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多唾濁沫之多字。趙本。作時。脈經。無血為之凝滯之之字。)(尤)此原肺癰之由。為風熱蓄結不解也。凡言風脈多浮或緩。此云微者。風入營而增熱。故脈不浮而反微。且與數俱見也。微則汗出者。氣傷于熱也。數則惡寒者。陰反在外也。呼氣不入者。氣得風而浮。利出而艱入也。吸而不出者。血得熱而壅。氣亦為之不伸也。肺熱而壅。故口干而喘滿。熱在血中。故咽燥而不渴。且肺被熱迫。而反從熱化。為多唾濁沫。熱盛于里。而外反無氣。為時時振寒。由是熱蓄不解。血凝不通。而癰膿成矣。吐如米粥。未必便是死證。至浸淫不已。肺葉腐敗。則不可治矣。故曰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案金鑒云。肺癰之上。當有肺痿二字。不然。本文論肺痿之義。則無著落。必是脫簡。蓋多唾濁沫。肺痿肺癰俱有之。而金鑒以為獨肺痿有之。而肺癰所無。因為脫文。誤甚。又云。脈微之三微字。當是三浮字。

微字文氣不屬。必是傳寫之訛。雖未知原文果然否。此可以備一說也。

危氏得效方云。始萌易治。膿成難治。診其脈數而實已成。微而澀漸愈。面色白。嘔膿而止者自愈。

有膿而嘔食。面色赤。吐膿如糯米粥者不治。男子以氣為主。得之十救二三。婦女以血為主。得之十全七八。歷試屢驗。

李氏入門云。肺癰脈數而虛。口燥咽干。胸脅隱痛。二便赤澀。咳唾膿血腥臭。置之水中則沉。

潘氏續焰云。試肺癰法。凡人覺胸中隱隱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內。沉者是癰膿。浮者是痰。案今驗果如其言。

又以雙箸斷之。其斷為兩段者是膿。其粘著不斷者是痰。亦一試法也。

蘭臺軌范云。肺癰之疾。膿成亦有愈者。全在用藥變化。漢時治法。或未全耳。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魏)面浮腫。陽衰于中。而氣散于上也。肩息者。至人之息。息以踵。今息以肩。氣元已鏟其根。而浮游之氣。呼吸于胸膈之上也。診之脈浮大。必浮大而沉微。且欲絕也。

俱為上盛下絕。加以下利。陰又下泄。陽必上越。其死尤速也。此上氣之陽虛。氣脫之重者。

案上氣。諸家不釋。考周禮天官疾醫職云。嗽上氣。鄭玄注。上氣。逆喘也。此一節。即是肺脹不治之證。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沈)此見肺癰當有肺脹之辨也。邪傷于衛后入于營。而為肺癰。此風傷于衛。內挾痰涎。壅逆肺氣。

上逆奔迫。故喘而躁。是為肺脹。然有肺氣壅逆。不得通調水道。水即泛濫皮膚。故曰欲作風水。治宜發汗驅風。從表而出。水即下滲。即下條小青龍之證也。

案肺脹一證。諸家未有云后世某證者。考下文云。肺脹咳而上氣。又云。咳而上氣。此為肺脹。由此觀之。即后世所謂呷嗽哮嗽之屬。巢源云。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謂之呷嗽。本事續方云。哮嗽如拽鋸。是也。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

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若以下九字。脈經無。千金作若渴者屬消渴法六字。為細注。)(魏)肺痿為虛熱之證矣。然又有肺痿而屬之虛寒者。則不可不辨也。乃吐涎沫而不咳。其人既不渴。又遺尿。小便數者。以上虛不能制水故也。肺氣既虛。而無收攝之力。但趨脫泄之勢。膀胱之陽氣下脫。而肺金益清冷。干燥以成痿也。肺葉如草木之花葉。有熱之痿。如日炙之則枯。有冷之痿。如霜殺之則干矣。此肺冷之所以成痿也。

(尤)頭眩多涎唾者。經云。上虛則眩。又云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甘草干姜。甘辛合用。為溫肺復氣之劑。服后病不去。而加渴者。

則屬消渴。蓋小便數而渴者。為消。不渴者。非下虛。即肺冷也。

甘草干姜湯方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炮)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千金注云。集驗肘后。有大棗十二枚。)案此即用傷寒得之便厥者。以復其陽之甘草干姜湯。取理中之半。而回其陽者。此證雖云肺中冷。其源未曾不由胃陽虛乏。故主以此方。蓋與大病瘥后喜唾者。主以理中湯意略同。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外臺。引短劇。水上有如字。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鑒)咳逆上氣。謂咳則氣上沖逆也。水雞聲者。謂水與氣相觸之聲。在喉中連連不絕也。

