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合地黃湯。通其百脈。涼其百脈。
(尤)此則百合病正治之法也。蓋肺主行身之陽。腎主行身之陰。百合色白入肺。而清氣中之熱。地黃色黑入腎。而除血中之熱。氣血既治。百脈俱清。雖有邪氣。亦必自下。服后大便如漆則熱除之驗也。外臺云。大盒飯出黑沫。
百合地黃湯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黃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常。趙本作當是。徐沈尤并同。)(程)如漆。地黃汁也。
案程注親驗之說。今從之。地黃汁。服之必瀉利。故云中病勿更服。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尤)病久不解。而變成渴。邪熱留聚在肺也。單用百合。漬水外洗者。以皮毛為肺之合。其氣相通故也。洗已。食煮餅。按外臺云。洗身訖。食白湯餅。今 也。本草。粳米小麥。并除熱止渴。勿以咸豉者。恐咸味耗水而增渴也。
百合洗方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
總病論云。煮餅。是切面條。湯煮水淘過。熱湯漬食之。活人書注云。煮餅。即淡熟面條也。張師正倦游錄云。凡以面為食煮之。皆謂湯餅。
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蔞牡蠣散主之。
(尤)病變成渴。與百合洗方。而不瘥者。熱盛而津傷也。
栝蔞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蠣。咸寒。引熱下行。不使上爍也。
栝蔞牡蠣散方栝蔞根 牡蠣(熬等分)上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變發熱者。((原注)一作發寒熱。)百合滑石散主之。
(鑒)百合病。如寒無寒。如熱無熱。本不發熱。今變發熱者。其內熱可知也。故以百合滑石散主之。熱從小便而除矣。
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兩炙) 滑石(三兩)上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千金。一本云。治百合病。小便赤澀。臍下堅急。外臺同。
郭白云云。仲景以藥之百合。治百合病。與神農經主治不相當。千古難曉其義。是以孫真人言。傷寒雜病。自古有之。前古名賢。多所防御。至于仲景。時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所以醫人不能鉆仰萬一也。然百合之為物。豈因治百合之病。而后得名哉。或者病須百合可治。因名曰百合乎。少時見先生言。以百合湯。治一仆病得愈。余是時未甚留意。不解仔細詳看。雖見其似寒似熱。似饑似飽。欲行欲臥。如百合之證。又自呼其姓名。有終夕不絕聲。至醒問之。皆云不知。豈所謂如有神靈者耶。
百合病。見于陰者。以陽法救之。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脈經。陽法作陰法。陰法作陽法。)(沈)此治百合病之要法也。微邪伏于營衛。流行而病表里。當分陰陽。以施救治可也。
(鑒)百合一病。難分陰陽表里。故以百合等湯主之。若病見于陰者。以溫養陽之法救之。
見于陽者。以涼養陰之法救之。即下文見陽攻陰。或攻陰之后。表仍不解。復發其汗者。此為逆。見陰攻陽。或攻陽之后。里仍不解。乃復下之者。此亦為逆也。
(徐)內經。所謂用陰和陽。用陽和陰。即是此義。故諸治法皆以百合為主。
至病見于陽。加一二味。以和其陰。病見于陰。加一二味。以和其陽。
案千金云。百合病。見在于陰。而攻其陽。則陰不得解也。復發其汗。為逆也。見在于陽。而攻其陰。則陽不能解也。復下之。其病不愈。文異意同。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原注)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巢源。作目攣不得閉。外臺。作目瞑不得眠。為狐之下。巢源外臺。有狐惑之病并五字。其面目。外臺無目字。脈經。千金外臺。并無甘草二字。然方則載甘草瀉心湯。巢源外臺。喝作嗄。案字書。喝。于遏切。音 。嘶聲。嗄。先齊切。音西。聲破曰嗄。)(程)此證因傷寒而變斯疾。故初得猶狀傷寒。病后猶腸胃空虛。而有熱則蟲上下作。蟲上作。則蝕咽喉為惑。蟲下作。則蝕二陰為狐。靈樞經曰。蟲動則令人 心。是以起臥不安。雖默默欲眠。而目不得閉。
蟲聞食臭。則求食。故惡聞食臭。而不欲飲食也。蟲動胃虛。則面目之色無定。是以乍赤乍黑乍白也。
(徐)毒盛在上。蝕于喉為惑。謂熱淫如惑亂之氣。感而生惑也。毒偏在下。侵蝕于陰為狐。謂柔害而幽隱。如狐性之陰也。蝕者。若有食之。而不見其形。如日月之蝕也。
