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2章 諸儒學案下四(3)

  • 明儒學案
  • 黃宗羲
  • 2684字
  • 2015-12-29 09:33:59

人有己便不仁,有己便傲,傲便無禮,無禮便與天下間隔。無己便細,細便盡禮,盡禮便與天下相通。克己者,只把己聰明才智,一一竭盡,精神力量,一一抖擻,要到極細極微所在,事事物物俱從理路煉得清明,視聽言動,無一是我自家氣質,如此便是格物物格,致知知至耳。所以天下更無間隔,更無人說我無禮,便是天下歸仁。

天下事物,稍稍著色,便行不去,只是白地,受采受裁,如水一般,色味聲文,一毫不著,隨地行去,無復險阻江河之礙。富貴、貧賤、患難,一毫著心,便是不素,便行不去。素字只是平常戒慎恐懼,喜怒哀樂,一切安和,常有處澹處簡之意。

凡意不誠,總由他不格物,不格物所以不格理,謂萬物可以意造,萬理可以知破,如到不造不破去處,生成一個龍蟠虎踞,不得支離,漸漸自露性地,所以說是物格知至。

濂溪云:“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物則不通,神妙萬物。”如濂溪此語,猶是未嘗格物。天下無無動無靜之物,有常動常靜之神。《中庸》一部,說天地夫婦鬼神,通是此物。知獨者該萬,知萬者還獨,知一者該兩,知兩者還一,如是格物工夫,只從兩端細別,立剛與柔,立仁與義,原始要終,知終知至,只此知能,便是圣人之所斂衽,鬼神之所彈指矣。

性涵動靜,只是中和,任他萬物無情無識,有氣有知,都是中和生聚得來,蕃變得去。中和藏處,只是一獨,如萬物歸根蟄伏時候,個個有戒慎恐懼的意思。中和顯處,只是一節,如萬物旉條生育時候,個個有識度數、制德行的意思。無過不及,不驚不怪,雖虎兕龍蛇,蜂蠆鬼蜮,於君子性上有何隔礙?此理極是尋常,只自家性地看不明白耳。自家性地看得明白,比人照物,動靜一般,自然喜怒不傷,哀樂得度,萬物伏藏,與他共獨,萬物蕃變,與他同節。雖有氣質情識,種積不齊,都為性光收攝得盡。

作用是性光,包羅是性體,如說中和,則無復體用分處。

問:“萬物看來,只是好生惡死,天地亦是生物之性。孟子說盡心知性,想此好生之心,充拓得盡,便是性體,與天地一般。”某云:“此處極是,但是不同。凡物有性有情有命。好生惡死,是萬物之情;方生方死,是萬物之命;或得偏而生,或得偏而死,是萬物之性。虎豹之有慈仁,蜂蟻之有禮義,魚鱉草木之有信智,具種種性,與人一般,只是包羅充拓,全藉吾人。《大莊》說‘天地之情’,《無妄》說‘萬物之性’,天地乘時,無一非禮之動,萬物純質,無一詐偽之萌,人能盡此兩端,便是參贊手段。”

情是性之所分,性是情之所合,情自歸萬,性自歸一。古今惟有周、孔、思、孟識性字,楊、荀、周、程只識得質字,告子亦錯認質字耳。《易》云:“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善繼天地,性成萬物。繼天立極,是性根上事,范圍曲成,是性量上事,善是萬物所得以生,性是萬物所得以成。猿靜狙躁,貓義鼠貪,廌直羔馴,雁序雉介,此皆是質上事。如性者,自是伊得以生,伊得以成,入水入林,能飛能躍的道理,此是天地主張,不關品彙,能盡得天主張道理,何患萬物陶鑄不成!

問:“未發以前,性在天地之心,已發以后,性在萬物身上。自家胸中,有何生成安頓天地萬物去處?”某云:“未發前,性亦不落天地,已發后,性亦不落萬物。只是自家看得天地缺陷,萬物顛踣,便惕然如墜性傷生一樣,此是我自家繼成本色。”問:“如此,則是心也,云何是性?”某云:“若無心,如何認性得出?”

