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補足真陽百病消——陽氣是人體最好的治病良藥(1)
-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大全集
- 春之霖 焦亮
- 4886字
- 2016-02-29 11:08:46
第一節 萬物生長靠太陽,長命百歲靠養陽
陽氣像太陽,維持生命要用它
世間萬物都離不開陽光的照耀,我們人體也是一樣。在人體這個設計精密的小宇宙里,同樣需要陽氣的溫煦才能夠充滿鮮活的生命力?!饵S帝內經》中說道:“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泵鞔t學家張景岳注曰:“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币簿褪钦f,人的生命系于“陽氣”,只有固護陽氣,才能百病不生,人們才能擁有鮮活的生命力。而我們養生的重點就在于養護身體內的陽氣。
人體內的陽氣在中醫里又叫“衛陽”或“衛氣”,這里的“衛”就是保衛的意思,陽氣是人體的衛士,它能夠抵制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六淫邪氣”即大自然中的風、寒、暑、濕、燥、火,時時都在威脅著我們的健康,但是為什么有的人就很愛生病呢?像是現在的流感,有的人總是在“趕流行”,有的人卻安然無恙,區別就在于他們體內的陽氣充足與否??偸菒凵〉娜梭w內陽氣不足,病邪很容易侵入人體,而體內陽氣充足的人能夠抵擋外邪的入侵。所以,那些身患各種疑難雜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衛陽不固、腠理不密的,以致外來的各種邪氣陸續占領人體并日積月累而成。
導致疾病的原因除去自然界的“六淫邪氣”,還有人體內部的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傳統中醫認為:大喜傷心,大怒傷肝,憂思傷脾,大悲傷肺,驚恐傷腎,也就是說情緒波動過大就會傷害五臟,導致病變。而人的情緒就是在陽氣不足的情況下起伏最大,陽氣充足的人通常比較樂觀、通達,陽氣不足的人則容易悲觀絕望。所以,養好陽氣,人的情緒也會慢慢好起來,整個人充滿了精神與活力,由于七情過度而導致的病也就離我們遠去了。
總之,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給大自然以光明和溫暖,失去陽氣,萬物便不能生存,而如果人體沒有陽氣,體內就失去了新陳代謝的活力,不能供給能量和熱量,生命就要停止。
陽氣何來:秉先天之精,合后天之力
中醫學中有這樣的說法:“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這里的“氣”就是指人體的陽氣,也稱為“正氣”、“元氣”,即“真元之氣”。我們知道,人體陽充足免疫力就強,就能戰勝疾病;如果人體陽氣不足或虛弱,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去戰勝疾??;而正氣耗盡,人就會死亡。那么,我們身體的陽氣究竟從何而來呢?《黃帝內經》中說:“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也就是說,陽氣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氣和自然清氣結合而成。
父母之精氣是先天之本,陽氣的強弱首先由先天之本所決定。也就是說父母身體都很好的孩子,將來身體也會比較好,免疫力也比較強,不容易得病。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同胞姊妹,有的健康強壯,有的體弱多病。兄弟姐妹之間有一套相近的遺傳基因,在先天條件上應該差距不大,但有一個因素往往被大家所忽略,那就是孕期有無其他因素的干擾。比如受孕的時間,孕婦孕期有無飲酒過量、服藥等情況,孕期心情,孕婦營養狀況等等。所以說,母肥則子壯,如果打算生孩子,一定要先把夫妻雙方的身體都調養好,給孩子一個比較充足的陽氣,要知道懷胎十月可是會影響孩子一生的。
當然,陽氣雖來自父母之精氣,但這些先天帶來的元氣只夠維持7天的生命。要想活下去,就要吃東西、呼吸自然之氣。因此,人體陽氣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受到后天之本,即水谷精氣和自然清氣的影響。有的人父母身體不是很好,先天陽氣沒有那么充足,這樣的人雖然自小免疫力低、體弱多病,但如果他知道自己先天條件不好,很注意養生,懂得養護自己的陽氣,也能長壽。
由此可見,陽氣是我們生存的根本,它的強弱取決于兩方面的因素,即先天之本與后天之力。父母的先天精氣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狀況,而至于能否長壽,還是要看他本人能不能鞏固好后天之本,養護體內的陽氣。陽氣雖秉先天之精,合后天之力,但畢竟是有限的,有一個定數。人活著的這些年就是不斷耗散這些陽氣的過程,有一天陽氣耗盡了,也就是生命結束的時候。因此,養生就要珍惜父母賜給我們的生命力,遵循健康的生活習慣,好好養護正氣,這才是健康長壽的根本所在。
脾胃運轉情況,決定陽氣是否充足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土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視耐老”;“土者萬物之母,母得其養,則水火相濟,木金交合,百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彼J為,脾胃與人的陽氣有著密切的關系,人體內的陽氣因脾胃而滋生,脾胃的功能正常運轉,人體內的陽氣才能生長并充實。而人吃五谷雜糧、果蔬蛋禽,都要進入胃中,人體內的各個器官攝取營養,都要從胃而得來。
李時珍曾經說過:“脾者黃官,所以交媾水火,會合木金者也。”他認為,人體氣機上下升降運動正常,有賴于脾胃功能的協調。脾胃如果正常運轉,則心腎相交,肺肝調和,陰陽平衡;而如果脾胃一旦受損,功能失常,就會內傷陽氣,嚴重的還會因此而影響全身而患病。因此,人是否懂得養生,還要重視養脾胃,那么吃什么才能養脾胃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棗、蓮子、南瓜、茼蒿、紅薯等都有養脾胃的功效。
另外,下面四大保養脾胃的要訣要記牢:“動為綱,素為常,酒少量,莫愁腸?!?
