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王維(1)
- 唐詩三百首大師導讀
- 華夏國學書院
- 4985字
- 2016-02-26 15:03:44
【作者簡介】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開元九年(721)中進士,任太樂丞,后官至尚書右丞,故后世亦稱“王右丞”。王維中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潛心修佛,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亦號“詩佛”。王維精通音律、佛學,工于詩畫,其早期寫過一些邊塞詩歌,后多作山水田園詩,與孟浩然并稱“王孟”。北宋文學家蘇軾曾評其:“為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今存詩400余首。
·隴西行①
十里一走馬, 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 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 烽火斷無煙。
【注釋】
①《隴西行》:樂府舊題。又稱《步出夏門行》,屬《相和歌·瑟調曲》。
【賞析】
這首詩從側面描寫了一場緊張的邊塞戰事。詩人開篇便以夸張的手法、精練的語言渲染了緊張的氣氛:一匹快馬像閃電一樣在原野上飛馳,策馬揚鞭之中,“十里”、“五里”的路程疾馳而過。這兩句給讀者設下了懸念,馬上是誰?為什么行動如此迅速?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中間兩句解答了這個疑問,點明了詩中人物的身份和迅馳的理由。都護,是唐代官職。原來匈奴圍酒泉,軍情緊急。他快馬加鞭將軍書送到軍營,將領從中得知軍情嚴峻。“圍”字極狀千鈞一發之勢,寫出了形勢的急迫。與首聯的緊張氣氛相照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講主將并沒有收到烽火信號,心中不免一驚。因為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先看到烽火信號,才收到軍書。但是由于風雪天的干擾,茫茫天地中縱然有烽煙也看不見。最后一句進一步解釋了首句騎者風馳電掣、走馬揚鞭的原因——因漫天的風雪中斷了烽火的聯系,這種情況下,傳達軍書自然刻不容緩。
詩人行筆自將緊張、急迫的氣氛推至極致但卻戛然而止,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這首詩的最大特點,即詩人寫邊塞戰爭,但既沒有正面描寫戰爭的殘酷、激烈,也沒有在騎者突圍傳書上著墨,而是選取了飛馬迅馳、軍書到營中這一細節,側面渲染邊關軍情的緊急,將豐富的信息和內涵融匯于短小精悍的篇幅當中,構思精當,氣脈一貫,無論在題材還是藝術手法上均不落窠臼。
【大師導讀】
信不減太白。
——張戒《歲寒堂詩話》。
·送別
下馬飲君酒①,問君何所之②?
君言不得意,歸臥③南山陲④。
但⑤去⑥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注釋】
①飲君酒:即勸君喝酒。飲:使動用法,意為使某人飲。
②何所之:之何所的倒裝,去到哪里。之,去、到。
③歸臥:歸隱,隱居。
④南山陲:終南山邊。南山:終南山。陲,邊,邊陲。
⑤但:只。
⑥去:離開。
【賞析】
《送別》是一首送別詩。詩歌開篇“下馬飲君酒”,直寫與友人的飲酒餞行。用質樸無華的敘述方式,點出“送別”一題。第二句“問君何所之”是詩人對朋友的關切詢問:“你要到哪里去?”將要分別的朋友,總是有太多想說的話,卻不知從何說起,關切愛護、深情厚誼都凝練到一句“問君何所之”里。惜別之意盡在字里行間。詩人運用了設問的句式,引起讀者的注意,順利地引出下文:“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將話題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寫歸隱上來。
朋友答復了詩人的問話,表示自己仕途不順,做官遭受排擠打擊而不得意,于是只好決定歸隱終南山下。“不得意”三字是本詩題旨關鍵。它們不僅交代了友人選擇隱居的原因,也暗含朋友官場失意后不滿的情緒。在朋友的這份不平的情緒中,也夾雜了詩人的牢騷和不滿。他借著朋友的際遇宣泄對現實的不滿。
“歸臥南山陲”是朋友告訴詩人自己將要隱居在終南山。“南山”引自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以陶淵明的淡泊恬靜與朋友的品性作比,也借此抒發自己向往隱居、超然物外的情懷。
詩人在得知好友“不得意”的心情后,以“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來勸慰,意思便是:你盡管去吧,我也就不再苦苦追問了。其實你何必心心念念想著官場的失意呢?塵世的功名利祿、官場的榮辱沉浮總是有盡頭的,而山谷中的白云沒有窮盡的時候。它時時刻刻伴隨著你,你并不會孤獨。
