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
- 佚名
- 4982字
- 2015-12-29 09:28:31
臣查職官犯罪,例無「不準留養」及「準予留養」明文;惟所犯情節可原,遇有親老丁單,歷經奏咨留養有案。此案已革臺灣北路協副將林珠,于濫委營缺案內罪止革職;因不候結案前赴臺灣、行蹤詭秘,擬發軍臺效力贖罪。查無實在劣跡,揆情尚有可原。今其嗣母林吳氏現年七十四歲,守節已逾三十年;又系次房獨子兼祧長房,家無次丁及繼出可以歸宗之人。若將該官犯遠道遣戍,則吳氏勞煢無依,殊堪矜憫!可否仰懇天恩,俯準將擬發軍臺之已革臺灣北路協副將林珠存留養親以示矜恤,出自逾格鴻慈。除將供結咨送兵、刑兩部查照外,臣謹恭折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該部該奏。欽此」。
八月二十二月(公歷十月初七日——禮拜二)
琉球近事
香港「循環報」稱:近閱大坂各日報詳錄琉球島民亂一事,其為亂者非琉球本島,乃美冶高小島也。是島遠隔內地,而居民性甚愚蠢;自昔以來,相約臣服琉球,歲納貢獻。后聞琉球一國為日本所并兼,改為郡縣,由日人設官治理;因此驚惶騷擾,于心大為不平。曾屢具稟,乞請日廷復其國王、還其大臣。后因日廷置之不理,是島之人即集眾設誓;其款凡四:其一、隆古以降,永遠進貢于琉球,誓不臣服別國;日人之命斷不能從,惟有任其恫喝而已。其二、若日人強為驅逼,惟有以性命相抗而已;斷不能從。我一準諸理,以存此島于將來。其三、日人指揮各事,我等堅持不允。其四、毋許與日人私自相通。如有故違此四款誓章者,將其人及其家擬以軍罪。立誓之日,乃在公歷六月中;誓章均各給印為憑。其中有一童名閃摩治,曾在日人差館為走役,亦在其列;誓后不辭日人之役,故島人謂其有違誓章,哄然集眾會該,欲將是童擬定罪案。是童戚屬轉托日人巡差代為保護,而即令辭其職役;巡差請長老諭眾,勿致生亂。不知島人聞之,其怒益烈;即將此童駢殺,流其家人于鄰島伊厘標,謂其有違第四款之誓約云。
八月二十四日(公歷十月初九日——禮拜四)
附錄來稿
昨讀「申報」譯登橫濱西字報論琉球一則,所論之是與非與?吾固不得而知也。竊以吾輩之旁觀臆度,誠恐論者其中猶有知彼而未知此也。茲僅摘略而略辯之。
蓋聞琉球一島屬于日本,固在千古之前。嗣于洋歷一千六百年時因琉球怠慢賦役,日本命薩摩藩侯領兵入琉問罪征服,更立章程正其賦貢,繼令琉人不得私與中國貿易等事;即此已足征為日本之屬島矣。又洋歷一千八百七十四年日本入臺為琉民復仇一事,西報載以大久保與總理衙門所定條約曾無一「琉」字、一「球」字,第言「有國者當保護己民而已」之語;所謂「己民」者,未嘗非并琉民而統言己民也。若有區別,則當對他國而直稱曰「日本之民」也。是琉球為日本部落,又可知矣。至條約外,另有憑單內載「前日本人在臺被害,情屬可憫!中國給銀十萬兩恤其家屬」等語;此單之稱「日本人」者,何嘗非直指「琉民」而言耶,實非指稱「備后人」也。且中國既視琉球為己屬,則所給之銀即為撫恤己民之款;又何必交托他國而任其予奪耶!至于日本于近數年內時派文武官員赴琉視其政令得失,漸行斟酌改章,經已有年;初不聞有該其非者。是中國之于日本,前則任其所為、今則非其所為,是誠何心哉!茲吾輩以為論者似覺未悉琉球之于中、東自有賓主輕重之別,豈徒恃筆墨之所可爭衡也哉!故為論。
