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孟浩然(1)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曾隱居鹿門山,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的詩歌以田園山水詩為主,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后,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和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與當時很多著名詩人交好,尤負盛名。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有《孟浩然集》傳世。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賞析】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隱居中度過,這首《春曉》即是詩人隱居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日黎明的短暫瞬間,捕捉典型而細微的春天氣息,表達了對春天的喜愛和對春光易逝的憐惜。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意為,春日里對黎明的來臨總是后知后覺,不知不覺便到了早晨。詩人從酣夢中醒來,聽到鳥兒明快的啼叫聲。詩人首句破題寫春夢香甜,對明媚春光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本來春景有眾多可取之處,但是詩人卻只選取一個側細節,即“處處聞啼鳥”來展現春天萬物復蘇的景象。“處處”表現出鳥兒起落鳴叫的歡快情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路門上空靈秀美的山林中,眼前眾多的鳥兒正歡叫雀躍著,好像對春光的來臨表達出由衷的欣喜。

詩中前一句寫的是不覺春日黎明的到來,可以想象剛剛起床的詩人也許這時候正睡眼惺忪,那么對他來說視覺上的春光尚無暇顧及,故最先訴之于聽覺,這是人之常情,也正是充滿活力的春天早晨最典型的形象。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寫詩人在可愛的春曉中,不禁回憶起昨夜庭院里可愛的花兒來。想起夜里朦朧中聽到的陣陣風雨聲,詩人感嘆不知道庭院里的花現在到底被吹落了多少。一夜春雨洗滌后,春光或許更加明媚,可是它也搖落了許多春花。到這里,詩人由對春天的喜愛轉為對春光的憐惜,也正是愛得深切才會為春雨過后的花木擔憂。所以詩人寫回憶、寫惜春實際上是更進一步表達對春天的喜愛。

這首詩題材貼近生活,語言明白曉暢,讀起來朗朗上口。小詩僅僅二十個字,卻意味雋永。全詩在結構上也回環波折,其中有眼前與回憶的時間變換,有春雨前后的陰晴交替,也有從愛春到惜春的感情變化,詩情錯落有致,令人回味無窮。

本詩的藝術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雕琢的手法,而在于“自然”二字。詩人取之于自然景物,抒情如行云流水自然而變化有致,語言也渾然天成。所以,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愛。

【大師導讀】

此篇真情實景,人說不到,高興奇語,唯吾孟公。

——顧璘《批點唐音》

詩到自然,無跡可尋。“花落”句含幾許惜春意。

——黃叔燦《唐詩箋注》

朦朧意想,構此幻境。“知多少”,可以不說,又不容不說,誠非妙語,不能有此。

——吳瑞榮《唐詩箋要》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詠出“不覺”之神。

——章燮《唐詩三百首注疏》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賞析】

《過故人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田園詩,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詩歌通過描寫一個普通的農莊中的農家宴請,表達了詩人寧靜淡泊的情懷。

詩的首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寫老朋友邀“我”到家宴飲,共敘家常。沒有虛禮,有“邀”就“至”;不用排場,雞黍”相邀既表現出農家特有風味,也顯示出主人的熱情淳樸,主客之間真摯感情躍然紙上。開篇自然而親昵,既緊扣題目中的“故人”,也為下面做了鋪墊。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寫詩人漫步進入村中,看到的是一派清新景象。綠樹環抱之中,村外的青山靜靜地陪伴小村莊。詩人由遠及近,將村莊在遠處青山的掩映中,被綠樹環繞的景象寫得栩栩如生,優美的自然環境給人帶來身心的愉悅。景物描寫中傳遞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正是由于“故人莊”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打開窗子,面臨菜園和打谷場,農家的景象令人頓覺輕松,心曠神怡。在這樣寬敞明亮的農家小舍中,沒有疲憊只有輕松,沒有塵世的紛擾,只有心靈的簡單與平靜,所以賓主之間的談話也不是富有深意的內容,他們只是端起酒杯隨便談著眼前看到的農事。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寫詩人被簡單清新的農莊生活所吸引,更被故人真摯淳樸的情感深深打動。于是臨行前,與主人再次相約,秋日重陽節再來一同把酒臨風,共賞菊花。結尾處,盡顯主客親密融洽,但似乎余興未盡,尚有依依不舍之情。

詩中描寫的都是農家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景與農莊的自然風光。在表現了農家的生活情趣的同時,詩人也寄托著自己寧靜淡泊的情志。本詩不事工巧極自然,句句不見錘煉痕跡,卻并不孤立薄弱,看似平淡如水,讀罷細品卻覺此詩如一幀田園風光水墨畫,事、景、情相互融合,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實為孟詩中的上乘之作。

