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流傳千年的養生大道——走進《黃帝內經》的神妙世界(7)
-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大全集
- 春之霖 焦亮
- 3944字
- 2016-02-29 11:08:46
黃帝在說,有一種稱為真人的人,能夠把握天地陰陽的變化,呼吸清凈之氣,保持心神內守,肌肉如同剛出生時一樣豐滿,所以他們的壽命能同天地一樣長久,而沒有終了,這是養生的結果。
中古的時候,有一種稱為至人的人,道德淳樸,能和調于四時的變化,遠離世俗的干擾,積蓄精氣,保全神氣,瀟灑自如地生活,視、聽遠達八方之外,所以也能強壯身體、延長壽命,他們也屬于遠古時候的真人一類。
其次,有一種稱為圣人的人,能安然地生活,順從八方的變化,生活在世俗之間,沒有惱怒怨恨之心,行動不離開世俗,但不為事務所累,沒有過多的憂慮,能安靜愉快地生活,精神不隨意外散,所以壽命也可以達到100多歲。
另外,還有一種稱為賢人的人,能夠順應天地、日月、星辰與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來調養身體,與遠古時候的真人相類似,所以也能延長壽命到最長年歲。
總而言之,古代真人、至人、圣人和賢人的健康長壽之道無外乎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怡養性情。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之所以能活到100多歲,原因就在于他以自然為本,在正常的生活中遵循自然本性,永遠保持質樸、厚道和純真,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飲食、起居作息當與自然相應
《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段:
黃帝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些話是古人說的,但是現在看來一點也不過時。與古人相比,現代科技發達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為什么生病的人卻多了呢?是時代變了,還是人的問題?仔細觀察一下現代人的生活狀態就會得出結論:大多數疾病都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導致的。與古人相比,現代人少了很多禁忌,沒有不敢去的地方,沒有不敢吃的東西,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進步,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倒退,因為人們對于自然對于天地缺少了應有的敬畏之心,這就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開了缺口。
那么,到底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岐伯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按照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煉。一言以蔽之:居處依天道,飲食遵地道。什么意思呢?
“居處依天道”。“天道”指日夜。居處依天道就是人的起居應該順應天地運轉的自然規律,天亮就起床,讓人體自身的陽氣與天地的陽氣一起生發。經常賴床的人會有這樣的感覺,雖然早晨比平時多睡了一會兒,但是起床后并沒感覺精神抖擻,反而不如早起的時候舒服,這其實就是由于賴床,體內陽氣沒有生發起來的緣故。同樣,天黑了就應該睡覺,不要貪戀夜生活,經常熬夜,這樣才能使陽氣潛藏起來,以陰養陽,這就是居處依天道。
“飲食遵地道”。“地道”就是節氣,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吃東西要遵照節氣規律去吃,盡量吃應季食品,這才是正確的飲食觀念。可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對飲食上的季節觀念似乎越來越淡薄了,冬天也可以坐在暖暖的屋子里隨便吃冷飲、吃西瓜,其實這些做法都違背了飲食遵地道的原則。西瓜性寒,本應在炎熱的夏季食用,以平衡陰陽,中和暑熱,而在冬季食用就在本來寒冷的環境下更增添了幾分寒意,對身體造成傷害,現在很多女孩子有痛經的毛病,很多就是飲食上不注意造成的。
另外,現在人們幾乎沒了季節概念,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過著一種恒溫的生活,沒有機會出汗也沒機會感受寒冷,這往往衍生出一些富貴病,可以說是生活條件提高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現在很多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會趁著節假日的時候往鄉下跑,去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感受一下綠色田野,再在農家院住上兩天,整個身心就會感覺很放松很舒服,這就是人們在長期遠離自然以后的一種本能。
《黃帝內經》所倡導的一些養生思想是最樸實、最智慧的,可以幫助我們輕輕松松了解中醫養生的真諦,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健康之道。
順四時以適寒暑,避六淫各有主時
《黃帝內經》把“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氣.實際上,這六氣就是空氣流動,氣溫高低、濕度大小的反映.當六氣發生驟變或人體抵抗力和適應能力下降時,六氣就成為致病的因素,被稱為“六淫”。即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和火邪。
