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沈)此邪在皮膚而腫也。風入于衛。陽氣虛滯。則四肢腫。皮毛氣虛。受風而腫。所謂水氣在皮膚中。邪正相搏。風虛內鼓。故四肢聶聶 動。是因表虛也。蓋肺與三焦之氣。同入膀胱。而行決瀆。今水不行。則當使小便利。而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濕而利水。以黃 補衛而實表。表實而邪不能客。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營衛。又行陽化氣而實四末。俾風從外出。水從內泄矣。

巢源。水分候云。水分者。言腎氣虛弱。不能制水。令水氣分散。流布四肢。故云水分。但四肢皮膚虛腫。聶聶而動者。名水分也。案此條證。據巢源。即水分也。

防己茯苓湯方(外臺。引深師。名木防己湯云。本出仲景傷寒論。)防己(三兩) 黃 (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外臺有炙字)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圣惠。治皮水一方。有桑根白皮。)外臺。范汪。水防己湯。療腫患下水氣。四肢腫聶聶動。

于本方中。加生姜芍藥各二兩。白術三兩。

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外臺。引范汪。

里水作皮水。又云。皮水。一身面目悉腫。甘草麻黃湯主之。二方各為一條。案外臺為是。)(鑒)里字。當是皮字。豈有里水而用麻黃之理。閱者自知是傳寫之訛。皮水。表虛有汗者。防己茯苓湯。固所宜也。若表實無汗有熱者。則當用越婢加術湯。無熱者。則當用甘草麻當湯。發其汗。使水外從皮去也。

越婢加術湯方((原注)見上。于內加白術四兩。又見中風中。)甘草麻黃湯方(外臺。引范汪云。本出仲景傷寒論。)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千金云。有人患氣急。積久不瘥。遂成水腫。如此者眾。

諸皮中浮水。攻面目身體。從腰以上腫。皆以此湯發汗。悉愈方。(即本方。)濟生云。有人患氣促。積久不瘥。遂成水腫。服之有效。但此藥發表。老人虛人。不可輕用。更宜詳審。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氣水下。魏添一病字。)(鑒)為氣水之氣字。當是風字。若是氣字。則無發汗之理。且通篇并無氣水之病。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水也。今脈不沉小而浮。浮者為風。非少陰水也。若無水虛脹者。為風水也。風水發其汗即已。

風水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汗之。脈浮者宜杏子湯汗之。

案魏氣水之下。添一病字。氣下為句云。無水虛脹者。所病不在水。乃氣虛散漫。更不宜發汗。尤亦為氣作句。以水字接下句云。無水而虛脹者。則為氣病。不可發汗。水病發其汗則已。今考文義。殊不相協。又圣惠論。有氣水腫。與本條所言自異。故姑仍金鑒。

麻黃附子湯方(少陰篇。作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八分。傷寒論。

作八合。)(沈)水病始得之源。未有不從腎虛。而受風寒。郁住衛氣。胃關不利。水邪泛溢。以致通身腫滿。故當補陽之中。兼用輕浮通陽。開郁利竅之劑。則真陽宣而邪自去。正謂不治水。而水自愈。今人不知通陽開竅。惟用腎氣丸。陰重陽輕之劑。壅補其內。陽氣愈益不宣。轉補轉壅。邪無出路。

水腫日增。因藥誤事。不知凡幾矣。

外臺。古今錄驗。麻黃湯。療風水身體面目盡浮腫。腰背牽引髀股。不能食。

于本方中。加桂心生姜。

杏子湯方((原注)未見。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沈)脈浮者。邪居氣分而屬肺。詳杏子湯。必以杏子為君。而杏乃專瀉肺氣。使肺氣通調。邪去而腫自退。方雖遺失。意想可知也。

(魏)余謂浮者為風。仲景自言其證矣。杏子湯之方。內水濕而外風寒。其挾熱者。可以用麻杏甘石也。如不挾熱者。莫妙于前言甘草麻黃湯。加杏子。今謂之三拗湯矣。

案金鑒載杏子湯。即麻黃甘草杏仁三味。蓋根據魏注也。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原注)方見消渴中。)(尤)厥而皮水者。水邪外盛。隔其身中之陽。不行于四肢也。此厥之成于水者。去其水則厥自愈。不必以附子桂枝之屬。助其內伏之陽也。蒲灰散義見前。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湯主之。(身體腫。脈經。千金。作身體洪腫而渴。脈經注云。一作不渴。沉下。外臺有也字。脈經作黃芍藥桂枝苦酒湯。趙本柏作藥。非。)(尤)黃汗之病。與風水相似。但風水脈浮。而黃汗脈沉。風水惡風。而黃汗不惡風為異。其汗沾衣。

