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心理學概論——心理學的重要概念(3)
- 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課
- 楊英 潘靜
- 4843字
- 2016-02-29 10:53:20
哈佛心理學家指出,通過這個實驗我們更可以了解到,為了保持人正常的精神狀態,人用自己的感覺感受外部世界是相當重要的。
感覺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象,它作為我們認識周圍世界的工具,每時每刻都在發揮著作用。感覺提供給我們外界的信息,讓我們知道物體的顏色、形狀、氣味等,從而使我們開始了解這個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它還讓我們知道自己的饑餓、寒冷等身體狀態,從而使我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機體狀態來調節自己的行為,如饑擇食、渴擇飲。感覺還保證了人與環境之間的信息平衡。如果信息超載或不足,都會破壞人與環境之間的信息平衡,從而給人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
比如,雷達監測員和長途司機,因為工作枯燥,長時間沒有變化,就容易處于輕微的感覺剝奪狀態。這會導致他們看見實際并不存在的、莫名其妙的東西,而引發事故。有時,高層住宅里的人在一個毫無聲響的房間里獨處,會突然感覺到強烈的不安。在南極考察的隊員,如果長時間只看雪地的白色,不看其他顏色,容易得雪盲癥。這也都是感覺剝奪造成的生理失調。
可見,豐富的感覺刺激對維持我們的生理、心理功能的正常狀態是必需的。
感覺有時也會說謊
看過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的人也許會記得這樣一段情節:馬車夫商馬第被警長指認為前苦役犯冉阿讓而押上了法庭,而冉阿讓的獄友們也一致指認其就是冉阿讓。這時,已化名為馬德蘭的真正的冉阿讓挺身而出,這才避免了冤案的發生。
在法庭對案件的審判中,許多情況下法官和陪審團都是依照目擊者的證詞和物證來進行判斷的,人們普遍認為目擊者的證詞是正確和可靠的。但哈佛心理學家研究后認為,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目擊者有不同的描述,因而目擊證人的證詞的可信度值得懷疑。由于證詞一般是證人在相隔一段時間后對所發生事件的回憶,因而事實上它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可靠。人們往往會以自己的方式解釋所經歷過的事或人,并且很難把實際發生過的事和自己經過推理而認為理所當然發生過的事區分開來。這種記憶扭曲現象有時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如在1998年,美國曾根據當事人的指證而判一個名叫約翰·史密斯的人犯有搶劫罪。然而5年以后真正的罪犯落網了,他名叫邁克·史密斯,與受冤者的相貌極其相似,又為同姓,因此造成了這一冤案。
同時,哈佛專家研究發現,目擊者對事件的回憶會因為提問方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在一項研究中,讓被試者看一部關于一起撞車事故的影片,然后要求被試者對事故中車輛的行駛速度作出判斷。結果發現,當問題是“車輛在沖撞時的速度是多少”時,被試者對車速的判斷超過65千米/小時;而當問題是“車輛在接觸時的速度是多少”時,被試者對車速的判斷只有50千米/小時。一周之后,主試官要求被試者回憶在事故中車窗玻璃是否被撞碎了,事實上影片中的車窗玻璃并沒有被撞碎。結果是,以“沖撞”字眼被提問的被試者中有33%的人回憶說車窗玻璃被撞碎了,而在以“接觸”字眼被提問的被試者中,比例只有14%。顯然,在提問時不同的字眼改變了被試者對目擊事件的記憶。
還有實驗也證明了同樣的問題。研究者給被試者看一段一輛白色跑車疾馳在鄉間公路上的影片,然后對他們進行提問。研究者對一些人問道:“經過農舍的白色跑車時速大概是多少?”對另一些人問道:“白色跑車時速大約多少?”幾天后再同樣地問他們另一個問題:“你有沒有看見公路旁的農舍?”結果,在前次提問中提到過“農舍”的那一組人中有17%的人做了肯定的回答,而在另一組人中只有3%的人回答有。
這些研究和實驗證明了:一個人回憶時,如果向他提供某些似乎是真實的信息,便會影響他的看法,甚至會使其“看見”了某些實際上并未發生的事件。因而現在法庭已開始注意到防止“誘導性問題”的出現,這也是法律心理學為現實生活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證明,證人的話有時極不可靠。有這樣一個實驗:西德哥廷根的40名觀察力敏銳的心理學家正在開會,突然一人沖進會場,后面一個黑人手持短槍緊追而入,兩人便搏斗起來,持續20秒鐘之久,之后聽到外面一聲槍響,兩人倉皇而逃。主持會議者要求各位學者立刻寫下目擊報告,然后同現場拍攝的錄像核對。結果一人錯誤率10%,14人錯20%~40%,12人錯40%以上,13人錯50%以上。一半以上的報告摻有臆造的虛假情節。黑人光頭,但9/10的人或者說頭戴便帽,或者說戴高帽子;黑人穿黑色短衫,有人說成是紅的,有人說成是咖啡色的,還有人說成是條紋的。
