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華藥食本同源(1)
- 歷代御醫推薦給皇帝的養生食譜
- 宿春禮 廉勇
- 3307字
- 2016-05-24 18:04:00
第一節中華飲食溯源
隨著人類生產力的提高,飲食由最初單純地為了填飽肚子逐漸分化出復雜的加工工藝、制作工具及飲食器具等,并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同時一些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孟子等先哲的參與也使得飲食成為我國古代哲學的一部分,并且向政治、文學、藝術、宗教等領域延伸,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
秦漢時期,中國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便促進國內各地各民族的飲食文化的交流,追求長壽等道術的流行更進一步促進了食療理論的發展。
這一時期飲食著作有《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和《山海經》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社會歷史上大動蕩、大分裂持續最久的時期,也是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時期。在烹飪飲食上,各民族把自己的飲食習慣、特點都帶到中原地區。從西北新疆來的人民,帶來了他們的大烤肉、涮肉;從東南江浙來的人民,帶來了他們的叉燒、臘味;從南方閩粵來的人民,帶來了他們的烤鵝、魚片;從西南滇蜀來的人民,帶來他們的紅油魚香等飲食珍品,所有這些,都大大豐富了飲食內容。
這一時期飲食著作有《臨海水土異物志》、《廣雅》、《齊民要術》、《荊楚歲時記》等。
隋唐時期,中國再次走向統一,國家達到空前強盛,同外界的文化交流也進一步加強。人們開始注重風物、飲食、醫療保健等方面的研究。
這一時期烹飪和食物加工的著作有:《韋巨源食譜》、《膳夫經手錄》等。食療保健方面的著作有:孫思邈《千金翼方》和《備急千金要方》、孟詵《食療本草》、陳藏器《本草拾遺》、昝殷《食醫心鑒》等。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經濟發展較快的一個時期,有人甚至認為宋代經濟已超過了明清。經濟的發展,使宋代食品業有了很大的進步。宋代飲食頗具特色,與前代相比,宋代百姓的飲食結構有了較大的變化,素食成分增多,素食的藝術成分更加明顯,式樣也更多。在宋代的大中城市,食品行業的競爭已經很激烈,市民食譜日益多樣化。
這一時期烹調與食療著作有:林洪《山家清供》、王懷隱《太平圣惠方》、陳直《養老奉親書》、官方編撰的《圣濟總錄》等。
元初,蒙古人不食谷物,而食羊肉牛肉,野味有兔、鹿、黃鼠、野豬、野馬等,飲料是馬乳和牛羊的酪,烹調法以燒烤為主,調味品只有鹽。移都中原后,北方人多半將谷物和乳、肉一起煮成肉粥,飲料如山西的葡萄酒等也大受歡迎,另外,棗、桃等水果也豐富了飲食生活。江南地區飲食生活就大為活躍,遠非北方可比。據馬可·波羅的敘述,江南的名產有砂糖、酒、鹽、生姜、高良姜等,家畜不飼養羊,而飼養牛、豕、烏骨雞等。
這一時期食療養生著作有:《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忽思慧《飲膳正要》、賈銘《飲食須知》等。
明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騷人墨客,都樂于精研此道,撰寫筆記或食單,以美食著述傳于后世。明代飲食思想中,把飲食保健的意義提高到以“尊生”為目的,在各類飲食著作中受到普遍的重視和發揮。
這一時期食療養生著作有:韓奕《易牙遺意》、錢椿年《制茶新譜》、宋詡《宋氏養生部》、龍遵敘《飲食紳言》、高濂《遵生八箋》、姚可成《食物本草》以及陸容《菽園雜記》、楊慎《升庵外集》,在中國飲食史上承前啟后,多有創意。而張汝霖《饔史》、張岱《老饔集》、袁宏道《觴政》、屠隆《茶說》等都成為名士之作,形成美食文學。
清代,中國再次出現大統一的局面,飲食文化發展更加成熟。各地有不同的飲食風俗,流傳至今的各類菜系在當時也已經形成。清代皇宮內的飲食生活,以及清代貴族如《紅樓夢》反映的有關飲食狀況,那就不是普通人家可比擬的了。滿漢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飲食高峰。同明代一樣,由于政治黑暗,許多文人逃避現實,樂于從事飲食——閑事或雅事或善事的研究,從而有關著述便層出不窮。
這一時期烹調與食品加工的著作有:李漁《閑情偶寄》、童岳薦《調鼎集》、袁枚《隨園食單》、汪日楨《湖雅》、曾懿《中饋錄》等。食療養生的著作有曹廷棟《老老恒言》、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并出現專門研究藥粥的,如黃云鵠的《粥譜》和《廣粥譜》。
