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廳屬芎蕉灣等處,共埔地一千八百九十二甲五分二厘二毫;內撥一千四百三十四甲八分三厘五毫二絲,分給本屬日北、竹塹、武朥灣三屯弁丁;外余剩楊梅埔、九芎林、火姑陷共埔地四百五十七甲六分八厘六毫八絲,召佃開墾,征租以充屯務公用。
屯租:通臺丈溢民耕并續墾及全數歸屯共田園三千七百三十五甲四分二厘五毫五絲八忽三微四塵。共征溢額并充屯息榖以及田面之租,共榖四萬一千二百六十一石四斗六升六合四勺三抄零,議請每石折收佛頭番銀一元。又征九芎林口租折番銀八十元。以上共征番銀四萬一千三百四十一元。內除隘丁口糧一千六百八十元,佃首辛勞銀四百五十元,尚存番銀三萬九千二百一十一元。
支給項下:
一、千總二員,每員年給番銀一百元,共二百元。
一、把總四員,每員年給番銀八十元,共三百二十元。
一、外委十二員,每員年給番銀六十元,共七百二十元。
一、屯丁四千名,每名年給番銀八元,共三萬二千元。
以上共支番銀三萬三千二百四十元。
實存番銀五千九百七十一元,留為屯務公用。
內:
淡水廳經征番銀一萬九千九百零八元,內除:
隘丁口糧佃首辛勞共銀一千九百二十元,
全年額給屯弁丁共銀一萬一千七百元,
協濟臺灣、鳳山二縣共銀四千四百元,
以上共支用番銀一萬八千二十元外,淡水廳每年實存番銀一千八百八十八元。
臺灣縣經征番銀一千七百八十一元,又收淡水廳協濟銀一千二百元;以上共收番銀二千九百八十一元。內除:
全年額給屯弁丁共銀二千四百六十元外,臺灣縣每年實存番銀五百二十一元。
鳳山縣經征番銀三千二百七十元,又收淡水廳協濟銀三千二百元;以上共收番銀六千四百七十元。內除:
全年額給屯弁丁共銀五千九百元外,鳳山縣每年實存番銀五百七十元。
嘉義縣經征番銀五千零二十八元,又收彰化縣協濟銀五百元;以上共收番銀五千五百二十八元。內除:
全年額給屯弁丁共銀四千九百二十元外,嘉義縣每年實存番銀六百零八元。
彰化縣經征番銀一萬一千三百五十四元,內除:
佃首辛勞銀二百一十元,
全年額給屯弁丁共銀八千二百六十元,
協濟嘉義縣番銀五百元,
以上共支用番銀八千九百七十元外,彰化縣每年實存番銀二千三百八十四元。
戶部尚書景安等議奏清厘臺灣府屬屯地屯租折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
戶部尚書臣景安等謹奏,為遵旨議奏事。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董教增等覆奏臺灣府各屬屯地屯租、逐一清厘、查照舊章、分別詳議等因一折,嘉慶二十三年八月初九日奉朱批:『戶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十八日抄出到部。據該督等原奏內稱:『臺灣熟番九十三社,歷次隨同官兵打仗出力,經前將軍公??蛋驳茸鄿侍裟挤∷那?,分設十二屯防守,并設屯千總、把總、外委十八員,酌撥未墾荒埔五千六十九甲零,分給各社番自行開墾,免其納賦。尚剩埔地六百二十一甲零,同丈出民人侵耕番地三千七百三十五甲零,按則年收番銀,名曰「屯租」,官為經征。除屯丁之外,又設隘丁一百二十五名,年給番銀一千六百八十圓。又給佃首辛勞番銀四百五十圓外,存剩番銀,勻給屯弁、屯丁,名為「屯餉」,由地方官支發。尚剩番銀五千九百七十一圓,收貯廳、縣,以備興修水利、紅白賞恤、一切屯務之用。
嗣因番性愚直,奸民誘令典賣霸占。并應征屯租,前署臺灣府楊紹裘改令屯弁自向民戶征給,以致抗欠,并屯弁、通事侵蝕,番情甚為艱苦,屯丁亦不足額。嘉慶十五年間,前督臣方維甸查悉前情,奏明委員查勘,逐一清厘。欽奉上諭:「臺灣南北兩路屯地,方維甸已派員查勘,分別清厘,此事必須認真查辦。俟委員查報到日,會同張師誠查照舊定章程,悉心詳議奏聞。并將違例廢弛各員,一并參奏。欽此」。遵即轉行委員,分段勘丈。復經前臺灣府汪楠詳委斗六門縣丞溫溶,親赴覆勘。將該府屬埔地查出民人典贌占墾者,吊銷契字,算還歷年租息,免其治罪,分交原撥弁丁收管自耕。各屯缺額弁丁,現已挑選足額。隨將埔地覆丈,共計五千八百四十七甲零。除分撥各屯弁丁墾耕外,尚存埔地七百一十一甲,責成地方官招佃承耕,征收租息,仍為屯務公用。
