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本方中。加車前子川牛膝。(薛氏云。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癥。其效如神。)又十補丸。治腎臟虛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腫。耳鳴耳聾。肢體羸瘦。足膝軟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但是腎虛之證。
于本方中。加鹿茸五味子。
醫壘元戎。都氣丸。補左右二腎。水火兼益。
于本方中。加五味子。
錢氏小兒方訣。地黃丸。治腎虛解顱。或行遲語遲等癥。
于本方中。去桂枝附子。(薛氏云。治腎經虛熱作渴。小便淋秘。痰氣上壅。或肝經血虛燥熱。風客淫氣。而患瘰 結核。或四肢發搐。眼目 動。或肺經虛火。咳嗽吐血。頭目眩暈。或咽喉燥痛。口舌瘡裂。或心經血虛有火。自汗盜汗。便血諸血。或脾虛濕熱。下刑于腎。腰膝不利。或疥癬瘡毒等癥。并用此為主。而佐以各臟之藥。此藥為天一生水之劑。若稟賦不足。肢體瘦弱。解顱失音。或畏明下竄。五遲五軟。腎疳肝疳。或早近女色。精氣虧耗。五臟齊損。凡諸虛不足之癥。皆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能盡述。案此增味頗多。今省之。)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薯蕷丸方薯蕷(三十分) 當歸 桂枝 曲(千金作神曲。局方三因等并同) 干地黃豆黃卷(各十分。千金作大豆黃卷) 甘草(二十八分) 芎 麥門冬 芍藥白術 杏仁(各六分) 人參(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干姜(三分) 白蘞(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魏)蓋人之元氣在肺。元陽在腎。既剝削則難于遽復矣。全賴后天之谷氣。資益其生。是榮衛非脾胃。
不能通宣。而氣血非飲食。無由平復也。仲景故為虛勞諸不足。而帶風氣百疾。立此方。以薯蕷為主。 理脾胃。上損下損。至此可以撐持。以人參。白術。茯苓。干姜。豆黃卷。大棗。神曲。甘草助之。除濕益氣。
而中土之令得行矣。以當歸。芎 。芍藥。地黃。麥冬。阿膠。養血滋陰。以柴胡。桂枝。防風。
升邪散熱。以杏仁。桔梗。白蘞。下氣開郁。惟恐虛而有熱之人。資補之藥。上拒不受。故為散其邪熱。開其逆郁。而氣血平順。補益得納。勿以其迂緩而舍之。
案風氣。蓋是兩疾。唐書張文仲曰。風狀百二十四。氣狀八十。治不以時。則死及之。是也。此方千金。載風眩門。有黃芩。云。治頭目眩冒。心中煩郁。驚悸狂癲。外臺。引古今錄驗。大薯蕷丸。療男子五勞七傷。晨夜氣喘急。內冷身重。骨節煩疼。腰背強痛。引腹內。羸瘦不得飲食。婦人絕孕。疝瘕諸病。服此藥。令人肥白。補虛益氣。凡二十四味云。張仲景方。有大豆黃卷曲柴胡白蘞芎 。
無附子黃芩石膏黃 前胡。為二十一味。(外臺。更有大黃。五味子。澤瀉。干漆。合廿四味。和劑局方。大山蕷丸。與本書同。)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尤)人寤則魂寓于目。寐則魂藏于肝。虛勞之人。肝氣不榮。則魂不得藏。魂不藏。故不得眠。酸棗仁。補肝斂氣。宜以為君。而魂既不歸容。必有濁痰燥火。乘間。而襲其舍者。煩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熱滋燥。茯苓川芎。行氣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
三因云。外熱曰燥。內熱曰煩。虛煩之證。內煩身不覺熱。頭目昏疼。口干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虛煩也。
葉氏統旨云。虛煩者。心中擾亂。郁郁而不寧也。良由津液去多。五內枯燥。或榮血不足。陽勝陰微。
張氏醫通云。虛煩者。肝虛而火氣乘之也。故特取棗仁以安肝膽為主。略加芎 。調血以養肝。
茯苓甘草。培土以榮木。知母。降火以除煩。此平調土木之劑也。
案虛煩。空煩也。無熱而煩之謂。千金。惡阻半夏茯苓湯。主療空煩吐逆。婦人良方。作虛煩。可證。
酸棗湯方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芎 (二兩,(原注)深師有生姜二兩深師名小酸棗湯。療虛勞不得眠煩不寧者。出于外臺。煮法后云一方加桂二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千金翼大酸棗湯 主虛勞煩悸。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