最后兩句中包含著詩人復雜的感情,其中有對好友的同情和安慰,有對隱居生活的羨慕,有對人世浮華的否定,有對現實的不滿,也有無可奈何。與朋友同在官場的王維對于政治本懷有期待,但他最終也以失望收尾。與上文的“不得意”聯系起來看,這兩句中更重要的是與朋友的共勉。
從寫作方法上來講,前四句顯得平淡,敘述得無色無味。而到了最后兩句,詩的意味頓出,漸入佳境。其實,正是在前面貌似平淡的四句的鋪墊下才令后兩句清音有余。與此同時,詩人以悠悠白云作為詩歌結尾,意味深厚。自陶淵明的“云無心以出岫”句后,“白云”大多象征優游自得、遠離塵世的隱居生活。詩人以白云作結,含蓄地表達了他的清高志趣,提升了全詩的境界,豐富的想象空間引人入勝。
總之,這首詩歌借朋友的失意歸隱,來傳詩人的復雜情感,韻味深厚悠長。語句愈淡,情致愈濃,在結尾處韻味驟增,使人感慨無限。
【大師導讀】
這是用的問答法,首句敘事,次句問,三四句答,五六句寫感慨,又有寄托,為全詩著眼之處。
——喻守真
·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注釋】
①唯:只是。
②窮:失意、歸隱。
③通:得意、出仕。
【賞析】
從詩題“酬”字上看,本詩應當是張少府先有詩贈與王維,王維再寫此詩為酬。少府,是縣尉的別稱。古時稱縣令為明府,縣尉是輔佐縣令工作,地位在縣令之下,故稱少府。全詩主要講述了詩人“好靜”的志趣,意在言志。
詩人在首聯兩句中就感慨自己一入晚年,就只喜歡清靜,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心。詩句表面看似消極,但事實上卻另有深意。原來王維早年也曾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后來因奸相李林甫手當道,忠貞之士逐漸受到排斥、打壓,詩人的理想隨之灰飛煙滅。因此,詩人只是晚年才“好靜”。在接下來的頷聯中,詩人也進一步點出“晚年唯好靜”這一轉變的原因。
在嚴酷冷峻的現實面前,詩人既不愿與人同流合污,又對現實境況無可奈何。“自顧無長策”,是自謙之詞。他不是無才,而是懷才不遇,只得返歸舊林隱居。句中的“空”字,有“徒然”之意。它揭示了詩人恬淡好靜的內心深處,仍有一絲無奈和不滿。
頸聯“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描寫了安靜閑適的山中生活。詩人在松林下憑風而立,對著明月和遠山撥弄素琴。這種生活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照,同時也表達詩人避世歸隱的生活態度,以及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與否定。松林、清風、明月、素琴,都是隱逸生活象征,同時也象征著超然塵世、高潔孤傲的性情。詩人將情思寄托于這些景物中,寥寥數字,勾勒出一幅極富神韻的畫面,詩歌的意境也被擴大、深化。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的意思是:你要問仕與隱、得與失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去到河浦深處了。對于“窮通理”的問題,詩人最終沒有作出正面的回答,但卻用含蓄的筆法,隱藏了若干的潛臺詞。“漁歌入浦深”的言外之意是:不如你也不要做那個小官,與我一同歸隱到山林河浦去吧。
結尾處問而不答恰為此詩的妙處所在,同時一問一答的形式也呼應了題目中的“酬”字。這首詩道出了詩人“晚年惟好靜”的原因,可為研究王維生平和思想變化佐證。
【大師導讀】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含一篇之脈,此方是起法。三、四虛承,五、六實地,用筆淺深俱到,章法之妙也。
——張謙宜《絸齋詩談》
這是自述志趣的詩,著意在“好靜”二字。結句是即景悟情,故作玄解,以不答作答。是問答中別開生面的話。
——喻守真
·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①。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②,還歸細柳營③。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注釋】
①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之北,乃秦都咸陽故城。
②新豐市:故址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北,是古代盛產美酒的地方。
③細柳營:漢代名將周亞夫屯軍之地,在今陜西省長安縣。《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借指將軍軍營。
【賞析】
《觀獵》屬王維早期詩作,本詩描寫了將軍由出獵到歸獵的狩獵過程,氣勢遒勁,一氣直貫,流轉自如,當屬盛唐佳作。
詩歌從打獵的高潮寫起,在一連串縱馬涉獵的動作之后,尾聯的寫景似在回味方才騎馬狩獵激動人心的場面,意境歸于平靜,仿若氣定神閑。