又屯租一項,乾隆五十三年續丈報出田園三千七百三十五甲零,現丈歸屯田園四千一百九十八甲,每年征租榖三萬八千一百八十五石,較原報四萬一千余石之數尚缺榖三千余石。實緣田變為園者多,以致田多租少,請以此次清查為準。至已墾田園,除被水沖失及田變為園減征租銀,每年實共征番銀三萬八千一百八十五圓零。彰化縣東勢角莊屯田被水墾復,地土瘦薄,不堪照原定等則征租,計缺榖一千五十八石零,折缺番銀一千五十八圓零。現在實征番銀三萬七千一百二十七圓零。仍照原議給發隘丁口糧番銀一千六百八十圓、佃首辛勞番銀四百五十圓、屯餉番銀三萬三千二百四十圓外,尚存番銀一千七百五十七圓零,照舊留為屯務公用。所有征收屯租,除臺灣一縣已于嘉慶二年歸縣征收,其余淡水等四廳、縣,嘉慶十六年起,亦已歸官管理,依期親赍屯餉,按丁散給,仍照原議,毋庸扣曠,仍令按年造冊報銷。至違例改議歸令屯弁自收屯租、散給屯丁,系前署鳳山縣知縣林昌炎、前署臺灣府知府楊紹裘,本應參辦,但俱已年遠事故,應請免議。
再此案因臺灣地方自二月起至十月止,均系民番耕稼之時,每年僅有十一月起至正月止可以勘丈。且田段零星,佃民散處,傳喚難齊,是以查辦需時,事竣稍遲』等語。
臣等伏查臺灣設立屯弁、屯丁,酌撥未墾荒埔,暨分給屯租銀兩,余銀作為屯務公用各事宜,先于乾隆五十三年及五十五年經前將軍公福康安、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等籌議章程,先后奏報,均經軍機大臣會同兵部等部議準在案。其歷年征收屯租、散給屯餉等事,向不報部。嗣于嘉慶十五年,閩浙總督方維甸查知番性愚直,多被奸民誘令典贌霸占,其應征屯租,并查系前任臺灣府楊紹裘改令屯弁自向民戶征收散給,以致刁民抗欠,屯弁侵蝕,番情甚為艱苦,屯丁亦不足額。奏明委員查勘清厘。欽奉上諭:『臺灣南北兩路屯地,方維甸已派員查勘,分別清厘,此事必須認真查辦。俟委員查報到日,會同張師誠查照舊定章程,悉心詳議奏聞。并將違例廢弛各員,一并參奏。欽此』,欽遵各在案。
今據閩浙總督董教增等奏稱:『委員分段勘丈,并復委斗六門縣丞溫溶覆勘,將酌撥屯丁埔地內有民人典贌占墾者,吊銷契字,算還租息,分交原撥弁丁收管自耕。缺額屯丁,挑選足額。其屯租一項,現丈歸屯田園四千一百九十八甲,每年征租榖三萬八千一百八十五石。除被水沖失、及田變為園、并被水墾復、地土瘦薄、不堪照原定等則征租外,計實征番銀三萬七千一百二十七圓零,仍照原議給發隘丁口糧、佃首辛勞、屯餉等銀共三萬五千三百七十圓,尚存番銀一千七百五十七圓零,照舊留為屯務公用。其征收屯租,仍歸廳、縣征收散給』等語。
查前項屯田、屯租,本屬體恤番社丁弁。既據該督等逐一清厘,臣部核與歷次奏明章程相符,均應如所奏辦理。惟經此次清厘之后,應令該督等嚴飭該管道、府,隨時實力稽查,毋任日久玩生。如仍有典贌侵占、胥吏侵扣等弊,即行嚴加懲辦。并將應征屯租、按年造具收支存剩清冊,送部備查。又民人典贌地畝,既經吊銷契字,算還租息,歸番管業,其追還年租息若干,及民人原典價值作何辦理之處,折內未據聲敘,殊屬含混。應令該督等查明咨部,以昭核實。至折內聲稱』擅改舊章之前任臺灣府、縣俱系年遠事故,請免置議;并現在查勘地畝,一歲之中,僅于十一月至次年正月可勘丈,是以事竣稍遲』等語,既據該督等分晰聲明,應毋庸議。
所有臣等核議緣由,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上訓示遵行。謹奏請旨。
嘉慶二十三年九月十二日發報具奏,本月二十日報到十六日奉旨:依議,欽此。
福建布政司詳覆酌議厘剔臺灣屯務近弊由