1.動為綱
指適當的運動可促進消化,增進食欲,使氣血生化之源充足,精、氣、神旺盛,臟腑功能不衰。因此,美女們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散步是一種和緩自然的體育活動,可快可慢,可使精神得到休息,使肌肉放松,氣血調順,幫助脾胃運化,借以祛病防衰。
2.素為常
素食主要包括植物蛋白、植物油及維生素的食物,如面粉、大米、五谷雜糧、豆類及其制品、蔬菜、瓜果等。日常飲食應以淡食為主,以便清理腸胃。進食溫涼適當,不要過熱也不可過涼,因為熱傷黏膜、寒傷脾胃,均可導致運化失調。少食質硬、質黏、煎炸、油膩、辛辣性食品。
3.酒少量
不要嗜酒無度,以免損傷脾胃。少量飲酒能刺激胃腸蠕動,以利消化,亦可暢通血脈、振奮精神、消除疲勞、除風散寒,但過量飲酒,脾胃必受其害,輕則腹脹不消,不思飲食,重則嘔吐不止。
4.莫愁腸
指人的精神狀況、情緒變化對脾胃亦有一定影響。中醫認為:思可傷脾。意指思慮過度,易傷脾胃。脾胃功能失衡,會引起消化、吸收和運化的障礙,因而食不甘味,甚至不思飲食。久之氣血生化不足,使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健忘失眠、形體消瘦,導致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癥、潰瘍病等。所以,必須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養,做到心胸豁達,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計較,更不要對身外之物多費心思。盡量避免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干擾,經常保持穩定的心境和樂觀的心態,這也是保養脾胃、祛病延年的妙方。
腎為身之陽,養陽先養腎
中醫所說的陽氣是由先天之精氣、水谷之精氣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組成的。先天之精氣其實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腎。腎為一身之陽,就像人體內的一團火,溫煦、照耀著全身,涵養著人體的陽氣。養好腎,才能保障人體氣血暢通,陽氣充足。因此,養陽一定要先養好腎。
如果說生命是一棵大樹,那么腎臟就是樹根。對于腎臟,中醫里永遠只存在著補,從沒有瀉的說法。不能給腎臟撤火,更不能滅火,只有通過不斷地、適度地添加“燃料”,才能讓腎火燒得長久而旺盛。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補腎的藥品、保健品,看得人眼花繚亂。但是,補腎也有講究,不要盲目。大家都知道“亡羊補牢”的故事,羊丟了,首先應該想到的是把羊圈補好,而不是再買幾只羊回來。補腎也是一樣,首先要保住現存的,然后再想怎么去補,不要一邊補,一邊繼續大量地消耗,這樣是沒有用的。所以,補腎首先是固攝元氣,每天吃好、睡好,心情愉快,也是一種保護。具體說來,養腎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節制性生活
在中醫的抗衰老、保健康的理論中,常把保護腎精作為一項基本措施。對此,前人早有定論:“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當閉固而勿泄。”總的意思是對房事要有節制,既要節而少,又要宜而和。只要做到節欲保精,就會陰精盈滿,腎氣不傷,精力充沛,從而有利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2.調暢情志
“恐則傷腎”。只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則腎氣不傷。腎氣健旺,五臟六腑得以溫煦,功能活動正常,身體才能健康。
3.愛護脾胃
養腎一定要重視對脾胃的調養,平時應當對食物合理調配,烹調有方,飲食有節,食宜清淡,葷素搭配,忌食穢物,食后調養。只要脾胃不衰,化源有繼,腎精得充,精化腎氣,自然健康長壽。
4.起居有常