于本方去知母。加人參生姜桂心。(千金。去芎 。用知母。更加石膏。名酸棗湯。主療同。)又酸棗湯 主傷寒及吐下后。心煩乏氣不得眠方。
于本方。加麥門冬干姜。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
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 蟲丸主之。
(程)此條單指內有干血而言。夫人或因七情。或因飲食。或因房勞。皆令正氣內傷。血脈凝積。
致有干血積于中。而 羸見于外也。血積則不能以濡肌膚。故肌膚甲錯。不能以營于目。則兩目黯黑。與大黃蟲丸。以下干血。干血去則邪除正旺。是以謂之緩中補虛。非大黃 蟲丸。能緩中補虛也。
案金鑒云。緩中補虛四字。當在不能飲食之下。必是傳寫之訛。然內有干血。故腹滿。若虛勞證。而無腹滿。則大黃 蟲丸不中與也。巢源云。五勞。志勞。思勞。憂勞。瘦勞。方言郭注。極。疲也。喻氏法律云。甲錯者。皮間枯澀。如鱗甲錯出也。樓氏綱目云。索澤。即仲景所謂皮膚甲錯。
山海經。 羊可以己臘。郭璞注。臘。體皴甲錯。謂皮皴如鱗甲也。
張氏醫通云。舉世皆以參 歸地等為補虛。仲景獨以大黃 蟲等補虛。茍非神圣。不能行是法也。夫五勞七傷。多緣勞動不節。氣血凝滯。郁積生熱。致傷其陰。世俗所稱干血勞是也。所以仲景乘其元氣未漓。先用大黃 蟲水蛭虻蟲蠐螬等。蠕動啖血之物。佐以干漆生地桃杏仁。行去其血。略兼甘草芍藥。以緩中補虛。黃芩以開通熱瘀。酒服以行藥勢。待干血行盡。然后純行緩中補虛收功。其授陳大夫百勞丸一方。亦以大黃 蟲水蛭虻蟲為主。于中除去干漆蠐螬桃杏仁。而加當歸乳香沒藥。
以散血結。即用人參。以緩中補虛。兼助藥力。以攻干血。梔子以開通熱郁。服用勞水者。
取其行而不滯也。仲景按證用藥。不慮其峻。授人方術。已略為降等。猶恐誤施。故方下注云。治一切勞瘵積滯。疾不經藥壞者宜服。可見慎重之至也。(此系于抄節喻氏法律之文。百勞丸。非仲景之方。出于醫學綱目。而吳氏方考亦云。百勞丸。齊大夫傳張仲景方也。未見所據。)大黃 蟲丸大黃(十分蒸) 黃芩(一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干地黃(十兩) 干漆(一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蟲(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倪氏本草匯言云。仲景方。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內有干血。肌膚甲錯者。用干漆(一兩。炒煙盡。) 蟲(十個。去足。焙燥。共為細末。)大黃(一兩) 酒煮半日。搗膏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白湯送下。案此蓋后人以意減味者。李氏綱目 蟲條所收。大黃 蟲丸。乃本書婦人產后病篇下瘀血湯也。雖是似誤。然二方并單捷。亦不可廢焉。
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湯((原注)一云復脈湯案翼方。標以復脈湯。注仲景名炙甘草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翼。悸上。有心字。十二。作二十二。)甘草(四兩炙) 桂枝 生姜(各三兩) 麥門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參阿膠(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 生地黃(一斤)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
納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翼云。越公楊素。患失脈七日服五劑而復。)(尤)脈結。是榮氣不行。悸則血虧而心無所養。榮滯血虧。而更出汗。豈不立槁乎。故雖行動如常。
斷云不出百日。知其陰亡而陽絕也。人參桂枝甘草生姜。行身之陽。膠麥麻地。行身之陰。蓋欲使陽得復行陰中。而脈自復也。后人只喜用膠地等。而畏姜桂。豈知陰凝燥氣。非陽不能化耶。
案本草。甘草。別錄云。通經脈。利血氣。大明云。通九竅。利百脈。寇宗 云。生則微涼。炙則溫。
