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氣血和暢延壽年——御醫(yī)推薦給皇帝的益氣養(yǎng)血食譜(2)

長春法酒是共用三十多味名貴中藥,采用冷浸法配制而成的藥酒。

用法:

每日適量飲用,溫?zé)犸嫛?

功效:

蘇合香酒能調(diào)五臟,祛腹中諸病。蘇合香丸在《備急千金藥方》中有記載。長春法酒具有“除濕實脾,行滯氣,滋血脈,壯筋骨,寬中快膈,進飲食”之功效。

忽必烈與馬奶酒

馬奶酒即馬奶子,因釀酒原料是馬奶,故稱馬奶酒,是蒙古、哈薩克等民族傳統(tǒng)飲料,流行于內(nèi)蒙古、新疆等牧區(qū)。早在秦漢時代,我國北方的匈奴人已開始飲用,沿襲至今。元朝時馬奶酒曾為宮廷和蒙古貴族的主要飲料。元朝皇帝忽必烈還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里,犒賞有功之臣。

據(jù)說,在忽必烈的一次皇宮宴會上,有名武將過于興奮,竟喝得酩酊大醉。有人氣憤地指責(zé)這種失禮行為,忽必烈阻攔道:“馬奶酒能幫助消化,讓他安安穩(wěn)穩(wěn)地睡上一覺吧。”從此,馬奶酒的身價大大提高。

今天蒙古族牧民日常生活和招待賓客仍把它作為珍貴飲料。

制法: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jié)。將馬奶收貯于皮囊中,加以攪拌,數(shù)日后便乳脂分離,發(fā)酵成酒。

功效:

馬奶酒味微酸甘美,不僅是可口的飲料,同時因性溫,又有活血、驅(qū)寒、舒筋、健胃補腎的功效,對肺病、胃病等具有良好療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

明熹宗與永城棗干

永城棗干為河南永城酆莊特產(chǎn)。明朝天啟年間,有人將棗干帶入京中獻給熹宗皇帝,熹宗贊許,遂列為貢品,明清兩代歲貢不輟,并為天壇必用之祭品。1914年曾在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上展出。

制法:

棗干用鮮長紅棗去皮去核,日曬或烘烤待水分蒸發(fā)、肉質(zhì)柔軟時,取出棗核,隨即回炕至果肉松軟取出,用細白面粉拌勻后造型,再回坑或箔曬而成。

棗干既可以做水果、點心直接生食,又可以佐湯制菜,一鍋小米、大米、雜豆等稀飯內(nèi)放入適量棗干,湯未煮熟即香氣四溢。

功效:

永城棗干橙黃錚亮,質(zhì)軟稍韌,香甜如蜜,營養(yǎng)豐富,能食用,可入藥,具有活血養(yǎng)顏、補中益氣、潤肺化痰、清熱生津、補虛健身等功能。

明宮螃蟹宴

蟹,俗稱螃蟹,種類繁多。全世界蟹類約有4500余種,我國約近800種,有大石蟹、河蟹、海蟹、湖蟹等。江蘇陽澄湖的清水大閘蟹、南京長江的蟹、河北趙北口和勝芳的河蟹都是馳名中外的珍品。

蟹入饌的歷史悠久。據(jù)《汲冢周書》載:周成王時,海陽獻蟹入貢。那時宮廷已將蟹列為御膳了。《周禮》即記載有“蟹胥(醬)”。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收有“蟹藏法”,宋代《中饋錄》有吃生蟹的記錄。元倪瓚著《云桂堂飲食制度集》載有蟹的烹制方法。

明代有了“瑪瑙蟹”。劉若愚《明宮史》曾記載明代宮廷內(nèi)的螃蟹宴,蔚為大觀:“(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凡宮眷內(nèi)臣吃蟹,活洗凈,用蒲色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食畢,飲蘇葉湯,用蘇葉等件洗手,為盛會也。”

清代出現(xiàn)了“蟹黃兜色”、“螃蟹羔”等蟹肴。

制法:

1.宮廷秘制蟹

膏蟹(河蟹)1斤。肥肉2兩,芫荽粒、蟹黃、面粉適量,姜末、蔥花、鹽、胡椒粉各少許,花生油1斤。

把蟹剝開去鰓,洗凈切成件,蟹殼留用。把肉洗凈,一半切成骨牌形,一半切成肉粒。把肉粒、芫荽粒、蟹黃,加姜末、蔥花、鹽、胡椒粉,再加面粉、少量水調(diào)成汁,放入蟹塊沾上一層調(diào)料。

