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邶風(1)
- 詩經(jīng)三百首大師導讀
- 華夏國學書院
- 4885字
- 2016-02-26 15:05:09
柏舟
泛彼柏舟①,亦泛其流。耿耿不寐②,如有隱憂③。微我無酒④,以遨以游。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⑤。亦有兄弟,不可以據(jù)⑥。薄言往愬⑦,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⑧,不可選也⑨。
憂心悄悄⑩,慍于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注釋】
①泛:浮行,漂流。
②耿耿:魯詩作“炯炯”,指眼睛明亮。
③隱:痛。
④微:非,不是。
⑤茹(rú):容納。
⑥據(jù):依靠。
⑦愬(sù):同“訴”,告訴。
⑧棣棣:豐富的樣子。
⑨選:同“巽”,退讓。
⑩悄悄:憂愁的樣子。
慍(yùn):惱怒,怨恨。
覯(ɡòu):同“遘”,遭逢。閔(mǐn):痛,指患難。
寤:交互。辟(pì):通“擗”,撫心。摽(biào):捶打。
居、諸:語助詞,無實義。
迭:更替。微:無光。
澣(huàn):洗滌。
【賞析】
關(guān)于《柏舟》一詩的主題,有兩種說法,有人認為它是棄婦對不幸命運的控訴詩,還有人認為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懷才不遇、遭人讒害的君子內(nèi)心的痛苦。細讀此詩,詩中“亦有兄弟,不可以據(jù)”的情形和“如匪浣衣”的比喻,更像女子的訴說,因此將《柏舟》看做棄婦詩應該更合適。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開頭以柏舟為喻,形容女子處境的艱難:她就像柏木做的舟,堅固牢實,然而在水上四處漂泊,沒有依傍。“耿耿不寐,如有隱憂”,便是她精神狀態(tài)的寫照。“微我無酒,以敖以游”,就算借酒澆愁,也絲毫不能排解她的痛苦,足見其“隱憂”之深。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想來主人公已經(jīng)承受了太多苦痛,再也無法容忍下去,因此她對丈夫說:“我的心不是鏡子,不可能什么東西都容納得下。”言語中暗含不屈的鋒芒。在夫家受到不公待遇的主人公,想到了向娘家人求助。“亦有兄弟,不可以據(jù)。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怎奈人情淡薄,兄弟們不僅不同情她,還怒氣相加。見棄于夫,又得不到手足的理解,這讓女子本來就痛苦不堪的心靈又添一層傷痛。
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主人公也沒有向丈夫屈服。“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第三章連著兩個比喻,顯示出她不可動搖的決心:“我的心不是石頭,也不是席子,豈能按別人的意志行事!我雖不容于人,但我的尊嚴誰也別想踐踏。”這幾句鏗鏘有力,落地有聲,一個堅持自我、性情倔強的女子形象凜然于前。
前面幾章中,女子傾訴自己離開夫家的悲慘經(jīng)歷,至此才說出見棄于夫的原因:“憂心悄悄,慍于群小。”“群小”即眾妾,原來主人公被丈夫拋棄是由于眾妾的中傷陷害。“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辟有摽。”飽受“群小”欺凌的女子,只能撫心自嘆,暗暗傷神。
“日居月儲,胡迭而微”,女子心境凄然,便覺得日月都暗淡無光了。正是“以我觀物,則萬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心之憂矣,如匪浣衣”,心中的憂傷就像臟衣服一樣,怎么都洗不干凈。她不堪忍受隱憂的折磨,希望能夠奮飛,可是“靜言思之,不能奮飛”。她雖然不肯向現(xiàn)實折腰,但又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于是無比的憤怒只好化作無可奈何的嘆息。
此詩感人之處在于,它使人看到一個遭遇不幸卻仍保持倔強性格的女性形象。有人也許會責怪詩中主人公沒有采取實際行動,不懂得反抗,豈知在彼時的環(huán)境下,不順從便是一種反抗。她作為一個受制于人的弱女子,沒有順從他人的意志,已屬難能可貴。
【大師導讀】
這詩在《三百篇》中確是一首情文悱惻,風度纏綿,怨而不怒的好詩。五章一氣呵成,娓娓而下,將胸中之愁思,身世之畸零,宛轉(zhuǎn)申訴出來。通篇措辭委婉幽抑,取喻比興其巧密工細,在素樸的《詩經(jīng)》中是不易多得之作。
——俞平伯
這詩的作者被“群小”所制,不能奮飛,又不甘退讓,懷著滿腔幽憤,無可告語,因而用這篇委婉的歌辭來申訴。
——余冠英
綠衣
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心之憂矣,曷維其已①!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②。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③。我思古人④,俾無訧兮⑤。
