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召南(3)
- 詩經三百首大師導讀
- 華夏國學書院
- 3429字
- 2016-02-26 15:05:09
《周禮》規定,男子年滿二十可娶,女子年滿十五可嫁。古人認為婚嫁年齡從速不從遲,因為在農業社會,人口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提早婚嫁可為農業增加人口。《周禮》還規定,“仲春之月,奔者不禁”,《毛詩正義》解釋說:“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禮雖未備,年期既滿,則不待禮會而行之,所以藩育民人也。”意即若男子超過三十歲未娶,女子超過二十歲未嫁,那么在仲春時節,男方只要向女方打聲招呼,兩人就可以成婚。
由此可知,詩中主人公正是一個年逾二十尚未出嫁的女子,她的迫切求愛之心是合情合“禮”的。
詩以落梅起興,而“梅”與“媒”諧音,引出婚嫁之意。女主人公看到成熟墜落的梅子,不禁想到光陰無情、青春易逝、而自己仍未婚嫁的現實。于是以梅起興,唱出了這首嘆息青春、渴求愛情的詩歌。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樹上的梅子落了三成,還剩七成,意味著時間還不算太晚,女子期盼趁著吉時,有合乎心意的男子來向她求愛。巧妙的是,明明是女主人公自己在尋求意中男子,卻不說“我求庶士”,而說“求我庶士”,用被動的語氣來表達主動的愿望,表現出這個大膽求愛的女子內心的些許羞澀,直白中透著委婉。
時間繼續流逝,原本七成的梅子此時只剩下三成,可是還沒有合適的人來向她示愛,于是她說:“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光陰不等人,只要有合意的男子求愛,今朝就可以跟他成婚。言辭之間,滿是待嫁的焦急心緒。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直到梅子落盡,女子也沒有等到一個求娶她的男子。時間已是暮春,如果再沒有求婚的男子出現,就只好等到明年春天了。可是到那時,女子的年齡又老了一歲,只怕更難有人來向她求婚了。因此她說:“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已經不期望能在這個春天出嫁了,但是仍希望有男子來向她開口求愛。女子看似大膽、熱烈的求愛實則包含著一絲辛酸和無奈。
《摽有梅》一詩誠然是未嫁之女催促愛情的心曲,但同時也是一曲感傷歲月無情、青春易逝的哀歌。詩中主人公之所以如此急切地盼望出嫁,正是因為她已經過了最美好的年華,經不起更久等待。后世文學作品對青春和光陰有諸般感慨,而這首《摽有梅》作為開創之作,顯得清新質樸,語淺情深,別有一番滋味。
【大師導讀】
《摽有梅》……是描寫一個待嫁女子的心理的。她很迫切地要求意中人來娶她,越早越好。首章說“迨其吉兮”,尚有擇日之意;次章說“迨其今兮”,便不用擇日;末章說“迨其謂之”,簡直想親身去催促了。
——陸侃如
詩分三章,表現一天比一天更迫切的期望,因為用了非常貼切的比喻,使人只覺這種表白天真動人,而不覺其過于直率。
——余冠英
小星
嘒彼小星①,三五在東。肅肅宵征②,夙夜在公。寔命不同③。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④。肅肅宵征,抱衾與裯⑤。寔命不猶。
【注釋】
①嘒(huì):微光閃爍。
②肅肅:急急忙忙的樣子。宵:天未亮以前。
③寔:同“實”。
④維:是。參(shēn)、昴(mǎo):星宿名。
⑤抱:古“拋”字。衾(qīn):被子。裯(chóu):被單。
【賞析】
小星,指的是閃耀著微弱光芒的星星。《小星》這首詩,描述像“小星”一樣,位卑職微的小吏們晝夜奔忙的生活,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他們命運的不平和惋惜。
《小星》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靜謐的夜晚,星光朦朧,城中的百姓還在安睡,而忙于王事的小吏,必須在天還未亮的時刻起床,在滿天星辰的陪伴下,為了公事而奔走。途中,他睡眼惺忪地抬頭仰望天空,看見三三兩兩散落著的小星,一時想不起它們是什么星辰,后來才知道那是參星和昴星。
孤獨的小吏想到自己每日謹奉王命,早起晚歸,離開妻子,拋開香衾與暖裯;又想到自己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不敢有絲毫的怠慢之情,但是在他拼命工作之時,其他人卻可以安安穩穩在家中休息,和親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這種人生際遇的天差地別,令他深感不平,但是最終,他也只能用“同人不同命”的說法自我安慰。“寔命不同”和“寔命不猶”的說法,生動表現出小吏內心的悲涼和無奈。
關于《小星》的主旨,《韓詩外傳》說:“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認為此詩主人公之所以晝夜奔忙,是因為家中貧窮,父母年老。《小星》中“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兩句,與韓詩觀點頗為貼合。清代經學家姚際恒則在《詩經通論》中說:“章俊卿以為‘小臣行役之作’,是也。”申韓各家更引用《詩經·北山》中“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的詩句來解釋“寔命不同”的含義。
在古代,小吏并不算是官,他們的境遇比普通百姓好不了多少。這些人位卑任重,處境困窮,無處訴說悲苦。因為收入低微,總不能讓家人感到滿意,所以回到家也得不到家人的安慰,有時還會受到譏諷,再忙再累,也不會得到贊賞或期待。面對不如意的人生,他們只能不斷地逃避,逃進虛無的自我安慰之中。《小星》這首詩如實道出了這些小吏的命運,文字雖簡潔,其中蘊含的情感卻凄苦悲涼,感人至深。
【大師導讀】
詠使者遠適,夙夜征行,不敢慢君命。
——宋·洪邁
本篇寫小臣出差,連夜趕路,想到尊卑之間勞逸不均,不覺發出怨言。“寔命不同”“寔命不猶”是和朝中居高位的人比較,雖說委之于命,實在是不平之鳴。
——余冠英
江有汜
江有汜①,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②,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后也處③!
