無一毫事,受用不可言說。

日間涵養此中,常有沖然恬愉和適,不著物象之意,始是自得。

所謂元吉者,元是一團生生之意,若常是這意流行,無處不吉。易以知險,簡以知阻,不是要知險阻,是當險阻處,一味易簡之理應之,目不見險阻耳。蓋圣人隨處總一箇乾元世界,六十四卦皆要見此意。

心體無量廣大,不是一人一箇心。三才萬物,亙古至今,總在里許存得,便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是謂立人極。

《詩》稱文王之德,必曰“和敬”,和是敬之自然處,敬便和也。所謂自然,亦非由勉,心念雖紛雜,天生有箇恰好存處,尋到恰好處,自然一便是敬。明道所謂勿忘勿助,中間正當處也。故存是合他自然恰好處,非能強存,若強存祇益紛擾,即勉到至處,亦是以敬直內。

或曰:“先生恒言存心以下,然歟?”曰:“然。惡其牽於物而浮以強,故下之下則近乎潛矣。”“又言以息,然歟?”曰:“然。惡其作於為而梏以亡,故息之息則幾乎止矣。”曰:“抑之而愈亢,息之而愈馳,奈何?”曰:“抑之愈亢,為以有下下之,不知心體之自下也,乾所以為潛也。息之愈馳,為以有息息之,不知心體之本息也,《書》所以稱止也。潛則藏乎淵,止則幾乎寂。淵寂者,天地之靈根,學《易》之歸趣也。”“然則兩者不一乎?”曰:“否。息而后能下也,是存存之妙旨也。一旦不可得,而況不一乎?嗟夫!浮陽之亢,緣慮之馳,吾人習心流注久矣,世方倚以立事,而孰能息之?孰能下之?”

存久自明,何待窮索?窮索是意路名言,與性命之理無干。蓋明處即存處,非存外別有理可明。天地萬物,古今萬事,總自這里來,常存得,便都在里許,志氣清明,漸自顯露。

思不出位,思是能止,位是所止,云不出,是常行而常止也。然思是活物,位有何形?總天則自然耳。親切體此,無如“儼若思”三字,蓋思則非無,儼若則非有,有無之間,神明之位,昭然心目。

息,止也,生也,才息便生。平旦雨露,潤澤萬物,功德遍天下,焂忽之間,從何處生來,妙不可測,知道者,默成而已。周、程后,儒者少知此理,向有作思惟處,理會功業,終有方局,為不從廣生大生中來也。

予官祠部,與寮友至一寺中,友問篤恭天下平意旨,予未答。時一僧端坐誦經,誦畢起,問訊就坐,閑靜無一言,目平視不瞬。時又兩官人提熱柄者偕來,意氣甚盛,以語挑問之,不答;稍頃,各默然;又頃,則皆有斂衽消歇意。予留坐終日,則皆茫然自失。予因與友人言,此便是篤恭天下平之理,只患反己不深,不造至處耳。今人不說此理,要以聲色動人,即動亦淺。然此理自周、程后,未有深信者。使此僧當時答問往復,這意思便都浮散了,安能感人?

心,火也,性本躁動,夙生又不知費多少薪標樵蘊積之,故光明外鑠,附物蔓延,思慮煩而神氣竭。如膏窮燼滅,其生幾何!古之善養心者,必求一掬清凈定水,旦夕澆浸之,庶轉濁溽為清涼,化強陽為和粹。故《大學》定靜,《中庸》淵泉,《孟子》平旦之息,《大易》艮背之旨,洗心之密,皆先此為務,潤身潤家、國、天下,一自此流出。不然,即見高論徹,終屬意氣,是熱鬧欲機,人己間恐增薪槱耳。但此水別有一竅,發自天源,洞無涯涘,未可意取,必闇然君子,晦跡韜光,抑氣沉心,庶其冥會,則天源浚發,一點靈光,孕育大淵之中,清和渾合,默收中和位育之效於眉睫間,肫肫浩浩淵淵,造化在我。蓋是資始以上,生涯不作,云雨流行,以后活計也。

忠恕盡乾坤之理,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是心體,凡事只如這箇心做去,便是恕。明道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變化草木蕃,不其恕乎?”語最徹,其余都說粗了。

予學以收放心為主,每少有馳散,便攝歸正念,不令遠去。久之,於心源一竅漸有窺測,惟自覺反身默識一路滋味頗長耳。

欲立欲達,人有同情,惟一向為己則為私,積之則是天地閉,賢人隱。若能就將此欲譬諸人,人不必更別起念,只本念上不動絲毫,當下人己渾然,分愿各足,便是天地變化草木蕃也。然此在一念微處,轉移毫忽,便有誠偽王霸之辨,故學貴研幾。

誠無為幾,則有善惡。何者?凡動便涉於為,為便易逐於有,逐於有則雖善亦粗,多流於惡,故學問全要研幾。研者,磨研之謂。研磨其逐有而粗的,務到極深極微處,常還他動而未形者,有無之間的本色,則無動非神,故曰“誠神幾”,曰“圣人”。

《大學》知是寂,物是感,意卻是幾,故必先誠意。夫天地人,總是箇動幾。自有天地,此幾無一息不動,一息不動,則乾坤毀。自有此人,此意無一息不生,一息不生,則人心死。但只要識得動而常寂之妙體耳,非動外有寂,即動是寂,能動處不涉於為,所動處不滯於跡,便是真寂。

《易》所謂是安頓自己身子處,身子安頓停當,事事停當,故曰“位正當”。又曰“以剛正”,皆安其身而后動之意。若自身安頓不停當,事事不停當,故曰“位不當”。可見士君子處天下國家,無論窮達,先要安頓此身。

或曰:“亂臣賊子已住安知懼?”曰:“此拘儒之見也。萬古此君臣,萬古此人心,則亦萬古此一點懼心。夫子視萬古如一息,只剔得這點懼心昭然在天地間,便自君臣上下各自竦懼,各安其分,各盡其職。今亦猶古,古亦猶今,有何已往?有何現在未來?此皆世儒小見,在形骸世界上分別,與論遷、固之史何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营市| 高清| 甘泉县| 红桥区| 南京市| 凤山县| 临西县| 凤翔县| 临江市| 贵州省| 苏尼特右旗| 怀集县| 德惠市| 秀山| 大洼县| 和平区| 获嘉县| 噶尔县| 尼勒克县| 焦作市| 牙克石市| 乃东县| 达日县| 拜城县| 文登市| 阜南县| 漠河县| 达孜县| 乌拉特后旗| 宝丰县| 神池县| 大余县| 灵台县| 孝感市| 达州市| 隆安县| 会泽县| 湖北省| 德保县| 崇明县| 高碑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