旁觀臆度人呈稿。
八月二十五日(公歷十月初十日——禮拜五)
遣使論事
日本報謂日廷刻該遣大臣水西麥為正使,前來中國京師陳明日本取琉球之原委;行期何日,則尚未明。
閩浙督何(璟)奏為請旨簡放道員折(八月十三日京報)
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臣何璟跪奏:為福建臺灣道員因病出缺,請旨迅賜簡放;恭折仰祈圣鑒事。
竊臣于光緒五年七月初囗日,據署臺灣府知府周懋琦稟稱:『臺灣道夏獻綸于六月囗九日因公由省回臺途中,感受暑邪;復遇風暴,巨浪山立,囗甚顛簸,頭暈氣喘,遍身發熱。又于澎湖守風四日,未得醫治。及抵安平,扶掖坐竹筏冒險進囗;涌浪過顙,衣履盡濕。當經延醫診囗,謂系心氣久虧、外邪入里,恐成內陷。其時府、縣往謁猶,能諭囗臥榻前,告以臺南北海口防務,斷續數千言,未嘗有一語及私。然自此藥竟無靈,病益增劇;至六月二十三日出缺』等情前來。
臣伏念已故臺灣道夏獻綸經管臺事幾囗囗年,艱險備嘗,囗績卓著。一病不起,慨惜同深!查該郡為閩囗門戶,現雖番情已定,而海防急待布置;非得囗權互用、囗識兼優、熟悉軍情者,未易勝此監司重任。所有臺灣道員缺緊要,相應請旨迅賜簡放,以重職守。囗將道員出缺緣由恭折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鑒!
再,現在福建撫篆系臣兼署,毋庸會銜;合并聲明。謹奏。
奉旨已錄。
閩浙督何(璟)奏請優予故員恤典片
何璟片:
再,已故臺灣道夏獻綸自同治三年隨同前閩浙督臣左宗棠移師入閩,總理營務、贊畫戎機,深倚為重。旋令署理汀漳龍道篆,安良除暴,頌聲翕然。迨后一領囗綱、囗權藩篆,至十一年補授是缺。前后在任七年,勤求吏治,惠愛在民。其功績之足多者,囗莫如從前瑯囗〈王喬〉驛騷,該故員晝夜簡料軍實;一面馳赴蘇澳相機籌劃,卒弭釁端。嗣復該開辦撫事宜,深入內山奇險之地,戡定積年梗化之番;至今臺地晏然,無論知與不知,皆以該道囗囗力焉。猶慮營務之或弛也,必嚴定其操練;知餉源之已竭也,必精核其度支。勞怨弗辭,心力交瘁。營中囗竇,無纖悉不察;用意似刻,而囗囗繩之以苛:以故囗囗皆嚴憚用命。而其注意尤在海防,雖病至彌留,猶傳諭府、縣至臥榻前,舉頭顧慮囗所欲為而未竟者,一再囗告:其忠囗亦可概見。至地方創辦之舉、中外交涉之事,亦靡不斟酌緩急,措置裕如。臣本囗囗囗老囗才可為異日封疆之寄;不圖年僅四十三歲,數日之病,竟至不起:聞者莫不太息同聲!合無仰懇天恩,俯準將已故臺灣道夏獻綸照軍營立功后積勞病故例優予恤典之處,出自逾格鴻施。謹附片吁懇,伏乞圣鑒訓示;謹奏。
奉旨已錄。
閩浙督何(璟)奏委署道員片
何璟片:
再,臺灣為閩洋重鎮,撫番、防海,在在均關緊要。夏獻綸因病出缺,所遺臺灣道篆,亟應由臣先行委員前往接署,免致礦囗。查有調省辦理通商事務之本任臺灣府知府張夢元,干練勤明,才具開展。察其近囗辦事,均屬精細;而于囗務,尤能緩急得宜。且離臺未久,從前夏獻綸經理臺事情形,可以得其原委;而該府在臺居官行政,聞亦深協輿情。臣與前署福建巡撫綜理船政臣吳贊誠往返函商,意見相同,堪以囗令囗署。除檄飭遵照外,謹附片陳明,伏乞圣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欽此』。