(尤)狐惑蟲病。即巢氏所謂 病也。
蓋雖蟲病。而能使人惑亂而狐疑。故曰狐惑。至生蟲之由。則趙氏所謂濕熱停久。蒸腐氣血。而成瘀濁。于是風化所腐。而成蟲者當矣。甘草瀉心。不特使中氣運。而濕熱自化。抑亦苦辛雜用。足勝殺蟲之任。
(鑒)狐惑。牙疳下疳等瘡之古名也。近時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蝕爛肛陰。牙疳。即惑也。蝕咽。腐齦脫牙。穿腮破唇。每因傷寒病后余毒。
與濕 之為害也。或生斑疹之后。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為患亦同。甘草瀉心湯。必傳寫之誤也。姑存之。
醫說云。古之論疾。多取像取類。使人易曉。以時氣聲嗄咽干。欲睡復不安眠。為狐惑。以狐多疑惑也。
郭白云云。狐惑。 病。多因醫者汗吐下太過。又利小便。重亡津液。熱毒內攻。臟腑焦枯。蟲不得安。
故上下求食。亦有不發汗。內熱焦枯而成者。凡人之喉及陰肛。比他肌肉津潤。故蟲緣津潤而食之。 病又不止因傷寒而成。多自下感。或居濕地。或下利久而得。當于 中求之。案此說極是。但至言蟲不得安。上下求食。豈有此理。蝕是蝕爛之義。濕熱郁蒸所致。非蟲實食喉及肛之謂也。
甘草瀉心湯方甘草(四兩案據傷寒論當有炙字) 黃芩 人參 干姜(各三兩) 半夏(半升案趙本作半斤非)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案據傷寒論當有擘字)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案據傷寒論。味下脫以字。三服下。外臺。有兼療下利不止。心中 。堅而嘔。腸中鳴者方。十八字。)案竇氏瘡瘍全書。李氏醫學入門。并用三黃瀉心湯。蓋因脈經單作瀉心湯耶。三黃瀉心湯。吐衄篇。稱瀉心湯。
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巢源。干下。有此皆由濕毒瓦斯所為也九字。)蝕于肛者。雄黃熏之。(千金外臺。肛下有外字。程本黃下有散字。)雄黃上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原注)脈經云。病患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其肛陰。蝕上為惑。蝕下為狐。狐惑病者。豬苓散主之。徐程刪此注。
(徐)下部毒盛。所傷在血。而咽干。喉屬陽。咽屬陰也。藥用苦參熏洗。以去風清熱而殺蟲也。蝕于肛。則不獨隨經而上侵咽。濕熱甚。而糜爛于下矣。故以雄黃熏之。雄黃之殺蟲。去風解毒。更力也。
苦參湯方(原本缺。徐沈尤本及金鑒。所載如下。)苦參(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案尤本金鑒。并無服字。是。)苦參湯方(徐熔附遺云。以龐安時傷寒總病論補之。程同。)苦參(半斤) 槐白皮 野狼牙根(各四兩)上銼。以水五升。煎三升半洗之。
案二方未知何是。然以理推之。用苦參一味為佳。用苦參一味。治齲齒。見于史記倉公傳。亦取乎清熱殺蟲。脈經所載。豬苓散。樓氏綱目云。未考。案證類豬苓條。圖經云。
黃膽病。及狐惑病。并豬苓散主之。豬苓、茯苓等分。杵末。每服方寸匕。水調下。蓋此方也。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 ((原注)一本此有黃字。)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玉函脈經。作目四 皆黃。總病論。 作周。)(鑒)數主瘡。主熱。今外無身熱。而內有瘡熱。瘡之熱在于陰。故默默但欲臥也。熱在于陽。故微煩汗出也。然其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者。是熱蘊于血。故 絡赤也。七八日。四 皆黑者。是熱瘀血腐。故 絡黑也。若不能食。其毒尚伏諸里。若已能食。其毒已化成膿也。
(程)能食者。邪氣散漫。不在臟腑。而在陰肛。爛肉腐肌。而成膿矣。
(尤)按此一條。注家有目為狐惑病者。有目為陰陽毒者。要之亦是濕熱蘊毒之病。其不腐而為蟲者。積而為癰。不發于身面者。則發于腸臟。亦病機自然之勢也。仲景意謂與狐惑陰陽毒。同源而異流者。故特論列于此歟。
