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千金。作粳米粥。外臺。引集驗同。)(鑒)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此為肺癰證也。肺癰尚未成膿。實邪也。故以葶藶之劑瀉之。今已潰后。虛邪也。故以桔梗之苦。甘草之甘。解肺毒排癰膿也。
此治已成肺癰。輕而不死者之法也。
(魏)或其癰雖成。而膿未大成。肺葉完全。尚未腐敗。亦可回生也。
桔梗湯方((原注)亦治血痹。案千金。外臺。并無此四字。程尤金鑒。亦刪之。為是。)桔梗(一兩千金作三兩注云集驗用二兩古今錄驗用一兩外臺引集驗用二兩) 甘草(二兩外臺引集驗有炙字)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則。千金。作必。千金翼。作不字。外臺。作朝暮吐膿血則瘥云。張文仲。千金備急古今錄驗。范汪同。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千金云。一方有款冬花一兩半。和劑。名如圣湯。元戎。名甘桔二生湯。詳見傷寒輯義。)醫(yī)壘元戎。如圣丸。治風(fēng)熱毒瓦斯上攻。咽喉痛痹。腫塞妨悶。及肺癰喘嗽唾膿血。胸滿振寒。咽干不渴。時出濁沫氣臭腥。久久咯膿。狀如米粥。
龍腦(另研) 牛黃(另研) 桔梗 甘草(生用各一錢)上為細(xì)末。煉蜜丸。每兩作二十丸。每用一丸噙化。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作肺脹者。病患喘。目如脫狀。脈浮大也。肺脹而咳者。此方主之。)(尤)外邪內(nèi)飲。填塞肺中。為脹為喘為咳。而上氣。越婢湯散邪之力多。而蠲飲之力少。故以半夏。輔其未逮。不用小青龍者。以脈浮且大。病屬陽熱。故利辛寒。不利辛熱也。目如脫狀者。目睛脹突。如欲脫落之狀。壅氣使然也。
巢源云。肺虛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氣還聚于肺。肺則脹。是為咳逆也。邪氣與正氣相搏。正氣不得宣通。
但逆上喉咽之間。邪狀則氣靜。邪動則氣奔上。煩悶欲絕。故謂之咳逆上氣也。
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六兩外臺有去節(jié)二字)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外臺有炙字) 半夏(半升外臺有枚字)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原注)千金。證治同。外更加脅下痛。引缺盆。案今千金。缺盆下。更有若有實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十一字。外臺。引仲景傷寒論。與本文同。)(尤)此亦外邪內(nèi)飲相搏之證。而兼煩躁。則挾有熱邪。麻桂藥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龍之例也。又此條見證。與上條頗同。而心下寒飲。則非溫藥不能開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龍加石膏。溫寒并進(jìn)。水熱俱捐。于法尤為密矣。
小青龍加石膏湯麻黃 芍藥 桂枝 細(xì)辛 甘草 干姜(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兩)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強人一升。瘦人及老小。以意減之。日三夜一。千金。與本文同。)千金麻黃湯 治肺脹咳嗽上氣。咽燥脈浮。心下有水氣。
于本方內(nèi)。去甘草干姜。用生姜。
外臺。古今錄驗。沃雪湯。療上氣不得息臥。喉中如水雞聲。氣欲絕方。
于小青龍方內(nèi)。去芍藥甘草。投 則臥。一名投 麻黃湯。
附方外臺。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原注)方見虛勞中案外臺。引仲景傷寒論。列于甘草干姜湯之后。云。并出第八卷中。)(沈)溫溫液液。即泛泛惡心之意也。
(徐)肺痿證。概屬津枯熱燥。此方乃桂枝湯。去芍藥。加參地阿膠麻仁麥冬也。不急于去熱。而以生津潤燥為主。蓋虛回而津生。津生而熱自化也。至桂枝乃熱劑。而不嫌峻者。桂枝得甘草。正所以行其熱也。
千金甘草湯(案此本出于肘后而千金主療。與外臺炙甘草湯同。但唾多下。有出血二字。千金翼。名溫液湯。)甘草(案肘后千金用二兩外臺同千金翼用三兩)上一味。以水三升。煮減半。分溫三服。
