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1章 泰州學案四(4)

  • 明儒學案
  • 黃宗羲
  • 3156字
  • 2015-12-29 09:33:59

性具於心,謂之道心。善學者求道於心,不求道於事物。善事心者,日用事物皆心也。

此理涵於物先,流於物后,超於物外,貫於物中。自今求之,其在物先物外者不可測,而在物后物中者有可見。因其可見,求其不可測,因物后,以知物先,因物中以知物外,切實易簡,所謂《中庸》之學也。今之學者異於是,以物后為跡,而玄想於物之先,以物中為粗,而馳騖於物之外,見以為高也,而日用則疏矣。

主一者主於理也,不主於理,但空其心,以事來不亂,物去不留,為心之妙境,而揆事應物,不免失則,惡在為圣人之學乎?

慎獨者圣學之要,當其燕居獨處之時,內觀本體湛然惺然,此天理也,存理而欲自退,是第一著工夫;內觀此中稍有染著,此人欲也,檢察欲念,從何起根,掃而去之,復見本體,遏欲以還理,是第二著工夫。兩者交修,乃慎獨之全功也。

流行者氣也,主宰者理也,知理之為主,則知從事於氣者之非學矣。

未萌之先,誰為防之?方萌之際,誰為克之?唯天理為之主,時時提醒,則人欲自去?!吨杏埂贰ⅰ洞髮W》非有二功,所謂格物者,不過於應物時,戒慎恐懼,求當於天理而已矣。

虛靈中有理,為事之根,奈何以虛靈為無乎?《集註》:“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今學者刪之,曰:“明德者,虛靈不昧之德也?!眲h去理字,則無體;刪去事字,則無用。但云虛靈不昧,則混於釋氏靈明之說,而非《大學》之本旨矣。

理無常形,此心至當處,即天理也。然有欲中之理,有理中之欲,循理則苦心亦天然,從欲則適情亦安排,非致知者,孰能識之?

良知純任天理,世有真實而不盡合於天理者,其真實所發,祇成自私自利,而非天命人心之本然。若夫誠則明,明則誠,良知即真實,真實即良知。

圣賢曰心,異端亦曰心,相似而難辨說者,以為本體同而作用不同。天下豈有一根而穀莠兩出者乎?蓋心一而見殊,學始歧于天下。人之觀心猶觀天,管窺則天管,牖窺則天牖,登泰山而后見天之大。大不可測,仰而睨之曰“太清太虛”。不知清虛天之象也,非天之所以為天也。唯圣人獨觀清虛之宰,而曰“誠者天之道”,曰“於穆不已”曰:“大哉乾元”。夫不已之誠,所稱繼善非乎?是一元之理,百物之所生也,四時之所運也,天之所以為天也。唯心亦然。觀心于一曲,管牖之窺也,其小者也。八荒我闥,泰山之眺乎?眺而不得八荒之際,還而內顧,莫可端倪,則以為不睹不聞至矣。夫心之不可睹聞也,從其觀於外也。蓋有莫見莫顯者,藏於不睹不聞之中,所謂未發之中,天下之大本是也。從外而觀,亦淺之乎?其觀者,烏睹心之所以為心哉!彼異端者,雖亦曰明心,不明乎善而空之,則見以為心者,謬矣。王龍溪《天泉證道記》以無善無惡心之體,為陽明晚年之密傳。陽明,大賢也,其於心體之善,見之真,論之確,蓋已素矣。何乃晚年臨別之頃,頓易其素,不顯示而密傳,倘亦有所附會而失真歟!

桐川語錄

南臬輯《宗儒語略》,欲學者由茲直證本心。夫以大儒之語證吾心,不若以吾心證吾心之為真也。以吾心之所發,還而證吾心之所存,以吾心之所存,出而證吾心之所發,乃所為真也。執鄰之影,索鄰之神,則眩;執吾之影,索吾之神,則亦眩。況執鄰影證吾神而索之乎?君子所以貴自得也。

孟子以不慮之知、不學之能為良,亦指不學不慮之最善者而言。凡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卒然而感,自然而應,皆不假於慮學,從理根而發,是良知良能,愛親敬長,乃其發現之真切者。至於耳目口鼻四肢之欲,亦非慮而知、學而能,但從欲根而發,不得為良知良能。凡言良者,重於善,非重於不慮不學,即慮知學能而善,亦謂之良,可也。

知其所由,由而能知,乃為圣學。若求知於所由之外,則墮於虛見,而非知行合一之知矣。

道形上,器形下,謂器不能該乎道者,非也。凡人所學,總屬之下,莫載莫破,皆下也。其理不可見聞,則上也。不徒曰上,而曰形上,形即器也,安得求道于器之外乎?

天理人欲,原無定名,以其有條理謂之理,條理之自然謂之天,動於情識謂之欲,情識感於物謂之人。故天理而滯焉,即理為欲;人欲而安焉,即欲為理。凡欲能蔽其心,而理則心之良也。

心者,人之神,居中應外,至虛而至實者也。《楞嚴》七徵歸於無著之地,彼此空立教,巧設辨難,卒歸於空,以為明心,其實祇見是一偏耳。夫心無在而無不在,唯無不在,則七徵莫非心之所在;惟無在,則偏於無著之地,亦非心之所在。

徐令問:“知行并進,圣人之學也,何獨重良知乎?”曰:“君侯稱知縣,不稱行縣,何也?《易》曰:‘乾以易知?!贾?,乾道也,行特知之實事耳?!?