八月二十八日(公歷十月十三日——禮拜一)
閩浙督何(璟)奏遵限查明未接案件片(八月十六日京報)
何璟片:
再,閩省京控交審未結各案,向系半年匯奏查參。嗣準部咨:如實因要證未到、未能依限完結,準予展限等因;節經奏咨展限在案。茲屆半年匯奏之期,查奏交案件,有未結彰化縣職婦林戴氏、福鼎縣寡婦周徐氏、漳浦縣民李瀆、陳風烈、南靖縣民張龍光及續奉奏交海澄縣武生藍忠庸、南安縣附貢生楊鼎泰共七案;其咨交案件,除彰化縣民林達生、南安縣革生許瞻云二案業經分別奏咨完結、詔安縣世職吳宗锜一案現經由司詳辦外,尚有未結彰化縣革員林奠國、閩縣民林在忠、福清縣貢生俞瑞年、長泰縣民張講、鄭烏定及續奉咨交南安縣監生梁國勛、詔安縣民婦林吳氏共七案。或傳提人證未齊、或行查尚未覆到,致稽獄讞;委非無故遲延,亦非提解不力。由司詳請展限,并聲明「彰化縣民林應時、黃連蒲、洪壬厚三案應歸林戴氏案內辦理,已先將查訊情形另詳請奏等情前來。除分咨吏、刑部暨都察院、步軍統領衙門查照并飭分別催提解審查覆外,臣謹附片具陳,伏乞圣鑒!
再,閩浙總督系臣本任,毋庸會銜;合并聲明。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欽此』。
閩浙督何(璟)奏請補同知折
閩浙總督兼福建巡撫臣何璟跪奏:為揀員請補海疆要缺同知,以資治理而重地方;恭折仰祈圣鑒事。
竊照泉州府廈防同知李鍾霖,于光緒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因病出缺,經前撫臣李明墀具題開缺,照例以病故日作為出缺日期,歸三月分截缺。所遺泉州府廈防同知系沿海沖、繁、難題補要缺,例應在外揀選題補。該同知向有稽察海船、巡防口岸之責,近復兼辦洋務,在在尤關緊要;非慎選廉干勤能、熟悉情形之員,不足以資治理。臣與藩、臬兩司在于記名分發候補各員內逐加遴選,非到閩不久、即人地不宜,一時實無堪補之員。惟查有補用同知臺灣澎湖通判程起鶚,年四十二歲,浙江山陰縣監生;由捐納府經歷于克復漳州城池案內出力保奏,奉旨「免補本班,以通判仍留福建遇缺即補」,請咨赴部引見。旋補澎湖通判,籌餉勸捐出力保奏,同治十三年六月十三日奉上諭:『著俟補缺后,以同知用。欽此』。考試取列二等,委署晉江縣;卸事,現署侯官縣囗縣。該員廉勤明達、沈毅有為,前宰晉江,循聲卓著。晉江與廈防相近,尤為熟悉情形;以之請補泉州府廈防同知,洵堪勝任。合無仰懇圣恩,俯準以補用同知澎湖通判程起鶚補授廈防同知,俾要缺治理得人,實于地方有裨。如蒙俞允,該員系由補用同知澎湖通判請補同知,銜缺相當,例免核計參罰;仍俟準到部覆,給咨引見。所遺澎湖通判缺,另行由外揀調。據署藩司盧士杰、臬司葉永元會詳,前撫臣李明墀未及核奏,移交前來。除咨部外,臣謹恭折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鑒,敕部該覆施行!