【大師導讀】

此詩句句自然,無刻畫之跡。

——方回《瀛奎律髓》

“就”字妙,一詩借此一字生色。

——鐘惺《唐詩歸》

通體清妙。篇法之妙,不見句法。

——沈德潛《唐詩別裁》

實境實情,次第寫來,面面都到,末句“就”字妙,謂不邀自就,則主人情生,自在言外。

——王文濡《唐詩評注讀本》

真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地筑在一聯或一句里,而是將他沖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

——聞一多《唐詩雜論》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賞析】

《留別王維》一詩是孟浩然“年四十,來游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舊唐書·文苑傳》)前,惜別王維之作。在這首詩中,詩人用淺顯的語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達了復雜的情感,感情真摯,意味深長。

首聯“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寫到:在長安寂寞無聊還有什么可待?每天都碌碌無為,無所事事,不如回到故鄉去。“寂寂”二字,既寫出門前車稀馬疏的寥落景象,也反映出詩人心中的空虛和寂寞。“朝朝”與“寂寂”相對,盡寫在長安圖仕的落空后的凄清境況,同時也為后面的“知音世所稀”做了鋪墊。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是說詩人要歸隱山林去尋芳草,但又惜念與朋友的感情不忍分手相違。本聯前句承接首聯,進一步提出詩人返鄉歸隱的考慮,后句情感一轉,寫出詩人對友情的珍惜。矛盾之中更突顯詩人的惜別之情。

“當路誰相假”句中,詩人做出了有力的反詰:在這個復雜的官場中,哪有一個人愿意提攜我呢?詩人想到這里不禁發出“知音世所稀”的慨嘆:在這個世界上我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這兩句點明了上一聯歸隱和珍惜友人的原因。因為無人知遇幫助,所以詩人選擇歸隱;因為知音稀少所以愈發珍惜友人王維。

孟浩然從隱居之處來到長安。習慣了園林隱居生活的詩人在短時間體會到了官場黑暗,人情冷暖。他認為真正了解自己才華和心情的人也只有王維。“稀”字與上一聯的“惜”字相對,說明了知音難遇令詩人倍感與王維之間的感情彌足珍貴。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意思是,或許我只應該守住寂寞,返鄉關閉故園的門扉,重回隱居生活吧。這在里,詩人胸中強烈的感情噴發而出,怨懟“知音世所稀”的同時也對落第失敗感到深深的無奈。“只應”二字,帶有些許的無奈和后悔。他認為自己應該一直堅持隱居,何必心向紅塵俗世間來自討沒趣;“還”字,表明詩人對求仕已心灰意懶,去意已決。

全詩由落第失敗而考慮返鄉,又由返鄉過渡到惜別友人,扣緊“留別”的主題,最后以深沉無奈的感嘆再次提出自己回鄉隱居的決心。

詩中既有落第的灰心失望,也有無人提攜的怨懟牢騷,更有對友人的珍惜和懷才不遇的嗟嘆,情感復雜,但詩人用平淡而簡單的語氣將這種復雜的感情寫的深沉而不繁雜,將決意返鄉歸隱的心情娓娓道來,極盡自然,毫無雕飾之跡,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大師導讀】

結句謂歸老田園,此后寂寥夜誰語,但有閉門,流水高山,牙琴罷鼓矣。襄陽懷才不遇,拂袖而行。若淵明之詩,則委心去留,絕無憤世語也。

——俞陛云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賞析】

這首詩大概作于公元730年,詩人漫游吳越途徑建德之時。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的一段。詩人選取了能夠充分表現漂泊孤寂的景物,通過描繪暮色的江景,抒發了心中的羈旅之思。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中“移舟”,即把船靠岸;“泊”字點出泊船而宿,緊扣題意。“渚”即水中小洲。煙霧彌漫之中,詩人把船停靠到岸邊沙洲旁,停船準備夜宿。殘陽西落的黃昏又給他增添一份新的哀愁。

按照絕句的章法來說,一般第二句是承接第一句來說的,但本詩除了承接上句外,還起到了轉的作用。“日暮”是首句的泊、渚的大背景,也是煙霧產生的原因。“客愁新”三個字從對背景環境的描寫轉到了詩人心情的表達,特別是“愁”字正是詩情轉折之處。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二名寫景。空曠的原野上,遠處的天空好像比眼前的大樹還低;清澈的江水中,月亮的倒影仿佛與人更加親近。詩人用一個對偶句來鋪寫景物,蒼茫無垠的宇宙中只有一個即將在江水上夜宿的孤獨旅人,與天地為伍,和樹影、月影做伴。這樣的設景令全詩愁緒又添。

