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奏內稱整復隘口、以杜勾番滋事等語:臣等伏查臺灣生番,原不敢出山滋事,向在交界處擇要設立隘口,派撥屯兵口糧,或指撥未墾荒地令其自耕,或由附近業戶接田派支。近年有不法奸民學習番語,偷越定界,散發改裝,謀娶番女,名為「番割」。道光六年,有番割黃斗乃等,此次有番割楊石老二等勾串生番搶殺。是番割最為可惡。業經程租洛嚴飭地方文武督同紳耆,按段履勘修復,并清出原撥地畝應給口糧,責令屯兵選撥壯丁住宿防守。并令汛弁于五日會哨之時,按隘稽查,以杜偷越。應如所奏,嗣后拿獲番割,除實犯死罪外,但驗訊有散發改裝、擅娶番女情事,即照臺灣無籍游民、獷悍不法、犯該徒罪以上例,酌量情節輕重,分別充軍。其僅止擅娶番女,并無散發改裝情事,比照偷越深山、抽藤鉤鹿、伐木采棕例杖一百、徒三年。熟番向化,久與漢人無異,娶熟番之婦,仍聽其便。應請飭交刑部纂入條例。
一、原奏內稱嚴硝磺之禁、以杜私煎等語:臣等伏查臺灣環海,地多斥鹵,民間筑土為墻,氣蒸日曬,取墻土煎之,即可成硝。又淡水廳屬之金包里、大黃山、東瓜湖、小北投山為產磺之區,向有磺窟湯窟之分。滿地黃花、結成磺土者為磺窟,毒煙蒸騰、湯泉涌出者為湯窟;湯窟煙消水涸,亦成磺窟。取磺窟之土及湯窟邊外之黃花煎之,皆可成磺。現在業民已知墻土可以成硝,自應嚴禁。舊定章程,一年毀燒二次,不足以杜絕其源。應照所奏,責成艋舺縣丞會同艋舺營參將于春夏秋冬四仲月,每季赴山查燒一次。并令淡水廳同知于因公下鄉,順道查勘,有窟即燒。仍令該鎮于閱伍之便,親詣查勘,分別獎罰,年終取結咨部。至土墻人人可以私煎,應照該督所奏,嗣后如有臺灣奸民私煎硝磺,無論已未興販,照附近苗疆五百里以內煎挖窩頓興販硝磺例,數在十斤以下杖一百,刺字逐水,十斤以上杖六十、徒一年半,每十斤加一等,多至百斤以上及合成火藥在十斤以下者,照合成火藥賣與鹽徒例發近邊充軍,多至三百斤以上及合成火藥及十斤以上者,照私鑄紅衣等大小炮位例擬斬,妻子緣坐,財產入官。如將硝磺與生番交易貨物及偷漏出海者,均以通賊論,總董、牌甲、鄰佑、挑夫、船戶知情不舉者連坐,失察各官,比照議處;自行拿獲者免議。并請飭交刑部纂入條例。
一、原奏內稱嚴申鐵禁、以防透漏而杜私造等語:臣等伏查臺灣鐵斤鐵鍋,每年給照赴漳州采買二萬七千口,其鐵丁菜刀農具,全臺酌定鐵店二十七戶,由地方官取結具詳,藩司給照,就臺收買廢鍋舊鐵,及臺灣道廠造船用剩余鐵,在城市打造。近年鐵鍋既不按年請買,道廠余鐵亦多積存,顯有私鐵透漏情事。應如所奏,責令臺灣口員實力稽查,獲有私販,究出偷運出口地方,將內地口員分別是否故縱,革職治罪。販賣接運之犯,從重究治。班兵夾帶,加等問擬。臺灣口員失察,嚴參議處。其原有鐵店二十七戶,應令悉移府廳各縣城中,責成文武官員稽查,嚴拿私造軍器,照律治罪,不準在鄉市及沿海沿山地方私開一鋪,私設一廠。其影射私開、及肩挑小爐沿鄉打造者,亦照私販例,計鐵科罪。如鐵數不及百斤者,照律杖一百、加枷號兩個月,刺字逐水;以上有犯,房屋、船只、貨物、器具概行入官。