絺兮绤兮⑥,凄其以風⑦。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注釋】
①曷:何。已:止。
②裳:下衣,形狀如今天的裙子。
③女(rǔ):同“汝”。治:縫制。
④古人:故人,指已亡故之人。
⑤俾(bǐ):使。訧(yóu):過失。
⑥絺(chī):細葛布。绤(xì):粗葛布。
⑦凄:涼而有寒意。凄其,同“凄凄”。以:因。
【賞析】
《綠衣》是后世悼亡詩的開山之作,它在文學史上有很大影響,晉朝潘岳著名的《悼亡詩》便對此詩多有借鑒。關(guān)于《綠衣》想要表達的思想,古今有很多種說法。舊說多認為此詩是衛(wèi)莊姜夫人因失寵而作,目的是抒發(fā)她內(nèi)心的幽怨之情。而今人大多持“悼亡詩”的觀點。如高亨在《詩經(jīng)今注》中就說:“這是丈夫悼念亡妻之作。”從詩的內(nèi)容上來看,今人的說法較為妥當。
《綠衣》所哀悼的對象是亡故的妻子,通過睹物思人的方式表達主人公對亡妻的思念之情。在悼亡詩中,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也最容易引起讀者的感情共鳴。
詩中描述了這樣一幅場景:一位男子失去了自己的愛妻,每當他看到亡妻生前為他做的有著黃色襯里的綠色上衣時,他就感到無限哀傷,那一針一線都是愛妻對他的心意。男子睹物思人,一想到從此再也見不到和自己情意纏綿、心意相通的妻子,再也無法得到她溫暖的安慰和呵護,就感到悲痛不已。
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復沓結(jié)構(gòu),用“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和“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反復描寫男子睹物思人,將衣服翻過來翻過去看的動作。從這個動作中,可感受到他內(nèi)心綿綿不絕的憂傷。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第三章仍接續(xù)前兩章的場景。男子正在細心看著衣服上的一針一線,他從每一針每一線中都感受到了妻子對自己的關(guān)心和愛護。這時,他想到妻子生前總是會在一些事情上給他意見和勸告,而這些勸告總是恰到好處,讓他避免出現(xiàn)過失。如今回想起來,他才深深感受到這種勸說背后所包含的深厚情意。
“絺兮绤兮,凄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男子在妻子去世之后就麻木地過著日子。妻子還在世時,他的生活起居都是由妻子照顧,穿衣吃飯都是妻子為他操心,他向來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現(xiàn)在妻子去世了,他卻沒有擺脫對妻子的依賴。即使已經(jīng)天寒地凍了,他還穿著夏天的衣服,直到實在冷得受不了,才想到要找保暖的衣物,而找到的又是妻子親手為自己縫制的衣服,這就更加勾起了他對妻子的思念,因而心情也就愈加哀傷。
《綠衣》是一首充滿了濃濃哀傷之情的悼詩,它表達的是主人公對亡妻的無限思念。詩中沒有捶胸頓足、大聲嚎哭的畫面,它所展現(xiàn)的只是一個手捧“綠衣”,失魂落魄的男子形象,然而這位男子對亡妻的深愛,以及他痛失愛人的悲傷,都含蘊于這一無聲勝有聲的形象之中。
【大師導讀】
似乎無頭無緒,卻又若斷若連,最是令人尋繹。
——清·姚際恒
憂雖欲自止,何時能止也。
——吳闿生
燕燕
燕燕于飛①,差池其羽②。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③。之子于歸,遠于將之④。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⑤。瞻望弗及,實勞我心⑥。
仲氏任只⑦,其心塞淵⑧。終溫且惠⑨,淑慎其身⑩。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注釋】
①燕燕:即燕子。
②差(cī)池:義同“參差”,形容燕子張舒其尾翼。
③頡(jié):上飛。頏(hánɡ):下飛。
④將:送。
⑤南:指衛(wèi)國的南邊,一說野外。
⑥實:是。勞:勞神。
⑦仲:排行第二。任:信任。
⑧塞(sè):誠實。淵:深厚。
⑨終:既,已經(jīng)。惠:和順。
⑩淑:善良。慎:謹慎。
先君:已故的國君。
勖(xù):勉勵。寡人:寡德之人,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賞析】
清代詩人王士禛將《燕燕》一詩推舉為“萬古送別之祖”(《帶經(jīng)堂詩話》)。從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珍重,以及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依依不舍中,仍舊依稀可辨《燕燕》的影子。
