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推開迷失世界微敞的門——犯罪心理學導讀(2)
- 犯罪心理學(大全集)
- 常娟
- 5031字
- 2016-02-29 09:51:31
第四節 并非混血兒的邊緣學科——犯罪心理學特點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 荀子
犯罪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只有近百年的歷史,它在我國的傳播比歐美國家要晚一些,但是我國對犯罪心理的探討卻由來已久。
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11世紀,周公旦就曾對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動機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而在春秋戰國時期,更是有了諸子百家關于人性善惡的論戰,這也就是現實意義上的對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討。孟子認為人都是有“惻隱”、“羞惡”、“是非”心的,有一些人做壞事,是因為他們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孟子說:“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避髯觿t認為,人生來就有“好利”、“疾惡”、“好聲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師法”,也就是進行遵守禮義法度的教育,才不會作惡。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說,他認為“圣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惡;“中民”則既可為惡,也可為善,關鍵在于對其是否進行教化和以刑罰威脅。除此之外,還有“身教勝于言教”;“子不教,父之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的說法。
上述 “性善論”、“性惡論”、“性三品說”等都對人性的本質進行了一定的探討,盡管觀點不盡相同,但都強調了人的本性會受到后天環境的影響,這也就表明了環境、教育、法制等都會對人的本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由此可見,我國歷史上許多政治思想家和學者已有關于犯罪心理的精辟見解,只是始終沒能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也就是說,犯罪心理學并非是什么混血的邊緣學科。
由于犯罪心理學在我國一直未能形成一門系統的獨立學科,20世紀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學開始傳入我國。當時,我國的一些學者翻譯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學著作,也有學者撰寫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學著作,甚至形成了一支犯罪心理學研究隊伍,成立了犯罪心理學研究的學術團體——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專業委員會。除此之外,對犯罪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也形成了一些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如羅大華的“犯罪心理內外化機制”、“犯罪心理結構論”、“犯罪綜合動因論”,李世的“聚合效應論”,高鋒的“多元犯罪心理觀點”,等等。
古今大師
荀子,即荀況(約公元前313 年~公元前238 年),他是我國先秦時代集大成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同時也是這一時期的一位重要的犯罪心理學家。與我國許多古代圣賢一樣,荀子對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也是從與犯罪原因有著密切關系的人性論入手的。而以“人之性惡”為核心的犯罪原因論和以“化性起偽”為主要內容的犯罪預防論最終成了荀況完整的犯罪心理學思想體系。
第二回 我是誰,誰是我——犯罪心理實質和基本特征
第一節 為什么只有我犯罪——犯罪人走向犯罪的心理歷程
將邪惡的產生歸結于超自然的因素是沒有必要的,人類自身就足以實施每一種惡行。
——約瑟夫·康拉德
劉某今年36歲,父母都是在機關任職,他是家中唯一男孩,另外還有兩個姐姐。因是唯一的兒子,父母從小對他嬌生慣養,而他學習一向很差,還養成了好逸惡勞惡習。他平日里總是一副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面孔。
18歲那年,通過父親的關系,劉某進了當地的一家工廠當了工人。不過,劉某一向好享受,根本不用心思干活,整天游手好閑。有一回,他在路邊的小攤上吃飯,結識了幾位從勞教所放回來的社會不良小青年。這幾個小青年曾因盜竊被勞教幾年,跟劉某一樣好逸惡勞,整天在工廠附近惹是生非。劉某和他們臭味相投,很快成了“哥兒們兄弟”,沒事就扎堆在一起。
一個月后的一天,當劉某再次向這幾位“好友”訴苦無錢消費時,這幾個人教唆他說:“啊呀,你傻??!守著個大金庫也不知道好好利用。你們廠里的東西哪個拿出來不是錢?。 眲⒛骋宦?,頓時“領悟”過來:原來,財源竟在自己身邊??!