色正黃如柏汁。則黃汗之所獨也。風水為風氣外合水氣。黃汗為水氣內遏熱氣。熱被水遏。水與熱得。交蒸互郁。汗液則黃。按前第二條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第四條云。身腫而冷。狀如周痹。此云。黃汗之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后又云。劇者不能食。身疼重。小便不利。何前后之不侔也。豈新久微甚之辨歟。夫病邪初受。

其未郁為熱者。則身冷。小便利口多涎。其郁久而熱甚者。則身熱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鑒)黃桂枝。解肌邪以固衛氣。芍藥苦酒。止汗液以攝營氣。營衛調和。其病已矣。李升璽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舉一端言之耳。大約黃汗。由脾胃濕久生熱。積熱成黃。濕熱交蒸而汗出矣。

潘氏醫燈續焰云。黃汗一證。仲景金匱要略。收入水氣病中。其主治與治疸。亦自懸絕。后人以其汗黃。遂列為五疸之一。實非疸也。

黃 芍藥桂枝苦酒湯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備急。張文仲。千金。

古今錄驗。深師。范汪。經心錄同。)黃 (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

以苦酒阻故也。((原注)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外臺云。阻一作一方。用美清醯。代酒。)(尤)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積藥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魏)古人稱醋為苦酒。非另有所謂苦酒也。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鎮江紅醋是也。又醋之劣者。即白酒。醋各處皆是。總以社醋入藥。

何氏醫碥云。水寒遏郁汗液于肌內。為熱所蒸。而成黃汗。然汗出浴水。亦舉隅之論耳。當推展之。

愚按。黃 芍藥桂枝苦酒湯。無清熱去濕之品。徒取固斂。得無壅乎。此方恐是錯簡。終不可用。

倪氏本草匯言。四仙散。治汗出染衣。黃如柏汁。此名黃汗。其證發熱汗出而渴。身體浮腫。此因出汗時。受風冷水寒之氣。入于汗孔得之。宜此方。用羅勒二錢。桂枝三錢。

黃白芍藥各五錢。水酒各一碗煎服。(出羅勒條。)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 湯主之。(勞氣。原本。作榮氣。今根據諸本改之。外臺。引仲景傷寒論。物作蟲。)(程)濕就下而流關節。故黃汗病。兩脛冷。若兩脛熱。則屬歷節之病。其食已汗出。為胃氣外泄。

暮而盜汗。為榮氣內虛。又屬虛勞之證。二者俱汗出。皆非黃汗也。欲作黃汗之證。汗出已。而熱不為汗衰。

反發熱。而熱不止。薄于外。則銷鑠皮膚。故令身體枯槁。薄于里。則潰脈爛筋。故令生惡瘡也。夫濕勝則身重汗出。雖濕去身輕。而正氣未必不損。如此久久。必耗散諸陽。故身 而胸痛。

是以上焦陽虛。則腰以上汗出。下焦濕勝。而為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也。劇則內傷于脾。而不能食。

外傷肌肉。而身體疼重。若煩躁小便不利。則水氣無從出。蘊蓄肌中。必為黃汗。

案此條義難通。今姑仍程注。金鑒云。此承黃汗。詳申其證也。但文義未屬。必是錯簡。不釋。此說似是。

桂枝加黃 湯方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二兩千金黃膽門五兩)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尤)桂枝黃 。亦行陽散邪之法。而尤賴飲熱稀粥取汗。以發交郁之邪。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

