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1章 河東學案下(2)

  • 明儒學案
  • 黃宗羲
  • 3596字
  • 2015-12-29 09:33:59

何廷仁言“陽明子以良知教人,於學者甚有益”。先生曰:“此是渾淪的說話,若圣人教人,則不然。人之資質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學問有淺深,不可概以此語之。是以圣人教人,或因人病處說,或因人不足處說,或因人學術有偏處說,未嘗執定一言。至於立成法,詔后世,則曰格物致知,博學于文,約之以禮。蓋渾淪之言,可以立法,不可因人而施。”

或問:“朱子以誠意正心告君如何?”曰:“雖是正道,亦未盡善。人君生長深宮,一下手就教他做這樣工夫,他如何做得?我言如何能入得?須是或從他偏處一說,或從他明處一說,或從他好處一說,然后以此告之,則其言可入。若一次聘來,也執定此言,二次三次聘來,也執定此言,如何教此言能入得?告君須要有一個活法,如孟子不拒人君之好色、好貨便是。”

問“慎獨工夫”。曰:“此只在於心上做,如心有偏處,如好欲處,如好勝處,但凡念慮不在天理處,人不能知而己所獨知,此處當要知謹自省,即便克去。若從此漸漸積累,至於極處,自能勃然上進。雖博厚高明,皆是此積。”

問“存心之說”。曰:“人於凡事皆當存一個心,如事父母兄長不待言矣。雖處卑幼,則存處卑幼之心;處朋友,則存處朋友之心。至於外邊處主人,亦當存處主人之心。以至奴仆,亦要存一點心處之。皆不可忽略,只如此便可下學上達。《易》之理,只是變易以生物,故君子變易以生民。”

東郭子曰:“圣人教人只是一個行,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是行也,篤行之者,行此數者不已是也,就如篤恭而天下平之篤。”先生曰:“這卻不是圣人言。學字有專以知言者,有兼知行言者,如‘學而時習之’之學字,則兼言之。若博學之對篤行之而言,分明只是知,如何是行?如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亦如是。此篤恭之篤,如云到博厚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之類。若篤行之篤,即篤志努力之類,如何相比得?夫博學分明是格物致知的工夫,如何是行?”東郭子曰:“大抵圣人言一學字,則皆是行,不是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及之亦是行,如日月至焉,至字便是一般。守之是守其及之者,常不失也。如孔門子路之徒,是知及之者;如顏子三月不違,則是仁能守之者。”先生曰:“知及之分明只是知,仁守之才是行。如何將知及之亦為行乎?予之所未曉也。”

東郭子曰:“程子謂《大學》乃孔氏之遺書,謂之遺書,正謂其言相似也,然圣人未嘗言之。若以格物為窮理,則與圣言不相似,何以謂之遺書?”先生曰:“謂之遺書者,指理而言,非謂其言相似也。且曰圣人未嘗言之,甚害事。某也愚,只將格物作窮理,先從知止致知起。夫知止致知首言之,而曰未嘗言之,何也?”

東郭子曰:“我初與陽明先生講格物致知,亦不肯信。后來自家將《論》、《孟》、《學》、《庸》之言各相比擬過來,然后方信陽明之言。”先生曰:“君初不信陽明,后將圣人之言比擬過方信,此卻喚做甚么?莫不是窮理否?”東郭子笑而不對。

先生曰:“汝輩做工夫,須要有把柄,然后才把捉得住,不然,鮮不倒了的。故叉手不定,便撒擺;立腳不定,便那移。”

先生曰:“學者必是有定守,然不好的事不能來就我。《易》曰‘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若我無實,則這不好的事,皆可以來即我也。”

邦儒問:“近日朋友講及《大學》,每欲貫誠意於格物之前,蓋謂以誠意去格物,自無有不得其理者,如何?”先生曰:“格致誠正雖是一時一串的工夫,其間自有這些節次。且如佛子寂滅,老子清靜,切切然,惟恐做那仙佛不成,其意可為誠矣,然大差至於如此,正為無格物之功故也。但格致之時,固不可不著實做去,格致之后,誠意一段工夫亦是不可缺也。”

呂潛問:“欲根在心,何法可以一時拔得去?”先生曰:“這也難說。一時要拔去,得須要積久工夫才得就。且圣如孔子,猶且十五志學,必至三十方能立,前此不免小出入,時有之。學者今日且於一言一行差處,心中即便檢制,不可復使這等。如或他日又有一言一行差處,心中即又便如是檢制。此等處人皆不知,己獨知之,檢制不復萌,便是慎獨工夫。積久熟后,動靜自與理俱,而人欲不覺自消。欲以一時一念的工夫,望病根盡去,卻難也。”

李樂初見先生,問:“圣學工夫如何下手?”先生曰:“亦只在下學做去。”先生因問:“汝平日做甚工夫來?”和仲默然良久不應。先生曰:“看來圣學工夫只在無隱上就可做得。學者但於己身有是不是處,就說出來,無所隱匿,使吾心事常如青天白日才好。不然,久之積下種子,便陷於有心了。故司馬溫公謂‘平生無不可對人說得的言語’,就是到建諸天地不悖,質之鬼神無疑,也都從這里起。”

先生曰:“鄒東郭云:‘圣賢教人只在行上,如《中庸》首言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便繼之以戒慎不睹,恐懼不聞,并不說知上去。’予謂亦須知得何者是人欲,不然戒慎恐懼個甚么?蓋知皆為行,不知則不能行也。”

