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遇見未知的自己(6)
- 每天學點怪誕行為學大全集
- 白雯婷編著
- 4947字
- 2016-02-26 10:32:09
第六,要培養幽默感:幽默感是情緒緊張的調節劑、適應環境的有力工具。幽默感能減少憤怒和不安情緒,使情緒變得輕松。
總之,我們要記住,“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后天學習的結果。在我們這個年齡,開始學習了解自己的情緒很重要。這是因為能夠自由地體驗不同的感受,并把它融入自己心理的不同層面,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也是走向成功必經的歷程。
大家喜歡流行事物的心態其實各不一樣
所謂“趕時髦”,就是追趕流行趨勢。“流行”的語源是“事物像河水流淌一樣在世間流過”。河流有時在狹窄的巖石之間形成湍急的激流,有時又在寬闊的河面靜靜流淌。
歷史上的流行,都是從貴族向平民流行的。比如,在古代,貴重的天然染料紫色,只有王族和貴族才有權使用,而當合成染料技術普及,紫色很容易調配出來的時候,紫色就迅速在平民中間流行開來。現在,已經不存在從貴族向平民流行的趨勢了,現在我們所說的流行,是指服裝、行為等在世間興起一時。
揚子是一家時尚雜志的主編,平時十分關注各種流行信息,桌面的流行雜志一個月就有好幾本,各地的時裝秀也是她關注的重點,而收入的大部分,也是都花在各種時裝上面。但是揚子樂此不疲,因為對于她來說,引領潮流趨勢,就像事業成功一樣,讓她非常有成就感。
小玲是一家廣告的會計,原本傳統樸實的她,自從進了公司后,她也不知不覺改變自己的衣著風格,開始關注各種流行時尚,穿衣打扮也逐漸時髦了。因為對于她來說,過于樸實的著裝,總讓她覺得和公司的氛圍格格不入。
從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揚子追求時尚,是發自自己內心的渴望,這能給她帶來成就感;而小玲,則是一種跟進流行的行為,追求時髦,為了不讓自己比同事落伍,讓她能夠更好地融入一個群體。可見,同樣是趕時髦,人們的心理卻可能截然不同,原因也因人而異。
那么,現代人追趕流行又是因何而起,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追趕流行趨勢的原因是因人而異。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2.5%是喜歡挑戰新事物、具有冒險精神的革新者;13.5%是采用革新者的設計、發出流行信息的初期采用者; 34.0%是在較早的階段把握住流行趨勢的前期多數者;34.0%是在流行趨勢已經比較普及的階段加入的后期多數者;最后,16.0%是因為沒有辦法而抓住流行尾巴的那部分落后者。不過,以上數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流行對象的不同,幾類人的比例也不盡相同。
此外,革新者中又分為兩種,一種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創新行為或服飾能引起新的流行趨勢,而另一種人則是有意識地在創造新的流行趨勢。初期采用者中的大多數人具有“趕時髦”的意識,他們較早地采用與眾不同的行為或服飾,從而引領新的流行趨勢,對此他們會產生精神上的優越感,并滿足自我展示的欲望。前期多數者緊跟流行趨勢屬于一種同調行為,不過他們也會像初期采用者那樣有一種優越感。然而,后期采用者追趕流行趨勢則純屬同調行為,其中有不少人具有接近強迫觀念的意識。落后者則基本上屬于傳統指向者。
了解了趕時髦的不同心理狀態和緣由,不妨看看自己或者周圍的朋友是屬于哪一種,是不是覺得非常有趣呢?
選擇平庸還是完美呢
平庸和完美,你會選擇哪個?
作為一個“平庸”的人,你不必特別成功,盡管如此你還是會從你所做的事情當中獲得相當的滿足,而且要比平時更滿足。如果你一直這么“平庸”下去,我相信你的滿足感會成倍地增長,并且最終會滿懷喜悅。這就是這章所談論的內容——學會戰勝完美主義并且學會享受純粹快樂的人生。
通往啟蒙的門有兩扇,一扇門上標著“完美”,另一扇門上標著“平庸”。“完美”的大門華麗、奇幻、充滿誘惑;“平庸”之門則看起來單調乏味。所以你就試圖進入“完美”之門,并且總是發現對面有一堵磚墻。在“平庸”之門內,卻有著奇妙的花園,可你卻有可能永遠也不打開這扇門去看一眼。
“完美”是人的終極幻想,它只不過是世界上最大的反對游戲,它允諾的是富裕,釋放的卻是痛苦。你越是爭取完美,就越是陷入失望。因為它只不過是一個抽象的與現實不能對應的概念。“平庸”是另外一種幻象,它是一種善意的欺騙,一個有益的建設。
運用反完美主義,要享受某件事情不一定必須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好,而且,努力做得完美,做得突出并不能保證快樂,而且的確,越有效率的,越不容易滿意。要么放棄追求完美的強制性沖動,滿足于快樂的和高成就的生活;要么尋求次等重要事情的快樂,并奮力爭取做得更好一些,滿足于情感的痛苦和一般的成就。你會選擇哪一種呢?