常言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那么,富有觀察力的心理學家目睹良久,印象極深且又立刻回憶,為什么還有如此驚人的錯誤率呢?有的可能是知覺選擇問題,例如只注意黑人手中的短槍而未顧及其余情節;有的可能是由于搏斗激烈,使學者們眼花繚亂、看不清楚;有的可能是原來處于安靜的“定式”,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不知所措,等反應過來時,人已逃之夭夭,什么也沒看見,等等。總之,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而,在法庭上,我們不能僅憑證人的證詞來判案,要認真考慮證詞的可靠性和真實性,這樣才能避免冤案的發生。
錯覺,失真扭曲的知覺反應
哈佛心理學家指出,有時候人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錯覺,即我們的知覺不能正確地表達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現種種歪曲。例如,太陽在天邊和天頂時,它和觀察者的距離是不一樣的,在天邊時遠,而在天頂時近。按照物體在視網膜成像的規律,天邊的太陽看上去應該小,而天頂的太陽看上去應該大。而人們的知覺經驗正與此相反,天邊的太陽看上去比天頂的太陽大得多。
簡單地說,錯覺就是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錯誤的知覺經驗。它與幻覺或想象不一樣,因為它是對應于客觀的和可靠的物理刺激的,只是似乎我們的感覺器官在捉弄我們。
關于錯覺產生的原因雖有多種解釋,但迄今沒有完全令人滿意的答案。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客觀上,錯覺的產生大多是在知覺對象所處的客觀環境有了某種變化的情況下發生的;主觀上,錯覺的產生可能與過去的經驗、情緒以及各種感覺相互作用等因素有關。
比較多的解釋是從人本身的生理、心理角度出發,比如把錯覺歸因于是同一感覺分析器內部的相互作用不協調或多種分析器的協同活動受到限制,提供的信號不一致。但是,外在因素同樣也會引起我們的錯覺。曾有一個實驗,分別從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挑選10個孩子,讓他們估計從1美分到50美分硬幣的大小。實驗發現,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比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要高估錢幣的大小,尤其是5、10和25美分面值硬幣。而當錢幣不在眼前,只靠記憶估測或者把錢幣換成相同大小的硬紙板時,則高估情況會急速降低。這個實驗形象地證實了在不同家庭環境中形成的態度和價值觀對知覺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哈佛專家認為,錯覺雖然奇怪,但不神秘,研究其成因有助于揭示客觀世界的規律,可以消除錯覺對人類實踐活動的不利影響。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某些錯覺為人類服務。建筑師和室內設計師常利用人們的錯覺來創造空間中比其自身看起來更大或更小的物體。例如一個較小的房間,如果墻壁涂上淺顏色,在屋中央使用一些較低的沙發、椅子和桌子,房間看起來會更寬敞。電影院和劇場中的布景和光線方向也被有意地設計,以產生電影和舞臺上的錯覺。通過控制錯覺,人們可以獲得期望的效果。
“度日如年”中的時間錯覺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過,當你做喜歡的事情時,就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可以說是時光飛逝;當做一件不喜歡的事情時,便如坐針氈,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似乎都過了1小時了,可實際上才過了10分鐘。這是因為你對時間的知覺出現了錯誤。我們對時間長短的感覺,會因在這個時間內所做的事而產生不同的錯覺。
時間錯覺是指對時間的不正確的知覺。哈佛心理學家解釋說,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人們對時間的估計有時會不符合實際情況——有時估計得過長,有時估計得過短。一般來說,當活動內容豐富、引起我們的興趣時,對時間估計容易偏短;當活動內容單調、令人厭倦時,對時間的估計容易偏長。
當情緒愉快時,對時間的估計容易偏短;情緒不佳時,對時間的估計容易偏長。當期待愉快的事情時,往往覺得時間過得慢,時間估計偏長;當害怕不愉快的事情來臨時,又覺得時間過得太快,時間估計偏短。
此外,人們的時間知覺還具有個體差異性,最容易發生時間錯覺現象的是兒童。