第二節帝王養生概說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一直希望長生不死,他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出海尋找不死藥。可惜沒有等到結果,秦始皇就在出游中病逝。
漢王朝的統治者也相信仙藥,大多遍求方士,大煉丹藥,祈求長生不老。
晉代,是中國煉丹術空前繁盛的時代。煉丹術給帝王帶來了長生的希望,也帶來了災害。據記載,東晉哀帝司馬丕就是因為服食丹藥中毒而死的。
隋唐時期,醫藥文化出現空前昌盛的局面。帝王多熱衷于養生術,尤以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為突出。但隋唐的帝王迷戀煉丹術的也大有人在,包括唐太宗在內的多位帝王,都因服用丹藥而中毒致死。
宋代以后,真宗、徽宗等皇帝狂熱崇道,而儒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理學。盡管“去人欲、存天理”是與養生目的相悖的,但靜坐方式卻包含了積極的養生意義。
明清是醫學發展迅速的一個時代。明代的明光宗朱常洛是因誤服藥物致死,造成轟動明朝的三大案件之一——“紅丸案”。到了清朝,現代醫學的理論逐漸開始發展成熟,醫藥理論越來越完備。御醫們注意到,人類很多的疾病都來源于日常飲食,有病治病不如通過食療。明清帝王們,大多注重養生,不僅是在飲食范圍內,更加注重文化修養,陶冶自身情操。
歷代帝王中,高壽者屈指可數。如果把年逾七十古稀的皇帝以壽命長短為序排列一下,乾隆首推第一,成為上下幾千年帝王中的長壽冠軍。
名單如下:清高宗弘歷(89歲)、梁高祖蕭衍(86歲)、宋高宗趙構(81歲)、元世祖忽必烈(80歲)、唐玄宗李隆基(78歲)、明太祖朱元璋(71歲)、漢武帝劉徹(70歲)。若把事實上當了皇帝的武則天(81歲)和慈禧太后(73歲)都算上,超過70歲的總共有9人。
一、漢武帝的長壽之道
西漢諸帝平均壽命還不足38歲,唯獨漢武帝活過了古稀之年。漢武帝一生十分注意養生,在養生中又特別重視對疾病的早期預防。
1.穿。
他總是隨著氣溫的變化,不斷地適時更換各種衣服,做到涼者不至于挨凍,溫者不至于燥熱。
2.食。
他崇尚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主張,堅持“九不吃”原則。所謂“九不吃”是指:腐敗的糧食不吃;腐爛的魚肉不吃;顏色難看的食物不吃;氣味難聞的食物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不到就餐時間不吃;肉類切割不得法不吃;醬醋調料調味不當不吃;市上食品未經檢驗不吃。此外,他還強調對很想吃的食物,也不能多吃。
3.坐臥。
他“五不坐臥”,即:風口處不坐臥;墳墓旁不坐臥;潮濕處不坐臥;惡臭處不坐臥;危險物旁不坐臥。
4.眠。他采用屈膝側臥的睡式。此外,他又堅持“五不睡”:露天不睡;有風吹頭不睡;張燈不睡;腳涼不睡;床頭朝北不睡。
二、梁武帝的長壽之道
梁武帝蕭衍,享年86歲,是我國歷史上帝王中僅次于乾隆的長壽皇帝。
蕭衍信佛吃素,不飲酒,認為酒是“惡本”,葷食是“四百四病”的病因。“四百四病”是古印度佛經中醫學對疾病的總稱。
他信奉佛教,戒殺生,堅信素食。
另外,他興趣愛好廣泛,戒色善哭。愛好如詩歌、圍棋等,有相當高的水平,從而陶冶了性情,寬舒了心胸。
三、武則天的長壽之道
武則天終年81歲,這在平均壽命只有30多歲的唐代帝王中,實屬鳳毛麟角。公元660年,武則天36歲,始被委以政事,執掌朝政45年,她身體健康,精力過人、頭腦清晰、決斷果敢,而且勤于朝政。
她延年益壽的因素有:
1.先天遺傳。武氏的祖輩、父輩們壽命都很長,特別是她的母親,竟活了92歲,在唐代可算絕無僅有!遺傳基因為這位“一代女皇”時至暮年仍然耳聰目明,提供了先天條件。
2.習武尚文。武則天從小隨父母練過多種功夫,特別長于養身氣功,從小到老從不間斷。
3.為人開朗、寬容大度,處變不驚。
四、明太祖的長壽之道
朱元璋不迷信仙術,以清心寡欲、勤于政事為重。《明太祖實錄》載:他曾對侍臣宋濂說,秦始皇、漢武帝崇尚神仙,以求長生,結果“疲精勞神”,一無所得,作為“人君”,能“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做無益,以害有益”,這就是“神仙”。人君的功業記載在“簡冊”上,名聲流芳于后世,這就是“長生不老術”。
五、康熙皇帝的長壽之道
康熙皇帝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享年69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
他的養生秘訣有:
1.節食。康熙不追求珍饈厚味,在他的食譜中不見馬牛羊、雞犬豕之類的厚味,有的是魚蝦果蔬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