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序篇 詭計多端,千萬不要和經濟學家過招(1)

  • 經濟學的詭計大全集
  • 邢隊 歐俊 周成龍編著
  • 4754字
  • 2016-03-15 15:37:00

為什么象牙威脅到大象的生存,而牛肉卻保證了黃牛的繁衍

在非洲一些國家,偷獵者們為了取得象牙而大肆捕殺大象,大象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為什么象牙的商業價值會威脅到大象的生存,而牛肉的商業價值卻保證了黃牛的繁衍呢?

為了對付偷獵,部分國家,如肯尼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已經把獵殺大象并出售象牙作為違法行為。但這些法律一直很難得到執行,偷獵行為仍在發生,大象種群在繼續減少。

而另一些國家,如博茨瓦納、南非、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則采取另外的方式。他們通過法律允許人們捕殺大象,但只能捕殺作為自己財產的大象,這樣一來大象便成為私人物品。人們有了保護自己土地上大象的激勵了,結果在這些國家,大象的數量開始增加,在南非甚至出現了大象猛增的情況。

非洲國家制定的不同法律,其根源在于對經濟學的掌握程度。大象之所以被獵殺,是因為象牙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商業價值的動物都面臨著這種威脅。比如黃牛,作為有價值的食物來源,沒有人會擔心黃牛滅絕。這是因為對牛肉的大量需求,使人們大量飼養黃牛,從而保證了這種動物的繁衍延續。

經濟學幫助我們找到了答案。因為大象是公共資源,而黃牛卻是私人產品。大象遍布在非洲的熱帶草原中,不屬于任何人,每個偷獵者都會盡可能多的獵殺它們,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偷獵者人數眾多,每個偷獵者都想獲得別人沒有的利益,大象就會被瘋狂地獵殺。而黃牛是私人放養的,每個養牛人為了賺錢都會維持自己牛群的數量。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非洲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實行南非等國的法律制度,將大象私有化。在這樣的制度保護下,大象的滅絕得到了有效控制。

雞雖然被宰殺,而且數量之大,但雞從來沒當過瀕危物種。但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為什么有的物種瀕臨滅絕,有的卻沒有?

2007年,環保組織“海洋守護者協會”用已故澳大利亞“鱷魚獵手”史蒂夫·歐文的名字重新命名它的一艘反捕鯨船。這艘長53米的船只原以綠色和平組織創始人之一、加拿大人羅伯特·亨特命名,誓言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阻止日本的年度捕鯨活動。一旦日本被起訴到國際法院,按照國際法院的臨時禁令,日本應當在聽證會開始前立即停止所有捕鯨行為。

2009年12月11日,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這樣警告日本:如果日本不立即停止以科研名義從事捕鯨活動,將對日本提起國際訴訟。陸克文當天接受澳大利亞媒體采訪時說:“我們不接受日本所謂捕鯨是出于科研目的之類說辭,我之前說過,如果這事無法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我們就把日本告上國際法庭,我是認真的。”

日本以研究之名進行的南極捕鯨作業。2009年預計要捕殺935頭小須鯨和50頭長須鯨。雖然1986年國際法院已經禁止商業捕鯨,但在科學研究的名義下,捕鯨還是允許的。

但是在日本,鯨魚肉在市場上廣為銷售。日本人捕鯨的真正目的就是用來銷售鯨魚肉以牟利。日本外務大臣岡田克則表示,日本不打算停止在南極海域捕鯨活動。岡田只字不提捕鯨是出于科研目的,辯稱從事捕鯨是因為食用鯨肉是日本文化一部分。“我認為飲食是一國文化中重要元素,因此有必要相互尊重并認同彼此文化。”

日本商業捕鯨有4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鯨、食鯨國。1986年國際《禁止捕鯨公約》生效,世界各國宣布放棄商業捕鯨,包括日本。但日本從1987年開始打著“科學研究”的旗號,繞過國際公約,重新開始大規模捕鯨。因為日本捕鯨,鯨的數量已經急劇減少,瀕臨滅絕。

其實不僅僅是澳大利亞政府譴責日本捕鯨,幾乎每年環保主義者都會上街游行,譴責國際捕魚業對許多大型海洋哺乳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脅。可從來沒有人上街抗議,號召大家拯救小雞。這是為什么呢?