二氏皆言心也,而所見於心者異;皆言性也,而所見於性者異;皆一也,而所見為一者異;皆靜也,而靜中所見者異。人心合有無隱顯而一之,儒者見心之全體,故曰:“仁,人心也?!庇衷唬骸叭剩艘??!贬屖弦娦闹?,不見空之所自,故於人道,一切掃而空之。老氏見心之虛,不見虛之所含,故推天下國家而外之。譬之天,儒見天之全,空虛是天,四時百物皆是天,釋、老但知天為空虛,遂以四時百物為幻妄,所見固不同也。性則心之所具之理,儒言性善,是見性之本原,性本善,故位育總歸於善。釋以空為性,雖謂山河大地皆佛性,其意悉歸之空;老氏煉神還虛,則又以氣之清虛者為性,見益淺矣。儒所謂一者,理也。釋所謂一者,空也。老氏守一,則守中耳。守一滯於氣,歸一溺於空,總著一偏,孰若一理貫通萬事,變化不測,而無所偏乎?陽明曰:“循理之謂靜,從欲之謂動。”儒之靜,主于理;釋之靜,則寂滅而枯槁;老之靜,則專氣致柔,反矯天理而去之。然則三家之言,雖均之心性,均之一,均之靜,而其旨則霄壤矣。

郎中何克齋先生祥

何祥號克齋,四川內江人。官至正郎。初事南野於太學,大洲謂之曰:“如南野,汝當執贄專拜為師可也?!毕壬缙溲?,南野笑曰:“予官太學即師也,便更以贄為?”先生謂:“太學生徒眾矣,非此不足以見親切也?!蹦弦澳耸苤?。凡南野、大洲一言一動,先生必籍記之,以為學的。京師講會,有拈識仁定性者,先生作為講義,皆以良知之旨通之。大洲有詩贈之云:“君辭佳麗地,來補昔巢居,予亦同方侶,高懸合軼車。已指甪里訣,新註紫陽書。灼艾消殘病,紉衣返太初。忘形非避俗,覿體即真如。荷菂種已大,杞苗耘正疏。煙波用無盡,棹笠傒有余。愿附玄真子,扁舟縱所如。”先生之學,雖出於大洲,而不失儒者矩矱。耿定力曰:“大洲法語危言,砭人沉痼;先生溫辭粹論,輔人參苓,其使人反求而自得本心,一也?!?

講義

為學在求放心,如思慮過去未來事,都是放心。但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善學了。

人只是一箇心,心只是一箇志,此心推行得去,便是盛德大業。故自古上士,不患不到圣賢,患此心不存;不患做不出功業,患此心不見道耳。

人於良心上用,則聰明日增,於機心上用,則聰明日減。

祥問南野師曰:“良知即是志,若起心動念,卻是妄。曰:“志不是起心動念,志是明之果確處?!?

南野師謂祥曰:“謂一貫如繩引珠,然繩自繩,珠自珠,是兩物,不足以明一貫。又謂以一貫萬,然一與萬亦有對待,不足以明一貫。夫子蓋言吾道只是一件,曾子以忠恕明之,說者謂忠是一,恕是貫,非也。忠恕只是一心,如冬時思量父母寒,便能度親之心,去做溫的道理,夏熱亦如是。忠恕如何分得?而已矣是貫字之義,凡日用倫物,皆此忠恕,再無他道。又謂曾子學久然后聞,此亦不然?!妒酚洝吩印吧倏鬃铀氖艢q”,逮孔子卒時,只二十四歲耳,則聞一貫,方在年少之時。蓋此道必體立而后用行,未有學於用而得之者。學者,初學便當知此一貫,學方得不差?!?

大洲先生出城過僧舍,家兄問養生,先生曰:“莫怕死,人之壽甚長?!睍r祥聞之,知先生別有所指也,問曰:“此道體不息也,工夫如何用?”先生曰:“適見公聽得分明,只此聽得明底,便是工夫?!毕槲蛟唬骸暗啦贿h人,聽聰者是工夫,不用安排。自然者是,自此不復騎驢覓驢矣?!?

大洲先生曰:“學者先須識得良知本體?!?

又曰:“能居敬,則舉動自不敢輕易,而所行自簡矣?!?

通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林省| 武穴市| 乌鲁木齐县| 韩城市| 文安县| 高密市| 汝南县| 广元市| 安多县| 阿克陶县| 托克托县| 桐乡市| 林甸县| 余干县| 临沂市| 繁昌县| 潼关县| 元江| 师宗县| 应用必备| 金平| 惠水县| 固始县| 辽宁省| 育儿| 威信县| 平和县| 库尔勒市| 新密市| 北京市| 广汉市| 枣强县| 武威市| 富川| 安丘市| 成都市| 阜阳市| 汝州市| 麻城市| 从化市| 万山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