全詩首聯“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烈風呼嘯在曠野上,角弓瑟瑟鳴叫振動,讓讀者不禁想起策馬馳騁的場面。“勁”字狀風勢之猛;“鳴”字襯托角弓之強。前句猶如高山落石,突兀驚絕,待氣勢蓄滿后,順著耳畔的咧咧風聲,讀者翹首以盼的英武形象才正式登場——這樣的場面原來是將軍在渭城狩獵。首聯的描寫成功地為狩獵創造了典型的氣氛,也為后面塑造將軍傲風馳騁、堅忍不拔的形象做了鋪墊。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主要描寫射獵時的情景。“草枯”、“雪盡”意在點明其時令正值冬末春初,極具畫意。因“草枯”“鷹眼”更加銳利,撲取獵物更加迅疾;積雪銷盡后馬兒馳騁更加無阻。這兩句一方面描寫狩獵時候的景物,一方面通過正面寫戰馬飛奔、獵鷹狩獵時的動作體態來描繪將軍縱馬逐獵時矯捷的身姿、專注的神態和昂揚的斗志。這兩句寫將軍出獵的過程,雖然并未直接寫出是否獲獵,但在字里行間已經表達了射獵的樂趣、出獵的結果。
頸聯緊承“馬蹄輕”,寫出歸獵的歡快。“新豐市”和“細柳營”兩地相去甚遠,詩中以“忽過”“還歸”襯托將軍獲獵后返營疾速。簡單兩句既刻畫了將軍高超的騎術、出神入化射獵技藝,同時也反映了他的充沛的精力、高昂的斗志,以及喜悅輕松的心情。
尾聯寫踏入軍營之時,將軍回望天際的景色,與篇首相對照。出獵時候狂風乍起,歸來時分已是日暮黃昏、云淡風輕。開篇的景物渲染了狩獵之初緊張激烈的氣氛,結尾處的景色也與歸獵時的氣定神閑相符。結句一方面襯托出將軍躊躇滿志、興猶未盡的情致,一方面也蘊含一種值得回味的余韻。
全詩起筆突兀,收筆意遠,首尾相映,氣脈一貫。頷聯一語多關,寫景亦是寫人,同時又窮自然之理。用地名、化典故如若己出,渾然天成。錘字煉句,盡顯字法之妙。視覺聽覺兼顧,形態和動感并具,同時融合詩畫音樂的綜合魅力,其藝術手法堪稱絕妙。
【大師導讀】
后四句奇筆寫生,毫端有風雨聲。
——王夫之《唐詩評選》
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絕頂。盛唐詩中亦不多見。
——沈德潛《唐詩別裁》
此詩全是形容一“快”字,耳后風生,鼻端火出,鷹飛兔走,蹄響弓鳴,真有瞬息千里之勢。
——顧安《唐律消夏錄》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一句空摹聲勢,一句實出正面,所謂起也。“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二句乃獵之排場鬧熱處,所謂承也。“已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二句乃獵畢收科,所謂轉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二句是勒回追想,所謂合也。
——張謙宜《絸齋詩談》
(作詩)起處須有崚嶒之勢,收處須有完固之力。則中二聯愈形警策。如摩詰“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倒戟而入,筆勢軒昂。“草枯”一聯,正寫“獵”字,愈有精神。“忽過”二句,寫獵后光景,題分已足。收處作回顧之筆,兜裹全篇,恰與起筆倒入者相照應,最為整密可法。
——施補華《峴傭說詩》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上句言草枯則狐兔難藏,故鷹眼俯瞰,霍如掣電。用一“疾”字,有拿云下攫之勢。下句言雪消縱轡,所向無前。……此詩首句“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用反裝法,便突兀有勢。結句“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句法亦如獵者之反射,尚有余勁也。
——俞陛云
《觀獵》是完美無疵的好詩。這首詩八句結構很緊,前四句寫出獵,后西句寫獵歸。
——施蟄存
從打獵的高潮寫起,展開一連串生動的畫面,集中地表現了獵騎的急速。末二句以平緩反襯,益見適才縱橫馳騁之狀。
——袁行霈
·漢江臨泛①
楚塞②三湘③接,荊門④九派⑤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注釋】
①一作《漢江臨眺》。漢江:漢水。
②楚塞:古代楚國的地界。
③三湘:一種說法是湘水合漓水為漓湘,合蒸水為蒸湘,合瀟水為瀟湘,合稱三湘;另一種說法則是湖南的湘潭、湘陰、湘鄉。在古典詩文當中,三湘一般泛指今天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帶。
④荊門: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
⑤九派:指長江的九條支流,相傳大禹治水,開鑿江流,使九派彼此相通。
【賞析】
《漢江臨泛》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描繪了一幅清新淡雅、格調悠遠的山水畫卷,稱得上是詩人王維融畫法入詩的代表作。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泛舟江上,極目遠望,只見莽莽古楚之地與湖南方向奔涌而來的“三湘”之水相連接。洶涌的漢江流入荊江,長江九派匯聚合流。起句大處著筆、氣勢非凡,將相隔千里之畫面,納入一覽,勾勒出漢江波瀾壯闊的景象,為整首詩奠定雄壯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