鯨魚的數量銳減,是因為鯨魚不屬于任何人。它們在公海里巡游,而好幾個國家拒絕遵守保護鯨魚的國際條約。日本捕鯨人絕對理解自己目前的做法會威脅到鯨魚的生存,進而損害自身的生計。可每個捕鯨人也都知道,由于鯨沒有主人,自己捕不著的鯨魚,最終會被別的人捕獲。因此,捕鯨人無法從自我限制中獲益。

反過來看,世界上大多數的雞都是有主人的。如果你今天殺掉了自己的一只雞,明天你就會少了一只雞。如果養雞是你的謀生手段,那么,你必然有著強烈的動機,要使送去市場賣的雞和新養的雞在數量上保持平衡。

雞和鯨魚都有經濟價值。人們對雞能享有可靠的所有權,但對鯨魚卻不能。這一事實解釋了前者繁衍不息、后者瀕于滅絕的原因。

在產權明確的前提下,物可以得到物主的保護,即使物主雞本身很弱小也不要緊,社會和法律會為物主提供產權保護。有了產權的保護,社會的經濟秩序就可以建立起來。雖然宰殺的牛和雞比獵殺的大象和鯨魚要多得多,但是,市場仍然能夠保證牛肉的供應。我們永遠不會擔心牛會滅種,牛群、雞將永遠繁衍下去。而大象、鯨魚的命運可能就比較慘了點,瀕臨滅絕。

為什么美國人愿搬家,而中國人卻要買房

從前,有個地主有很多地,找了很多長工干活,地主給長工們蓋了一批團結樓住著。一天,地主的謀士對地主說:東家,長工們這幾年手上有點錢了,他們住你的房子,每月交租子,不劃算,反正他們永遠住下去,你干脆把房子賣給他們,起個名堂叫做——公房出售!告訴他們房子永遠歸他們了,可以把他們這幾年攢的錢收回來。地主說:不錯,那租金怎么辦?謀士說:照收不誤,起個日本名兒,叫物業費!地主很快施行了,賺了好多錢,長工們那個高興啊!

過了幾年,地主的村子發展成城鎮了,有錢人越來越多,沒地方住,謀士對地主說:東家,長工們這幾年手上又有錢了,咱們給他們蓋新房子,起個名堂叫做舊城改造,他們把手上的錢給我們,我們拆了房子蓋新的,叫他們再買回去,可以多蓋一些賣給別人,地主按照某士的話又施行了。這次,有些長工們不高興了,地主的家丁派上用途了,長工們只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地主又賺了好多錢。

又過了幾年,地主的村子發展成大城市了,有錢人更多了,地主的土地更值錢了。謀士對地主說:東家,咱們把這些長工的房子拆了,在這個地方建別墅,拆出來的地蓋好房子賣給那些有錢的大款還能賺一筆。地主說:長工們不干怎么辦?謀士道:咱給他們錢多點兒,起個名堂叫貨幣化安置,咱再到咱們的豬圈旁邊建房子,起個名堂叫經濟適用房,給他們修個馬車道讓他們到那邊買房住,地主說:他們錢不夠怎么辦?謀士說:從咱家的錢莊借錢給他們,一年6分利,咱這錢還能生錢崽,又沒風險。地主又施行了,長工們拿到錢,地主的經濟適用房到現在才建了一間,長工們只好排隊等房子,直到現在,還等著呢!

于是,長工們開始鬧事了。地主有點慌,忙問謀士怎么辦?謀士說:趕緊通知長工們,房子要跌價了,別買了,租房住吧,正好把我們的豬圈租給他們。結果,這么多年后,長工們的錢全沒了,還在租房住,直到永遠!

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深受“房”事的困擾,無論是買還是租,中國都充當著房奴的角色。

曾經有一個故事講在中國一個老太太要存夠了一輩子的錢老了才能住上房子,而美國老太太住了一輩子的房子才付清貸款,但實際上在美國,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們熟悉的故事中“美國老太太”一樣貸款買私房,也有不少人像“中國老太太”一樣攢錢買房,甚至攢了錢也不買房而是租房。至于住房面積,發達和中等發達國家城市普通百姓也不追求寬敞,韓國城市里面積小于59平方米的小型住宅達到40%,日本普通人家的住房面積,大都是六七十平方米;而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為了省租金,租住兩室的公寓,女兒來了就加一張床,一間房睡三個人。比德國、日本和韓國窮得多的中國,現在城市里造的新房八九十平方米的房型都算是小的,動輒100多平方米,沒有錢節衣縮食借巨債購買,這是多么荒謬的事!

