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
- 佚名
- 2664字
- 2015-12-29 09:28:31
淡水地方,雖節屆初冬,疫氣仍不少減;聞有一地方官,亦緣此殞命。其附近之雞籠地方,所有煤礦業已開采;刻下亦因疾疫,工人大半淹纏,故出煤甚少云。
十一月初三日(公歷十一月二十六日——即禮拜二)
西人論臺灣
有西人之居于臺灣者,致書于香港西字報館曰:憶去年丁雨生中丞巡撫福建時,于臺灣各事皆極留心;外人之聞而見之者,皆謂孤懸之海島日漸富強,屹然重鎮矣。乃自丁中丞因病解任,臺事遂不可問;試為君約略言之,當亦同聲一嘆也。如火輪車路之鐵條等物,拆自吳淞、移來臺境,本期便運煤之用也;乃棄置海濱,鹽潮浸潤,各鐵由銹而腐,盡成廢物矣。向者欲購西國挖泥機器一具,欲藉以大興水利也;今則如天外冥鴻,杳無來信矣。前又欲招徠汕頭無業人民來臺開墾,俾田畝不致荒蕪也;今亦已如畫餅之不足充饑矣。兵丁之向屯東岸者,今因畏逼近生番之故,日漸退回矣。日本兵士在臺時,中國費億萬之款建造兵房,藉資坐鎮;今又因瘴氣之所聚,遂群焉散處,遂致魚鱗瓦屋中蟏蛸在戶矣。雞籠地方所開之煤礦,自經官開辦后,難言得力矣;而染疫者且相繼見告:井中所出之火油用鐵條鉆驗,竟爾中斷,刻已二十余日,尚無術以接之。即此數端,已令人無解于有治法之無治人也。
十一月初四日(公歷十一月二十七日——即禮拜三)
西人論臺灣廢棄各事確有所見說
臺灣一境孤懸海外,以直長計之,亦幾一省之地矣。從前征服之時,不事窮盡地方,于北面一帶設立一府、四縣。而迤南山陵險峻,生番聚處之所以至南海口皆一任番民樵采,不與之爭;生番亦罕出,僅有以番布與外人交易者。外人囗不至其處,緣萬山巑岏,徑路不通;穿莽入棘,外人每苦之耳。因是生番亦肆其野性,不沐教化;致有戕害琉球難民之事,重勞日本問罪。迨中國認為己事,英威公使出而調停,日人始退。而中國亦始恍然于日人之覬覦番土者,為有地利也;因亦設法創辦各事,以兵威震懾番人使不敢動,然后漸興地利,非復曩日之區畫一府、四縣而外者勿過問也。又以全臺控制地勢闊遼,非一巡道所能專轄,特新設臺北一府領以數廳、縣,而巡撫移節往駐;方謂規模日拓,臺事將月異而日新矣。雖數年以來,山社野人不無仍然執迷恣肆剽殺,駐扎官兵將受其累;然不至為大害也。下如開礦等事,亦既辦有成效矣;但使握權者不奪于他意、用力者無隳于半途,則全臺皆可興利,于國計、民生不大有裨益哉!從前僅設一府、四縣,官之分省到閩者,咸以分臺為優;況自茲大開利源乎!乃不謂一丁中丞病去以后,而諸事竟將廢棄也!
