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沈佺期(約656-713),字云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上元二年舉進士,做過通事舍人、考功郎給事中。受張易之牽連,流放驩州,后為臺州錄事參軍,再后任起居郎,修文館直學士,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詩與宋之問齊名,并稱“沈宋”,近體詩格律謹嚴精密,史論以為是律詩體制定型的代表詩人。《全唐詩》錄其詩三卷。
·古意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賞析】
《古意》又做《獨不見》,是樂府《雜曲歌辭》的舊題,一般是托古詠今的擬古作品,內容多寫離別及閨怨。這首《古意》是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寫的是一名少婦凄苦思念久戍邊塞的丈夫。
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講述了美女莫愁嫁于盧家,雖高貴已極卻由未得真愛而憂傷。本詩首句“盧家少婦郁金堂”以比興起,借《河中之水歌》意境,以莫愁女的故事巧妙地交代了女主人公家境殷富卻凄清怨苦的處境。“海燕雙棲玳瑁梁”意思是,雙雙棲息在玳瑁畫梁上的燕子,從來都是相親相愛永不分離。此句妙在不言夫妻之離,而更見離別之苦——梁上的燕鳥尚且相親相聚,梁下的女主卻人不如鳥。羨慕燕鳥之聚,少婦將更增愁思。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戰憶遼陽”由首聯的比興進入實寫相思的痛苦。深秋季節天寒襲人,搗衣砧聲連綿作響。林中的樹木仿佛也被凄寒的砧聲催逼紛紛葉落。九月是換衣的季節,搗衣砧響是人們給邊塞的征人趕制冬衣,聞砧聲如聞戰鼓聲聲令人心碎,加上秋葉紛紛凋落,更增悲傷。“十年征戍憶遼陽”句明確揭示出詩的主旨。丈夫在邊塞征戰守戍十年,少婦居家思念之痛可想而知。
頸聯承接上一聯,進一步抒發思情。“白狼河北音書斷”承前“征戰”句,是加敘征夫方面的狀況; “丹鳳城南秋夜長”承前“寒砧”句,補寫思婦愁情。這兩句深化了題旨,把愁情推入更加凄慘的境地。十年征戰戍邊,再加上音訊皆無,生死不知。她已非一般的思夫盼歸,而且還時時伴有不祥的猜想,恐怕是漫漫秋夜,夜夜斷腸。
尾聯“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中,“流黃”指黃褐色的絹。本聯意思是:為什么要我一個人苦苦地思念,你卻如把我忘記般不回一音?而我偏要為你趕制黃絹的征衣,托明月傳遞我的相思之意。思婦常年苦思丈夫,卻盼不來一點音信,因而內心“嗔怪”。但又明知怪不得丈夫,痛苦之余又連夜趕制征衣。但是征人無消息,征衣自然無處可寄,即便是寄不出,還是要趁月趕制。她是在以勞累排遣痛苦,以制衣寄托思念。
本詩題引《古意》,行文用韻也落下樂府詩的痕跡,但基本脫開了樂府,致成完整的七律。詩的蘊涵婉轉,音韻和諧,情致真切,是閨怨詩中的名篇。
【大師導讀】
體格豐神,良稱獨步。
——胡應麟《詩藪》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二句之中,情景作對。
——王夫之《姜齋詩話》
八句如鉤鎖連環,不用起承轉合一定之法。
——吳喬《圍爐詩話》
此賦征夫久戍,思婦閨情也。
——胡以梅《唐詩貫珠》
骨高氣高,色澤情韻俱高。
——沈德潛《說詩晬語》
高振唐音,遠包古韻,此是神到之作,當取冠一朝矣。
——高步瀛《唐床詩舉要》引姚鼐語
曲折圓轉,如彈丸脫手,遠包齊梁,高振唐音。
——方東樹《昭昧詹言》
·雜詩三首·其三
聞道黃龍戍①,頻年不解兵②。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③旗鼓,一為取龍城。