在南京“對話中國”高層論壇上;外交名嘴龍永圖,與戴著一絲方巾的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女士為中國百姓住房問題的“偏頭痛”“把脈聽診”:“最主要的癥結在于,老百姓沒有改變觀念,每個人都想買房,其實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

龍永圖在拿美國人人均占有住房作比時說:“美國三成人群買房,六成人群租房,實際擁有住房的人并不多。”他認為:“大部分中國人應該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解決租房問題,百姓的目標是‘有房子住’,而不是總是將注意力一股腦兒撲在‘高房價’上。”

比爾結婚十三年來一共搬了六次家。當比爾的妻子在邁阿密找了一份導游的工作,于是杰西舉家遷到了邁阿密,這是他們的第五次搬家。美國人熱愛家庭,人到了哪里,家就必須遷到哪里,房子可以換,家可以搬,就是夫妻不能分居。他剛從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搬到這里。

比爾的妻子辭去了邁阿密導游的工作,而同時比爾在洛杉磯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不到兩年時間,杰西從美國西海岸搬到東海岸,又從東海岸搬回西海岸,這位老兄真是夠能折騰的了。

很多美國人都有像比爾這樣因工作而搬家的經歷,很多美國企業諸如微軟、可口可樂都會為從外地搬來的員工支付搬家費。美國人一生平均要搬十幾次家。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當地稅收少、生活成本低、更換了工作,甚至那個地方的餐館多味道好,都會成為美國人搬家的理由。

美國人搬家不怕麻煩,甚至樂此不疲。美國人剛參加工作時收入不高,一般是租住小房子,工作幾年收入高了點就立刻換租大一些的房子,等有錢付首付款了就貸款買房,收入再增加了,毫不猶豫地把小房子賣掉再買大房子。如果再發達了進入中產階級的行列,就搬到條件更好的地方去住。

在美國搬家沒有任何限制,沒有戶口制度,搬家不必經過任何人的批準,甚至也不需要到警察局去報告一聲。搬家也很方便,有專門的搬家公司,有的專管本市搬家,有的則經營往外地的搬遷。搬家時,人們幾乎100%地都用汽車作搬運工具,人們可以利用專門的搬家汽車。但家具一般是不搬的,多半就地賣掉。搬完之后,再按房間的大小、色調和風格重新購置。

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因為美國有住房市場。在住房市場條件下,通過房租水平的升降,供應和需求永遠是平衡的。換句話說,在美國,你只可能感到房租貴,而不會租不到房子住。相比中國,租房更容易。同時西方發達國家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保護租客的利益,嚴防出租方濫漲價,所以在倫敦、紐約,有些房屋的租金甚至是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水平。

就業的靈活性必將引起人口的流動,如果沒有住房市場,人口的流動將受阻。

為什么小孩會說真話,而專家最有可能欺騙我們

一位奢侈的國王每天只顧著穿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最后竟然還受騙,穿著……不,是什么都沒穿去游行!沒有人去揭穿謊言,甚至還夸耀,最后一個孩子天真的一句話才結束了這場鬧劇。為什么周圍的大臣、貴族不說出皇帝沒有穿衣服,小孩卻說出了真話。

專家通常指對某一事物精通,或者說有獨到的見解的人。在百度百科關于“專家”這一詞條上,網友把“專家”解釋為“專門欺騙大家”和“指常常與人唱反調,以此來提高自己聲望獲取利益的人群”、“專家=專門欺騙大家”。這個戲謔的等式,得到很多人的共鳴。

一項針對美國無家可歸者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世紀80年代早期,一位名叫米奇·斯尼戴爾(Mitch Snyder)的人開始為美國無家可歸者奔走,他宣稱美國當時至少有大約300萬人無家可歸。公眾立刻對這件事情產生了關注。至少有超過1%的人無家可歸?這聽起來確實有些太離譜了,可既然這是專家的統計數據,那應該是不會錯的。于是這個話題立刻引起了全美公眾的關注。斯尼戴爾甚至跑到國會力陳此事的嚴重性。據說他還曾經在大學演講的時候告訴聽眾,說每秒鐘會有45名無家可歸的人死去,也就是說,美國每年都會有14億無家可歸的人死亡(當時的美國人口總數為2.25億)。假設斯尼戴爾口誤或者可能是記者引用錯誤,假設他的意思是每45秒鐘就有一個無家可歸的人死亡,那每年死亡的人數仍舊可以達到70.1萬——幾乎是美國每年死亡總人數的1/3。最后,當有人質問斯尼戴爾該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時,他終于承認自己是在捏造,因為當時記者們一直追問他具體的數據,他不想讓他們失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化市| 平南县| 江川县| 鹿邑县| 凤庆县| 行唐县| 霍林郭勒市| 晋中市| 抚远县| 汶川县| 铁岭市| 南江县| 兴宁市| 赤壁市| 开封县| 乳山市| 余干县| 进贤县| 南安市| 梅河口市| 瑞昌市| 称多县| 若尔盖县| 克拉玛依市| 澄城县| 和田县| 共和县| 中方县| 西丰县| 来凤县| 桃园市| 邳州市| 科技| 凌云县| 普宁市| 巍山| 周宁县| 桂东县| 静海县| 文登市|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