自此,劉某學會了偷竊。起初只是偷廠里的東西拿出去賣,然后與幾位“好友”大吃大喝。盡管開始時感到恐懼、緊張,但幾次得手、嘗到甜頭后,他的膽子越來越大起來,心想:“反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誰知道是我干的??!”后來他先后多次撬開廠長的辦公室門、宿舍門進屋盜竊,累計金額10萬元。正當他陶醉于自己“高明”的作案技巧時,警察在一次蹲點行動中抓獲了他。
為什么同在一個家庭里,只有他走向犯罪道路?為什么同在一個單位,只有他能與那些勞教所放回來的人混在一起?這些都說明什么呢?下面我們來對犯罪人的心理進行分析。
首先,心理的實質是人腦對客觀現實主觀能動的反映。其次,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但這種反映不像照相機、鏡子一樣機械、消極、被動的反映,而是積極能動的反映。當然,這樣的說法比較抽象。具體到本案例的犯罪人劉某身上,這種積極能動的反映就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有選擇的反映,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相同的教育環境下,為什么是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姐姐們能健康成長,而犯罪人劉某卻走向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雖然說,不同的個體由于出身不同、結交朋友及社會生活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其價值取向、認識角度的差異總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對同一個事物的反映常常表現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即使是同一人,在不同的環境和身心狀態下,對同一事物反映也有差別的。
二是心理活動對自己的行為活動有巨大的指導、調節作用。人在反映客觀事物的同時,還在積極地改造客觀世界,使之更好地為自身服務,同時人的心理在實踐中也得到發展。本案例中的犯罪人劉某,在心理上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因為家庭的溺愛使其產生好逸惡勞、好吃懶做的個性品質,正是由于這些不良的個性品質使他有了不良社會交往。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良交往只能使其不良個性越變越壞,最終形成犯罪心理,由初犯變成慣犯,這都體現了犯罪人心理的主觀能動性。
從犯罪人劉某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犯罪心理實質也遵循著普通人的心理實質,都是對客觀環境的反映,只是反映的內容不同,而犯罪人的大腦往往偏向于對客觀現實中的不良因素的主觀能動反映。因此,對于犯罪心理產生的根源,我們要到客觀現實中去尋找,客觀現實中存在的諸多不良因素是導致犯罪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而犯罪人已形成的心理如不良個性特征、行為習慣等,直接影響他對外界客觀現實的選擇。這樣我們便能理解為什么在相同環境下,絕大多數人不犯罪,而只有少數人犯罪。
知識鏈接
勞教所是勞動教養管理所的簡稱,是對違法人員強制收容教養的場所。其主管部門是勞動教養管理局。
勞教所接收的違法人員可分為以下三種:
1.成年人勞教所。其所接收的對象是年滿十八周歲的成年男性違法人員。
2.未成年人勞教所。其所接收的對象是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違法人員,也稱少年管教所。
3.女子勞教所。其所接收的對象是年滿十八周歲的成年女性違法人員。
一般來說,對違法人員的勞動教養由地、州、市所設立的勞動教養委員會決定,而且對違法人員的勞教決定不是刑事處罰,是行政處罰。
第二節 我是誰,誰是我——犯罪人的認識特征
別忘了我看不到我自己,我的角色僅限于看向鏡子里的那個人。
——JacquesRigaut
2001年的一天上午,某市一名14歲中學生在傷害他認定的“仇人”老師后在自家的房梁上自縊身亡。
死者小誠,男,初二學生。他的害人和自殺動機,我們可通過他留下的遺書加以了解。這封不過幾百字的遺書,讀來卻讓我們感到深深的遺憾和心痛,遺書的內容如下:
“媽媽、爸爸:我走了,因為我在學校淘氣,把鋼筆水甩在了語文老師的身上。我其實只甩了一次。但老師不信我,非說以前有人甩的也要我承認。我很委屈。老師還說如果我不承認,就和我沒完沒了。還說我是人渣,沒人性。我實在受不了了。我夜里一閉眼就看見她罵我。如果她不相信我。我就只有拿死來證明。我大了,有自尊了。她讓我失去了自尊,失去了人格。失去了我內心最寶貴的東西。你們不用傷心。我就是變成鬼,我也一定會纏她一輩子。你們好好對姥爺和大娘。還有我曾經交往的同學與老師。我以后會在未知世界中看著你們,保佑你們。媽媽,如果你再想不開的話,我會死不足惜的。一定要堅強。我愛你們!永遠、永遠!再見!兒2001年1月30日夜。”
