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推開迷失世界微敞的門——犯罪心理學導讀(1)
書名: 犯罪心理學(大全集)作者名: 常娟本章字數: 4793字更新時間: 2016-02-29 09:51:31
第一回 迷失的世界,誰在尋找自我——犯罪心理學概述
第一節 心是罪惡之源——從《七宗罪》看人類犯罪心理
假如上帝確實不存在,那么就有必要創造一個來。
——伏爾泰
說起罪,人們首先可能會想到基督教中的原罪說,還有佛教中關于因果循環,業障的說法,這是宗教上的罪,是一種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或者實施了這種行為的狀態。通常這種行為準則由一個神(如上帝、神等)來裁定。但法律上的罪,是做出違法的應受刑法處罰的行為,是不全同于道德、宗教、習俗的罪惡。
無論是宗教上的罪,還是法律上的罪,其產生的出發點都是人心,因為人心最難規范,人心的軌跡也最難循,所以才有了古往今來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犯罪事件,有那么多的受害者,以及被世俗審判的罪人。
能將宗教的罪以及世俗的罪闡釋得最好的,要數大衛·芬奇執導的同名電影——《七宗罪》了。那是一部令人抓狂的影片,被譽為“電影史上最成功、最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驚悚片之一”、“一部具有濃厚哲學意味的警世錄”。
故事背景是一個整天下雨的城市。威廉是紐約警察局的刑事警官,也是個兇殺案專家,他當了32年的警察,多年來幾乎每一分鐘都在辛勞地工作,他也看到和感受到了太多的不幸,他覺得疲憊極了,幸好現在還有7天他就要退休了,終于可以享享清福了。為了接替他的工作,上面給他派了一個新搭檔——年輕氣盛的米爾斯。米爾斯是和妻子翠西一同搬到紐約來的,起初翠西并不同意來這座繁亂的城市,但米爾斯認為只有這里才能讓他接手一些重要的案子,在他的百般勸說下,翠西才同意了。威廉作風嚴謹,辦事老成,米爾斯則有些沖動,心高氣傲的他對威廉辦案的方式很不以為然。
也許是冥冥之中已經注定了的,米爾斯的第一個案子正是威廉的最后一個案子——一個胖得出奇的男人在家中被殺了,可是在現場,米爾斯和威廉卻沒有發現什么線索。緊接著另一起案子發生了,一位富有的辯護律師格特被殺害,在兇案現場的地板上,兇手用血寫著兩個字:貪婪。細心的威廉重新回到前一個案發現場,不漏掉每一個蛛絲馬跡,終于在冰箱后面發現了兩個字:暴食。這時他們才醒悟到原來他是被強迫吃下大量的東西直到胃被撐破而死的。這時,威廉猛想到了《失樂園》中的語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貪婪、懶惰、憤怒、驕傲、淫欲和嫉妒。他認為接下來還會發生5起謀殺案,分別與其他的戒條可怕地聯系起來,可米爾斯卻并不相信。 翠西邀請威廉來家中吃飯。米爾斯有些不高興,但翠西卻和威廉談得很愉快。
后來在現場發現的指紋使毒販維克多成了懷疑對象。他有前科,而且有心理疾病。但當警察趕去拘捕他時,卻發現他早已經死了,在墻上寫著“懶惰”二字。通過圖書館內部的調查資料,威廉終于把目標鎖定為記者約翰·多伊——一個為了不留下自己的指紋而將手指上的皮剝掉的變態者。但當威廉和米爾斯前去尋找他時,他已經溜走了。在約翰家中,他們發現了一個金發妓女的照片。但等他們找到她時,她也死了,旁邊又是“淫欲”兩個字。到星期日,威廉就要退休了,而約翰打來電話告訴他們他又下手了。一個女人赤裸地死在床上,旁邊寫著“驕傲”。威廉決定辦完這個案子再退休,可約翰卻突然來自首了。謹慎的威廉認為事情不會如此簡單,因為還有兩條罪未完成,約翰一定還有花招。約翰招認還有兩具尸體,并愿意帶他們去找。這時,有人給米爾斯送了個包裹來。威廉打開時卻發現了里面竟是翠西的頭顱,約翰告訴米爾斯是“嫉妒”殺死了翠西。盛怒和悲傷之下的米爾斯無法控制自己,開槍打死了約翰——他犯了“憤怒”之罪,成了完成7條訓誡的最后一個人。看著米爾斯被押上警車,威廉面對夕陽默默無語。
影片向人們呈現了一個變態的宗教殺手。導演大衛·芬奇無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場景來達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并非對殺戮場面進行簡單的電影圖解,而意在揭示這種殺戮后后面的東西。這部電影塑造了與以往電影中截然不同的一類殺手。他們殺人并非是因為嗜血,而是有著強大的理論信條加上妄念來實施他自以為的通過“審判”和布道來拯救的目的。這個殺手也許平時連一只雞也不殺,但是他找到了依據來實施對人的毛骨悚然的謀殺,最重要的是他并不認為自己犯了罪。
