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精氣神是養生的根本,調養精氣神的根本目的在于培植身體的固有元氣,我們養生的目的也是為了培固身體的元氣,因為元氣是人生下來活下去的根本,元氣充足,人才會健康長壽。
求醫不如求自己,吃藥不如激發人體自愈力
在中醫看來,人體是一個完整的小天地,它自成一套系統,有自己的硬件設施、故障診斷系統和自我修復系統等。自愈力就是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做菜的時候,不小心在手上劃破了一個小口,運行到此處的血液就會溢出。由于血液運行出現局部中斷,就有更多的血液運行于此,由此促使傷口附近細胞的迅速增生,直至傷口愈合。增生的細胞會在傷口愈合處留下一個疤痕。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藥物的作用,這就是人體自愈功能的一個最直觀的表現。
其實人體的自愈力就恰好體現了中醫治病的一個指導思想:三分病、七分養。中醫不主張過分依賴藥物,因為藥物不過是依賴某一方面的偏性來調動人體的元氣,從而幫助身體恢復健康。但是人體的元氣是有限的,如果總是透支,總有一天就沒有了。我們生下來活下去依靠的就是體內的這點元氣,元氣沒有了,再好的藥也沒用了。所以,生病了不用慌張,人體不是有自愈的能力嗎?那我們就充分地相信它,用自愈力把疾病打敗。
當然,這并不是說人體的自愈力在那守著,我們就可以完全放心了,生病了可以不找醫生、不吃藥、不打針,該吃冷飲就吃冷飲,該熬夜就熬夜,如果這樣的話,怕是永遠都好不了。那應該怎么做呢?我們應該配合人體自愈力開展工作。每天按時吃飯,早睡早起,適當的鍛煉,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保證體內的元氣充足,只要元氣充足,那些病還是問題嗎?
當然,自愈功能的作用也不是絕對的,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依賴人體自愈力解決問題。自愈力和免疫力有關,當免疫細胞抵擋不住病毒時,就需要借助藥物,不過最好的藥物依然是以食物為主,一般情況下,通過補充營養,可以對抗大多數疾病。中醫就是通過倡導順時養生、補養氣血、食療等科學的養生方法來增強人體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來之時就筑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讓疾病無孔可入。面對已經染病的情況,中醫也是更多地求助于人體自身的大藥——經絡和穴位,通過疏通經絡、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調動身體的自愈功能來對抗疾病。
然而,在現代醫療中,人們似乎都對于醫藥過于信任和依賴。由于人體在自我修復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癥狀,如咳嗽、發熱、嘔吐等,人們為了消除這些癥狀帶來的不適感,就會用藥物粗暴地干涉,這樣,人體的自愈能力就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人們反而因為癥狀的消失,認為是這些藥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下一次疾病來襲的時候,他們還是第一時間求助于藥物,在這種惡性循環中,身體的自愈力就會越來越“懶惰”,直到失去作用。
養生之道,養神先行
眾所周知,吸煙有害健康,但是很多老人在談到長壽之道的時候,著實讓人感到驚訝和不解,因為有的老人幾乎煙不離手,還是活到100多歲;還有,生命在于運動,有的老人卻偏偏不愛運動也能高壽;還有嗜好喝酒的、尤喜吃肉的、長期吃素的等,都有長壽的代表,于是很多人就郁悶了,到底哪種長壽之道是正確的呢?