詩歌后兩句歷來被認為是寫景的佳句。“低”和“曠”,“近”和“清”互相映襯,相互依存的。“樹”因天“曠”而“低”;“月”因水“清”而“近”。這樣視覺的變化和心靈的震蕩只有在第一二句所描繪的景色(暮色江中薄霧籠罩)中才能感受得到。詩人憑借銳敏的洞察力,以白描的筆法將野曠和江清而引起的天與樹、月與人的關系變化,描繪得精準、生動。揭示了客觀景物之間的必然聯系,同時抒發了自己的愁緒。寫作此詩時,孟浩然正經歷仕途失意,體味了世態炎涼。在這蒼茫的江上,異鄉為客的他孤寂難耐。他放眼四顧,只有水中明月倒影陪伴著自己,撫慰著詩人一顆充滿愁緒的心。其中意味可意會不可言傳。

本詩記敘羈旅夜泊之事,借著描寫日暮生煙之景抒發愁緒,最后以天地浩渺月影伴人收束全詩,虛實相間,構成千古難尋的絕妙意境。全詩淡有余味,含而不露,語出自然流出,頗有渾然天成之風韻。

【大師導讀】

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聯不復言情,而旅思自見。

——唐汝詢《唐詩解》

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

“低”字,“近”字,宋人所謂詩眼,卻無造作痕,此唐詩之妙也。

——張謙宜《絸齋詩談》

“野曠”一聯,人但賞其寫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詩外味。

——黃叔燦《唐詩箋注》

詩家有情在景中之說,此詩是也。

——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賞析】

仕途失遇之后,孟浩然離開長安,南下漫游吳越,在去建德途中路過桐廬江,夜宿于此而作。題目中的桐廬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廬縣境內;“廣陵”和詩文中的“維揚”都是揚州的舊稱。詩人在建德并無相識,夜宿時想念遙在揚州的故友心生寂寥,因此全詩蘊含著深深的孤獨感。

首聯“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便奠定了全詩的基調。詩人仕途失意,身是羈旅之客,又于昏暗的山色中聽到哀嚎的猿聲于是愁緒倍增。他于舟頭,見蒼茫的桐江水,不舍晝夜向東奔流而去。句中“急”字給人時不我待,青春已逝之感,同時也給后面寫的詩人希望將淚水遙寄到揚州的想法提供了客觀根據。此聯將詩人心中的感覺都移換為聽覺(“聽猿愁”)和視覺(“急夜流”),使景中含情,意境深邃遼遠。

第二聯是一幅工整的對偶:“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兩岸的夜風吹著樹上的枝葉沙沙作響,月光如水一般映照著江上的一葉孤舟。晚風吹葉,是動態景象;月照江中小舟,是靜態的景象,一動一靜相得益彰,意境更加安謐幽寂。

詩的后半部分是抒情,在景的鋪陳之后,胸中壓抑的感情仿佛噴薄而出,像喃喃的囈語更像是在和老朋友談心。“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意為:建德的風光雖然也很秀美,但卻并不是我的故土。在這里我沒有舊日相識,所以我十分懷念遠在揚州的故交老友。到這里,“猿愁”、“江急”、“風鳴”、“月照”共同構成了一個凄涼孤寂的意境,再加上羈旅到此的詩人,獨自一人夜宿一葉孤舟之上,前方再無舊友,明日不知身將何處,心中難免哀傷。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用隋煬帝《泛龍舟歌》“借問揚州何處在?淮南淮北海西頭”的說法,以“海西頭”代指揚州。此地不是詩人的故鄉,心中有獨客異鄉的惆悵;再加上對揚州老友的懷念。此情此景下,思鄉懷友的情緒異常強烈,不禁使詩人潸然淚下。于是他希望憑著滄江的急流,將自己的兩行孤淚匯入江水之中,遙寄給在大海西邊揚州的舊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县| 峨边| 陕西省| 武鸣县| 河津市| 中牟县| 从化市| 德庆县| 盈江县| 青海省| 平谷区| 邳州市| 启东市| 大洼县| 抚宁县| 凤庆县| 八宿县| 济宁市| 凌源市| 永胜县| 甘南县| 涿州市| 屏边| 汨罗市| 邳州市| 南木林县| 扶余县| 贵南县| 古交市| 英德市| 泰安市| 涪陵区| 杭州市| 永安市| 岚皋县| 沭阳县| 定远县| 区。| 辰溪县| 和田市| 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