炒鍋燒熱,加適量油,先把肥肉排在鍋內(nèi),再把蟹件逐個放入鍋中。用小火煎片刻,即可裝盤。盤上用青黃瓜片墊底,蟹件放其上即可。

2.“尤可饕”

這是一種以蒿為輔料的螃蟹羹,據(jù)說非常鮮美。據(jù)說宋高宗很是贊賞螃蟹羹。

3.“醉蟹”

用糟、醋、酒、醬各一碗,根據(jù)蟹的多少決定加鹽腌。或者按酒七、醋三、鹽二的比例腌制,風(fēng)味獨特。后來興起的貢品醉蟹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把醉蟹的制作發(fā)揚光大。

4.“蟹生”

把生蟹剁碎,以麻油熬熟,并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水姜、胡椒俱為末,再加蔥、鹽、醋,入蟹內(nèi)拌勻,即時食用。

5.“酒蟹”

用清酒和鹽把蟹浸一夜,取出螃蟹排出的臟物,再加上花椒和鹽,另外在干凈器皿里加一些酒,倒入原來浸蟹的汁,一起燒開,冷卻后倒入蟹中。汁必須將蟹完全浸沒。

用法:

佐餐食用,每次酌量。

功效:

蟹味美且營養(yǎng)豐富,可入藥,乃養(yǎng)生佳品。宮廷御醫(yī)認為它能“補骨縫,滋肝陰,解結(jié)散血,養(yǎng)筋益氣”。《本草拾遺》稱“蟹腳中髓、殼中黃,并能續(xù)斷絕筋骨,取碎之微熬,納瘡中筋即連也”。可用于治療跌打損傷、體質(zhì)虛弱、食欲不振等疾病。

乾隆與野鴨湯

野鴨,有赤頸鴨、綠頭鴨、麻鴨、黃鴨4類。野鴨肉質(zhì)堅實,味道鮮美。野鴨入菜,歷史較為久遠。當(dāng)年乾隆皇帝在承德木蘭圍場狩獵時,嘗過野鴨烹制的菜肴后,曾即興作詩一首:野鴨亦鳥類,塞灘聊且止。忽罹虞人羅,淹寒佐皰旨。云鶴不入烹,飛宿由自己。

在乾隆三十年南巡的膳食底檔中,就有“二月初八日,未正進晚膳:野鴨湯二品”的記載。

用野鴨烹制的菜肴很多,除野鴨湯外,還有烤野鴨、熏野鴨、香酥野鴨、煨野鴨、紅湯野鴨等。

制法:

1.冬筍雪菜野鴨湯

冬筍(凈)半兩,雞脯肉1兩,青雪菜梗1兩,光野鴨1只(重約1斤),姜、蔥、精鹽、紹酒各少許,雞湯2斤。

(1)先將野鴨剝?nèi)テぃ谌?nèi)臟,洗凈后放入水鍋內(nèi),加上蔥、姜、紹酒,煮至六成熟取出,拆下鴨脯肉,頂?shù)杜纱笃Q┎斯E萑ハ涛叮盟磧艉螅婚_水鍋汆一下?lián)瞥觯瑸r干水分。冬筍洗凈,切成薄片,下開水鍋焯水后撈出,同雪菜梗一起整齊地放在湯碗的另一邊。把雞脯肉斬成末,盛入碗內(nèi),加入紹酒、清水、蔥、姜拌勻,用手擠出雞汁調(diào)料備用。

(2)起炒鍋放入雞湯,燒滾后倒入雞汁調(diào)料,轉(zhuǎn)小火將雞湯吊清,濾去渣,把雞湯倒入大湯碗內(nèi),推入野鴨脯片,加入精鹽、紹酒、蔥、姜,加蓋后繼續(xù)上籠蒸爛取出,除去蔥、姜成湯即成。

