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不抱怨——每個人都是為自己的幸福而工作(7)
- 不抱怨,不折騰,不懈怠:你在為自己的未來工作
- 許鴻琴
- 4946字
- 2016-02-26 10:53:43
杰瑞用一年時間弄懂了保險業務,更重要的是他收獲了自信的微笑,他也明白了沒有付出是不會有收獲的。
許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他們總認為自己的付出大于收獲,總抱怨自己沒有機會,其實,許多人的工作困境是因為自己的努力不夠。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在大三時被分配到青海做鑄造工人。其他分配到廠里的同學大多放棄了學業,整天打撲克、喝酒,但朱清時依然堅持學習數理化和英語。
六年后,中國科學院決定在青海做一個重要的項目,這時,朱清時脫穎而出,開始了他輝煌的事業。
很多人可能說他運氣好,因為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這樣的機會。但是,如果他沒有努力學習,也無法得到這個機遇。所以,不要抱怨工作中的不公平,只有不斷地努力,才能在機遇來臨時緊緊抓住它。
機遇面前人人平等。在職場中,每個人都面臨著很多機會,每一次任務都可能成為你成長的一個契機,一個真正心態好、有才華的人很容易就能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機會。而那些只知道抱怨環境,不知道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只會一次又一次地失掉機會。
如果你總是認為自己懷才不遇,你就有必要檢討一下自己,你是不是真正擁有適應時代發展的才華,還是你只是在為自己的停步不前找借口。如果你總是有著“懷才不遇”的想法,你就永遠也抓不住個人成長的機會。
高難度的任務是機會在考驗你
面對高難度任務,很多員工都會抱怨任務太難,老板太苛刻之類,殊不知,機遇來自于工作中的每一次努力和挑戰。因此,面對工作中的每一項任務,無論難易,我們都要積極勇敢地接受。
勇于向困難挑戰的精神,是一個人在職場中獲得成功的基礎。當你萬分羨慕那些有著杰出表現的同事,羨慕他們深得老板器重并委以重任的時候,你一定要明白,他們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
生命是自己的,要想活得積極而有意義,就要勇敢地挑起生命中的重大責任。高難度的任務是機會在考驗我們,對高難度任務的突破也是讓人生價值最大化的一個快捷途徑。
1857年,摩根從德國哥廷根大學畢業,進入鄧肯商行工作。一天,他從古巴采購海鮮歸來,途經新奧爾良碼頭,碰到一位陌生人問他:“先生,想買咖啡嗎?可以半價賣給您。”
“半價?什么咖啡?”摩根疑惑地盯著陌生人問道。
陌生人說:“我是一艘巴西貨船的船長,為一位美國商人運來一船咖啡。貨到后,那位商人卻破產了。假如您能買下這批貨,等于幫了我一個大忙,我情愿半價出售。但是,必須現金交易。”
摩根看了咖啡后,心想:成色不錯,價錢又如此便宜,只是自己身無分文,這該怎么辦?
經過一番考慮之后,他決定冒險以鄧肯商行的名義買下這船咖啡。但是,電報發回去之后,鄧肯商行回電:“不準擅用公司名義,立即撤銷交易。”這可怎么辦呢?
盡管難度很大,摩根決定繼續努力嘗試。又經過了一番思考后,他決定向自己的父親和朋友請求幫助。
結果,他的父親吉諾斯回電同意用自己倫敦公司的賬戶償還挪用鄧肯商行的欠款。摩根為此十分興奮,索性大干一番,在巴西船長的引薦下,他又買下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初出茅廬的摩根果斷地做了一樁如此大的買賣,盡管有一些冒險,卻顯示了他干事業的魄力。
就在他買下這批咖啡不久后,巴西便出現了嚴寒天氣,咖啡大面積減產,因此價格大漲,他也大賺了一筆。
因為咖啡交易,摩根令自己的朋友和父親刮目相看,大家支持他辦起了摩根商行,使他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華。這為他以后叱咤華爾街打下了基礎。
一位老板在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員工時說:“我們急需的人才,是有奮斗進取精神、勇于向高難度任務挑戰的員工。”
那種接到任務就述說困難的人,是不會得到老板歡心的。“老板,這太難了”,“老板,這是不可能的”,“老板,我們不該去浪費資源做這種不可能的事情”……這些話一出口,立即就會讓老板對你感到失望。
聰明的做法是,不管你感到任務多么困難,你都要堅定地對老板說:“老板,請放心,我會盡一切努力把它做好!”