其實,真正的長壽之道是《黃帝內經》中談到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就是說要學會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欲望。雖然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人在成長過程中會不可否認地出現貪婪和欲望,所謂欲望無止境,如果不懂得節制,遲早會被埋葬在欲望之火中。所以,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欲望才是長壽的不二法門。在生活中,我們很難看見哪個斤斤計較、心事重重、雜念叢生、心胸狹窄的人是能夠長壽的。
在中醫的養生之道中講究“養心調神”,這與《黃帝內經》中的論述是一致的。扁鵲也是養心調神養生論的支持者,他非常提倡淡泊名利,不求聞達,追求心靈的內在平衡與和諧。
但是要做到“養心調神”卻是非常不容易,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人的情感活動和心理健康與身體的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精神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更大,甚至超過了生理因素。醫生在就診的病人中發現,一些機能性疾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經官能癥、偏頭痛、消化不良等,可以稱之為心因性疾病。某些器質性疾病,如潰瘍病、高血壓、冠心病的產生和加重,也與心理因素有密切的關系,有時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嚴重后果。
阻擋了氣血的下滑,也就減慢了衰老的腳步
在生活中,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就是許多年齡相同的人,老化的程度卻不相同,而且隨著年齡的越來越大,這種差距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導致這種差距出現的原因就是人體內氣血的差異,氣血下降趨勢越嚴重的人,老化的趨勢就越嚴重。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經常上夜班的人或是經常熬夜的人,他們的皮膚通常是灰暗而沒有光澤的,這就是因為他們的作息時間顛倒,導致體內的血液總量不足,沒有充足的養分和水分供應到皮膚組織,大多數皮膚組織自然就處在超齡使用的狀態。而且我們還會發現,雖然他們很年輕,但是卻已經百病纏身了,而且患上的全是老年人才會得的病。
所以說,氣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它不僅掌握著人體的生殺大權,還影響著人體的自愈能力以及衰老的快慢,而血液對于人體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人體內部的臟器就如同人一樣,吃得飽了,工作起來才會有勁頭,可以說血液就是臟器的“食糧”。
如果人體的總血量不夠,臟器的“食糧”就會短缺,人體就容易出現疲軟、無力、抵抗力下降等癥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如果各臟器長期供血不足,各種疾病就都會找上門來。
心臟沒吃飽,人們就會出現心慌、氣短、胸悶等癥狀,而且特別想休息,然后出現間歇,心跳的次數就會越來越慢,并且開始感到疼痛。這其實是心臟在提醒你,它餓了、累了,需要血液來補充。可是這個時候,我們高明的西醫卻往往認為這是因為你的血管阻塞了血液的流動,于是給你吃一些擴充血管的藥物,血液總量卻沒有得到任何改善。當缺血癥狀進一步加重時,血管不能充盈,就會造成閉塞、心梗,最終會危及你的生命。
大腦沒吃飽,輕者會感到頭暈、記憶力下降,重者會因遠端末梢的血管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而干癟、閉塞,繼而出現腦缺血、腦梗死,時間長了,腦子就開始變“瘦”,腦萎縮、老年癡呆癥也就隨之發生了。
肝臟吃不飽,它的工作量就會萎縮,以前吃一斤肉,它都能轉化成人體所需要的能量,而這時,一斤肉它只能轉化七兩,余下的三兩只好以脂肪的形式棄置在肝臟里,脂肪肝也就這樣形成了;或者堆積在血管里就會形成高血脂。
腎臟也是一樣,沒吃飽,它擔負的排毒工作就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既然完不成任務,身體內的各種毒素也就不可能及時地排出體外,從而就會引發尿酸、尿素過高。
胰腺也是一樣,吃飽了就能奉獻給人體充足的胰島素,沒吃飽時,糖不能被正常代謝,多余的糖就會留在血管里,血糖自然也就增高了。
所以,氣血的重要性是中醫食療養生的核心內容,在生活中,只要我們注意飲食的營養豐富、搭配合理,就可以保證我們體內血液的質量和濃度;保證了胃腸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能讓人氣血充足。
第一時間掌握氣血不足的征兆
氣血水平處在哪個狀態,關系到人體的健康狀況,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氣血水平,及時調整,以保證身體健康。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知道自己血氣水平的高低呢?
