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睿宗年間進士,曾任武則天朝的麟臺正字、右拾遺等著職。青少時期曾慷慨任俠,在朝做官時直言敢諫,一度因觸怒武則天而入獄,有過兩次從軍塞外的經(jīng)歷。父死居喪期間,受武三思陷害入獄,死于獄中。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是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有《陳伯玉集》傳世,《全唐詩》錄其詩兩卷。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賞析】
陳子昂為武則天朝的諫官,直言敢諫,卻不為上所采納,政治抱負難以實現(xiàn)。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建安王武攸宜帶兵西征契丹,陳子昂任右拾遺參謀軍事。武攸宜先頭部隊被契丹大敗,武攸宜怯敵不前。陳子昂建議以奇兵勝驕敵,未被采納,后來因多次進諫觸怒了武攸宜,被降職為軍曹。在極度苦悶憂憤下,陳子昂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賦詩七首,總題為《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以緬懷古代求賢若渴的燕昭王、燕太子丹等賢明之主,抒發(fā)生不逢時抱負不展的感慨。《登幽州臺歌》是此期間的另一首情緒激越的感懷之作。
前兩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古人”是指像古代燕昭王那樣禮賢下士的明主。戰(zhàn)國時燕昭王招賢納士,構(gòu)建招賢臺,也叫薊北樓、幽州臺,因為置黃金于臺上作為對人才的封賞,因而又叫黃金臺。燕昭王拜郭隗為師,是當時他用黃金臺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后燕國由此而強盛。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像燕昭王那樣能夠招納人才、任用人才的前代賢君現(xiàn)在見不到了;而我心中理想的后繼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前賢”已遠,“后賢”未來,自己真是生不逢時啊!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意思是:登臺遠眺,懷想那茫茫宇宙無邊的悠遠綿長,而一個人在如此短暫的生命中卻不能有所作為,又沒有人能夠理解,不禁讓人悲從中來,悵然淚下。這里用了一個“念”字,突出了作者的欲想和渴求,強化慨嘆宇宙浩渺無垠的思想用意;“獨”字則渲染了詩人心中不可名狀的落寞和孤獨。
《登幽州臺歌》是一首極具感染力的詩作,詩風的形成與作者的人生境遇有莫大關(guān)系。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卻因仕途不順、懷才不遇而十分痛苦,在這種情緒下,他登上古代招賢臺,吟詩發(fā)泄痛苦和無奈。詩的每一個字都飽蘸了作者傷心的悲淚,因此全詩被注入了詩人強烈的感情色彩,由此生發(fā)了濃烈的感染力。
此外,本詩思想境界較高。詩人不是在單純抒發(fā)懷才求遇的感慨,而是通過這種感懷進一步表達治國安邦的抱負,其中包含了作者憂天下的高尚情懷。再者,詩人以懷念燕昭王等賢德君主的形式發(fā)表對歷史的感慨,其實暗指當下知識分子深受壓抑的境遇。以上兩點令全詩具有了深刻的社會意義和人生意義。這也是本詩引起累代無數(shù)人共鳴,極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本詩在藝術(shù)上開了一代詩風。作者擷來浩瀚的宇宙天地、滄桑的古今人事,展現(xiàn)了一幅境界雄渾、空曠幽眇的藝術(shù)畫面,推托出高亢悲壯,氣蓋天地的思想外延,形成了一種沉雄剛健,厚重蒼古的詩風。它在初唐詩壇上猶如一道勁飆,驅(qū)除了齊梁詩風的浮艷纖弱,開啟了唐代詩歌的新氣象。
【大師導讀】
其辭簡直,有漢魏風。
——楊慎《升庵詩話》
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黃周星《唐詩快》
詩則五言如《感遇》、《登幽州臺歌》,寄興無端,詞氣鏗訇,追建安之風骨,變齊梁之綺靡。
——錢基博
“歌”也是詩體的一種,有短歌和長歌之別。這是屬于短歌的一種。五七言句可以隨便使用。篇中用兩“不見”,引起下文一“獨”字,想到古今人物的不同,天地依然渺遠,就不得不愴然涕下了。
——喻守真
“獨”字承上啟下,“念”字統(tǒng)攝全篇。反復吟詠,一位獨立蒼茫,思索人生課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便躍然紙上,而浩浩無涯的時空背景,也隨之展現(xiàn)。詩人所“念”的人生課題,帶有普遍性與永恒性,兼之全詩直吐胸臆,氣勢磅礴,意境闊大,格調(diào)雄深,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魅力。
——霍松林
同樣是寫悲凄、悲慘,而陳子昂說的是悲愴。“凄”字顯得纖細,而“愴”字聲音宏高,給人一種廣闊蒼涼的感覺 。
——葉嘉瑩
陳子昂是在講蒼涼,講歷史上的蒼涼時刻。……可是彼時彼地,他講的不是人,而是自己視覺上的遼闊。只有在遼闊當中,才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跟平常不同。
——蔣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