江有沱④,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⑤!
【注釋】
①汜(sì):由主流分出而后重新匯合的河水。
②渚(zhǔ):既指水中小洲,也指洲旁的水。
③處:憂愁。
④沱(tuó):沱江,長江的支流。
⑤嘯:號哭。
【賞析】
觀《江有汜》一詩,僅從“汜”、“渚”、“沱”三字之中,就能感覺到一種空間上的分割,從而令人聯想到分離、離別一類的主題。詩中的女主人公獨自一人被留在江沱之間,眼看著丈夫沿著長江之“汜”離她而去,因此,每章開頭一句寫景,實是為了引出女子“被棄”這一遭遇。
這是一首棄婦詩,這種類型的詩歌在《詩經》中很常見。棄婦詩大多抒寫因婚姻破裂或丈夫變心而被拋棄的女子的內心感受。古時,女子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男子的附屬品,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丈夫是她們唯一的依靠。所以一旦夫妻關系有了裂痕,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開篇女主人公便哀訴著:“江河有著這條分流水啊,我的丈夫終于榮歸故里,可是為什么不帶我一同回去?不帶我一同回去,你將來一定會后悔莫及。”女子盡管傷心不已,然而從“其后也悔”這幾個字當中,也可見出她的斬釘截鐵。她以一種預言式的語氣宣告,丈夫必將因為今日的輕率背棄而受到內心的折磨。
“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后也處。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后兩章中女子的憤怒之情愈演愈烈:“浩浩蕩蕩的江水自有洲邊水將其分出,你不再與我相聚,匆匆忙忙便要歸家。不再相聚匆忙離去,將來你必定會憂傷不已!江水自有分叉支流,你回歸故里,不見我一面就著急離開。你現在不顧夫妻情面狠心離我而去,將來即使又哭又喊求我原諒,也毫無用處!”
在女主人公心里,江水的每一條支流都是擺在自己眼前實實在在的障礙。因此,“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三句,可視作賦體。同時,從江水有支流引出“之子歸”的事實,則在賦體之中又兼有比興的意味。
詩中一連用了“不我以”、“不我與”、“不我過”三句,毫不留情地痛斥男子的薄情。“不我以”引出“悔”,“不我與”帶來“處”,“不我過”導致“嘯歌”,三者都是一一對應的關系。這個負心漢愈是絕情,所帶來的后果也就愈加嚴重。而被棄的女子除了唱出這首帶有報復性甚至詛咒性的悲歌之外,別無他法。事實上,她根本無法預知丈夫離開她后,會不會如她所說的那樣后悔、憂傷、甚至哭號——這種別無選擇的報復與詛咒,隱含著女子期望丈夫回心轉意的深層心理,而這也正是此詩對棄婦心理刻畫得最動人之處。
【大師導讀】
女子為人所棄而歌。首章言雖棄我而后必悔,次章言雖棄我亦即安之,卒章言雖棄我我自樂,《鄭風》所謂“子不我思,豈無他人”也。
——傅斯年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①,白茅包之。有女懷春②,吉士誘之③。
林有樸樕④,野有死鹿。白茅純束⑤,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⑥!無感我帨兮⑦!無使尨也吠⑧!”
【注釋】
①麕(jūn):獐子,體型比鹿小,無角。
②懷春:思春。
③吉士:對男子的美稱。
④樸樕(sù):叢生的小型灌木。
⑤純束:捆扎,包裹。“純”為“稇(kǔn)”的假借。
⑥舒:舒緩。脫脫(duì):動作文雅舒緩。
⑦感(hàn):通“撼”,動搖的意思。帨(shuì):佩巾,圍裙。
⑧尨(mánɡ):多毛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