夫臺灣西人致書港中西字報所云各節,未知果確否?然以其在臺灣——又揆諸中人積習,新舊交替之時,尺舊任所舉各事,必隱該其非是而多方更變之,斷不肯因人成事以自掩其聰明;則此西人所言,固可決其信矣。譬如火車路鐵條,費巨萬之銀購之,而又費若干水腳始得到臺,乃竟廢置勿用、浸漬銹爛,誠可惜也!購置挖泥機器以興水利,此全臺所恃以無旱潦之災者也;毅然行之,猶懼勿速。乃前人徒有是欲,而后任并不設此想!至于招徠游民墾種荒廢,尤為地利、國課之所出;而亦不聞舉辦。是將聽諸天時、地勢,不屑以人為補苴之?然亦思日本借口欲得臺灣,必爭而歸之,果屬何心?開拓山社、增置郡縣,又將何為?而今若此,何如當日任日人得之,尚可省賠其數十萬軍費也!又何如卻退日人之后,仍前一府、四縣不事開拓,更不至空費數年善后之功與征剿安撫、興辦營創一番大舉動也!以今所為,較昔所欲,誠不免有大相徑庭者矣。又言東岸屯兵逐漸退處日兵營房,任其空礦;則揆厥主意,似將棄生番而歸置善后于不問。豈不因此而令番人無所懾畏,漸使長其野性,復出為北路患哉!往年大費經營以重兵服生番,至今猶置戍守,而番人尚有四出慘殺之事;一旦示以無兵、告以退守,設有不虞,前功盡棄,異日重勞師徒,誰執其咎?且師之進退,有紀律在;全臺之兵,誰為統帥而敢輕易移營乎?若夫煤礦一經官辦即不得力,井中火油鉆取,已經中斷;則董其役者承上之意向、窺上之好惡,而后敢日即于懈怠也!大凡事興,則百廢俱興;廢,則雖興猶廢。譬如人身,一體未適,則渾身皆病也。又官之于民、上臺之于百司,猶首之于四支、心之于百體。首不動,惟其所向,而四支以行;心不見,惟其所思,而百體以應。然則臺灣之諸事盡廢,其為首不知所向、心不知所思可知也。夫丁雨生中丞撫吳時,人微嫌其暴;而果敢有為,則近世當事者無能右之。故其治臺也,宜有興舉。第事事俱有成效,而一旦棄之,則殊非計之所及也。
夫世事,大不可問。各省大吏初蒞任封疆,百僚庶司皆仰望豐采,希奉意旨。聞宦性和平,則皆相謂而有喜色;有要津者,爭致八行書以得差得缺為望。蓋和平,則有所干謁而不逢怒也。若嚴厲性成、鋒棱峭起,往往望色而竦,若凜冰霜;不敢輒嘗以私:故無不喜和平而畏嚴厲也。然欲救今世之失,則封疆大吏甚不可以和平得名;與其無威可畏、俾其下玩視而百事漸以懈怠,何如使人畏敬,一改因循粉飾之習乎!我知吳中丞之在閩,其聲譽必賢于丁撫;而孰知隳功棄事,亦即此和平之聲譽階之也!然為官聲則得矣,其如民生與國計何哉!
恭錄上諭
十月二十二日,奉上諭:『福建巡撫,著裕寬補授。未到任以前,著李明墀暫行署理。欽此」。
又奉上諭:『吳贊誠奏「病勢增劇請開署缺」一折,光祿寺卿吳贊誠,著開福建巡撫署缺,仍督辦福建船政事宜。欽此』。
十一月初五日(公歷十一月二十八日——即禮拜四)
恭錄上諭
十月二十三日,奉上諭:『何璟等奏「臺灣后山番社悔罪自投請將出力之提督獎勵」一折,福建臺灣后山加禮宛等社番眾滋事,經官軍擊敗后,悔罪投誠,并將姑乳斗玩一名縛獻正法;各番社現已一律安帖,辦理尚為妥協。記名提督福建漳州鎮總兵孫開華,赴剿迅速,尤為出力;著賞給白玉柄小刀一把、白玉四喜搬指一個、大荷包一對、火鐮一把,以示鼓勵。其余出力員弁,著準其擇優匯案保獎。欽此』。
臺番感德(按自此至十一日,并見廣告欄)
臺灣一島,孤懸海外;在宋時為毘舍耶國,「文獻通考」稱其「恣睢裸袒,殆非人類」;意即今之生、熟番民歟!明代稱為雞籠山,棄作盜藪。自鄭芝龍受撫后,遂為荷蘭所有。芝龍子成功兵既失利,以臺地乃其舊物,因驅荷蘭而據之;論者比之為海外扶余。康熙二十二年,鄭氏平,臺灣遂隸版圖,增八閩而為九;蓋自古所未有也。
居臺者,自泉、漳兩郡客民外,余皆番社而已。番有生、熟之分:熟番,則供徭役。生番,則自耕自食,外于王化,向來不服地方有司管束,兇悍性成;稱為難治地方,有司亦度外置之,聽其逍遙于物外之天而已。近年以來,屢有蠢動;當事者擬開辟礦地、安輯眾民,于生番則剿撫兼施,以神其用。顧其地草木蓊郁、水土惡劣,營官至者輒病,統兵大員死喪相繼;來者皆視為畏途,而剿撫事宜卒未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