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甲集(3)

磔勢第八

筆訣曰

即是永字第八筆。其法始入筆緊筑而仰。便下徐行。勢足以磔開其筆。或藏鋒。出鋒由重鋒。緩則其質肥。宜以崄澀而遒勁。徐行勢而后磔。藏鋒出鋒。豈必固也

口訣曰

右逸之波皆名磔。右揭其腕。逐勢緊趯。傍筆迅磔。盡勢輕揭。潛以暗收在勁迅得之。夫磔法筆鋒須趯。勢欲崄而澀。得勢而輕揭。暗收存勢。候其勢盡磔之

姜白石書譜

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于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員勁古淡。則出于蟲篆。點畫波發(fā)。則出于八分。轉換向背。則出于飛白。簡便痛快。則出于章草。然而真草與行。各有體制。歐陽率更顏平原輩。以真為草。李邕李西臺以行為草。亦以古人有專工正書者。有專工行書者。信乎其不能兼羙也。或云草書千字。不抵行書十字。行書十字。不抵真書一字。意以為草至易而真至難。豈真知書哉。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兼通。心手相應。斯為妙矣。白云先生率更書訣。亦能言其梗槩。孫過庭論之甚詳。恐可參稽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妙。無出于鍾元常。其次則王逸少。今觀二家之書。皆瀟灑縱橫。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畫。類有科舉習氣。顏魯公作干祿字書是也。矧歐虞顏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筆應矩入規(guī)。無復晉魏飄逸之氣。且字之長短小大。斜正疏密。天然不齊。熟能一之。謂如東字之長。西字之短。口字之小。體字之大。朋字之斜。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字之密。畫多者宜疏。畫少者宜肥。魏晉書法之高。良由各盡字之真態(tài)。而以私意參之耳。或者專喜方正。極意歐顏。或者唯務勻員。專師虞永或謂體須少匾。則自然平正。此又徐會稽之病。或云欲其蕭散。則自不塵俗。此又有王子敬之風。豈足以盡書法之羙哉。吾嘗采古人之字。列之為圖。今畧言其指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盻精神。有背有向。隨字形勢橫直。畫者字之體骨。欲其堅正勻精。有起有止。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囗人挑剔。或帶斜拂。或橫引而外至。顏柳始正鋒為之。正鋒則無飄逸之氣。轉折者。方員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無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勁。不可不知也。懸針者。筆欲極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繩。若垂而復縮。謂之垂露。故翟伯壽問于米老曰。書法當何如。曰。無垂而不縮。無往而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古人遣墨。得其一點一畫。皆昭然絕異者。以其用筆精妙故也。大令以來。用筆多失。一字之間。長短相補。斜正相柱。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體之后。于今世尤甚

用筆不欲太肥。太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太瘦則形枯。多露鋒芒。則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則體不精神。不欲上小下大。不欲左低右高。不欲前多后少。歐陽率更結體雖太拘。而用筆特備眾羙。雖小楷而翰墨灑落。追蹤鍾王。來者不能及矣。顏柳結體既異。古人用筆復溺一偏。余評二家為書法之一變。數百年人爭効之。字畫剛勁高明。固不為無助。而晉穩(wěn)風軌掃地矣。柳氏大字偏傍清勁可喜。更為奇妙。近世有效之者。則俗濁不足觀。故知與其太肥。不若瘦硬也。草書之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擗踴。一切應變。非茍然者。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右軍書羲之字。當字得字深字慰字最多。多至數十字無有同者。而未嘗不同也。可謂所欲不踰矩矣。夫凡學書草。先當取法張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則結體平正。下筆有源。然后仿王右軍。申之以變化。皷之以奇崛。若泛學法家。則有工拙。筆多失悟。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xù)。不識向背。不知起止。不悞轉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悞顛錯。反為新奇。自大令以來。已如此矣。況今世哉。然而襟韻不高。記憶雖多。莫湔塵俗。若使風神蕭散。下筆便當過人。自唐以前。多是獨草。不過兩字連屬。累數十字不斷。號曰連綿游絲。雖出于古人。不足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之作真。何嘗茍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其筆皆輕。雖變化多端。而未嘗亂其法度。張顛。懷素最號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謂得長沙三昧草書之法。至是又一變。流至于今。不可復觀。唐太宗云。行行若縈春蚓。字字若綰秋蛇。惡無骨也。大槩用筆。有緩有急。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字。乍徐還疾。或往復收。緩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鋒則以耀其精神。無鋒,則以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鉤環(huán)盤紆。皆以勢為主。然不欲相帶。相帶,則近于俗。橫畫不欲太長。太長,則轉換遲。直書不欲太多。太多,則神癡。以扌?柰代入。以發(fā)代??止。亦以扌?柰代之。唯入則間用之。意盡則用懸針。意盡則再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