你或許還沒有意識到恐懼總是由完美主義引起的。恐懼促使你強迫自己把事情推到極端,如果你選擇放棄完美主義,開始的時候你可能必須面對這種恐懼。如果你沒有認識到在保持完美主義者的習慣的過程中,恐懼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話,完美主義者的行為模式可能看起來就會是不可理解的或讓人狂怒的。
面對這些恐懼,征服這些恐懼的一種方法被稱做“反應預防法”。你拒絕屈從于完美主義的習慣,允許你自己充滿恐懼和不適。你要頑固地堅持這一點,不管你有多難過,都不要放棄。你要一直堅持下去,直到你的不安達到頂點。經過一段時間后,強迫癥狀就會消散,最終徹底消失。
如果你想改掉你的完美主義,不要屈服于恐懼,而要直面這個妖怪,然后把恐懼趕走。如果你感到緊張或欠缺,就把你的感受與別人分享。要指出你所感受到的事情有欠缺,而不要掩蓋它們。聽一聽別人的建議,看一看怎么改進,這樣做雖很讓人驚恐的,但是如果你堅持這么做,而且承受住了這種不舒服的感覺,那么你就會征服你的恐懼,因為最終將證明它們是基于幻想的。當你從一個恐懼者變成為一個勇敢者時,你所體驗到的這種愉快心情可以成為你更為自信地去生活的一個開始。
怎樣擁有這種幸福記憶呢?如果你有過一段快樂的體驗——美餐、旅行、看電影等等——你可能會不必要地羅列其缺點,告訴自己你對這段體驗不能滿意。不過這是無謂的。基于一個簡單的事實,我們大部分都想盡可能地完美,以便走在生活的前邊。并不是說如果你標準低的話你就有可能更成功。這種意識完全是一種強烈的自勉,我決定放低標準。我的成果戲劇般地提高了,我的滿意程度也隨之提高。
每一項計劃的成功,你會正確地做每一件事情。與別人的談話給你提供不了任何東西。最重要的是,沒有人會愛你或與你有關系,因為你不可能感受有缺陷的人的愛。這聽起來難道沒有一些孤獨、枯燥和悲慘嗎?你還肯定你希望完美嗎?
為什么孩子睜眼說瞎話
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很多孩子會頻繁出現撒謊的現象,并且屢教不改,令家長們大為頭痛。其實,孩子的這種壞毛病之所以愈演愈烈,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由于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造成的。
晚飯前,孩子要吃餅干,媽媽耐心地告訴孩子:“晚飯前不許吃東西,不然吃飯時就吃不下東西了,這樣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孩子點了點頭,媽媽就去準備晚飯了。
然而,當晚飯準備好,媽媽來叫正在客廳的孩子吃飯時,卻看到茶幾上有很多餅干渣,便問孩子:“你偷吃餅干了?”
孩子使勁搖著頭說:“沒有,我沒吃餅干。”但這位媽媽清楚地看到,孩子的嘴上還帶著剛才吃餅干時留下的餅干屑。
孩子為什么會睜著眼睛說瞎話呢?
其實,這種現象就很好理解。從心理學角度來考慮,4~6歲的孩子已經很好地完成了自我角色認知,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懂得了很多事情。這一階段的孩子有一個很明顯的心理需求,那就是——需要他人的關注。但是,大多數父母常常是忙于工作或家務,往往無暇顧及孩子,當需要他人關注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出此下策”,冒著被懲罰的危險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所以,當孩子出現這種撒謊行為,家長千萬不能責怪和懲罰孩子。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懲罰孩子,就意味著孩子的“詭計”得逞。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經驗,孩子會繼續用這種撒謊的行為來贏得父母的關注。因此,對待這種情況,家長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假裝對孩子的撒謊行為視而不見,事后再找機會告訴孩子,其實父母時刻都在關注著他,向孩子表達自己對他們的關愛,以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如果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很容易使孩子的心理遭到傷害,甚至是阻礙孩子心理發展,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那么家長要怎樣做,以了解孩子的心理,幫助他們更好成長呢?
