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認識自己才能超越自己——星云大師談自知(1)

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自我更新,不斷凈化;自我實踐,不向外求;自我離相,不計內外。

每個人都是一粒佛的種子

【智慧分享】

幾百年前,有一位讀書人到處拜佛求仙,訪到宜蘭一座山上,就在崖上題了一首詩:

三十三天天重天,白云里面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

這是怎樣的一個道士呢?又是怎樣的一顆了悟之心。在智者的眼中,佛本來就是凡人修的,所以他如此平凡。人人皆可成仙、成佛、成鬼、成神;所有的變化都起源于自己的智慧。

只要你這個人是向上的,心生歡喜,心生平等,心生慈悲。你就能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你也可以成佛。

是的,每個人都是佛在塵世灑下的一粒種子。

【人生道場】

佛在哪里?

星云大師引用了一個非常有名的詩偈來回答:

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

浪字是古文的說法,就是亂,浪求就是亂求。不必到靈鷲山求佛,因為靈山只在你的心頭。每一個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就行了。這只是說明佛、道都在每一個人自己的心中,個個心中有佛,照后世禪宗所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求佛,不知人人皆是未來佛”,星云大師如此告誡。確實,以佛法來講,心外求法都屬于外道。

德山自幼出家,博覽律藏,精通《金剛經》,并嘔心瀝血寫成《青龍疏抄》。

但德山對慧能的“即心即佛”的說法不以為然,他憤憤地說:“不知有多少出家人,花了多少年的工夫,去學佛的威儀和戒行,都未必能成佛。南方這些小廝,居然敢說心就是佛,真是大逆不道。我一定要去搗毀他們的老窩,殺盡他們的子孫,以報佛恩。”

于是,德山就挑起《青龍疏抄》南下。當他走到灃州(今湖南灃縣)時,路遇一位老婆婆正在賣燒餅,饑腸轆轆的德山放下擔子,向老婆婆買點心。只見老婆婆指著地上的那擔《青龍疏抄》問:“這是什么書?”

德山回答道:“是《青龍疏抄》。”

老婆婆又問:“是講哪一部經的?”

德山道:“《金剛經》。”

老婆婆慢悠悠地說:“我有一個問題,如果答得出,免費給點心;如果回答不出,請到別處買。”

于是老婆婆問道:“《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你的點心是哪個?”

德山竟被問得瞠目結舌,啞口無言。老婆婆問德山要哪個“點心”,而能夠點出來的只是有形之心,也就是妄心。妄心不可得,真心不可說。

德山悟道后,把《青龍疏抄》付之一炬,慨然嘆曰:“窮盡無數思辨玄論,也不過像放在太空中的一根毫毛;用盡天下計謀巧智,也不過像投入山谷里的一滴水珠。”

德山悟道后才明白佛法其實只在心中,很多人祈求看書看成佛,不是在緣木求魚嗎?佛就是自我,自我就是佛。成佛和做人一樣,它需要智慧和積極的行動,重要的是自己的膽量和魄力。

一天,一位青年來拜見六祖慧能大師,慧能一眼就看出他將是佛門龍象。于是問道:“你從哪里來?”

青年恭敬地說:“從不遠的地方來。”

慧能心想:“這么小的年紀就有如此造化,真是難得。”

于是又問道:“你的生命在哪里?”

年輕人答道:“生命?我早就忘記了。”

慧能十分欣賞,召喚年輕人向近前來:“好好說,你府上是哪里?”

“漸中。”

“來拜見我是為了什么事?”

少年說:“世間皆是垃圾,無處容身,請師父收我為徒。”

慧能為了考驗他出家的決心,笑著說:“不要出家。”

年輕人堅定地說:“不要不出家!”

后來,這位青年繼承了六祖的衣缽,他就是著名的南陽慧忠禪師。

慧忠禪師在深山里苦修了40年,與世人隔絕,沒有任何煩惱與欲念,終于見到了清明的境界。

一天,有個僧人問他:“怎樣可以成佛?”

