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案此條。原本接上條。今據程本金鑒。另分為一條。)(鑒)腹者。至陰。脾也。故病水必腹大也。水蓄于內。故小便不利也。其脈沉絕。即伏脈也。脈伏腹大。小便不利。里水已成。故可下之。十棗神 之類。酌而用之可也。

(尤)其脈沉絕。水氣瘀壅而不行。脈道被遏而不出。其勢亦太甚矣。故必下其水。以通其脈。

(徐)水病可下。

惟此一條。沉絕二字妙。

何氏醫碥云。內水腹大。小便不利。脈沉甚。可下之。

十棗湯。浚川散。神 丸。禹攻散。舟車丸之類。蓋亦可從小便利。亦可從大便泄也。

問曰。病下利后。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因。脈經。程本。金鑒。作陰。自當愈。千金注云。一作盈月當愈。案因腫。據答語云當病水。作陰腫。為是。)(鑒)病下利。則虛其土傷其津也。土虛則水易妄行。津傷則必欲飲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則水精輸布。何水病之有。惟小便不利。則水無所從出。故必病水。病水者。脾必虛不能制水。故腹滿也。腎必虛不能主水。故陰腫也。于此推之。凡病后傷津。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當防病水也。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身重。千金注云。一作身腫。陰下。脈經有大字。)(魏)又為明水氣附于五臟。而另成一五水之證。蓋水邪亦積聚之類也。切近于其處。則伏留于是藏。

即可以藏而名證。

(程)內經曰。心主身之血脈。上經曰。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是以身重少氣也。

內經曰。諸水病者。不得臥。夫心屬火。水在心。則蒸郁燔爍。是以不得臥。而煩躁也。心水不應陰腫。以腎脈出肺絡心。主五液。而司閉藏。水之不行。皆本之于腎。是以其陰亦腫也。

案金鑒云。其人陰腫四字。當在腎水條內。錯簡在此。此說有理。然程注義亦通。姑從之。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魏)肝經有水。必存兩脅。故腹大而脅下痛。少陽陰陽往來之道路。有邪窒礙。故不能自轉側。肝有水邪。必上沖胸咽。故時時津液微生。(口中有淡水之癥也。)及上升而下降。小便不利者。又續通。此水邪隨肝木往來升降之氣。上下為患也。

(尤)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者。肝喜沖逆。而主疏泄。水液隨之而上下也。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身下。千金有體字。)(鑒)趙良曰。肺主皮毛。行榮衛。與大腸合。今有水病。則水充滿皮膚。肺本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為尿溺。今既不通。水不得自小便出。反從其合。與糟粕混。成鴨溏也。

(尤)鴨溏。如鴨之后。水糞雜下也。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尤)脾主腹。而氣行四肢。脾受水氣。則腹大四肢重。津氣生于谷。谷氣運于脾。脾濕不運。則津液不生。而少氣小便難者。濕不行也。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反。脈經。作皮。注云。一云。大便反堅。)(程)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令聚水而生病。是有腹大臍腫之證也。腰者腎之外候。故令腰痛。

膀胱者。腎之腑。故令不得溺也。以其不得溺。則水氣不得泄。浸漬于睪囊。而為陰汗。流注于下焦。而為足冷。夫腎為水臟。又被水邪。則上焦之氣血。隨水性而下趨。故其人面反瘦。非若風水里水之面目洪腫也。

(魏)是五水。又以分附于五臟而得名矣。但臟雖各附。而其實異其地者。不異其邪。治之者。

亦異其處者。不當易其法也。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鑒)諸有水者。謂諸水病也。治諸水之病。當知表里上下分消之法。腰以上腫者。水在外。當發其汗乃愈。越婢青龍等湯證也。腰以下腫者。水在下。當利小便乃愈。五苓豬苓等湯證也。趙良曰。身半以上。

天之分陽也。身半以下。地之分陰也。而身之腠理行天分之陽。小便通地分之陰。故水停于天者。開腠理。水從汗散。水停于地者。決其出關。而水自出矣。即內經開鬼門潔凈府法也。