案例中那位老師語言和行為過激實屬不該,可是小誠的做法也實在令人遺憾和心痛!這樣的事件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墒?,年幼的小誠認識方式過于偏激,“認準了理”,非要以激烈的行為結束這一切。透過小誠這個案件,我們看到,一些案件的發生往往與當事人認識方式的偏激密切相關。其結果往往使行為人當時“認準了理”,覺得非這么行為不可,但事實上害人又害己,最終后悔莫及。
認識方式的偏激性是犯罪人的認識特征之一,除此之外,犯罪人的認識特征還有以下幾種:
1.認識內容的錯誤性
如錯誤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大量調查研究表明,絕大部分犯罪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種種錯誤觀念:在價值觀方面,認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錢就有一切”等;在人生觀方面,認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在友誼觀方面,認同“哥們兒義氣就是友誼”等;在英雄觀方面,認同“20年后又是一條好漢”,由此而“不怕死”,敢于向社會正義、法律挑戰等。
如錯誤的法律意識。據一些調查表明,絕大多數犯罪人不同程度地存在錯誤的法律意識。主要表現為不了解或沒有正確理解有關的法律規定或對法律的蔑視,明知某行為為法律所禁止,仍無所顧忌地加以實施,視法律為兒戲,相信自己能逃脫法律的懲罰。
再如反社會的犯罪觀。在錯誤的世界觀支配下,在違法犯罪活動中,不少犯罪人形成了錯誤的犯罪觀。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將犯罪作為人生目標而追求之。犯罪人在違法犯罪活動中強化了犯罪心理,在與其他犯罪同伙交往中受到了肯定和鼓勵,從而對犯罪行為的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罪責感、畏罪感越來越淡薄,傾向于認為誰犯罪經驗多、犯罪手段狠、犯罪后果嚴重,誰就有“本事”;甚至誰被抓獲次數多、蹲監獄的時間長,也成了炫耀的“資本”。二是“犯罪有理”論。許多犯罪人將犯罪原因推向社會、推向他人,很少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總認為自己犯罪是社會環境所迫,是他人造成的。簡言之,自己“犯罪有理”。這類犯罪人犯罪前普遍缺乏動機斗爭,犯罪中會表現出心狠手毒、窮兇極惡,犯罪后認罪伏法的態度也難以形成。
2.認識能力(智力)相對低下
首先,很多犯罪人往往對法律的認識不夠,并且不明事理。
其次,犯罪人不僅法律認識不強,實際社會知識、經驗水平也明顯不足。如他們的實際文化水平普遍低于學歷水平,許多常識性的東西都不了解。
再次,犯罪人中有一些智能低下者。盡管智力的高低與犯罪沒有必然聯系,但調查表明,犯罪人中有不少智力低下者,其比例數高于正常社會人群。國外有不少學者認為智能低下者犯罪率較高。如日本學者平尾靖認為,智力低下者容易產生感情沖動、自暴自棄、自卑壓抑、性格乖僻等心理特征,因而也容易犯縱火、暴力傷害、強奸、猥褻等類罪行。我國也有學者在小范圍內作過一些調查,犯罪人中,確實存在一部分人表現出智力低下的特點。如頭腦簡單,看問題停留在表面,思維判斷推理能力差,不愿獨立思考問題等。
3.“聰明反被聰明誤”
近些年來,高智能犯罪在我國已露端倪。例如,利用計算機、手機等高科技產品進行貪污、詐騙犯罪,竊取計算機內的情報資料,給計算機輸入病毒,利用計算機制作、傳播淫穢圖像,網上販毒,以營利為目的偽造國家貨幣和信用憑證,等等。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年輕人中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知識的比例和絕對人數的增多,高智能犯罪也將會越來越占據一定比例。這些犯罪人對自我認識偏頗,甚至自以為聰明,覺得“技高一籌”,殊不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知識鏈接
犯罪畫像:根據犯罪的特征對犯人的人格特質、認識特征、行為傾向、地理位置等做鑒別判斷的過程。
心理學尸檢:對死者的人格畫像和認識特征進行重構。這種死亡后的心理分析,就叫做重構心理評估或不明死因分析,也就是心理學尸檢。
上述兩者的區別在于,后者畫像的對象是已故之人,并且其身份已確知。
第三節 芝麻小事引發的血案——犯罪人情緒情感特征
你要做一個勇敢的少年人,不可為一些芝麻小事在那兒大驚小怪。你知道,弱者在這世界上是不好過日子的。
——亨利克·彭托皮丹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即便是犯罪人也不例外。只不過,犯罪人相對于一般人來說,普遍缺乏正義感、同情心、憐憫心、良心與道義等。而這是由犯罪人需要層次的低級性所決定的。犯罪人的情緒情感大都建立在低級的需要基礎上。其突出表現:一是情緒情感圍繞吃、喝、玩、樂等低級需要是否獲得滿足而發展變化,醉心于各種感官刺激所帶來的情緒體驗。二是追求哥們兒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不講道德,不講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