要做一個勇于向任務挑戰的人,需要記住下面十句話:
1.不要等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才開始行動。
2.不要忽視1%的可能性,1%的可能性常常會帶來100%的功勛。
3.不要因為別人說不可能,就動搖自己的信心,相信你的判斷,而不要相信局外人的看法。
4.不要因為可能冒險而放棄偉大的創意。
5.不要因為問題太多而投反對票,方法總比問題多。
6.不要因為你從來沒有從事過,就對將要從事的事情感到害怕。
7.不要因為一條路走到盡頭就沒有路了,只要你跨出腳步,就可以踩出一條路來。
8.沒有一開始就盡善盡美的計劃,只有在行動中不斷完善的計劃。
9.任何一項成就,都不是在萬事俱備的條件下做成的。
10.要使用好你已經擁有的資源,要創造出你還沒有的資源。
馬云:實力是靠失敗堆積起來的
2002年馬云在寧波會員見面會上說道:“實力是失敗堆積起來的,一點一滴的失敗就是一個人的實力、一個企業的實力。我想,如果我年紀大,我跟孫子吹牛說你爺爺做成多么大的事情。孫子會說,這一點也不牛,剛好是互聯網大潮來了有人給你投資。當你講當年有哪些失敗的事情出來,犯了哪些很嚴重的錯誤,他可能會很崇拜地看著我。一個人最后的成功是有太多慘痛的經歷。”
確實如此,成功和失敗,是硬幣的兩面,拋硬幣不會總是一面向上,所以一個人不會總失敗,也不會總是成功,關鍵是要在失敗中學會堅守、學會學習,然后等待成功的那一面翻過來。
在白手起家的富豪們的發跡過程中,失敗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有過失敗的經歷,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敢于冒險。失敗的風險無處不在,但是富豪知道實力就是靠不斷的失敗累積起來的。因而他們不怕失敗。
如果你想成功,一方面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增長智慧,另一方面還要永遠保持用失敗積累實力的冒險精神。可以說,這種精神將使你無所畏懼。職場難免會員遇到挫折與失敗,每個失敗,每個打擊,都有其意義。困苦能孕育靈魂和精神的力量。所謂職場達人,都是不斷挑戰失敗,不斷地在一次次失敗中爬起來,不斷攀登的人。
楊侖大學畢業之后在一家保險公司做業務代表。因為很多人都對保險業務員敬而遠之,所以,楊侖的工作開展起來很困難。
辦公室的其他業務員整天對這份工作抱怨不停,但楊侖和他們不一樣。盡管楊侖也遇到過很多失敗與挫折,但是楊侖沒有放棄,因為他知道,與其說是放棄工作,不如說是放棄自己。
于是,楊侖主動尋找客戶源。他熟記公司的各項業務情況,以及同類公司的業務,對比自己公司和其他同類公司的不同,讓客戶自己去選擇。同時,他還主動在社區里辦起“保險小常識”講座,免費講解。
人們對保險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對楊侖有了好印象。于是,楊侖的工作業績突飛猛進,當然薪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楊侖之所以成功,不是上天賜給的,而是在失敗中成長起來的。遇到困難和失敗能積極應對,一再嘗試的人,才能在失敗中汲取營養,使自身實力變強變大,從而取得成功。
你要知道,世界上有無數人,一輩子渾渾噩噩、碌碌無為,他們對自己一生平庸的解釋不外是‘運氣不好’、‘命運坎坷’、‘好運未到’。這些人仍然像小孩那樣幼稚與不成熟,他們只想得到別人的同情,簡直沒有一點主見。由于他們一直想不通這一點,才一直找不到使他們變得更偉大、更堅強的機會。”可見,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放棄了總結經驗,放棄了將經驗化為自身實力的機會。
錢冬生很年輕時就從他父親那里接管了珠寶行。他父親是一位有名的珠寶鑒定師,同時也是一位商業精英。錢冬生接管珠寶行時,珠寶行在那個地區已經有些名氣了,并且還有幾家分店。
錢冬生認為,憑著自己從父親那里學到的知識,經營珠寶生意應該沒有什么問題,也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他走向成功。可是,他錯了。后來,由于他經營決策上的屢次失敗,導致他的珠寶生意每況愈下。最后,他迫不得已地選擇了出售珠寶行。
初次涉商雖然失敗了,但積極進取的錢冬生并未氣餒。他細致地總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認為自己做珠寶生意的能力不夠,最后他毅然轉行,從事服裝生意。
不幸又在他的頭上降臨,他又一次失敗了。這次失敗的原因在于他的服裝樣式總是趕不上潮流。接著,他又接二連三地開了飯店、造紙廠、煤礦等,結果都無一幸免地失敗了
一次次地努力,又一次次地失敗,此時,他已到了知命之年。查點自己的家產,他發現自己的錢不過夠買郊外的一塊墓地。次日,他便去選好了一塊自己和夫人百年之后的居所之地。
沒過幾天,該城市的市政府決定建設三環公路。他買下的墓地恰好就處在三環路上的一個出口處,地價頓時狂漲了十幾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熊熊的烈火又開始在他心中燃起。他馬上把那塊墓地轉手,又低價購進了幾塊很有升值空間的土地。沒過多久,這些地又升值了。
多次失敗多次努力的他,終于在垂暮之年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行業。他抓住機遇,奮力拼搏,五六年后他就成了這個城市最大的房地產商。