詩開首以飛燕起興,它們嘰嘰喳喳,追逐打鬧,此為樂景,然而引出的卻是下文的一片哀情,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處。《朱子語類》對此大贊不已,曰:“譬如畫工一般,直是寫得他精神出。”明代陳舜百在《讀風臆補》中也評價到:“‘燕燕’二語,深婉可誦,后人多許詠燕詩,無有能及者。”此詩共三章,重章復唱,循序漸進,將離情刻畫得感人至深。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燕子不時在天空中盤旋,叫聲時落時起。“之子于歸,遠送于野。”這兩句提及送別的主題,但詩中并未點明送者和被送者的身份,因此就這一問題,后人多有爭論。最有影響的一種觀點是以《毛詩序》為代表的“衛(wèi)莊姜送歸妾說”。但這種攀附史事的說法多為今人不取。宋代王質(zhì)、清代崔述皆駁斥《毛詩序》觀點,持“兄送其妹出嫁”的說法。從詩中的“之子于歸(于歸即出嫁)”一句,以及全詩表達的感情來看,后一種說法更加貼切。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這兩句歷來為人稱道。清人陳震在《讀詩識小錄》中說:“哀在音節(jié),使讀者淚落如豆,竿頭進步,在‘瞻望弗及’一語。”妹妹出嫁,兄長戀戀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然而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最后,他佇立在那里,看著她逐漸遠去,忍不住淚如雨下。
接下來的二、三章,詩以復沓的結(jié)構(gòu),反復渲染男主人公因離別而“黯然銷魂”的心境。為何兄長對妹妹如此牽腸掛肚,傷懷不已?第四章交代了緣由:“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原來妹妹善良、誠實、重情重義,性情溫柔,從不與兄長相爭。她有良好的學識和素質(zhì),為人處世小心謹慎,臨行前還不忘以一句句真誠之言勉勵兄長。
優(yōu)美的文字,真摯的感情,工妙的細節(jié)刻畫,這篇纏綿悱惻的詩歌不知感動了多少代人。柳永的“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似乎已經(jīng)道盡了人世間最黯然神傷的情懷,但兩千多年前的《燕燕》,卻更加深婉、真切、傳神。
整首詩靜中有動,生動鮮活,在布局謀篇上也十分講究:詩共四章,前三章一直未交代被送對象,只用極大筆墨去點染惜別氣氛,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最后在末章陡然點出被送對象,給人恍然大悟之感。詩人摒棄不必要的交代和細節(jié),專注于刻寫離情別緒,且字字句句情真意切,這正是《燕燕》一詩流傳千古、影響千古的原因。
【大師導讀】
“瞻望弗及,佇立以泣”。按宋許顗《彥周詩話》論此二句云:“真可以泣鬼神矣,張子野長短句云:‘眼力不如人,遠上溪橋去’;東坡與子由詩云:‘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見鳥帽出復沒’:皆遠紹其意。”
——錢鐘書
言短意長,境界具于詞語之外,愈反復看去,愈覺其含義無窮。
——傅斯年
日月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①,逝不古處②。胡能有定,寧不我顧③。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④。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⑤。胡能有定?俾也可忘⑥。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⑦。胡能有定?報我不述⑧。
【注釋】
①乃:可是。之人:這個人。
②逝:發(fā)語詞。古處:一說舊處,和原來一樣相處。
③寧:竟然,難道。我顧:顧我。顧,念。
④冒:覆蓋,照耀。
⑤德音:好的名譽。
⑥俾(bǐ):使。
⑦畜我不卒:即愛我不長。畜:同“慉”,喜愛。不卒:不到最后。
⑧不述:不循義理。
【賞析】
棄婦的幽怨是《詩經(jīng)》里說不完的話題,《柏舟》里的女子以柏舟為喻,訴說自己的不幸;《日月》里的棄婦則將怨憤訴諸日月。
日月一照白晝,一映黑夜,是人間最光明的事物。先民們一直將日月視為威嚴的圣物,贊美日月之光明偉大。只要頭上有太陽和月亮的光輝,人們就能安心地勞作生息。而一旦看到日月的異常變化,先民們便惶恐不安,以為自己做了違背天理的事,引起了日月的憤怒,所以日食和月食總讓他們恐懼萬分。同樣,當他們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時,也傾向于向日月傾吐心聲。詩中的棄婦就選擇了呼日喊月這種申訴不幸的方式。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詩一開頭托出了一個光芒萬丈、廣闊遼遠的意境:太陽和月亮光輝熠熠,高懸蒼穹,照耀著廣袤的土地,一切看起來都那么光明、美好。可是就在這個光明的世界里,生活著一個痛苦萬分的婦人,她被丈夫拋棄,每天獨守空房,凄苦無告。“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日月如此光明,怎么看不到這樣一個負心漢的存在?他棄妻而去,已經(jīng)很久沒有回來,為什么現(xiàn)在的他心性不定,不再顧念妻子?一連三次發(fā)問,可見女主人公情緒之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