(徐)肺痿之熱。由于虛。則不可直攻。故以生甘草之甘寒。頻頻呷之。熱自漸化也。余外家曾病此。
初時涎沫成碗。服過半月。痰少而愈。但最難吃。三四日內(nèi)。猝無捷效耳。
外臺。引集驗。療肺痿時時寒熱。兩頰赤氣方。童子小便。每日晚取之。去初末少許。小便可有五合。
取上好甘草。量病患中指節(jié)。男左女右。長短截之。炙令熟。破作四片。納小便中。置于閑凈處。露一宿。
器上橫一小刀。明日平旦。去甘草。頓服之。每日一劑。其童子勿令吃五辛。
千金生姜甘草湯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外臺。一云。不渴。)生姜(五兩) 人參(三兩) 甘草(四兩) 大棗(十五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外臺。引集驗云。仲景傷寒論。備急。范汪。千金。經(jīng)心錄同。)(沈)即炙甘草湯之變方也。甘草人參大棗。扶脾胃而生津液。以生姜辛潤宣行滯氣。俾胃中津液。
溉灌于肺。則澤槁回枯。不致肺熱葉焦。為治肺痿之良法也。
(徐)亦非一二劑。可以期效。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枚千金十五枚) 皂莢(乙枚去皮子炙焦千金作二兩外臺引千金作一挺去皮子炙)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千金。無微微火三字。)(沈)用桂枝湯。嫌芍藥酸收。故去之。加皂莢。利涎通竅。不令涎沫壅遏肺氣。而致喘痿。桂枝和調(diào)營衛(wèi)。俾營衛(wèi)宣行。則肺氣振。而涎沫止矣。
(徐)此治肺痿中之有壅閉者。
故加皂莢。以行桂甘姜棗之勢。此方必略兼上氣不得眠者宜之。
外臺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作粳米粥。云。出第十八卷中。)桔梗 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血。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徐)此即前桔梗湯證也。然此以貝母巴豆。易去甘草。則迅利極矣。蓋此等證。危在呼吸。以悠忽遺禍。不可勝數(shù)。故確見人強或證危。正當(dāng)以此急救之。不得嫌其峻。坐以待斃也。
(沈)以桔梗開提肺氣。貝母清熱而化痰涎。巴霜峻猛熱劑。急破其膿。驅(qū)膿下出。
(尤)似亦以毒攻毒之意。然非病盛氣實。非峻藥不能為功者。不可僥幸一試也。是在審其形之肥瘠。與病之緩急。而善其用焉。
千金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千金作胸心甲錯。千金。無方名。外臺。引古今錄驗。名葦莖湯。用葦莖一升。云。仲景傷寒論云。葦莖切二升。千金。范汪同。)葦莖(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nèi)諸藥。
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dāng)吐如膿。(千金。作服一升。當(dāng)有所見吐膿血。)(魏)肺癰欲成未成之際。圖治當(dāng)早者也。葦小蘆大。一物也。葦莖。與蘆根同性。清熱利水。解渴除煩。佐以薏苡仁。下氣寬中。桃仁。潤肺滑腸。瓜瓣。亦潤燥清熱之品。再服當(dāng)吐如膿。可見為癰雖結(jié)。
而膿未成。所以可治也。較之葶藶大棗湯。皂莢丸。皆得預(yù)治之治。仲景所謂始萌可救者。
(尤)此方具下熱散結(jié)通瘀之力。而重不傷峻。緩不傷懈。可以補桔梗湯。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亦良法也。
案樓氏綱目云。葦莖。即汀洲間蘆荻之粗種也。葦。即蘆。詳見于沈括補筆談。魏注為是。圣惠方。作青葦。(三因。用葦葉恐非是。)瓜瓣。圣惠方。作甜瓜子。太平御覽。引吳普本草。瓜瓣。瓜子也。張氏本經(jīng)逢原云。甜瓜子。即甜瓜瓣。為腸胃內(nèi)癰要藥。千金。治肺癰。有葦莖湯。腸癰。有大黃牡丹湯。予嘗用之。
然必黃熟味甜者。方不傷胃。是也。而本草馬志云。諸方惟用冬瓜子。不見用甘瓜子者。潘氏續(xù)焰。改用絲瓜瓣。并不可憑也。
外臺。蘇游。療骨蒸肺痿。煩躁不能食。蘆根飲子方蘆根(切訖秤) 麥門冬 地骨白皮(各十兩) 生姜(十兩合皮切) 橘皮茯苓(各五兩)上六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絞去滓。分溫五服。服別相去八九里。晝?nèi)R苟8踩『埂?