【注釋】
①黃龍戍:即黃龍岡,在今遼寧開原縣西北,唐時在此戍兵。
②解兵:撤兵,罷兵。
③將:率領。
【賞析】
“雜詩”類似于“無題”詩,沈佺期寫有《雜詩》三首,這篇是第三首。此詩抒寫了邊塞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災難,表達了怨戰之情。這首詩思想積極,藝術上臻至較高境界,是詩苑名篇。
首聯“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甫一開篇就交代了邊塞戰事不息是致征人遠戍家人分離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的怨戰情緒。詩人于一句中連用“不解”、“頻年”,重筆揭示了邊塞連年戰火不斷的現狀,可以想見戰爭給黎民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這兩句不但為下文設下伏筆,也讓讀者對當年邊戰不息的歷史產生了深刻印象。
頷聯“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借明月普照于世,形象地描繪了思婦對征夫的深切思念。詩句的意思是:讓人痛心的是天上的明月啊,你原本總是眷顧夫妻恩愛的香閨,如今卻舍棄這里長照在邊疆戰地的營盤。表面看來,抒情主人公是怨懟此地的月舍棄自己去了別處,深層的含義則是說少婦的心已隨著明月飛去了遠方邊塞,正與丈夫相依偎。她此時已是人在此處而心魂離竅長繞丈夫身邊。
從明月廣照大地普施恩惠的角度,還可以理解為兩人兩地夜夜望月,千里相隔共享嬋娟。今夜閨中人和營中人同在這一輪明月的照耀下兩地對月相思。此時,在征夫眼里天上的明月是代表著妻子來看望自己,望月想家;在少婦眼里明月顯得暗淡無光,想著營里望月的丈夫,更增思見之情。這一聯明是寫月,實是寫情,通過月的離此顧彼將閨中人對丈夫的思念表達得綿遠深長,形象感人。
頸聯重點寫兩地相思。詩意是少婦現在的思念之意,皆是源于從前夫妻如膠似漆的恩愛之情。這里的“昨夜情”可以理解為“夜夜情”或以往夫妻間的深情。詩人借喻“今春”“昨夜”,表明丈夫頻年在外,妻子日日回想昨夜情,長期遭受著痛苦的折磨,由此既表達了感情之深,又體現了思念之切。春天是情人懷戀的季節,詩人把相思的環境放到春天里,更增思念之愁切。
尾聯“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是抒寫少婦的愿望。夫妻分離的原因是邊塞戰爭,少婦的心里盼望著頻年不解的戰爭盡快結束,只有如此,才有望夫妻早日團聚,結束長期分離的痛苦。詩以問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意味,把詩人內心的慨怨表達得更加淋漓。
這首詩的構思精巧別致,特別是把“閨里月”與“漢家營”、“今春意”與“昨夜情”相對去寫,仿如夫妻兩人在相對傾訴相思之苦,流動的畫面感極強。末尾一句寄望,全詩戛然而止,留下深長余味。詩人運筆純熟,轉換流暢,情與景、意與境的融合自然老到,體現出斯人戀苦又不致人隨之而悲的藝術況味。
【大師導讀】
此托戍婦詞以致諷意也。言兵連禍結,久戍無歸。夫營可到者,唯有月色,則將心隨月,乃戍婦無聊之思。
——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五懷春,六夢遠,然懷字、夢字不說出名,句中藏字法。
——黃生《唐詩摘鈔》
五六分承,三四順下,得之康樂,何開闔承轉之有?結語甚平,故或謂之懈,然寧懈勿淫。初唐人家法不紊,乃以持數百年之窮。
——王夫之《唐詩評選》
此詩以兒女之情,寫征戍之苦,充滿著非戰色彩。著眼在一“憐”字,說得非常蘊藏。有人評佺期的近體詩,吞吐含芳,安詳合度,此詩就有這種風格。
——喻守真
一氣轉折,而風格自高,此初唐不可及處。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