(徐)凡咳之上氣者。皆為有邪也。其喉中水雞聲。乃痰為火所吸不能下。然火乃風所生。水從風戰。而作聲耳。故以麻黃細辛。驅其外邪為主。以射干開結熱氣。行水濕毒。尤善清肺氣者為臣。而余皆降逆消痰。宣散藥。唯五味一品。以收其既耗之氣。令正氣自斂。邪氣自去。恐肺氣久虛。不堪劫散也。

巢源云。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行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案水雞二種。本草蘇頌云。蛙。即今水雞是也。又司馬相如傳顏注。庸渠。一名水雞。即本草所謂 也。此云水雞。蓋指蛙而言。取其鳴聲連連不絕耳。

射干麻黃湯方射干(十三枚一法三兩) 麻黃(四兩) 生姜(四兩) 細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大棗(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千金。用射干三兩。半夏半升。外臺。水上。有東流二字。)案此治肺脹之方。凡本篇諸條。肺痿肺癰之外。悉屬肺脹。讀者宜自知耳。

千金麻黃湯 治上氣脈浮。咳逆喉中水雞聲。喘急不通。呼吸欲死。(外臺。引深師。同。)于本方內。去生姜細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半夏。

圣惠射干散 治小兒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聲。

于本方。去大棗細辛款冬五味。加桂心。臨用入蜜。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唾。趙本。作吐。)(徐)此比水雞聲。乃咳而上氣中之逆甚者也。

(尤)濁。濁痰也。時時吐濁者。肺中之痰。隨上氣而時出也。然痰雖出。而滿不減。則其本有固而不拔之勢。不迅而掃之不去也。皂莢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

飲以棗膏。安其正也。

(魏)皂莢驅風理痹。正為其有除瘀滌垢之能也。如今用皂莢澡浴。

以除垢膩。即此理也。

(沈)皂莢能開諸竅。而驅風痰最疾。服三丸者。是取峻藥緩散之意也。

皂莢丸方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外臺引深師作長大皂莢一挺去皮子炙不用酥炙)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服。(外臺。三丸。作一丸云。千金。經心錄。延年同。此本仲景傷寒論方。一名棗膏丸。案酥。本草。除胸中客熱。)蘭臺軌范云。稠痰粘肺。不能清滌。非此不可。

外臺。必效。療病喘息氣急。喉中如水雞聲者。無問年月遠近方。

肥皂莢(兩挺) 好酥(一兩)上二味。于火上炙。去火高一尺許。以酥細細涂之。數翻覆令得所。酥盡止。以刀輕刮去黑皮。然后破之。去子皮筋脈。搗篩蜜和為丸。每日食后服一丸。如熟豆。日一服訖。

取一行微利。如不利。時細細量。加以微利為度。日止一服。

咳而脈浮者。濃樸麻黃湯主之。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脈沉上。尤補咳而二字。原本脈沉以下。別列于濃樸麻黃湯方后。今根據徐程諸家注本移于此。)(尤)此不詳見證。而但以脈之浮沉為辨。而異其治。按濃樸麻黃湯。與小青龍加石膏湯大同。則散邪蠲飲之力居多。而濃樸辛溫。亦能助表。小麥甘平。則同五味斂安正氣者也。

澤漆湯。以澤漆為主。而以白前黃芩半夏佐之。則下趨之力較猛。雖生姜桂枝之辛。亦只為下氣降逆之用而已。不能發表也。仲景之意。蓋以咳皆肺邪。而脈浮者氣多居表。故驅之使從外出為易。脈沉者氣多居里。故驅之使從下出為易。亦因勢利導之法也。

(鑒)李 曰。咳者水寒射肺也。脈浮者停水。而又挾風以鼓之也。

麻黃。去風散肺逆。與半夏細辛干姜五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龍加石膏。為解表行水之劑也。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則水亦不行。故用濃樸。疏敦阜之土。使脾氣健運。而水自下泄矣。杏仁。下氣去逆。小麥。入心經。能通火氣。以火能生脾。助脾而去成決水之功也。又云。脈沉為水。澤漆為君者。因其功專于消痰行水也。水性陰寒。桂枝。行陽氣以導之。

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氣逆不能通調水道。故用人參紫參白前甘草。補脾順肺。同為制水利水之方也。黃芩。苦以泄之。半夏生姜。辛以散之也。