陳氏證治大還云。凡大人小兒。通身浮腫喘急。小便不利。自下而上者。名陰水。自上而下者。名陽水。

俗名河白。用河白草。濃煎湯洗浴。此草三尖底平。葉底及梗有芒刺。陽水用無刺者。陰水用有刺者。一二浴后。而小便便利。浮腫自消。神效神效。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 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沈際飛校本脈經。卑作革。脈經注。一云。水分。)(程)沉為水。遲為寒。水寒相搏。則土敗矣。是以胃之趺陽脈則伏。脾之水谷則不磨。脾衰則寒內著地而為 溏。胃衰則水外溢而為身腫也。少陽者三焦也。內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今少陽脈卑。則不能決瀆矣。在男子。則小便不利。少陰者腎也。中藏經曰。腎者女子以包血。以其與沖脈并行。今少陰脈細。則寒氣宕于胞門矣。在婦人則經水不通。經雖為血。其體則水。況水病而血不行。其血亦化為水。故名曰血分。

案沈云。卑者。即沉而弱。徐云。卑則低而弱。平脈決。榮氣弱。名曰卑。王宇泰云。榮主血為陰。

如按之沉而無力。故謂之卑也。但少陽未詳何部。徐云。左關膽脈也。沈云。右尺。金鑒云。左尺。然左右配位之說。仲景所未曾言。必別有所指。史記倉公傳。時少陽初代。亦同。血分。諸家無明解。蓋分。散也。血為水分散。流布肢體也。又有水分。附于左。

脈經云。問曰。病有血分。何謂也。師曰。經水前斷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問曰。病有水分何也。師曰。

先病水后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本事續方云。治婦人經脈不通。即化黃水。水流四肢。則遍身皆腫。名曰血分。其候與水腫。相類一等。庸醫不問源流。便作水疾治之。非唯無效。又恐喪命。此乃醫殺之也。宜用此方。

人參 當歸 瞿麥穗 大黃 桂枝 茯苓(各半兩) 苦葶藶(炒二分)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米飲下。漸加至二十丸。止于三十丸。每無不效者。案此方為經水不通。而發血分者設焉。若胃氣衰者。宜另議方而可也。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

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

年盛不覺。陽衰之后。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

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當在后。(徐本。氣擊。作氣系。無浮咳之浮字。當微。作尚微。沈尤并同。魏本氣擊。作氣急。)(沈)此水病積寒為根。兼示誤治之變也。病者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乃水腫本有之證。但病者竟不言此。反言胸中痛。氣上沖胸。狀如炙肉。當微咳喘。然水病不當有此而見之。故問其脈何類。

(程)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水寒之氣。結于關元。當其少壯之時。陽氣正旺。

雖有結寒。亦為不覺。及至陽衰之后。營衛亦虛。其陽則損。其陰則盛。關元結寒。乘其陽虛而動。腎中陽氣。不能以勝陰寒。寒氣上沖。咽喉閉塞。脅下亦相引而急痛也。醫者不求其本因寒水結在關元。見其標證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以為水飲。而大下之。其沖氣不為下止。后重吐之。非惟沖氣不止。

而大吐大下。復又損其胃。而亡其津液。是以咽燥引飲也。吐下后。其陽愈虛。則不能施行便溺。其寒愈勝。則不能消化水谷。是以小便不利。而水谷不化。面目手足。猶然浮腫。復與葶藶丸下水。而浮腫小瘥。

食飲過度。則脾胃復傷。腫復如前。其實水寒結于關元而未散。寒上沖。則胸脅苦痛。象若奔豚。水揚溢。

則為浮腫喘咳也。

(魏)營衛。即陰陽之氣也。陰氣之旺。于陽氣之衰。必相干凌。陽日益損。陰日益盛。

(沉)葶藶丸。但下水腫之標。不能除水之本。故但小瘥。而不盡徹。稍有食飲過度。腫復如前。

(徐)當攻擊沖氣令止。如痰飲門苓桂術甘湯是也。咳止。喘雖不治。而自愈矣。此乃病根甚深。不能驟除。

故須先去異病。則原病可治。故曰先治新病。病當在后。要知沖氣咳喘等。皆新病也。病當在后。病字指水氣言。然關元結寒。則又為水病之本矣。

案金鑒云。此條文義不屬。不釋。然今合數家之說而讀之。則義略通。且世病水之人。多類此條證者。

安可措而不講耶。浮咳二字。程注似未允。俟考。末二句。即首篇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病之意。脈經注云。氣擊不去。言邪氣不去。而元氣反為藥所擊也。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 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尤)此條義。詳痙濕 篇。雖有風水風濕之異。然而水與濕非二也。