兼署福建布政使司事督糧道吳為酌議屯規稟請示遵事。奉總督部堂慶批據臺灣道稟稱:『竊查臺灣全郡熟番通共九十三社,案于乾隆五十三年間奉公中臺福會同前撫憲徐具奏:熟番向化日久,前因逆匪滋事,各社番隨同官軍打仗,奮勇出力,仿照四川屯練兵丁之例,南北兩路額設屯丁四千名,屯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外委十二員;大屯四處,每處安丁四百人,小屯八處,每處安丁三百人。原議每名撥給埔地二甲。旋經督憲覺羅伍奏準,將翁云寬、楊光勛等入官埔地增給戍兵餉銀。其未墾荒埔五千六百九十一甲零,分別離屯遠近,每屯丁一名配給一甲至一甲六分不等。其屯弁仍照原議,撥給屯千總埔地十甲,把總五甲,外委三甲。按每甲合內地民田一十一畝三分一厘,令其自行耕種,以免籌給月餉,俾資養贍。又因各屯弁兵雖已撥給埔地,但悉系未墾荒埔,翻犁成熟,尚需時日;復將清出界外已墾田園三千七百三十余甲,按等折征,每年計收番銀四萬一千三百四十一元,名為「屯租」,除應撥給近山隘丁口糧、佃首辛勞番銀二千一百三十元外,每年尚存番銀三萬九千二百一十一元,奏準勻給屯弁屯丁,名為「屯餉」。
每年二、八兩月官為散給,每屯丁一名,年給番銀八元,計屯丁四千名,共給番銀三萬二千元。至屯弁等紙張飯食,在在需費,從優籌給,俾得辦公寬裕。酌議屯千總二員,每年各給番銀一百元;屯把總四員,各給番銀八十元;屯外委十二員,各給番銀六十元;共給番銀一千二百四十元。連屯丁通共給番銀三萬三千二百四十元。尚存番銀五千九百七十一元零,令各廳縣加謹收貯,以備調撥口糧、旱潦賑恤、水利紅白一切屯務之用。并另造收支冊籍,與正項錢糧一體盤查交代。俱經部議覆準,體恤極為周備,番黎仰感皇仁。
嗣于乾隆五十五年,鳳山縣知縣林昌炎將屯租餉銀詳歸屯弁自征給發,該府楊紹裘議準飭屬遵辦。旋于嘉慶十五年,前督憲方巡臺,查明屯租被抗,番民艱苦,奏明委員勘丈,逐一清厘,屯餉仍歸廳縣征收、支給、造報。經糜升道將委員復丈甲數聲明,比較舊額增溢,內中田變為園者多,并有被水墾復之區,土地瘠薄,不堪照原定等則征租。因將征銀四萬一千三百四十一元之處,撥減為實征番銀三萬七千一百二十七元。仍照原議,溢丁口糧、佃首辛勞、屯餉等項,共給番銀三萬五千三百七十元外,其存剩之數,僅止番銀一千七百五十七元,以備不時需用。詳蒙兩院憲會奏,奉旨交部議奏覆準,仍令按年造具屯租收支存剩清冊,送部備查。
乃邇年來征租撥餉各數冊,任催均未據該廳縣造送。竊思屯餉本由租出,如果每年廳縣照數征完,循例散給,何難按年造報。無如地方官催征不力,每被佃首等積欠私侵。即所發餉銀,亦不遵照原議,于二、八月內飭令屯弁造具花名清冊,地方官示定日期親赴屯所核對腰牌,按名散給,僅隨時發給屯弁承領轉給,遂有藉端克扣吞蝕之弊,以致各丁不能均沾實惠,竟使前人良法美意,弗克保終。各弁控告廳縣短發者有之,眾丁控告屯弁侵吞者有之。凡此弊端之叢出,皆由辦理之不善。職道因念數千屯丁之置設,費無限經營;數萬屯餉之收支,即有關國課。一任棄置虛糜,甚為可惜。爰照原奏章程,指摘近弊,酌議厘剔之法數條如左:
一、照例官赴屯所發餉,帶清丁額,以免虛糜也。原議因番民鈍樸,每事宜從簡便,遇曠遇閏,毋庸扣算加增。其事故屯丁,子弟接充者,令其照數接領。每年定為上下兩季支放,于二、八月內令屯弁造具花名清冊,地方官示定日期,親赴屯所核對腰牌,按名散給。其屯弁應領公費,亦令隨同支領,并無屯弁承領轉給之例。立法最善。既可杜屯弁之脧削,亦可核屯丁之額數。迨后官憚往來,弁圖經手,即偶有缺短,亦不向官認真;官因樂其松勁,而佃首等得以乘隙拖欠。十余年相沿成習,官佃皆視為無關緊要。邇來欠發太多,弁丁鼓而呈告,官雖輾轉推諉,而實不足以服其心,政體日趨于下矣。應請嗣后照例于二、八月放餉之前,地方官飭令屯弁造具各丁花名清冊,示定日期,親赴屯所核對腰牌,按名散給。屯弁公費,亦令隨同支領。其屯丁內有年久無腰牌者,有身故戶絕者,應令分別另選詳道,照例補給腰牌。鎮道府出巡之便,隨處赴屯點查。務期丁歸實數,餉無虛領,如是而定額不缺,可免虛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