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李頎
- 唐詩三百首大師導讀
- 華夏國學書院
- 2449字
- 2016-02-26 15:03:44
【作者簡介】
李頎(690-751),唐代詩人,東川(今四川三臺)人。性格曠放超脫,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詩人過從來往,詩名頗高。李頎的詩常常以邊塞風物入題,慷慨豪放、悲涼遒勁。其七言歌行尤具特色,七言律詩尤為后人推崇。有《李欣詩集》傳世。
·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①,黃昏飲馬傍交河①②。
行人刁斗③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④入漢家。
【注釋】
①烽火 是古代戰(zhàn)爭時候用的一種警報。
②交河 指的是今天新疆吐魯番的西面,此處泛指邊疆上的河流。
③刁斗 是古代軍用的一種銅制炊具,其容量為一斗。白天用它來煮飯,晚上敲擊代替更柝。
④蒲桃:即葡萄。
【賞析】
公元八世紀初正值“開元盛世”,唐代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達到鼎盛時期,同時這也是一個邊境戰(zhàn)爭頻發(fā)的時期。許多詩人取材邊塞風物,其風格悲壯蒼涼。這首詩是邊塞詩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篇,詩人借漢諷唐,批判了統(tǒng)治者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詩開篇兩句寫從軍者在邊塞辛苦的軍旅生活。白天他們爬到山上去觀望四方的烽火;黃昏時候又到交河邊飲馬。
三四句,“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中,“行人”指出征的將士,他們和遠嫁公主一樣從中原來到塞外,因而琵琶聲聲能夠引起他們的共鳴。“公主琵琶”指漢朝公主遠嫁烏孫國時所彈的琵琶曲調(diào),詩人借此表達征人的思鄉(xiāng)哀怨。這兩句寫漆黑夜幕之下,風沙彌漫,空曠的荒漠中只聽得見軍營中巡夜的打更聲和幽怨的琵琶聲,一派凄涼。
五六句“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中,詩人用“萬里”形容邊境原野的遼闊。軍營駐扎之地,放眼望去一篇荒野,沒有一座城郭,可見荒涼至極。下句中,詩人描寫了紛紛雨雪中,大漠冰天雪地之境,可以想象這里的寒冷。
前四句詩人描繪了一天之內(nèi)不同時段遠征軍的凄苦生活,突出從軍生活的艱辛。五六句詩人極力渲染了邊陲的自然環(huán)境。其后,詩人有用胡地景物來烘托出從軍者內(nèi)心的凄涼孤苦:“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在這荒涼的大漠,土生土長的胡雁胡兒都忍不住哀啼落淚,遠征而來的軍人更是夜夜日日無論觀烽、飲馬、夜宿都思念著自己的故鄉(xiāng)。兩個“胡”字重復,加之前句“紛紛”,這兩句的“夜夜”、“雙雙”都用疊字疊韻,強化了烘托的力量,也為音節(jié)增色。
條件如此惡劣,但軍士仍堅守在此,是因為“聞道玉門猶被遮”。“玉門”,指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而得名。玉門關是通往西域各地必經(jīng)的門戶之地。“玉門被遮”涉及一典故。據(jù)《史記》載,太初元年,漢武帝派兵出塞攻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兵不利戰(zhàn)不勝,請罷兵。武帝知道了非常生氣,派人遮斷了玉門關,下令入者斬。詩人在這里引用漢朝的典故,意在諷諫當朝統(tǒng)治者一意孤行,窮兵黷武。
玉門關入路已斷,有家難回,何況據(jù)圣意逃回中原也只有一死,那么只有跟著“輕車將軍”去與敵軍拼命這條路可以走了。“應將性命逐輕車”正寫出了遠征軍被逼上陣的無奈,側(cè)面反映了統(tǒng)治者的殘忍無情。
戰(zhàn)士們被逼上陣殺敵的結(jié)果是“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年年”意在突出戰(zhàn)爭之頻繁、時間之長。即便如此,人們依然可見“蒲桃入漢家”。在此,詩人用“空見”置于“蒲桃入漢家”之前,說明他對戰(zhàn)爭意義進行了思考:唐王窮兵黷武,最終只不過是皇親國戚等富庶人家吃到了葡萄而已。這里,詩人同樣用了漢武帝時的典故。漢武帝為了求天馬以開通西域,亂啟戰(zhàn)端。結(jié)果葡萄的種子也隨天馬進入中國境內(nèi)。詩人用這個典故,譏諷統(tǒng)治者好大喜功,草菅人命,最終換到的只有蒲桃而已。
全詩記敘從軍之苦,寫邊塞凄涼,環(huán)境惡劣,戰(zhàn)事不利,這樣的情況下本應該班師回朝,但皇上不準。士兵們只有拼死作戰(zhàn),萬千尸骨埋于荒野,結(jié)果卻只換得葡萄種子歸國。李頎認為這樣的代價得不償失,這些悲劇都是君王好大喜功造成的。這首詩結(jié)構完整,句句蓄意,充滿非戰(zhàn)的思想;最后一句畫龍點睛,顯出詩人的諷刺筆力。
【大師導讀】
音調(diào)鏗鏘,風情儋冶,皆真骨獨存,以質(zhì)勝文,的以高步盛唐,為千秋絕藝。——邢昉《唐風定》
·送魏萬之京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賞析】
魏萬是詩人李頎的好友,他早年曾求仙學道,隱居王屋山,也曾慕訪李白,在廣陵與李白相遇,臨別時李白也曾贈詩《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給他。時當魏萬往長安,李頎送送別而作此詩。
首聯(lián)“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中,前句“離歌”二字點明出魏萬將離開。后句是詩人回憶到昨夜蕭瑟的秋景。“渡”字將秋霜擬人化,形象地寫出秋霜初降的情形,透露出隱隱的愁緒。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渲染離別的氛圍。孤雁嘶鳴而過,正是傷心之時,詩人自然悲不自勝。“云山”像過客一樣飄忽而過,亦如即將遠行的游子,前路渺茫。“不堪”、“況是”兩個虛詞使詩情轉(zhuǎn)頓起伏,韻味別致。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中,“關城”、“御苑”指的都是長安。這兩句的意思是秋天來了,草木搖落,一派蕭瑟,變黃的樹葉好像在催促冬季的到來,長安的搗衣聲到了夜晚更多。“催寒近”、“向晚多”兩者相對,飽含了詩人對時不我待、青春漸逝的感慨。
詩人在尾聯(lián)“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中,用長者的語氣,語重心長地勸導魏千萬不要迷戀繁華帝都,沉浸在紙醉金迷之中,貪圖享樂。“行樂處”指的是長安,與上句中的“御苑砧聲”相應,暗示長安雖然是“行樂處”但年華易逝,不要白白地蹉跎歲月,當好好珍惜大好青春時光,成就一番君子事業(yè)。
縱觀全詩,詩人把敘事、寫景、抒情交匯一處,由景生情,合情合理,后半部分的聯(lián)想聲色兼具,既承接前半部的寫景又順應結(jié)尾的抒情,可見煉句之精。
【大師導讀】
此篇起語平平,接句便新,初聯(lián)優(yōu)柔,次聯(lián)奇拔,結(jié)蘊可興,含蓄不露,最為佳作。
——顧璘《批點唐音》
此首詩二句平衍而已,三四句敘客況。句中以“不堪”“況是”四字相呼應。遂見生動。
——俞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