《黃帝內經》養生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順時養生”,避六淫邪氣同樣如此。春夏秋冬各有其特點,春風、夏暑、長夏濕、秋燥、冬寒等是自然氣象的基本類型,它們因四時而更替變化。因此“六淫”也各有主時,春天多風病,盛夏多暑病,夏末秋初多濕病,深秋多燥病,冬天多寒病。
“風”四季都有,但以春天為主,故為春之主氣。人感染風邪就會引發鼻塞流涕、咽癢咳嗽、頭痛發熱等疾病,所以一年四季,尤其是春天一定要注意風邪的侵入。
寒邪就是冬天的“寒氣”侵入人體的外在病邪,寒邪傷人常使人體氣血津液運行遲滯,甚至凝結不通,不通則痛,從而出現各種疼痛的病癥。
暑,為夏天主氣,炎熱、暑濕交蒸、悶熱是它的特點,夏天說誰誰中暑了,說明他感染了暑邪,癥狀是高熱、大汗、煩渴、肌膚灼熱等。
濕,為長夏主氣,長夏相當于雨季,此時雨水較多,濕熱熏蒸,氣候潮濕,這樣的氣候也容易引發疾病沒如果濕困于脾胃,則不思飲食,口黏口甜,如果濕邪浸淫肌膚,則可見濕疹等皮膚病,所以長夏要注意防止濕邪的侵襲。
燥,為秋季主氣,與濕相反,燥以空氣中缺乏水分,濕度降低為特點,表現為勁急干燥的氣候,如初秋之際,久晴無雨,天氣燥熱,這種氣候也容易引身體的不適甚至疾病,如口鼻干燥、皮膚干澀,大便干結不通等。
火邪,大部分是由內而生的,外部原因可以是一種誘因,總的來說還是身體的陰陽失調引起的,外感火熱最常見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溫度過高、缺水、悶熱的環境下待的時間過長,然后體溫也會升高。內感火熱的情況會更多謝,現代人的壓力大,經常熬夜,吃辛辣的食物等都會引發上火,導致出汗、口渴、小便短赤等。
由上可知,外避邪氣也要根據季節的更替而采取相應的措施,正所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養生順應自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代人為什么動不動就生病
《黃帝內經》中有:“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大家一定要記住,《黃帝內經》講人動不動就會生病,都是因為習慣造病,而不是遺傳,是人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性嚴重違背了身體內部的運行規律和自然的一種正常的狀態而造成的。
“以酒為漿”,現在的人,嗜酒如命,其實酒很容易讓人喪失理性,而且大量或經常飲酒,還會使肝臟發生酒精中毒而致發炎、腫大,影響生殖、泌尿系統。
“以妄為常”,現在的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胡亂地作息和生活,完全不按照自然規律行事,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該吃飯的時候不吃飯,該結婚的時候不結婚,非要等到困極了再睡,餓極了再吃,年歲大了再結婚,其實所有這些違背人體、自然規律的做法都是非常損耗人體能源的,從而導致疾病和過早衰老。
開始的時候,我們提到了有些人認為人患病都是遺傳的原因,其實遺傳的不是病,而是類似于長輩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習性。比如說高血壓,一個人得了高血壓不是因為父母有高血壓自己也注定要患高血壓,而是自己的生活習慣與父母的生活習慣相似,如吃多鹽的食物、經常嗜酒、情緒易怒等,這些都是患高血壓的原因。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人要控制好自己,不能縱欲,因為人的精液是“陰精”的最高濃縮,而陰精是難成易虧的,所以房事若不節制,精液輸出過多,就要導致物質短缺,“腎陰虛”便由此而至。房事養生的要訣在于得其節宣之和,既不能縱欲,又不能禁欲,真正做到靜心節欲以養陰,順天時避虛而保精。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人不知足,總是追求身外之物,而且窮追不舍,最后鬧得身心疲憊、煩惱多多、其實人體是很自足的,人的幸福也很簡單,只要吃的喝的住的滿足人體的需要,人就會獲得健康和快樂,何必苦苦追求身外之物。即使有一天得到了,你或許只是開心一會,而后又開始艱苦的追求之旅,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呢?就是說,人可以有追求,但是不能因為追求而失去快樂和健康。
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人更應該好好地養護自己的身體,要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只要這樣生活下去,你的身體不愁不健康。
為何古人靠禱告就能治病
《黃帝內經》里有這樣一段話,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在這段黃帝和岐伯的對話中,黃帝問:我聽說古代的人治病,只需要通過移精變氣,做一些禱告就好了,而現在的人要吃那么多的藥,扎那么多的針,結果還是有的治好了,有的治不好,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是這樣回答的:古人是跟野獸雜居的,天冷了活動活動就可以避寒,天熱了就到一個比較涼快的屋子里面去待著。在家里不會時時念著這個丟不下那個,在外面也沒想過要當官,所以生活得很恬淡,邪氣根本就不能夠深入體內,當然也就用不著吃藥扎針了。
然而,當今之世就不是這樣了,人們腦子里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因此就有各種各樣的憂患,身心都很勞累,而且還不順從季節的變化,夏天貪涼,冬天就貪熱。這樣早晚都是虛邪的氣,并逐漸侵蝕到了五臟骨髓,外面也傷了五官和肌膚。那即使是小病也會非常厲害,光靠禱告又怎么能治呢?
當然,治病不能光靠褥告,但是如果能夠調順身心的話,得了病也容易康復,這就叫“移精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