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拆。此皆后人之論。折釵股。欲其屈折員而有力。屋漏痕。欲其無起止之跡。皆不必若是。筆正則藏鋒。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病矣。故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又有數樣。一點欲與畫相應。兩點欲自相應。二點者。必一點起。一點帶。一點應四點者。一起兩帶一應。筆。陳圖云。若平直相似。狀如筭子。便不是書。又如口當泯其棱角。以寬閑圓羙為佳。心正筆能正。意在筆前。字居心后。皆名言也。故不得中行。與其工也寧拙。與其弱也寧勁。與其鈍也寧速然極須陶寧俗姿。則妙處自見矣。大要執(zhí)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zhí)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zhí)。又作字者。亦須畧考篆文。須知點畫來歷先后。如左右之不同。剌刻之相異。王之與玊。示之與衣。以至秦奉泰春。形同體異。理殊源本。既同斯不浮矣。孫過庭有執(zhí)使轉用之法。執(zhí)謂淺深長短。使謂縱橫牽掣。轉謂鉤環(huán)盤紆。用謂點畫向背。豈偶然哉。

用筆作楷欲干。然不可大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求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運動。勁則有力。圓則妍羙。余嘗評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則來。舍之急往。世俗謂之揭箭。好刀按之則屈。舍之則勁直如初。俗謂之回性。筆鋒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而不復挺。又安如人意耶。故長而無勁。不如勿長。勁而不圓。不如勿勁。蓋紙墨皆書法之助也

董內直書訣

分間布白。遠近宜均。【謂一字之內。下筆點畫須令均平。勿令留白處。闊狹相去不等。又不要如隸書之排】無垂不縮【用垂下一筆。既下履上至中間。則垂頭圓。又謂之垂露。如露水之垂也】無往不收【謂坡陂處。既往當復回。不要一拔使去】如懸針【直下筆正鋒而下。末處如針頭之懸】如折釵股【圓健而不偏斜】如壁拆【用筆端正寫字。有囗牽處斷頭起筆其囗正中。如新泥壁折縫尖處。鋒在中間】如屋漏雨【有兩說。一說寫字之點。如空屋漏孔中水滴一點。圓正不見起止跡。一說草字一畫直下。如漏壁中水痕囗而向下。自然而然。囗囗做作。末處住頭亦圓】如印印泥。如錐畫沙。【自然而然。不見起止之跡】每作一波。常二過折筆。【三折筆不囗囗也。波與遶之及平畫皆然。張長史論書云。為一平畫。亦須縱橫有象。不可一直去】每作一點。當隱鋒而為之【即前畫屋漏雨法也】左邊短少。必與上齊【味字之類】右邊畫少。必與下齊【知字之類】左欲去吻【左邊起筆。不要有觜】右欲去肩【右邊轉角。不要露肩。古人謂之暗過】快意剉鋒。使不怯滯【囗囗起筆處。須剉令筆鋒平。雖筆尖做令平以刀截相似。顏如隸書謂之蠶領也】側鋒取妍。晉人不傳之妙【此用無之囗也。晉人皆用之。入墨時須轉側在硯上入墨須取筆頭圓正。乃可以書。名棗心筆。又名散卓。若二毫有羊毫雜。軟而無力。不堪寫字】多力多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多力多筋者是書。無力無筋者謂之墨豬【形莫近似。骨氣不足。肉大多。如有肉之豬耳】以腕運筆。不以掌運筆【古人懸聦能盡一身之力也。大字高懸手。小字則以左手枕右手書】指欲實。掌欲虛【指實則有力。掌虛則運轉】書不入木。不如不學【下筆重也】綿褁鐵法【力藏在點畫之內。外不露圭角也】沉著痛快【不要忙而疾。不要緩而癡】

切韻

總論

凡篇韻諸書切字之法。必先正五音以類其字。各歸其母。然后調聲切之。五音者宮【舌居中】商【口開張】角【舌縮腳】征【舌柱齒】羽【口囗聚】唇音舌音【各八音】牙音喉音【各四音】齒音【有十音】半征半商音【有二音】字母三十六分之為五音。凡字之聲。總于是矣每音有四等。全清。次清。全濁。不清不濁。如顛天田年是也字有平上去入四聲。如幫榜謗博是也字有四等輕重。如高交囗驍是也字字有此理。皆得之自然人可為也。熟讀誦后一十句直切字母法。更熟讀記三十六字母切韻法。清濁非一母。皆髣髴相同耳。其有疑似在毫厘之間。加以熟讀誦。自然通悟。如磁石引針。母喚其子。蓋音和既以通曉。見難字易切。字體易曉。無有不識字者。必無差訛矣