以上二十條,臣等謹會同各該部公同商酌,意見相同。總之,臺灣為全閩門戶,營伍廢弛則士卒弱,將帥素尸則盜賊恣。況繼凋敝之余,培養維艱。消囂陵之習,教化宜急。總在官斯土者,以訓俗型方為已任,以久安長治為要圖。將見康樂和親,安平為一,書合正德,利用厚生,成三世太平之基、萬世之利也。是否有當,伏乞皇上圣鑒,訓示遵行。謹奏。
工部為臺灣張丙滋事案內被戕護副將事游擊周承恩等請恤咨文
工部咨:屯田司案呈,準禮部咨稱:本部匯題被戕護副將事游擊周承恩等請賜恤一疏,奉旨依議,欽此,相應抄錄原題知照工部等因。當查各員籍貫未據聲明,片查兵部去后,今于三月初五日查明片覆前來。查禮部原題內稱:福建臺匪滋事,被戕護副將事游擊周承恩照例給與全塟銀三百兩,守備張榮森照例給與全塟銀二百兩,又陣亡福建署都司守備蔡長青照例給與全葬銀二百兩,又陣亡福建守備余國章、李高然照例給與全葬銀各一百兩,又陣亡福建千總林連高、楊希盛、署千總事把總紀光籌均照例給與全葬銀各一百兩,又陣亡福建把總鄭長泰、陳國勇、林光星、李如洽、聶云登、陳康春、張必恩、署把總事外委劉日高、外委曾聚寶、馮兆慶、易錦章、李朝宗、范澤源、許青櫻、劉高崇、王家照、陳相坤、唐國賢、郭建邦、許國寶、朱承恩、林登超、蔡大貴、又受傷限內亡故把總朱國珍、又陣亡額外外委陳捷鳳、江鴻、段連元、林榮高、高清河、邵清標、陳騰輝、朱萬年、又義首武生許亮邦、義民首領洪啟榮、被戕廩生古嘉會均照例給與全葬銀各一百兩,又福建立功后病故把總張金進、陳志貴均給與減半葬銀各五十兩等語,相應行文福建巡撫查照禮部題給銀數給發各該故員家屬承領,仍將領到銀數日期及承領人姓名報部查核可也等因(道光十四年六月初六日,福建巡撫部院魏準工部咨)。
兵部為臺灣張丙滋事案內陣亡兵丁給予恤典題本
兵部謹題:議得閩浙總督程祖洛咨稱:『道光十二年冬間,臺灣逆匪張丙等糾眾滋事案內陣亡兵丁,先經附折聲明:其間有無著兵丁,未據跟查確實,其因公差遣在途遇害與渡海過溪遭風淹斃及病故兵丁,曾否立有功績,亦未分晰聲敘,陣亡義勇、書役、跟丁,造冊更多參差;督飭確切查明,同受傷弁兵分晰造冊咨部照例辦理在案。茲據臺灣鎮、道造具打仗陣傷亡故及被匪戕害并在洋遭風淹斃無著各兵丁、義勇、屯番、書役同受傷官弁兵丁確數冊結,請照例恤賞,以邀渥澤而慰忠魂,相應咨達』等因,移咨到部。
查道光九年間回疆張逆滋事,內地商民隨同官兵防守捐軀殉節,經前任喀葉噶爾參贊大臣札奏請照鄉勇陣亡議恤例賞給十分之一,奉旨準行,臣部遵照辦理在案。