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

虛則遺溺。名曰氣分。(實則。徐沈作寒則。注。寒恐是實字。脅鳴。程魏。作腸鳴。是。)(尤)微則為氣者。為氣不足也。寒氣不足。該寸口趺陽為言。寒而氣血復不足也。寒氣不足。則手足無氣而逆冷。榮衛無源而不利。由是臟腑之中。真氣不充。而客寒獨勝。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即后所謂失氣遺溺之端也。榮衛俱勞者。榮衛俱乏竭也。陽氣溫于表。故不通則身冷。陰氣榮于里。故不通即骨疼。不通者。虛極而不能行。與有余而壅者不同。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者。陽先行而陰不與俱行。則陰失陽而惡寒。陰先行而陽不與俱行。則陽獨滯而痹不仁也。蓋陰與陽常相須也。不可失。失則氣機不續。而邪乃著。不失則上下交通。而邪不容。故曰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失氣遺溺。皆相失之征。曰氣分者。謂寒氣乘陽之虛。而病于氣也。

(沈)營衛相和。膻中宗氣一轉。大氣乃行。

痹著之邪。相隨而去。謂大氣一轉。其氣乃散。而實者失氣。邪從大便喧吹而泄。虛者遺溺。

邪從小便而去。此陽虛氣滯化水。而精血為痹。故曰氣分。(案此與尤注異。然義亦通。故兩存之。)(程)此章以明水在氣分之大義。以氣行則水寒之氣亦行。非下章結于心下。為盤為杯也。

(鑒)名曰氣分之下。當有下條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脈經。或枳術湯主之。)(鑒)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之十六字。當是衍文。觀心下堅之本條。自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當在上條氣分之下。義始相屬。正是氣分之治法。必是錯簡在此。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三因。名桂附湯。)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 細辛各(二兩) 附子(一枚炮)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鑒)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者。溫養榮衛陰陽。

發散寒邪之氣也。

(尤)當汗出。如蟲行皮中者。蓋欲使既結之陽。復行周身而愈也。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肘后。卒心痛門。作心下堅痛。大如碗。邊如旋 。名為氣分。水飲所結。 。即盤字。

外臺。心痛門。引文仲亦同。下盤字。徐沈作杯。案證類本草。作枳實術湯。近是。)(鑒)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此里水所作也。趙良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氣弱。則所飲之水。入而不消。痞結而堅。必強其胃。乃可消痞。白術健脾強胃。枳實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滯氣。

徐云。若盤字。乃即杯字。偶誤。勿泥。蓋堅大如盤。上之取義在大。邊如旋杯。下之取義在圓。不應又取大字義耳。合言之。總是堅大而圓也。案此注未允。潘氏續焰云。旋。圓也。上盤字。當據肘后作碗。

蓋碗高于盤。盤大于碗。謂其堅大如碗。其邊如圓盤。文意始通。若仍舊文。或從徐下盤字為杯。則其義竟難解焉。

枳術湯方(外臺。引張文仲云。此張仲景傷寒論方。備急。肘后同。)枳實(七枚) 白術(二兩)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外臺。五升。作一斗。)(鑒)李 曰。枳實消脹。苦以泄之也。白術去濕。苦以燥之也。后張元素治痞。用枳術丸。亦從此湯化出。但此乃水飲所作。則用湯以蕩滌之。彼屬食積所傷。則用丸以消磨之。一湯一丸。各有深意。非漫無主張也。

嚴氏濟生。枳術湯。治飲癖氣分。心下堅硬如杯。水飲不下。

即本方。加肉桂。附子。細辛。桔梗。檳榔。甘草。生姜。

李氏辨惑論。易水張先生枳術丸。治痞消食強胃。

枳實(麩炒黃色去穣一兩) 白術(二兩)上同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

附方外臺防己黃 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方見風濕中。脈經。其人下有能食二字。無或字。但下。有言字。外臺引深師。作木防己湯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沈)此乃濕從下受。濕多風少。故用黃 實表。使水不得上溢。以防己驅除風濕。術草健脾。姜棗以俾營衛和。而濕自除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津市| 博湖县| 西盟| 横山县| 武川县| 喀什市| 稷山县| 萍乡市| 安岳县| 临海市| 田林县| 治县。| 永修县| 彭泽县| 彭阳县| 吉水县| 泸定县| 杭锦后旗| 柳州市| 隆化县| 定陶县| 涿鹿县| 正镶白旗| 福海县| 南陵县| 海盐县| 丁青县| 罗平县| 襄樊市| 台州市| 宁明县| 喜德县| 通河县| 财经| 石台县| 英吉沙县| 洪泽县| 黄梅县| 浦江县| 乐安县| 合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