一個不正常的社會是產生這類殺手的外在原因。這在現實生活中美國持續不斷發生的連環變態殺手事件也在電影中不斷有所反映和體現。然而,罪惡發生的原因還在于人的心靈。例如影片中的七宗罪的本源就是人的心靈,而這個可怕的殺手正是在對這些罪進行判決,最后他也以嫉妒罪審判了自己。現實中很多犯罪人在精神氣質、思想觀念上與影片中的罪犯十分接近,通過分析比較,我們可以很快發現,來自心靈的罪惡是他們共同的特點,他們為了獲得心理上的各類(如欲望、貪婪等)滿足,不惜破壞自己良知、信譽和生存環境,這就是作惡的源頭。
當心里充滿罪惡的時候,周圍的一切都是罪惡的。所以在作惡者的眼里,他們所作所為是可取的。他們以冷漠的態度對待一切。要知道,當人的心學會冷漠的時候,周圍的一切都冷漠了。至此,他們徹底沉淪,為了犯罪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會以人們心中的權威,例如上帝的名義。
知識鏈接
意大利詩人但丁在神曲里根據惡行的嚴重性順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為:
1.好色,即不合法禮的性欲,例如通奸。
2.饕餮,即浪費食物,或是過度放縱食欲、酗酒或囤積過量的食物。
3.貪婪,即希望占有比需要的更多財物稱為之貪婪。
4.懶惰,即懶惰及浪費時間。
5.憤怒,即源自憎恨而起的不適當(邪惡的)感覺,復仇或否定他人,在律法所賦予的權力以外,行使懲罰他人的意欲亦被歸作憤怒。
6.妒忌,即因對方所擁有的資產比自己豐富而心懷怨怒。
7.驕傲,即期望他人注視自己或過度愛好自己。
第二節 最大的證據是人心——古代犯罪心理學
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
——管仲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曾經,一部《包青天》令宋朝包拯斷案如神的美名廣為流傳,世人都說包拯斷案已到了“日判陽間不平事,夜審地獄冤屈案”的境界。或許這其中有很多夸張的成分,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古代對于刑偵的重視。近年來,唐朝名臣狄仁杰很火,被電視劇、電影盯著不放,他的光輝事跡廣為人知。當然,這些大多是后人的杜撰和想象。正史上的狄仁杰以治理國家留名,之所以被塑造成中國古代的福爾摩斯,完全得益于《狄公案》這樣的小說。其實,中國古代的斷案奇才有很多,他們大多是些文官,讀的是四書五經,參加的是科舉考試,盡管沒有受過任何刑偵教育,但很多人都是“狄仁杰”。
《晉書》中記載:陸云做浚儀縣令時,一人被殺,找不出兇手,他就把死者的妻子抓進縣衙扣了十多天才放出去,然后派人秘密跟蹤,說:“其去不出十里,當有男子候之與語,便縛來。”果然將奸夫淫婦一并抓獲。人問其故,說:“與此妻通,共殺其夫,聞妻得出,欲與語,憚近縣,故遠相要候。”“于是一縣稱其神明。”
在此之后,唐朝的李杰、宋朝的元絳、莊遵等都有過相同的案例,而唐朝的蔣恒、張松壽也有過相似的案例(他倆是把不相干的人抓起來)。
雖然古代的官員們并沒有學過現代刑偵中的犯罪心理學,但他們大都運用得很熟練。比如下面的這個故事。
一位姓劉的宰相在做縣令時,鄰縣有人在本縣租過一頭牛,并趁牛主家辦喪事的機會偷走了租約,這樣出租人就沒有證據要回牛了。牛主的兒子告了十年,但都因為沒有租約,又涉及鄰縣,官府一直沒有處理。劉宰上任后,牛主的兒子又來告狀,劉宰說:“牛失十載,安得一旦復之。”他找來兩個乞丐,要他們承認曾偷牛倒賣,押著他倆到租牛人家,指認租牛人買了他們偷來的牛。租牛說:“吾牛因某氏所租。”乞丐一口咬定這是他們偷來的牛。租牛人急了,把契約拿出來證明牛是租的。差人把雙方帶回縣衙,大堂之上,租牛人這才明白中了計,只好把牛還給原主。
事實上,這就是所謂的犯罪心理學。在我國古代,如果明知道某人有罪卻苦于沒有證據時,聰明的古代官員們就會自己創造證據。諸如什么打簸箕、撕口袋、審茄子、問黃瓜等,總而言之,有智慧的審案人往往善于抓住人性的本質、人的心理,找出他們犯罪的蛛絲馬跡,從而一舉攻下他們因犯罪而脆弱的心理防線,使得罪案告破。
古今大師
狄仁杰(607~700年),字懷英, 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武則天稱其為“國老”。
狄仁杰為官,可謂是“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他為了拯救無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后人稱他為“唐室砥柱”。狄仁杰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申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其為梁國公。