問:“性得天地之始,不假思慮,才會中和,如心動便著物,便費操存,猶之分畫便有陰陽,如何更以太極陶鑄萬象?”某云:“意自分陰陽,心自包太極,性是爻象全圖,從心起手,從意分義耳。”

身心原無兩物,著物便是妄意。意之與識,識之與情,情之與欲,此類者附身而起,誤認為心,則心無正面,亦無正位,都為意識情欲誘向外去。若論格致源頭,要曉得意識情欲,俱是物上精魄,不是性地靈光也。

天備二氣五行,留不得一點云霧,云霧盡凈,經緯盡呈,才見天之正面,風雨晦冥,日光常在,入夷出晉,明體自存,此便是盡存正在的消息。人曉得天之與日,才曉得性之與心,曉得盡存正在,才曉得本體工夫。不已無息,格得此物,十倍分明,始信得意識情欲,是心邊物,初不是心;風雨云雷,是日邊物,初不是日。性之與天,皆備萬物,不著一物;心之與日,不著一物,乃照萬物。只此兩端,原無二物,知此一事,更無他知。

必有事焉而勿正。正字,《說文》反正為乏,篆書正與已相近,當是乏與已之誤也。有事勿乏,如不乏祀之乏,有事勿已,如純亦不已之已,則義暢而語順矣。

問:“忿懥等項,皆由身起,則是正心又先要修身了,如何是正心要著?”某云:“如從心起,則是要著,如從身起,則是后著也。知見覺聞,皆從心起,情欲畏惡,皆從身起,人從此處看不分明,所以顛倒。如看得分明,則腑臟官骸,個個是性光所攝,身心修正,豈有兩路工夫?”

人從身上求心,如向國中覓主,終為權貴所亂。從心上求身,如坐王位覓國,只覺殿宇隨身。忿懥等項,所不得其正者,只是從身覓心,修簡不上;戒慎恐懼,所能得其正者,只是從心覓身,隱顯分明也。外道七處徵心,只說得意邊諸路,未曾就心中看得入夷出晉,赫赫如常。

須就夢寐中間,認出神之非形,情之非識。情形動處,其實非心,神識靜中,未必是性。再破神識,以納心端,重合形情,以歸性始。如此十年,洞見天地日月星辰,才有定靜田地。

圣人仰觀俯察,遠近類物,都是坤道。所以必用坤道者,人生托足,便在里面,開口便是學習。只有敬義直方,不消學習,亦要從靜辨中來。不從靜辨中來,便有無數風霧,遮蓋上面,冰霜之禍,都由學者自為。豪傑處心不學,積漸所成,有此不屑下學一念,直至亂臣賊子,亦做得去。有此專意下學一念,直至天地變化草木蕃,亦做得去。草木托根於地,一曲一直,禽獸孚化於鷇,載飛載翔,當其用力,只是本色,一日變化,皆不自知。江水就下,河源出山,匹夫厲志,星蜺變天,此事豈人思想所到?釋、老只是不學,無尊道工夫,便使后來譸張為幻。如當時肯學,踐跡入室,豈得貽害至於今日?

問:“不知人在敦化中間,抑在川流里去?”某云:“如此問亦希奇。察天察地,不礙飛躍,是敦化上事;鳥以空為實,魚以水為空,是川流上事也。圣人以天地觀身,以事業觀天地作用。凡世間有形象者,都是吾身文字,有文字者,都是吾身文字註腳,過此以往,只是魚鳥事業。”

太極與陰陽,總是一個,動極處正是不動所在,曉得此理,所以隨寓能安,入群不亂,不要光光在靜坐處尋起生義。

問:“人不能如仲尼,都在小德中,沿流赴海而已。西漢以來,文章人才,各不相似,恐別有氣化在里面,吾輩囿之,而不自知耳。”某云:“氣化山川,皆能囿人,只有心思,通徹天地。仲尼在未學前,只是忠信美質,加五十年學問,便在堯、舜、文、武前頭。只恐忠信無基,為有無約泰盈虛所蕩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霞浦县| 灌南县| 衡水市| 澄迈县| 石泉县| 东源县| 沛县| 万年县| 永康市| 江门市| 兴国县| 社旗县| 沅江市| 宁武县| 都江堰市| 文安县| 石渠县| 五寨县| 黄平县| 高雄市| 阜平县| 拉萨市| 隆回县| 平凉市| 静海县| 滁州市| 临清市| 嘉祥县| 伊吾县| 资溪县| 鹤山市| 应城市| 湛江市| 黑龙江省| 会同县| 尚义县| 五原县| 盘锦市| 广元市| 易门县|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