陣亡、傷亡、淹斃、被戕、無著、病故、受傷各兵丁應行恤賞,本部照例核議另行具題外,應請將冊開打仗被賊戕害民壯蘇傳、鄭智、張定、陳知、張明、楊時、李付、徐德、黃溪、吳珍、林任、徐能,書辦許榮、張元春、陳玉芝、廖有章,差役吳壽、林錦、陳全、周就、周寬、李吉、曾振、鄭吉、蔡全、林升、楊和、蔡從、呂元、李照、陳滔、張元、盧益、薛取、鄭胡、楊金、江瑞、蘇軒、孫江、王笑、鄭講、吳超、程升、紀春、楊元、傅德、蔡福、謝富、黃春、吳春、鄭秀、陳雄、蔡奇力、葉升、涂文、林郎、蔡桶、沈祖、呂英、楊粟,及弓役曾期等六十一名,或系跟隨府縣本官在途被戕,或系奉差赍送公文、遣探賊蹤、遇賊被害,均照民壯因公差委、遇賊戕害、照陣亡步兵減半議恤例,各給恤銀二十五兩。被賊戕害挑夫姚福一名,系隨軍在途被難,應照隨征兵丁因放馬割草、在途殞命、照陣亡步兵例減半之半,給銀十二兩五錢。又跟丁方茶、林秀、王升、林起、程泰、莊元、蔡秀七名,系臺灣府知府、嘉義縣知縣、彰化縣縣丞、佳里興巡檢等家丁,各跟隨伊主遇賊被戕,應均照官兵隨帶奴仆陣亡照步兵例減半之半,各給銀十二兩五錢。至此次逆匪張丙滋事,該處義民羅本立等一百十二名,或與賊打仗陣亡,或系因賊匪搶莊拒敵及堵御被害,該義民等抗志捐軀,深明大義,未便泯其志節,臣等核與從前喀葉噶爾等處被難商民、該大臣奏請酌照鄉勇例十分之一賜恤,奏旨恩準之案相符,自應查照成案辦理;應將義民羅本立、吳世龍、吳添全、許和尚、林魚、吳瑞基、吳添成、李標生、吳老、許秉爵、吳新興、吳長生、王江生、許水菊、張淵貴、羅創、蔡文、吳肇其、林慎言、許會、許助、蔡本、吳麗水、林櫻老、潘仔尾、林文杰、吳生老、林光鎮、許求、黃有、羅柳、羅策、羅武、羅三、羅桂、羅英、羅柰、羅流、羅玉、羅顯、余邦、林柔、賴在、吳開、方第三、何揚、蕭水、鄭方、張阿富、林茂成、曹坤生、楊在、賴添盛、蔡順、劉元朋、蕭齊、郭四、林盾、湯玉、陳佐、袁豹、劉皆、尤晚、鄭庇、林使、陳康能、李吁皆、周藤、余芑、白祿、周經、蕭海、林來、戴西巾、梁三、湯岳、陳水、陳懷、莊冬、賈東煙、戴法、王陽、鄭萬、陳甫、吳受、李鳳、龔義、龔揖、林平、尤得、水加壟、張順、張受、林萬、宋益、李茂賢、連榮、向能、劉向、黃玉、呂紀、尤薦、劉尾、商生、高江、蕭循、張檜、張九、林水、陳添、劉回、林必一百十二名,均照鄉勇陣亡恤銀五十兩例十分之一,每名各給銀五兩。應令該督照數給發,造報戶部核銷。至被戕民壯應給之銀,如無妻子親屬承受者,給銀二兩,該督撫委官致祭。恭候命下遵奉施行等因。道光十六年五月十二日題,本月十四日奉旨:依議,欽此(道光十六年七月初九日兼署總督部堂魏準兵部咨)。
臺灣總兵達洪阿等奏搜捕逆匪折(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
福建臺灣鎮總兵官臣達洪阿、按察使銜福建臺灣道臣姚瑩跪奏,為督率將弁入山搜捕余匪多名、掃清巢穴,撤退大兵,仍駐拿逸犯、彈壓地方、仰祈圣鑒事。竊臺灣中路匪徒胡布聚眾滋事,搶汛戕兵,臣等當經帶兵剿捕,匪黨逃散,立獲首從逆犯,在地正法,地方業已安靖,復擬入內搜捕大概情形,稟報督撫具奏在案。連日督同臺灣府知府熊一本,嚴飭臺灣、嘉義等縣營及委員四路囗囗在逃匪犯,一面提訊犯供,并購覓熟悉內山情形之土人,查明路徑。緣店仔口地方,在嘉義縣境東南,去二十余里,即系內山。