人們對時間的錯覺容易使人想起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關于相對論,愛因斯坦有一個精妙的比喻,對它進行了簡單而恰當的概括。他是這樣說的:“當你和一個美麗的姑娘坐上2小時,你會覺得好像只坐了1分鐘;但是在炎炎夏日,如果讓你坐在熾熱的火爐旁,哪怕只坐上1分鐘,你都會感覺好像是坐了2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和美麗的姑娘聊天,當然是甜蜜的體驗,人人都希望它能長時間持續下去;相反,炎炎夏日,在熾熱的火爐邊烤著,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好像受刑,自然希望它趕快結束。也許正是因為自己的主觀愿望和實際情況的比較,使我們產生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時間錯覺。
在一個時間周期內,人們往往感覺到前慢后快。比如,一個星期,前幾天相對于后幾天感覺慢,過了星期三,一晃便到了星期天。一段假期,前半段時間相對后半段顯得慢,當過了一半時間,便覺得越來越快。哈佛專家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在一段時間的前期,你覺得后面的時間還很多,不著急,就感到時間慢;越到后來,你越感到時間所剩不多,越感到著急,也就覺得時間過得快。
人一生也有這個規律,人在童年時代感到時間過得慢,因為你覺得以后時間還有的是。等年齡漸長,尤其過了30歲,就感到時間不那么多了,于是開始著急,也就覺得時間過得快了。
第三堂課 摸清記憶背后的心理玄機
我們是怎么記住事物的
有些東西,我們看過后經久不忘;有些東西我們雖然看過,但事后卻怎么也回憶不起來……記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哈佛相關學者認為,記憶是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運用信息加工的術語講,就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
人的記憶能力,實質上就是向大腦儲存信息,以及進行反饋的能力。人的大腦主要由神經細胞構成,每個神經細胞的邊緣又都有若干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作樹突和軸突。在軸突的末端有個膨大的突起,叫做突觸小體。每個神經元的突觸小體跟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軸突接觸。這種結構叫做“突觸”。神經元通過“突觸”跟其他神經元發生聯系,并且接受許許多多其他的神經元的信息。神經元傳遞和接受信息的功能,正是大腦具有記憶的生理基礎。有14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上面有3萬個突觸。這140億個神經細胞之間聯系的突觸,用天文數字也難以表達。這樣的結構特點,就使大腦成為一個龐大的信息儲存庫。一個人腦的網絡系統遠比當今因特網復雜。科學家認為,一個人大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于10億冊書的內容,一個人的大腦即使每一秒鐘輸入10個信息,這樣持續一輩子,也還有余地容納別的信息。這就證明我們大腦的記憶的確驚人。
記憶甚至可以說是人生命的源泉,是人生理與心理的一種本質特征。人生是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而一切活力與創造力都離不開記憶這個源泉。失去了記憶人會失去許多屬于“本能”的本領,就很難生活下去。
人類之所以能夠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而成為“萬物之靈”,關鍵就在于人類具有卓越的記憶能力。正是依靠這些記憶能力,人類才得以學習、積累和應用各種知識、經驗,才能不斷地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
在生活中,我們發現,有些人的記憶非常好,看過的東西可以過目不忘,而有些人的記憶卻比較差,學過的東西很快就忘了。
在談到這種差別的時候,人們往往把他們歸結為生理因素,認為腦袋大,前額寬的人記憶力就好,相反,記憶力就不好。其實,這種說法在科學上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不否認,人的記憶力和生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智力落后的人,首先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不正常,影響了學習和記憶的能力。但是,這和他們大腦的輕重、大小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只要腦神經發育正常、記憶力的生理因素就相差無幾,但擁有正常記憶的人,記憶程度還是有差別。這就是記憶的心理因素造成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們記憶上的差別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影響記憶差別的心理因素主要是由心理傾向性和對記憶規律的掌握不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