2.香酥野鴨

凈野鴨脯2斤,香菜半斤,花生油4斤,蔥白段2兩,蔥、姜、精鹽、花椒粒、花椒鹽、甜面醬、醬油、紹酒、五香粉、白糖各適量。

(1)鴨入盆,加鹽、醬油、紹酒、五香粉、白糖、蔥姜(拍松)、花椒粒,腌漬入味,上籠蒸,至骨酥肉爛出籠,揀去蔥姜、花椒粒。

(2)炒鍋置旺火,注入花生油,燒至七成熱,下鴨脯,炸呈棕紅色,取出瀝油,切成一字條,碼在盤中。將香菜入鍋炸為翠綠色撈出,鑲在鴨脯周圍,跟甜面醬、蔥白段、椒鹽碟上桌。

用法:

佐餐食用,可多食。

功效:

肉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野味十足,沒有家鴨那種腥味,是上等的養(yǎng)生保健食品。野鴨肉性涼,有益中補氣、平胃消食之功效。

乾隆與鱔魚

鱔魚,又名黃鱔,為鱔科類動物,棲息于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常晝伏夜出。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品嘗其味。乾隆見盤中鱔魚片因加熱后皮縮肉翻,成馬鞍石橋(中間高兩邊低的石拱橋)形狀,便稱之為燒“馬鞍橋”。后人定名“馬鞍鱔”。

制法:

1.馬鞍鱔:將活鱔魚頭、尾釘在案板上,從脊背入刀剔骨,去內(nèi)臟,洗凈,瀝干水,切成1寸2分的小段。取火腿、熟筍均切成1寸長、半寸寬、1分厚的片。炒鍋放在旺火上,放入熟豬油,燒至八成熱時,下魚段炸至皮縮肉翻,倒入漏勺瀝去油。在原鍋中留少許油,放在中火上,下鱔魚段,加入鹽、姜、白糖、紹酒、醬油、雞清湯,燒至八成熟時,再下大蒜瓣和火腿、熟筍片一起燒熟,最后下蔥末,用濕淀粉調(diào)稀勾芡,淋上芝麻油起鍋,撒上白胡椒即成。

2.鱔魚補氣湯:由鱔魚段4兩、瘦豬肉2兩、黃芪和調(diào)料配方,具有補氣養(yǎng)血功能。適用于體倦乏力、心悸氣短、頭昏眼花者。

3.參歸鱔魚湯:鱔魚1斤半,豬脊骨半斤,豬蹄筋、黨參、當(dāng)歸、紅棗5枚及調(diào)料適量,具有補氣養(yǎng)血、強筋健骨的功能。適用于病后氣血雙虧、肢體乏力、筋骨痿軟者。

4.黨參蒸鱔段:大鱔魚、黨參、當(dāng)歸、熟火腿及調(diào)料適量,具有溫補氣血、活血通經(jīng)的功能。適用于治療腰膝疼痛、偏頭痛、步履乏力等癥。

用法:

直接食用,或佐餐飲用。

功效:

鱔魚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還具有補血益氣、宣痹通絡(luò)的保健功效。《本草備要》載:“鱔魚補五臟,除風(fēng)濕。尾血療口眼歪斜,滴耳治耳痛,滴鼻治鼻衄,滴目治痘后生翳。”《隨息居飲食譜》載:“補氣助力,善去風(fēng)寒濕痹,通血脈,利筋骨。”

乾隆與魚頭豆腐

“砂鍋魚頭豆腐”是杭州著名的菜肴之一,據(jù)說乾隆皇帝幾次游西湖,曾在吳山農(nóng)家和杭州清河坊王潤興飯店吃過“魚頭豆腐”,大為贊賞。回京后,乾隆命清宮御廚模仿杭州的制法,制作了“砂鍋魚頭”一菜。從此,“魚頭豆腐”一菜就馳名全國。

清袁枚《隨園食單》中曾記載:“鰱魚豆腐,用大鰱魚煎熟,加豆腐,噴醬水,蔥、酒滾之,俟湯色半紅出鍋。其頭味尤美。此杭州菜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北市| 体育| 凤翔县| 佛冈县| 景洪市| 蓬安县| 汝城县| 义马市| 阿拉善右旗| 宁化县| 石林| 娄底市| 灌南县| 永年县| 梧州市| 和硕县| 富顺县| 普兰店市| 石渠县| 昔阳县| 咸宁市| 敦煌市| 辽阳市| 云南省| 康保县| 双辽市| 万载县| 沾益县| 囊谦县| 延吉市| 凌云县| 潜山县| 汉寿县| 那曲县| 皮山县| 砚山县| 察雅县| 古浪县| 庄浪县| 巴南区| 阳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