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蘇味道(648—705),初唐時期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縣)人,與李嶠并稱《蘇李》。《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正月十五日夜
火樹①銀花②合,星橋③鐵鎖開。
暗塵④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秾李⑤,行歌盡落梅⑥。
金吾⑦不禁夜,玉漏⑧莫相催。
【注釋】
①火樹:指形狀像樹的燈架,點燃后形似火樹。
②銀花:指燈如明艷的花朵。
③星橋:鵲橋,借指京師之橋。
④暗塵:馬馳過揚起的灰塵。
⑤秾李:以桃李的秾艷,比喻女子美麗的容顏與服飾。語出《詩經·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花如桃李。”
⑥落梅:漢樂府曲調名《梅花落》。
⑦金吾:儀仗棒,此處指掌管京城治安禁衛軍。
⑧玉漏:精致華美計時漏壺。
【賞析】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元宵節。這首詩作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蘇味道在京任中書侍郎時。詩中描寫了盛世長安城中元宵之夜的熱鬧景象。
在這個一元復始的春日夜晚,明月高懸,花燈大放,街市上人山人海人,熱鬧非凡。元宵節前后三天,京城不再戒嚴,普天同慶、官民同樂。“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二句即是對元宵當夜燈火通明的景象的總述。樹形的燈架點燃后像一株株火樹,放射出耀眼的光輝,就像明亮的花朵一般。璀璨的燈光照耀下,護城河就像天空中的銀河一樣。因為游人太多,所以橋上的鐵鎖也打開了。開篇兩句集中筆力描寫燈光,統領全篇,為下文做鋪墊。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緊承“鐵鎖開”由寫景自然地過渡到游人之多。人潮涌動的街市上,連馬飛馳過去揚起的塵土也看不清;朗月高懸,處處可見清朗的月光,仿佛是月亮的清輝追逐著街上的游人。
接下來詩人將描寫的鏡頭對準了游人的具體活動。出行的歌女們打扮得花枝招展,格外嬌美,她們邊走邊唱著歌曲,一路上笑語歡歌。元宵佳節夜,無論乘著馬車的豪門貴族還是行走于路上的普通市民都沉浸在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中。
歡樂的時光總是特別短暫,最后詩人從普遍的心理出發,感嘆良宵苦短,時間多得太快,并希望計時的漏壺不要催促歡樂的人們。
這首詩圍繞元宵夜京城長安的繁盛景象,由景到人,分別寫出燈火、游人以及游人觀燈賞景的心態。詩人抓住上元夜京城燈火的特點,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燈火通明、火樹銀花猶如白晝的鮮明特征;寫游人則突出歡歌笑語的場面,渲染了濃郁的節日氣氛;最后采用新巧獨特的視角,以簡御繁,描寫游人的心態,含蓄蘊藉。全詩色彩濃麗,視角多變,音韻流暢,是蘇味道的代表作。
【大師導讀】
“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繪,來結束全篇,言盡而意不盡,讀之使人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這詩于鏤金錯采之中,顯得韻致流溢,也在于此。
——馬茂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