康恕問:“戒慎恐懼是靜存,慎獨是動察否?”先生曰:“只是一個工夫,靜所以主動,動所以合靜。不睹不聞靜矣,而戒慎恐懼便惺惺,此便屬動了。如大《易》‘閑邪存其誠’一般,邪閑則誠便存,故存養省察工夫,只是一個,更分不得。”

章詔問“格物”。先生曰:“這個物,正如《孟子》云‘萬物皆備於我’物字一般,非是泛然不切於身的。故凡身之所到,事之所接,念慮之所起,皆是物,皆是要格的。蓋無一處非物,其功無一時可止息得的。”聶靳曰:“某夜睡來有所想像,念頭便覺萌動,此處亦有物可格否?”先生曰:“怎么無物可格?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亦皆是格物。”章詔因曰:“先生格物之說切要,是大有功於圣門。”先生曰:“也難如此說,但這等說來,覺明白些,且汝輩好去下手做工夫矣。”

先生曰:“圣賢每每說性命來,諸生看還是一個、是兩個?”章詔曰:“自天賦與為命,自人稟受為性。”先生曰:“此正是《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般。子思說‘自天命便謂之性’,還只是一個。朱子謂‘氣以成形而理亦賦’,還未盡善。天與人以陰陽五行之氣,理便在里面了,說個亦字不得。”陳德夫因問:“夫子說性相近處,是兼氣質說否?”先生曰:“說兼亦不是,卻是兩個了。夫子此語與子思元是一般。夫子說性元來是善的,便相近,但后來君著習染便遠了;子思說性元是打命上來的,須臾離了,便不是。但子思是恐人不識性的來歷,故原之於初,夫子因人墮於習染了,故究之於后,語意有正反之不同耳。”詔問:“修道之教如何?”先生曰:“修是修為的意思,戒懼慎獨便是修道之功。教即‘自明誠謂之教’一般。圣人為法於天下,學者取法於圣人皆是。橫渠不云‘糟粕煨燼,無非教也’?他把這極粗處,都看做天地教人的意思,此理殊可觀。”

問:“戒懼慎獨,分作存天理、遏人欲兩件看,恐還不是。”先生曰:“此只是一個工夫,如《易》‘閑邪則誠自存’。但獨處卻廣著,不但未與事物接應時是獨,雖是應事接物時也有獨處。人怎么便知?惟是自家知得,這里工夫卻要上緊做。今日諸生聚講一般,我說得有不合處,心下有未安,或只是隱忍過去;朋友中有說得不是處,或亦是隱忍過去,這等也不是慎獨。”先生語意猶未畢,何堅遽問:“喜怒哀樂前氣象如何?”先生曰:“只此便不是慎獨了。我才說未曾了,未審汝解得否?若我就口答應,亦只是空說。此等處須是要打點過,未嘗不是慎獨的工夫。”堅由是澄思久之。先生始曰:“若說喜怒哀樂前有個氣象便不是,須先用過戒懼的工夫,然后見得喜怒哀樂未發之中,若平日不曾用工夫過來,怎么便見得這中的氣象?”問:“孟子說個仁義禮智,子思但言喜怒哀樂,謂何?”先生曰:“人之喜怒哀樂,即是天之二氣五行,亦只是打天命之性上來的。但仁義禮智隱於無形,而喜怒哀樂顯於有象,且切緊好下手做工夫耳。學者誠能養得此中了,即當喜時體察這喜心,不使或流,怒時體察這怒心,不使或暴,哀樂亦然,則工夫無一毫滲漏,而發無不中節,仁義禮智亦自在是矣。”叔節又問:“顏子到得發皆中節地位否?”先生曰:“觀他怒便不遷,樂便不改,卻是做過工夫來的。”

詔云:“近日多人事,恐或廢學。”先生曰:“這便可就在人事上學。今人把事做事,學做學,分做兩樣看了,須是即事即學,即學即事,方見心事合一,體用一原的道理。”因問:“汝於人事上亦能發得出來否?”詔曰:“來見的亦未免有些俗人。”先生曰:“遇著俗人,便即事即物,把俗言語譬曉得他來,亦未嘗不可。如舜在深山、河濱,皆俗人也。”詔顧語象先曰:“吾輩今日安得有這樣度量!”

先生語學者曰:“近日做甚工夫來?”曰:“只是做得個矜持的工夫,於道卻未有得處。”先生曰:“矜持亦未嘗不好,這便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工夫。但恐這個心未免或有時間歇耳。”曰:“然非有間歇的心,只是忘了。”先生曰:“還是不知。如知得身上寒,必定要討一件衣穿,知得腹中饑,必定要討一盂飯吃,使知得這道如饑寒之於衣食一般,不道就罷了。恁地看來,學問思辨的工夫,須是要在戒慎恐懼之前,方能別白得天理,使做將去,是人欲,即便斬斷,然后能不間歇了。故某常說圣門知字工夫,是第一件要緊的,雖欲不先,不可得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平县| 乌恰县| 汉沽区| 陆良县| 淮北市| 阳春市| 会宁县| 瓦房店市| 辉县市| 梓潼县| 洛浦县| 吴江市| 柞水县| 拜泉县| 灌南县| 疏勒县| 遂宁市| 遂昌县| 九台市| 鄂托克旗| 临海市| 滦平县| 西乡县| 湘潭县| 林西县| 金塔县| 平昌县| 福建省| 佛教| 尖扎县| 九江县| 镇坪县| 三门县| 浮梁县| 沾益县| 卢龙县| 长岭县| 民县| 明水县| 永年县|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