首先,通過書籍或相關課程的學習了解孩子的心理,掌握教育心理的相關知識,以便更好地對待孩子的各種行為,引導孩子。
其次,針對每個階段孩子不同的心理狀態和特點,制定自己的教育策略。針對幼兒期、少兒期、青春期這三個重要階段的不同特點,有以下對應的策略。
策略一:幼兒心理依戀期——多愛撫、多擁抱、多親吻;
策略二:少兒自我認同期——尋找一切時機鼓勵孩子;
策略三:青春叛逆期——家長適當示弱與讓權。
最后,留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這不僅有利于培養親子感情,更是互相理解的有效方式。
總之,每一個做父母的都必須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歷程,并且要了解孩子在每個心理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只有這樣,孩子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發展。也只有這樣,家庭教育才能進入到科學的軌道中去。
禮物泄露你的秘密
當今社會,送禮成為一種習俗。其實,從人們贈送的禮物、人們希望接收到的禮物以及人們贈送和接受禮物的方式都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期望。
有人曾經隨機進行的電話、網絡和街頭過客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認為登門參觀新居應該送禮的占86%;已婚者表示每年都會在配偶生日挑選禮物的占74%;春節為老人挑選保健用品(補品、理療器等)作為禮物的占61%;曾接到過轉贈物品的占35%;曾將所希望接受的禮物提前向來賓公示的占29%。
禮物對我們來說,有什么用呢?恰當的禮物就是一份能夠使接收人內心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的禮物。有時候,一個群體聚在一起會導致某種緊張氣氛加重。這樣,禮物就變成一種無可比擬的語言,讓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冰釋前嫌。”在送出禮物的那一刻,我們感覺自己是寬容大度的,證明自己是充滿活力和愛心的。在現實中,禮物從來都不是免費的饋贈,“給予就是索取”。當我們送禮是為了得到他人的感謝、欣賞、尊重和祝賀時,我們其實是在期待索取別人的觀點和想法。
有很多我們可以送的東西,但關鍵是以什么方式送出。是送到就行,還是送得品位高,或是送得讓眾人皆知。下面分析了我們送禮時常見的幾種行為,或許我們可能可以從中得知送禮人的性格和期望,又或許我們可以看到收禮人的反應,看看這禮物是否得當。
送實用的禮物
一把分奶油水果蛋糕的小鏟子,一臺吸塵器,一把螺絲刀......這些實用的禮物往往是最令人失望的了。不僅僅因為它們太土氣,不夠詩情畫意,主要是因為它們容易引起接受人的誤解。比如送給妻子一份減肥計劃,給兒媳婦一個烤爐,說是對她們有所幫助,但好像是在揭人家短或侮辱人家智商呀。煞風景的問題:“那禮物有用嗎?”
其實是自己想要
小時候,有些禮物我們特別想要,可卻沒有得到,比如一輛自行車,一列電動火車,一個洋娃娃,這些東西深深地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
在我們少不經事的幼小心靈里,得不到這些禮物就意味著是我們的父母送不起,那一刻,我們對愛的渴望是多么的強烈啊。
成年以后,我們送出的禮物有時候總會有著小時候沒收到的禮物的影子,送這類禮物的人饋贈的實際上是一種他們曾經渴望但卻沒有得到的愛。這是在圓兒時的夢嗎?
送不可思議的禮物
有些人送禮一擲千金,就像古代的帝王一樣,揮霍奢靡,因為他在萬人之上。過度慷慨的本質是強烈的占有欲。送禮時的揮霍暗藏一種不由自主統治別人的意愿,因為那些分量過重的禮物隱含著需要對方回報和盡義務的成分。這種揮霍可能是陰險的,也可能是自愿的收買。一個挺傷人的問題:“他在追求什么樣的地位?”
從來不送或送不好的東西
很少送禮物的人表面上看很吝嗇,其實往往背后隱藏著很脆弱的自戀情結。他們好像沒有被灌輸過饋贈可以取悅別人的觀念,而是認為慷慨饋贈時就要自我呈現。與其冒讓別人失望的風險,還不如少送或不送。誰跟自己的錢包有仇呢?問題:“他隱藏的是怎樣的脆弱呀?”
送讓人討厭的禮物
有些禮物絕不會體現自身的價值,讓人難釋重負。這些禮物讓我們背上責任的重擔,卻沒的選擇。
比如我們沒開口找人家要,人家就送我們一條狗。禮物的背后是給我們的束縛。這就是欲擒故縱呀......讓人討厭的禮物,還包括那些無視我們存在的(比如奶奶給孩子我們不給的東西)或是剝奪我們快樂的東西(我們自己挑選或獲得禮物的快樂)。讓人惱火的問題:“我還有自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