赤小豆當歸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當歸(十兩案原本缺兩數今根據宋本及俞本補之千金作三兩徐熔附遺引龐安時當歸一兩)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程)當歸。主惡瘡瘍。赤小豆。主排癰腫。漿水。能調理臟腑。三味為治癰膿已成之劑。此方蝕于肛門者。當用之。按后先血后便。此近血也。亦用此湯。以大腸肛門。本是一源。病雖不同。其解臟毒則一也。(漿。酢也。炊粟米熱。投冷水中。浸五六日。生白花。色類漿者。案漿水法。出本草蒙筌。)張氏醫通云。此方治腸癰便毒。及下部惡血諸疾。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脈經。無鱉甲二字。)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肘后。七日不可治。作過此死三字。脈經千金。升麻以下十字。作甘草湯三字。)(尤)毒者。邪氣蘊蓄不解之謂。陽毒非必極熱。陰毒非必極寒。邪在陽者。為陽毒。邪在陰者。為陰毒也。而此所謂陰陽者。亦非臟腑氣血之謂。但以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其邪著而在表者。謂之陽。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不唾膿血。其邪隱而在表之里者。謂之陰耳。故皆得辛溫升散之品。
以發其蘊蓄不解之邪。而亦并用甘潤咸寒之味。以安其邪氣。經擾之陰。五日邪氣尚淺。發之猶易。
故可治。七日邪氣已深。發之則難。故不可治。其蜀椒雄黃二物。陽毒用之者。以陽從陽。欲其速散也。
陰毒去之者。
恐陰邪不可劫。而陰氣反受損也。
(沈)陰毒者。非陰寒之陰。即陰血受寒為陰。而血凝不散。故成陰毒。
后人不解其義。視為陰寒直中。變為陰毒。擬用霹靂散正陽丹。(案徐程注意。并如是。)皆是未入仲景藩籬耳。惟元時王安道。辨非陰寒直中。(案出溯洄集。)可謂言直理正。惜其又云天地惡毒異氣。混淆未明。使后人無所措手。(案金鑒本于王氏之言。遂云陰毒陽毒。即今世俗所稱痧證。陰毒反去雄黃蜀椒。必傳寫之訛。故治是證者。不必問其陰陽。但刺其尺澤委中。手中十指脈絡。暴出之處出血。輕則用刮痧法。隨即服紫金錠。此說亦叵從。)升麻鱉甲湯方升麻(二兩) 當歸(一兩) 蜀椒(炒去汗一兩) 甘草(二兩)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黃(半兩研)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汗。
(原注)肘后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案四升。肘后。作五升。一升玉函。肘后。作二升。似是。
蘭臺軌范云。蜀椒辛熱之品。陽毒用。而陰毒反去之。疑誤。活人書。加犀角等四味。頗切當。
董氏醫級云。此湯兼治陽毒陰毒二癥。陽毒用此方治療。陰毒亦以此方。去雄黃倍川椒為治。以陰毒不吐膿血。故去雄黃。陰盛則陽衰。故倍川椒也。大抵亢陽之歲多陽毒。流衍之紀多陰毒也。但每遇此癥。按法施治。曾無一驗。凡遇此證。多以不治之證視之。百歲老人袁云龍曰。細詳此二證。俱有咽喉痛三字。竊論瘍科書。有鎖喉風。纏喉風。鐵蛾纏三證。其狀相似。有面色赤如斑者。有面色凄慘而青黑者。
有吐膿血者。有身痛如杖。有氣喘息促。譫語煩躁者。總以咽喉痹痛為苦。一發之間。三五日不減。即無生理。豈非陽毒陰毒之類乎。再詳其脈。緩大者生。細促者死。予見此二癥。先用咽喉科利痰方治之。全活甚眾。
案巢源云。夫欲辨陰陽毒病者。始得病時。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陰。不冷者是陽。又云。陽毒者。
面目赤。或便膿血。陰毒者。面目青而體冷。若發赤斑。十生一死。若發黑斑。十死一生。千金亦云。陽毒。
狂言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利。其脈浮大數。陰毒。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由此觀之。陽毒乃不得不用活人陽毒升麻湯。及化斑湯之屬。即后世所謂陽斑也。陰毒乃不得不用龐氏附子飲霹靂散正陽丹之類。即后世所謂陰斑也。而以升麻鱉甲湯一方主之者。可疑。董氏無一驗之說。覺不誣矣。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證二條、方六首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弦緊下。脈經有數字。風發。外臺作風疾。)(程)內經曰。 瘧皆生于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岐伯曰。瘧之始發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渴欲飲水。方其寒。湯火不能溫。及其熱冰水不能寒。此陰陽交爭。虛實并作。邪舍于營衛之間。風寒之氣不常。故休作有時。而作往來寒熱也。木郁則發熱。熱則脈數。此邪氣微者。故以飲食消息止之。經曰。五臟病各有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不喜者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