1.看指甲上的半月形
正常情況下,半月形應該是除了小指都有。大拇指上的半月形應占指甲面積的1/4~1/5,食指、中指、無名指的半月形應不超過1/5。如果手指上沒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的說明人體內寒氣重、循環功能差、氣血不足,以致血液到不了手指的末梢;如果半月形過多、過大,則易患甲亢、高血壓等病。
2.看皮膚
皮膚白里透紅,有光澤、彈性、無皺紋、無斑代表氣血充足。反之,皮膚粗糙、無光澤、暗淡、發白、發青、發紅、長斑都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
3.看唇色
雙唇泛白,屬氣血虧損,或陽虛寒盛、貧血、脾胃虛弱。唇色深紅,并非氣血佳而是有熱在身,屬熱癥。陰虛火旺者,唇紅鮮艷如火。唇色深紅兼干焦,則內有實熱。唇色青紫,多屬氣滯血淤,血液不流暢,易患急性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如唇邊發黑,但內唇淡白,顯示人既有實熱,亦氣血虧結。
4.看牙齦
這一點小孩子不明顯,主要是成人。牙齦萎縮代表氣血不足,只要發現牙齒的縫隙變大了,食物越來越容易塞在牙縫里,就要注意了,身體已經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5.看眼睛
看眼睛實際上是看眼白的顏色,俗話說的“人老珠黃”,其實指的就是眼白的顏色變得渾濁、發黃、有血絲,這就表明你氣血不足了。眼睛隨時都睜得大大的,說明氣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干澀、眼皮沉重,都代表氣血不足。
6.看耳朵
小孩子看耳朵形態,大人除了要看形態,還要看后天的情況,主要看色澤、有無斑點、有無疼痛。如果呈淡淡的粉紅色、有光澤、無斑點、無皺紋、飽滿代表氣血充足,而暗淡、無光澤則代表氣血已經下降。如果耳朵萎縮、枯澀、有斑點、皺紋多,則代表人的腎臟功能開始衰竭,要引起足夠的注意。
7.摸手溫
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溫暖的,代表人氣血充足。如果手心偏熱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都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8.看手指的指腹
無論孩子還是成人,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細細的,都代表氣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飽滿,肉多有彈性,則說明氣血充足。
9.看頭發
頭發烏黑、濃密、柔順代表氣血充足,頭發干枯、脫發、發黃、發白、開叉都是氣血不足。
10.看睡眠
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樣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表示氣血很足;而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沉重或打呼嚕,則表示血虧。
氣血養生必須遠離的四個誤區
對養生保健來說,補氣血很重要,但由于人和人體質的不同,氣血水平不同,補氣血也不能整齊劃一,這里我們就糾正四個常見的錯誤。
1.只有女人需要養氣血
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眼里,補氣血是女人的事,甚至更無知一點的說是產后婦女的事。雖然由于生理的原因,女人比男人更容易血虛,但并不能因此說補氣血是女人的專利。
其實,在臨床上,男人得虛證的也不少。老年多虛證,久病多虛證,其他如先天不足、煩勞過度、飲食不節、饑飽不調等,皆能導致虛證。所以男人也要注意補氣血。
2.運動能增加氣血能量
運動會打通經絡,強化心臟功能,提高清除體內垃圾的能力,但是不會增加人體的氣血能量。運動對健康的影響,主要是加快血液循環的速度,可以使一些閉塞的經絡暢通,特別是對于心包經的打通有很好的效果。心包經的通暢,可以強化心臟的功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也會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加速人體廢物的排除。
如果只是單純的運動,不改善生活習慣,增加或者調整睡眠的時間,則運動只是無謂的消耗血氣能量而已。現在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夜生活,這對健康是十分不利的。本來人體經過了一整天的體力消耗,到了晚上已經沒有多余的能量,此時再進行活動,只能是透支儲存的肝火,相當于在透支生命。
3.寒涼的食物不能吃
并不是所有的寒涼食物進入肚子都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只要與人的體質、吃的季節相適宜,能起到中和、平衡的作用,就可以吃。比如夏天,人體大量出汗,應適量吃些帶寒性的西瓜,它能除燥熱,又能補充人體內因出汗過多而丟失的水分、糖分,這時的西瓜對身體來講就能起到協調、補血的作用,而天冷時吃西瓜就容易導致血虧。另外,寒、熱食物要搭配著吃,比如吃大寒的螃蟹時,一定要配上溫熱性質的生姜,用姜去中和蟹的寒涼,這樣就不會對身體有任何的傷害,還利于蟹肉的消化、吸收。
4.黑色食物一定能補血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宣傳——黑色食物補腎、補血,如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海帶、紫菜、烏雞骨等。其實并不盡然,溫熱是補、寒涼是瀉。黑米、烏雞性溫,補血、補腎效果明顯;黑芝麻,性平,補腎、補肝、潤腸、養發;黑豆,性平,補腎、活血、解毒;黑木耳性涼,海帶、紫菜性寒,夏天可以經常吃,冬天盡量不要多吃。所以,任何食物補還是不補,一定要看這個食物的屬性,而不是根據顏色盲目下定論。
補血,要結合自己的喜好和身體的特點
補血的方法有很多,我們應該結合自己的喜好、身體的特點,選擇其中一兩種,長期堅持下去,這樣才能確保血氣充足,身體安康。
1.食療法補血
補血理氣的首選之食就是阿膠,因為阿膠能從根本上解決氣血不足的問題,同時改善血紅細胞的新陳代謝,加強真皮細胞的保水功能,對容易貧血的女性來說是最好不過的滋補食物。我們可以將阿膠搗碎,然后和糯米一起熬成粥,晨起或晚睡前食用。也可以將阿膠同雞蛋一起煮成蛋花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