南自關仔嶺,北逾槎仔寮、十八重溪至內加枝番社,盤曲繞行,自二、三十里至六、七十里不等,皆山溪至內,深林密箐,絕少居民;棟仔頂、囗囗門及廍亭尖三處,尤為險峻。山后即通生番地界,匪徒潛往,搭蓋草寮于其中,以棟仔頂為巢穴,恃其險阻,人跡罕到。臣等前經接奉督臣鍾祥札行,以臺灣內山藏匿奸匪為慮。今詢悉此等情形,臣達洪阿、臣姚瑩往返函商,若非親督重兵,深入掃除,恐有不實不盡。臣達洪阿因其山形陡峭,怪石巉巖,特令兵匠制造木棍短兵,上加直刃曲鉤,拄之可以登陟,鉤之可以攀援,亦且便于擊刺。查明入山須分三路,隨派臺灣左營游擊洪志高等由店仔口南路進捕,北路右營游擊保芝琳等由店仔口東路進捕,臣達洪阿親督署右營游擊都司呂大升等由店仔口北路進三層躋等處搗其巢穴,調署右軍守備千總練金聲等在山后大埔竹坑、甕仔坑一帶堵其竄入生番之路,酌留兵五百名隨同署安平水師游擊江奕喜等駐守店仔口大營。臣姚瑩及熊一本飭委糧臺委員龐裕晁隨進山內,于中路地方分駐,多備人夫,運送一切應用之物。臣達洪阿督同洪志高、保芝琳等,十二月十八日黎明,三路齊發。臣達洪阿囗眾兵施放槍炮,奮力齊登,打死匪眾四十余人,其余墜崖死者,約計三十余人,生擒股首鄭七(即游七)及鄭番等十一名。又在廍亭尖等處草寮內搜獲舊蜈蚣旗一桿,小令旗八捍,偽木印一個,上刻「山東大王游」字樣。臣達洪阿以該犯等所刻木印既有山東大王偽號,自系案內渠魁,隨向詰問。據鄭七供,該犯本系游姓,過繼鄭姓為嗣,十二年逆犯張丙等滋事,該犯曾充旗腳,本年又想滋事,刻就偽木印以為糾約伙黨憑信。臣達洪阿誠恐另有渠魁,須俟各處查拿眾犯,再行質訊,追究確情核辦。隨將草寮燒毀。臣達洪阿、臣姚瑩連日督飭臺灣府熊一本、嘉義縣范學恒、候補縣丞吳湛恩、嘉義營參將珊琳、守備曾玉明、督臣委員候補知縣傅錫璋等,拿獲股首羅蛇并匪犯羅甕等二十余名。又臺灣縣裕祿等拿獲股首王云、偽先鋒楊還、匪伙陳銓等十二名,護中營游擊陳連斌拿獲股首陳水盛一名,安平水師副將張朝發飭弁拿獲匪犯胡賜一名,在籍提督王得祿亦獲匪犯周送、黃和尚二名。又據匪伙吳心婦仔等三犯聞拿赴營投首,連前已正法之首逆胡布等犯十二名,共獲匪犯六十四名,炮轟及跌斃者約計七十余名,搜取大旗一桿、小旗八桿、木刻偽印一個,起獲營汛鳥槍、牌刀等二十三件,焚毀賊巢三處,內山巢穴,業已掃清。其余未獲匪犯無多。臣達洪阿酌留弁兵、義首人等在于內山要隘處所防守,備搜拿遍查山東大王是否游七。隨于二十八日出山,回至店仔口大營,將中左右三營、安平水師營兵丁九百名,同屯丁三百名,先行撤退,以節糜費。臣達洪阿仍督同保芝琳、呂大升等及自練精兵六百名暫駐大營,以資彈壓。俟來年正月間察看情形,再行回郡。除將獲匪、督飭文員提訊、按律勘辦、再行具奏外,所有達洪阿入山搜捕逆匪,掃清巢穴,業已出山,酌撤兵弁,及會同臣姚瑩督飭各路縣營獲犯情形,理合恭折具奏,仰祈皇上圣鑒。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