古人曾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護腎法則。陽者腎氣也,陰者腎精也。所以在春季,應該是“夜臥早起,廣庭于步”,以暢養陽氣;在夏季應該是“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以溫養陽氣;在秋季,應該是“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以收斂陰氣;在冬季,應該是“早臥晚起,必待正光”,以護養陰氣。若能做到起居有常,自然精氣盛,腎氣旺,能夠達到抗衰老、保健康的目的。
走出誤區:補腎并不等于壯陽
我們在上一節提到“腎為身之陽”,于是有的人可能就會認為:腎虛就會性功能不好,吃了補腎藥就能補腎壯陽。在現實生活中,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事實上,壯陽并沒有這么簡單,下面我們就為大家解釋一下。
在中醫理論中,腎不僅僅是一個有形的臟器,而是腎臟及與其相關的一系列功能活動的總稱,如人的精神、骨骼、頭發、牙齒等的病理變化都可能與腎有密切關系,其范圍較西醫要廣。
腎的精氣從作用來說可分為腎陰、腎陽兩方面,腎陰與腎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人體的動態平衡。當這一平衡遭到破壞后,就會出現腎陰、腎陽偏衰或偏盛的病理變化。
在臨床上,腎陰虛比陽虛更為常見,因此,補腎就是壯陽的觀念存在一定的誤區。腎陽虛的表現是面色蒼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四肢發涼,精神疲倦,渾身乏力,陽痿早泄,便不成形或尿頻、清長,夜尿多,舌淡苔白,五更瀉等;而腎陰虛的表現是面色發紅,腰膝酸軟而痛,眩暈耳鳴,齒松發脫,遺精、早泄,失眠健忘,口咽干燥,煩躁,動則汗出,午后顴紅,形體消瘦,小便黃少,舌紅少苔或無苔。在治療和自我調養保健時必須對癥進行,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引起腎虛的原因很多,但常見原因還是房事過頻、遺泄無度所致。房事的頻度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以房事后第二天身體不發累、心情舒暢為合適。從年齡上看,青年夫婦每周2~3次,中年夫婦1~2次為宜。因此,日常護腎必須注意性生活要適度,不勉強,不放縱。
在飲食方面,感到無力疲乏時可以多吃含鐵、蛋白質的食物,如木耳、大棗、烏雞等;消化不良者可以多喝酸奶,吃山楂。有補腎作用的食品很多,其中最簡單可行、經濟實惠的是羊背骨湯。
經常進行腰部活動也能起到護腎強腎的作用。此外,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復精氣神的重要保障,工作再緊張,家里的煩心事再多也要按時休息。
津為陽,液為陰,阻止外邪來入侵
中醫認為,津屬陽,主表;液屬陰,亦稱陰液。津液與血、汗、小便、淚、涕、唾等都有密切關系。津液在經脈(經絡、脈管)內,即為血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說。津液可轉變為汗,可轉變為小便,也可轉變為唾液或淚液,如悲傷時號啕大哭之后,便會感覺口干舌燥,此時就是津液已經大傷。
當人體津液不足時,就會出現口干口渴、咽喉干燥等癥狀,這些現象都是由于傷了津液所出現的現象。即使不在炎熱的夏季,出汗過多,也很容易出現上述癥狀。這時,可以用玄麥桔甘湯(玄參、麥冬、桔梗、炙甘草各等量)沏水代茶飲用,可清熱生津。
如果體內的津液虧耗過多,就會致使氣血兩損;氣血虧損,同樣也可致使津液不足。津液的增多與減少,能直接影響體內的陰陽平衡,疾病也會由此而生。如發高燒的病人會出汗過多及胃腸疾患者大吐大瀉太過,都會因損傷津液而導致氣血虧損。所以中醫自古就有“保津即保血,養血即可生津”的養生說。
津液源于飲食水谷,并通過脾、胃、小腸、大腸等消化吸收飲食水谷中的水分和營養而生成,張仲景就在《傷寒論》提出“保胃氣,存津液”的養生原則,傳統養生中還有“漱津咽唾”的方法。在一部養生名著中就提到“津液頻生在舌端,尋常漱咽下丹田。于中暢美無凝滯,百日功靈可駐顏”就是說每天堅持吞唾液,百日后就可使人容顏潤澤。
下面我們具體說一下四季的津液養生之道:
春季屬陽,天氣干燥,應常吞口中津液,并保證水分的足量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