案此條校之于痙濕 篇。唯濕作水為異耳。蓋此后人誤入者。附方所載。外臺證治。的是本經之舊文。脈經。與外臺同。可以證矣。防己黃 湯方(方見濕病中。)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沈)此風多水少之證也。風多傷表。外應肌肉。內連及胃。故惡風一身悉腫。胃氣熱蒸。其機外向。不渴而續自汗出。無大熱者。則知表有微熱而為實也。故以麻黃通陽氣而散表。石膏入胃。能治氣強壅逆。

風化之熱。甘草姜棗。以和營衛。若惡風者。陽弱而為衛虛。故加附子。錄驗加術。并驅濕矣。

(尤)脈浮不渴句。或作脈浮而渴。渴者熱之內熾。汗為熱逼。與表虛出汗不同。故得以石膏清熱。麻黃散腫。

而無事兼固其表耶。

案大青龍湯。治傷寒煩躁。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汗后汗出而喘。無大熱。俱麻黃石膏。并用之劑。

而不言有渴。今驗之。不論渴與不渴。皆可用。然此斷云不渴者。義可疑也。以理推之。作而渴為是。下文黃汗之條。汗出而渴。脈經注云。一作不渴。而渴不渴。經有誤錯。是其明征也。

越婢湯方(外臺風水門。引古今錄驗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云。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案越婢名義。詳傷寒論輯義。)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術四兩。(古今錄驗。)外臺風水門。煮法后云。咳肺脹。加半夏五合。洗。一服五合。又皮水門云。古今錄驗。皮水。越婢湯加術主之。

煮法后云。范汪同。本出仲景傷寒論。案據外臺。風水加術四兩。當作皮水。

(魏)惡風甚者。加附子一枚。而壯陽。正所以除濕。且用其流走之烈性。以治周身之腫。凡正陽所行之地。豈水濕之邪。可留之區乎。此亦不專治水。而水治之法也。加術治風水者。必風邪輕。而水氣重。

但治其表。不足以行水。加術以助水之堤防。水由地中行而奏績矣。(案據外臺。原方只五味。蓋加味法。編書者采錄于古今錄驗。故注此四字。)陳氏證治大還云。越婢湯。治脈浮在表。及腰以上腫。宜此發汗。兼治勇而勞甚。腎汗出。汗出遇風。

內不得入臟腑。外不得越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 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其癥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風水癥。少氣時熱。從肩背上至頭汗出。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行。正臥則咳。煩而不能食。巢源。婦人香港腳候云。若風盛者。宜作越婢湯加術四兩。千金。越婢湯。治風痹腳弱方。于本方中。加白術四兩。大附子一枚。注云。胡洽方。只五味。若惡風者。加附子一枚。多淡水者。加白術四兩。圣惠方。麻黃散。治風水。遍身腫滿。骨節 疼。惡風腳弱。皮膚不仁。于越婢加術附湯內。去甘草。加漢防己桑根白皮。圣濟總錄。麻黃湯。治水氣通身腫。于本方中。加茯苓。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外臺。引深師。聶聶。作集集。案聶聶。木葉動貌。十五難。厭厭聶聶。如循榆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竹市| 唐山市| 靖安县| 洱源县| 唐海县| 安塞县| 永安市| 平罗县| 金川县| 乐亭县| 平山县| 山阴县| 东兰县| 甘泉县| 巴青县| 南丹县| 嫩江县| 昆山市| 资溪县| 宝山区| 屏山县| 台山市| 安远县| 历史| 灌云县| 乌拉特后旗| 文山县| 汶川县| 哈巴河县| 盐源县| 石棉县| 乌拉特中旗| 财经| 绥滨县| 二连浩特市| 呼玛县| 开封市| 沅陵县| 乌恰县| 耒阳市| 昌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