切韻捷法詩

切韻先須辨四聲 五音六律次兼行

難呼語句皆為濁 易紐言辭盡屬清

唇上必班賓報博 舌頭當的蒂都丁

拍唇坡頗潘鋪拍 齊齒知時始實誠

正齒止征真正折 舌根機結計堅輕

撮唇呼虎烏塢污 開口何峩我可更

張牙加賈芽雅訝 卷舌咿優(yōu)壹謁嬰

合口含甘咸坎淡 密牙乍窄澀爭笙

引喉勾口謳嘔候 逆鼻蒿毫好黑亨

字母貫通三十六 要分清濁重和輕

會得這些玄妙法 世間無字不知音

三十六字母五音清濁旁通圖

全清  見   端  知      幫      非       精          照    影

次清  溪  透  徹  滂  敷  清    穿    曉

全濁  群  定  澄  并  奉  從    床    匣

【不清不濁】 疑  泥  娘  明  征  心    審    喻

全濁                   邪    禪

牙音  舌頭音    舌上音    唇音重    鼻音輕  齒頭音      正齒音喉音半舌半齒音

角【木】征【火】羽【水】商【金】宮【土】【半征半商半火半金】

切三十六字母總括

見經電經堅  溪牽奚輕牽

群衢云勤處  疑魚其銀言

端多官丁顛  透他候汀天

定徒徑庭田  泥年題寧年

知珍離珍邅  徹勑列辰辿

澄持陵陳廛  娘女良紉(女聯)

幫博旁賓邊  滂普郎繽偏

并部迥類蠙  明眉兵民綿

非匪微分番  敷芳蕪芬蕃

奉父勇墳煩  微無非文樠

精子盈津煎  凊七情清千

從墻容秦錢  心思尋新仙

邪徐嗴易涎  照之笑真氈

穿昌緣嗔昌  床仕莊榛潺

審式荏身膻  禪時連辰常

影于境殷焉  曉馨鳥馨祆

匣轄甲礥賢  喻俞戍勻緣

來郎才鄰連  日入質仁然

一十句字母直切法

一因煙 二人然 三新鮮 四 囗囗易涎

五盈延 六零連 七清千 八賓邊

九經堅 十神禪

切類之法先類其字各歸其母唇音舌音各八牙音喉舌各四齒音有十半齒音半舌音有二凡三十六分為五音

書簡

小簡往式

一具禮 二稱呼 三座前 四間闊

五瞻戀 六即日 七時令 八伏惟

九起居 十佑助 十一尊候 十二入事

十三不縷述 十四伏冀 十五托庇 十六知感

十七記錄 十八謹奉 十九未由 二十祝頌

二十一不宣

某端肅奉書某人學士座右連日紛紛不果請益即日孟夏漸熱伏惟 起居燕間之余神人嘉輔文候動止多福入事云不敢縷縷伏冀 原詧某曲荷 云庇豈不知感毋勞齒錄草此以聞未由雅集善保珍重自愛不宣

小簡復式

一具禮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某端肅奉復 某人提領幾右連日不拜尊誨仰德之私以日為歲即日首夏清和伏惟 起居燕間之余密有神休 體履佳勝遽承 教墨佩服故人 厚意人事云未由 款奉勤此奉復順理 時令不宣

具禮

平交 悚息上覆 端肅奉書

悚息止啟

稍降 上啟   信上【或信至】上覆

尊長 悚息拜覆 再拜上覆

端肅奉書 再拜上覆

父母 百拜上覆

僧家 和南啟上 和南訊上

和南作禮企覆

道士 稽首上啟 惶恐稽首作禮上覆

稽首作禮上覆

居喪 扣首拜覆【三年內用】 泣血上覆【百日內用】

凡荅人書改覆字為復字

稱呼

士人 學士 提學 府教

僧家 長老 禪師 上人 講主

大德

醫(yī)人 太醫(yī) 大丞 提領

道士 真人 提舉 提點 知觀

知宮

親戚 尊親 親友 賢親

朋友 尊契 契愛 友益 賢契

同姓 宗丈 宗兄 宗友

同庚 庚兄 庚契 齊年兄 齊年友

恩家 恩府 恩使

同鄉(xiāng) 鄉(xiāng)丈 鄉(xiāng)兄 鄉(xiāng)契

凡上官員書于所授職位上加一二級稱之不可稱之太過

凡上尊長書于所稱之名上加尊字如尊伯尊叔尊兄之類是也

座前

官員 鈞座 臺座 閣下

尊長 尊前 尊右 侍下

先生 師席 文席

平交 座前 侍右 執(zhí)事 幾右

僧家 法席 法座 禪次

父母 膝下

孝服 服前 苫次 成服

道人 單次 侍巾 座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山市| 石景山区| 监利县| 徐闻县| 资兴市| 西青区| 秦皇岛市| 泗洪县| 麻江县| 临朐县| 根河市| 措勤县| 松桃| 红桥区| 兰溪市| 黔西| 安宁市| 隆安县| 鹰潭市| 郑州市| 武强县| 贞丰县| 五寨县| 德州市| 尼木县| 安康市| 郯城县| 屏东市| 福鼎市| 淮滨县| 泸州市| 蓝田县| 赞皇县| 黑山县| 方城县| 商城县| 肥城市| 道孚县| 皮山县| 尖扎县| 平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