忌酢物。未好瘥更作。若兼服。其人或胸中寒。或直惡寒。及虛脹并痛者。加吳茱萸八兩。案此亦用蘆根。
而治肺痿。可見癰痿雖虛實不同。然至熱郁津枯。則一也。故附此以備考。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原注)方見上。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此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jìn)。小青龍方。見咳嗽門中。千金。胸下有脅字。無酸辛二字。外臺。與本文同。唯胸下有脅字。千金外臺。此條接于前瀉肺湯條。案方見上三字衍。自三日一劑。至乃進(jìn)二十字。千金之文。而外臺。引千金。無此二十字。方后云。仲景傷寒論。范汪同。脈經(jīng)。亦載此條。明是仲景舊文。今列于附方之后者。必后人編次之誤也。程氏。金鑒。揭為原文。刪注三十二字。為是。沈魏尤諸家。以為附方。蓋不考耳。)(程)癰在肺則胸脹滿。肺朝百脈。而主皮毛。肺病則一身面目浮腫也。肺開竅于鼻。肺氣壅滯。則蓄門不開。但清涕滲出。而濁膿猶塞于鼻肺之間。故不聞香臭酸辛也。以其氣逆于上焦。則有喘鳴迫塞之證。
與葶藶大棗湯以瀉肺。
(鑒)是邪外塞皮毛。內(nèi)壅肺氣。比之喘不得臥。殆尤甚焉。亦以葶藶大棗瀉肺湯者。因其膿未成故也。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論二首、方三首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
皆從驚發(fā)得之。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fù)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程)篇目止有奔豚一證。而吐膿驚怕火邪。皆簡脫。必有缺文。經(jīng)曰。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若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作奔豚。發(fā)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故奔豚病從驚發(fā)而得。
(尤)吐膿有咳與嘔之別。其從驚得之。旨未詳。驚怖即驚恐。蓋病從驚得。
而驚氣即為病氣也。火邪。見后驚悸部。及傷寒太陽篇。云。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jīng)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然未嘗云從驚發(fā)也。驚悸篇云。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此亦是因火邪而發(fā)驚。非因驚而發(fā)火邪也。即后奔豚證治三條。亦不必定從驚恐而得。蓋是證有雜病傷寒之異。從驚恐得者。雜病也。從發(fā)汗及燒針被寒者。傷寒也。其吐膿火邪二病。仲景必別有謂。姑闕之以俟知者。前云驚發(fā)。后兼言恐者。腎傷于恐。而奔豚為腎病也。 水畜也。腎水臟也。腎氣內(nèi)動。上沖咽喉。如豕之突。故名奔豚。亦有從肝病得者。以腎肝同處下焦。而其氣并善上逆也。
(鑒)張從政曰。驚者為自不知故也。恐者為自知也。
巢源云。夫奔豚氣者。腎之積氣。起于驚恐憂思所生。若驚恐。則傷神。心藏神也。憂思則傷志。腎藏志也。神志傷動。氣積于腎。而氣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其氣乘心。若心中踴踴。如車所驚。如入所恐。五臟不定。食飲輒嘔。氣滿胸中。狂癡不定。妄言妄見。此驚恐奔豚之狀。若氣滿支心。心下悶亂。
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極。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內(nèi)煩結(jié)痛。溫溫欲嘔。此憂思奔豚之狀。診其脈。來觸祝。觸祝者(外臺。無兩觸字。)病賁豚也。
案靈邪氣臟腑病形篇云。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蓋本篇所論即是也。而難經(jīng)。名腎積為奔豚。然與此自別。故楊玄操注難經(jīng)云。又有奔豚之氣。非此積病也。名同而病異。可以見耳。后世有奔豚疝氣之稱。(見于和劑指南。直指方等。)即內(nèi)經(jīng)所謂沖疝。(出于骨空論。)疝病而為奔豚氣者。張氏醫(yī)說云。以腎氣奔沖為奔豚。謂豚能奔逸。而不能遠(yuǎn)也。此解得之。沈注云。狀如江豚。此說本于丹溪心法。決不可從。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徐)此乃奔豚之氣。與在表之外邪相當(dāng)者也。故狀如奔豚。而氣上沖胸。雖未至咽喉。亦如驚發(fā)之奔豚矣。但兼腹痛。是客邪有在腹也。且往來寒熱。是客邪有在半表里也。
(沈)是以芎歸姜芍。疏養(yǎng)厥陰少陽氣血之正。而驅(qū)邪外出。以生葛李根。專解表里風(fēng)熱。而清奔豚逆上之邪。黃芩。能清風(fēng)化之熱。半夏以和脾胃。而化客痰。
(尤)桂苓為奔豚主藥。而不用者。病由腎發(fā)也。
奔豚湯方(外臺。引集驗。主療藥味并同。)甘草 芎 當(dāng)歸(各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生葛(五兩) 芍藥(二兩) 生姜(四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案本草別錄云。李根皮。大寒無毒。治消渴。止心煩逆奔豚氣。知是李根皮。乃本方之主藥。
外臺。短劇奔豚湯。療虛勞五臟氣乏損。游氣歸上。上走時。若群豚相逐憧憧。時氣來便自如。坐驚夢精。光竭不澤。陰痿上引少腹急痛。面乍熱赤色。喜怒無常。耳聾目視無精光。
于本方內(nèi)。去芎 黃芩。加桂心人參。
又廣濟(jì)。奔豚氣在心。吸吸短氣。不欲聞人語聲。心下煩亂不安。發(fā)作有時。四肢煩疼。手足逆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