錢冬生在失敗中不斷超越自己,從而才能逃離失敗,走向成功。每一次失敗都能磨煉你的技巧,提高你的勇氣,考驗你的耐心,培養你的能力。失敗,是超越自我的坐標,一旦發現此路不通,便要另辟蹊徑,當許許多多這樣的坐標明顯地標示出來后,通往成功之路才會更加清晰。
蘇聯作家佩克利斯指出:“人的偉大和強大正在于人能調動起自己體力、智力和情感上的潛力,始終不渝和一往無前地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而且,困難越大、越復雜,就越能調動潛力的積極性,人的力量也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因為有了這種挫折的歷練,以后再走路時就會振奮起頑強的精神。即使下次再遇到別的失敗與障礙,也和第一次一樣充滿激情,積極應對,在一次次的歷練中成長、壯大,為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石。
總之,實力是在“屢敗屢戰”中成長起來的。所以,當你在工作中遇到失敗時,不應一味抱怨,而應正視失敗,并把失敗看做實力的營養,成功就會降臨在你頭上。
第七節 心懷感恩,快樂工作
感恩是根治抱怨的良藥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給總統李光耀發了一份報告,大意是說,我們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國有長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幾米高的海浪。我們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什么名勝古跡都沒有,要發展旅游事業,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李光耀看過報告,非常氣憤。據說,他在報告上批了這么一行字:你想讓上帝給我們多少東西?陽光,陽光就夠了!
后來,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種花植草,在很短的時間里,發展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花園城市”,連續多年,旅游收入列亞洲第三位。
感恩之心,是我們每個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
你越是感激別人,你就越幸福。你要感激家人、同事、公司的職員以及其他你碰到的人,這是很重要的。
幾乎在每一個公司里,都有“抱怨族”。沒有人喜歡和一個滿腹牢騷的人相處。再說,太多的牢騷只能證明你缺乏能力,無法解決問題,才會將一切不順利歸于種種客觀因素。
消除抱怨,關鍵是轉變態度。無論遭遇什么樣的環境、面對什么樣的問題,都必須學會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抱怨沒有任何意義。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那些沉得住氣,抱怨更少、自我反省更深刻的人總是能比其他人更有效地解決問題,而且問題對于這些人來說,不僅不是阻礙和累贅,還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一位心理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為了實地了解人們對于同一件事情在心理上所反映出來的個體差異,他來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對現場忙碌的敲石工人進行了訪問。
心理學家問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么?”
工人沒好氣地回答:“在做什么?我正在用這個重得要命的鐵錘,來敲碎這些該死的石頭。”
心理學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么?”
第二位工人無奈地答道:“若不是為了一家人的溫飽,誰愿意干這份敲石頭的粗活?”
心理學家問第三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么?”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閃爍著喜悅的神采:“我正參與興建這座雄偉華麗的大教堂。落成之后,這里可以容納許多人來做禮拜。雖然敲石頭的工作并不輕松,但當我想到,將來會有無數的人來到這兒,再次接受上帝的愛,心中便時常為這份工作獻上感恩。”
同樣的工作,同樣的環境,因為截然不同的態度,所產生的工作效能與狀態也是截然不同。第一種工人,可以設想,在不久的將來,他很能就會被工作拋棄;第二種工人,是沒有感恩心的人,也不是企業可依靠和老板可依賴的員工;第三種工人完美地體現了感恩的工作哲學:他們比別人更懂得自動自發,感恩工作,視工作為快樂。他們努力工作,工作也帶給了他們足夠的榮譽。他們就是企業想要的那種員工,他們是最感恩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