第三節 行由心生——犯罪心理VS犯罪行為
人的靈魂中存在著善與惡兩個方面,如果個人受到良好的教育,靈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惡的部分,人就不會去犯罪,否則人就會犯罪。
——柏拉圖
一直以來,犯罪都是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個嚴重問題,與此同時,如何減少甚至消滅犯罪也成了人類社會追求的目標。古今中外有很多思想家、學者從自己的學科角度對犯罪這一社會現象作出了解釋,并因此形成了犯罪學、犯罪社會學、犯罪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犯罪心理學作為研究犯罪現象的重要學科之一,它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的發生、發展和規律,為公安、司法機關揭露、懲治犯罪、矯治犯罪人,為社會預防犯罪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
什么是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指影響和支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各種心理因素總稱,如犯罪動機、反社會意識、消極的性格、犯罪人的認識特點、情感特點等。
什么是犯罪行為?犯罪行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響和支配下所實施的危害社會、觸犯刑律、應受刑法處罰的各種行為的總稱,包括刑法中規定的故意犯罪行為和過失犯罪行為兩大類。
犯罪心理與犯罪行為關系密切,主要表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第一,犯罪行為總是在一定犯罪心理的影響和支配下發生,沒有犯罪心理就沒有犯罪行為。
第二。要了解犯罪心理,必須先了解犯罪行為。心理是內隱的,行為受心理支配,分析行為可以了解心理。犯罪行為的發生是受其心理支配下產生的,了解犯罪心理就必須從研究犯罪行為入手。
第三,犯罪行為的性質往往由犯罪心理狀況來決定。如刑法中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
行由心生,雖然說犯罪行為是由犯罪心理引起的,但二者之間除了有一定聯系之外,也有著顯而易見的區別。相對于犯罪行為,犯罪心理具有以下幾種特點:
1.犯罪心理具有內隱性。犯罪心理是大腦的活動,在沒有相應行為表現出來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犯罪行為則具有外顯性。
2.犯罪心理具有相對獨立性。在犯罪行為發生前,犯罪心理已經存在,并在犯罪行為結束后可能繼續存在著。有犯罪心理不一定發生犯罪行為。而犯罪行為是在犯罪心理的影響和支配下發生的,具有依存性。
3.犯罪心理與犯罪行為互為因果,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況,如刑法學中的間接故意犯罪就反映了犯罪動機與犯罪結果的不一致。如某犯罪人在報復動機的支配下,趁黑夜潛入仇人臥室欲殺仇人,卻誤殺了仇人妻子。
4.犯罪心理既包括與犯罪行為密切相關的心理,也包括看似與犯罪行為無關的內在心路歷程,如犯罪人童年的經歷、潛意識等。
知識鏈接
三大心理學流派VS犯罪心理學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斯金納的操作行為主義心理學與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的重要理論與實踐技術,對犯罪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力,是犯罪心理學科基本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成分。無論學習或者研究犯罪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都直接間接地與之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在人類的本性、越軌行為的社會控制作用、攻擊行為、異常心理咨詢矯治及研究運用的方法論等方面,三大心理學流派的典型代表在心理學理念、策略與技術諸方面的觀點及存在的差異值得犯罪心理學的借鑒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