濃樸麻黃湯方濃樸(五兩) 麻黃(四兩) 杏仁(半升) 石膏(如雞子大千金作三兩) 半夏(半升) 干姜(二兩) 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千金濃樸麻黃湯 治咳而大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其脈浮者。方與本篇同。案本篇唯云咳而脈浮。恐是脫遺。千金所載。卻是舊文。

外臺。深師。投 湯。療久逆上氣。胸滿。喉中如水雞鳴。

于本方。去半夏干姜細辛小麥五味子。方后云。咳嗽甚者。加五味子半夏。洗。

各半升。干姜三累。經用甚良。(千金。名麻黃石膏湯。主療加味并同。)澤漆湯方半夏(半升) 生姜(五兩) 白前(五兩) 紫參(五兩一作紫菀案千金作紫菀)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上九味。 咀。納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案千金澤漆湯。治上氣其脈沉者。本篇亦似脫上氣二字。

且考本草。紫參不載治嗽之能。其作紫菀者。似是。白前。

本草別錄云。甘微溫無毒。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呼吸欲絕。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徐以下諸注大逆。改作火逆。唯程仍原文。案大作火。原見于樓氏綱目。)(程)大逆上氣。則為喘為咳。咽喉為之不利。麥門冬半夏。以下氣。粳米大棗。以補脾。甘草人參。

以補肺。脾肺相生。則氣得歸原。而大逆上氣自止。

(沈)余竊擬為肺痿之主方也。

巢源。上氣鳴息候云。肺主于氣。邪乘于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

麥門冬湯方麥門冬(七升千金外臺三升) 半夏(一升)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外臺半夏下有洗字甘草下有炙字)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案外臺。引千金。方同。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玉函經。傷寒瘥后病篇云。病后勞復發熱者。麥門冬湯主之。方同。

肘后方。麥門冬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喉燥而渴。方同。

圣濟總錄。麥門冬湯。治肺胃氣壅。風客傳咽喉妨悶。方同。

喻氏法律云。此胃中津液干枯。虛火上炎之證。治本之良法也。于麥門人參甘草粳米大棗。大補中氣。大生津液隊中。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其利咽下氣。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張氏醫通云。此胃中津液干枯。虛火上炎之證。凡肺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者。肺氣之母氣也。故于竹葉石膏湯中。偏除方名二味。而用麥冬數倍為君。兼參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清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澤無虞。當知火逆上氣。皆是胃中痰氣不清。上溢肺隧。占據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棗。通津滌飲為先。奧義全在乎此。若濁飲不除。

津液不致。雖日用潤肺生津之劑。烏能建止逆下氣之 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仲景立方之旨。

外臺。麥門冬湯。治傷寒下后。除熱止渴。

于本方。去半夏大棗粳米。加石膏五味子。

活人。麥門冬湯。治勞氣欲絕。

于本方。無半夏人參。加竹葉。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尤)肺癰。喘不得臥。肺氣被迫。亦已甚矣。故須峻藥頓服。以逐其邪。葶藶苦寒。入肺泄氣閉。加大棗甘溫。以和藥力。亦猶皂莢丸之飲以棗膏也。

(鑒)趙良曰。此治肺癰吃緊之方也。肺中生癰。不瀉何待。恐日久癰膿已成。瀉之無益。日久肺氣已索。瀉之轉傷。乘其血結。而膿未成。當急以瀉之之法奪之。況喘不得臥。不亦甚乎。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千金。作瀉肺湯。)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案本綱附方搗下有末密二字義始通) 大棗(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千金云。葶藶三兩為末。大棗二十枚。上二味。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藥一棗大。煎取七合頓服令盡。三日服一劑。可至三四劑。外臺。引千金云。葶藶三兩。熬令色紫。上一味。搗令可丸。以水三升。煮擘大棗二十枚。得汁二升。納藥如彈丸一枚。煎取一升頓服。古今錄驗。刪繁。仲景傷寒論。范汪同。

樓氏綱目云。孫兆視雷道矩病吐痰。頃間已及一升。喘咳不已。面色郁黯。精神不快。兆與服仲景葶藶大棗湯。一服訖。已覺胸中快利。略無痰唾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宁市| 大厂| 宁陵县| 宿州市| 宁南县| 南涧| 五台县| 乐都县| 大理市| 十堰市| 佛教| 武川县| 宁强县| 芜湖县| 鹤庆县| 武乡县| 镇平县| 苏州市| 青海省| 曲阳县| 子长县| 景宁| 隆林| 封开县| 讷河市| 彩票| 木兰县| 巴彦县| 前郭尔| 鲁甸县| 漾濞| 资阳市| 特克斯县| 汉源县| 沙河市| 墨玉县| 铜川市| 台江县| 宿州市| 宕昌县| 荣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