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27—約684),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善詩,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駱賓王曾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后相繼擔任武功主簿、明堂主簿、侍御史等職。因其也曾擔任臨海縣丞,后人稱之為“駱臨海”。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起草了《討武氏檄》。《全唐詩》錄其詩三卷。
·于易水①送人
此地別燕丹②,壯士③發沖冠。
昔時人④已沒⑤,今日水猶寒。
【注釋】
①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
②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壯士:指荊軻,戰國時著名的刺客。
④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說法為當時在場的人。
⑤沒:死,即“歿”字。
【賞析】
本詩大概作于唐高宗調露元年(公元679年)秋駱賓王出獄并奔赴北方邊塞從軍之后,又在次年他出任臨海縣丞之前。在此期間,駱賓王在易水送別友人,由送別之地想到古人荊軻,遂借古慨今、抒懷詠志,頌昔日之英雄,更是發今人之憂思,表達了詩人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憤慨。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兩句詠史,寫的是荊軻刺秦王的舊事。
戰國末年,荊軻為了報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決心以身犯險去刺殺秦王。臨行前,太子丹、高漸離等人到易水河畔為荊軻送行。《戰國策》記載:“……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句中的“此地”即是易水,照應詩題。詩人沒有寫自己與友人作別的場景,而寫荊軻辭別送行眾人后,踏上了刺殺秦王的征途。“沖冠”二字在此表現了荊軻大義凜然的英雄豪氣。這兩句營造出了悲壯蕭瑟的氣氛。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寓情于寫實,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抑郁之情。從第二句到三句轉得極為突兀,詩人沒有寫荊軻刺秦失敗而慘死的悲慘遭遇,而是直接跳轉到了現實中:古代的英雄豪杰早已不在,眼前只有冰涼刺骨的易水依舊靜靜地流淌著。“寒”字,既寫易水冰涼的特點,又言世道艱險,并道出詩人有志難申的愁悶心境,可謂一石三鳥。“水猶寒”三字也令詩歌讀來一氣揮灑。
詩人巧妙地把敘事、描寫和抒情融為一體,用典自然,不著痕跡。后兩句中尤把敘事、用典嵌入工整的對仗句里,更顯構思巧妙、詩藝精工。
【大師導讀】
(后兩句)一見人雖沒,而英風壯采,凜烈如生,一見易水寒聲,至今日猶聞嗚咽。懷古蒼涼,勁氣直達,高格也。
——俞陛云
·在獄詠蟬
西陸①蟬聲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鬢③影,來對白頭吟④。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注釋】
①西陸:指秋天。
②南冠:楚冠,這里是囚徒的意思。
③玄鬢:蟬的黑色翅膀。
④白頭吟:樂府曲名,《樂府詩集》解題說是鮑照、張正見、虞世南所作。
【賞析】
大凡詠物詩,或見物興感,或借物自況,或借物寓意,皆不會拘泥于原物的跡象,吟詠中都寄托著題外之味,這便是《詩經》“賦比興”三法中的“比”。唐詩之中,多有借自然造化之物,用比興手法,抒發喜樂哀怨的詩作,如駱賓王的《獄中詠蟬》就是一首典型的借秋蟬寄托憤慨之佳作。詩人技法高超,譬喻精妙,達到了人蟬合一的境界。
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駱賓王任侍御史一職。他多次上疏諷諫武后,不久即遭彈劾,并被人陷害,以莫須有的貪贓罪名下獄。駱賓王在獄中聽到蟬鳴,有感而作此詩。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起句逗起客思,開篇即言獄中聞蟬,這是題之本位。秋蟬馬上就到生命盡頭,正在唱著最后的挽歌,詩人則從廟堂之上墜入了囹圄之中。本聯上句寫蟬,下句言己,句法上對偶工整,寫法上感物起興。通過這種手法,詩人將原本沒有關系的兩物聯系起來,表達了人世無常、滄桑變幻之感。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兩句仿佛是詩人正在對蟬傾訴衷腸:命運已經十分悲慘,讓人不堪忍受,我卻又在獄中看到你,并且還要忍受你凄慘的鳴叫聲。表面看來這是在寫蟬之可憐,實際上是詩人自況。“玄鬢影”、“白頭吟”都有年老之意,表達了詩人老來無成的遺憾。這兩句由蟬說到己身,層次井然。
“白頭吟”三字含有典故。相傳西漢的卓文君曾以此為題,作了一篇針對負心人司馬相如的訣辭,也有自傷之意;到南朝時候,鮑照等詩人也曾用此題,表達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哀怨之情。駱賓王用此典故的初衷與前人相仿,同樣流露出自己的忠心被統治者辜負后的怨尤。
五、六句中,蟬與詩人的形象進一步融合,難分彼此。“露重”和“風多”是以蟬生活環境的惡劣比喻詩人所處的朝廷局面的混亂;“飛難進”和“響易沉”既寫出蟬在這種環境中身不由己的形象,也表明詩人仕途受阻、心跡難明的遭遇。
全詩以“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反詰收尾,情感強烈。這兩句借蟬喻己的用意。前句先言明自己志本高潔卻鋃鐺入獄,說盡世事的荒唐;后句表達希望有人替自己辯白洗冤,有憤懣難平之勢。“無人”與“誰為”是互文手法,表明無人相信自己的清白,也沒有人會幫自己昭雪。詩人之所以發出這聲哀嘆,既因為自己的不幸,更出于對統治者不辨忠奸、任奸佞橫行的憤怒。
全詩詠蟬自喻,將物我統一起來,且語多雙關,用典自然。清代學者方東樹說“詠物詩不待分明說盡,只仿佛形容,自然已到。”這首詩就是這樣一篇佳作。
【大師導讀】
中聯云“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尤肖才人失路之悲,讀之涕洟欲下。——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以蟬自喻,語意沉至。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
托物寄興,感慨無端,若即若離的筆意,真正勾畫出“咽露哀蟬”的魂魄。這種境界,在王、楊兩家集中是見不到的。
——馬茂元
這是聞蟬聲而感身世。蟬的頭是黑的,是喻體,玄鬢影是喻依,意旨是少年時不堪回首。“露重”一聯是蟬,是喻依,喻體是自己,身微言輕是意旨。詩有長序,序尾道:“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余聲之寂寞。”正指出這層旨意。“高潔”是蟬,也是人,是自己;這個詞是雙高的,多義的。
——朱自清
此詩一氣揮灑,懷古蒼涼,勁氣直達,高格也。起句言獄中聞蟬,題之本位也。三四句由蟬說到己身,層次井然。而玄鬢白頭,于句法流轉中,兼工琢句。五句言蟬因露重而沾翅難飛,猶己之以讒深而含冤莫白;六句言蟬因風多而響易沉,猶己之以毀積而辭不達。末二句慨然說明借蟬喻己之意。此詩取譬最為明切。——俞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