再,閩浙總督系臣本任,毋庸會銜;合并陳明。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欽此』。
九月初四日(公歷十月十八日——禮拜六)
論日本宜與中國聯絡以保亞洲大局
古之所謂智勇之君,必有深謀遠慮之思,敦友邦和睦之誼;樹犄角之形勢,防強鄰之侵凌。誠以顧大局者,不計小嫌;御外侮者,尤需共濟。君子觀于趙國廉、藺大夫不以小忿而害國家、不因私怨而外召患,未嘗不服其揆情度勢,深悉利害。十余年間,卒使秦兵不敢覬覦、蕩我邊陲,謂非二三老臣同心戮力,計安社稷者哉!臣一國且然,君一國亦何莫不然。試觀虞乘虢,則折而入于晉矣;楚絕齊,則折而入于秦矣。秦敗六國之縱,而六國破;吳啟荊、襄之釁,而孫、劉危。往古如斯,蓍龜借鑒;我輩讀書論世,不禁盱衡往事、蒿目時艱,乘大敵未壓之秋,立先事預防之策。中、東聯絡,互相救援;載在盟府,太史志之。當無事也,則申畫郊圻,以固吾圉;及有事也,則整我師旅,志切同仇。縱使敵人狡然思啟,吾知越國鄙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如秦師無功而歸耳。
試就亞洲大局以統論之,吾今不曰「中國宜與日本聯絡」,而曰「日本宜與中國聯絡」者,何哉?日自臺灣一役賠贖巨款,驟勝而驕;輒自夸張,骎骎乎欲與薄海諸大國頡頏。其間伐高麗而示威、滅琉球而示武,漸與中國不以玉帛而以兵戎相見焉。吁!棄好尋仇、佳兵黷武,祗圖今日之功,不顧異時之患;有識者心焉傷之!鄭兼許而南邦遂競,魯貪邾而東土不平;況奪其土田、增其式廓,坐令如鄅侯大去、杞子無歸,竊恐積忿生怨、積怨生仇,樂毅之師再見于今日耳。諺云:「鷸蚌相持,漁人得利」;此言雖小,可以喻大。華之與日,胡不慮虎視東南、鷹瞵西北者,又有一俄也。且夫亞洲諸國,中原為大,而日次之。若朝鮮一隅自守、印度則疆宇日蹙,而其甚者緬甸、暹邏受制于于英,安南見困于法,其余諸國諒不過彈丸小邑;而欲與俄師爭雄長,是何異鄒與楚戰!勝敗利鈍,不待智者而后決。則欲與俄相抗衡,非華則日、非日則華。然日與華分,俄人不懼;日與華合,俄計難行。夫俄何厭之有!其君則好大喜功,務勤遠略;其臣則急功圖利,徒尚戰爭。推其心,欲將亞、歐二洲地不盡削焉不止。前者俄師西出,方謂歐洲諸雄無難翦除,飽其封豕長蛇之貪、肆其虎噬鯨吞之志;幸英、法合而撓共師,俄遂不能出入于黑海間,恐英、法之躡其后也。而俄人曰:『吾不得于歐洲久矣,吾將我三軍、披我甲兵轉而東向;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未為晚也」。況夫東海浩渺,地廣田肥;若得所藉手,吾視奪東瀛諸國如摧朽耳』。觀其易塞希倫之地,棄膏腴而取脊磽,俄縱甚愚,斷不為此;殆亦如晉人藏諸外府之計歟!自易地后,添設戰艦、操練水師,其志曷嘗須臾忘亞洲哉!方幸天假之緣,犬牙交錯;窺伺便捷也,芻糧易饋也,士卒得以休養也,攻守便于進退也。奈何日人不悟,墮其術中,惟利令智昏;則日今茲之待琉球者,俄得以借口轉以待日耳。誠見及此,欲彌外變,必先內和。由是結好中原,依如唇齒;撫綏朝鮮,衛若屏藩。彼俄雖狡,斷不能斷華、日之親;俄雖強,亦不能當華、日之師。如此特東瀛長享治安、中國嬉游太平,即亞洲大小諸邦亦得與于衣裳之會,息兵車之爭;而泰西之侵伐,更無顧慮矣。
吾故曰:「日本宜與中國聯絡,以保亞洲大局」(選錄香港「循環日報」)。
九月初四日(公歷十月十八日——禮拜六)
論日本宜與中國聯絡以保亞洲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