蓋四逆湯之治逆冷。復脈湯之復失脈。功 在乎甘草。傷寒類要。傷寒心悸脈結代者。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此單甘草湯。其義可知耳。
肘后獺肝散 治冷勞。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獺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炙。肘后。作陰。)案本草。獺肝。甘溫有毒。別錄。治鬼疰。而肘后。無治冷勞之文。云。尸疰鬼疰者。即是五尸之中。
尸疰。又挾諸鬼邪為害也。其病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令人寒熱沉沉嘿嘿。不的知其所苦。
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沉頓滯。以至于死。后復注易傍人。乃至滅門。覺如此候者。宜急療之。千金。外臺。引崔氏。并同。
巢源鬼注候云。注之言住也。言其連滯停住也。人有先無他病。忽被鬼排擊。當時或心腹刺痛。或悶絕倒地。如中惡之類。其得瘥之后。余氣不歇。停住積久。有時發動。連滯停住。乃至于死。死后注易傍人。故謂之鬼注。劉熙釋名云。注。注也。相灌注也。疰。即注之從 者。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論三首、脈證四條、方十五首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脈經曰上。有問字。分為二條。快藥。作 藥。
咳唾膿血。脈經。千金。分為另條。程本金鑒。接上肺癰為是。)(尤)此設為問答。以辨肺痿肺癰之異。熱在上焦二句。見五臟風寒積聚篇。蓋師有是語而因之以為問也。汗出。嘔吐。消渴。二便下多。皆足以亡津液。而生燥熱。肺虛且熱。則為痿矣。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
肺中津液。為熱所迫。而上行也。或云。肺既痿而不用。則飲食游溢之精氣。不能分布諸經。而但上溢口。亦通。(案此徐注。)口中辟辟燥者。魏氏以為肺癰之痰涎膿血。俱蘊蓄結聚于肺臟之內。故口中反干燥。而但辟辟作空響燥咳而已。然按下肺癰條亦云。其人咳。咽燥不渴。多唾濁沫。則肺痿肺癰二證多同。惟胸中痛。脈滑數唾膿血。則肺癰所獨也。比而論之。痿者萎也。(案巢源。作肺萎。)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津爍而肺焦也。癰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為熱聚而肺 也。(案急就篇顏注。癰之言壅也。氣壅痞結。重腫而潰也。是。)故其脈有虛實不同。而其數則一也。
(徐)實者。即上滑字。義自見。
案肺痿非此別一病。即是后世所謂勞嗽耳。外臺蘇游傳尸論云。其初得半臥半起。號為 。氣急咳者。
名曰肺痿。許仁則論云肺氣嗽者。不限老少。宿多上熱。后因飲食將息傷熱。則常嗽不斷。積年累歲。肺氣衰。便成氣嗽。此嗽不早療。遂成肺痿。若此將成。多不救矣。又云。肺氣嗽。經久將成肺痿。其狀不限四時冷熱。晝夜嗽常不斷。唾白如雪。細沫稠粘。喘息氣上。乍寒乍熱。發作有時。唇口喉舌干焦。
亦有時唾血者。漸覺瘦悴。小便赤。顏色青白毛聳。此亦成蒸。又云。肺氣嗽。經久有成肺癰者。其狀與前肺痿不多異。但唾悉成膿出。陳氏婦人良方。劫勞散證治云。勞嗽寒熱盜汗。唾中有紅線。名曰肺痿。注家俱為別病。而詮釋之者何。快。與 同。梁書姚僧垣曰。大黃快藥是也。魏云。辟辟唾聲。恐非。蓋辟辟。干燥貌。張氏醫通云。言咳者。口中不干燥也。若咳而口中辟辟燥。則是肺已結癰。
火熱之毒。出見于口。此說近是。
程氏醫徑句測云。氣虛不能化血。故血干不流。只隨火勢沸上。火亢乘金。不生氣血。而生痰。可知無血無液。而枯金被火。肺葉安得不焦。故欲退彼之火。須是補我之金。金得補而生液。則水從液滋。火從液化也。蓋肺處臟之最高。葉間布有細竅。此竅名泉眼。凡五臟之蒸溽。從肺 吸入之。
只是氣從泉眼呼出之。便成液。息息不窮。以灌溉周身者。皆從此出。此即人身之星宿海也。一受火炎。呼處成吸。有血即從此眼滲入。礙去竅道。便令人咳。咳則見血。愈咳愈滲。愈滲愈嗽。久則泉眼俱閉。吸時徒引火升喉間。或癢或嗆。呼時并無液出。六葉遂枯遂焦。此肺痿之由也。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則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于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