慧忠微笑說:“放下,忘掉。”

“怎樣才能物我兩忘?”

“超越一切,無欲無求。”

“佛是什么?”

慧忠揚眉大笑:“佛就是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想一念,你就是佛。”

真正的佛法,都是從自我的智慧里透露出來的。因此,心中有佛,那么你自身就是佛。佛只在你心中,絕對不在別處,只有向你的內心深處去尋找,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成為星云大師所說的未來佛。

【星云開示】

佛在哪里?有一首詩偈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只要是慈悲美善的心,柔和無爭的人,都是心靈山,常隨佛學。念佛人不識本心,佛在面前,不肯相認就像世間癡人,心外求佛,不知人人皆是未來佛。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認識自己

【智慧分享】

人生一世,最難的事不是認識世界。我們的眼睛看向世界,世界就在眼前,所以向前看并不難。最難的是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安安靜靜地審視自己的內心,在明澈的自我世界中,找到安頓身心的法門。須知,只有時時用自己心之觸角去體會、感受,才能找到起心動念間不斷變幻的自己。

尋得到自己,一個人才算找得到正確的人生。

【人生道場】

要學佛的人,就要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要隨時觀察自己,觀心,要使此心無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種東西上,或住在某一種習氣上,始終不能解脫,已經是走入魔道了。因此,一個想要修佛的人,必須學會不要執著,不要將自己的心執著于任何觀念和習氣上。

馬祖道一禪師是南岳懷讓禪師的弟子。他出家之前曾隨父親學做簸箕,后來父親覺得這個行當太沒出息,于是把兒子送到懷讓禪師那里去學習禪道。在般若寺修行期間,馬祖整天盤腿靜坐,冥思苦想,希望能夠有一天修成正果。

有一次,懷讓禪師路過禪房,看見馬祖坐在那里面無表情,神情專注,便上前問道:“你在這里做什么?”

馬祖答道:“我在參禪打坐,這樣才能修煉成佛。”懷讓禪師靜靜地聽著,沒說什么走開了。

第二天早上,馬祖吃完齋飯準備回到禪房繼續打坐,忽然看見懷讓禪師神情專注地坐在井邊的石頭上磨些什么,他便走過去問道:“禪師,您在做什么呀?”

懷讓禪師答道:“我在磨磚呀。”

馬祖又問:“磨磚做什么?”

懷讓禪師說:“我想把他磨成一面鏡子。”

馬祖一愣,道:“這怎么可能呢?磚本身就沒有光明,即使你磨得再平,它也不會成為鏡子的,你不要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了。”

懷讓禪師說:“磚不能磨成鏡子,那么靜坐又怎么能夠成佛呢?”

馬祖頓時開悟:“弟子愚昧,請師父明示。”

懷讓禪師說:“譬如馬在拉車,如果車不走了,你使用鞭子打車,還是打馬?參禪打坐也一樣,天天坐禪,能夠坐地成佛嗎?”

馬祖把心念執著于坐禪,所以始終得不到解脫,只有擺脫這種執著,才能有所進步。

成佛并非執著索求或者靜坐念經就可,必須要身體力行才能有所進步。一開始終日冥思苦想著成佛的馬祖,在求佛之時,已經漸漸淪入了歪道,離開了參禪學佛的本意。馬祖未能明白成佛的道理,就像他沒有明白自己的本心一樣,他不了解自己的內心如何與佛同在,所以他犯了“執”的錯誤。

名師百丈和尚每次說法的時候,都有一位老人常跟隨大眾聽法,眾人離開,老人亦離開。老人忽然有一天沒有離開,百丈禪師于是問:“面前站立的又是什么人?”

老人云:“我不是人啊。在過去迦葉佛時代,我曾住持此山,因有位云游僧人問:‘大修行的人還會落入因果嗎?’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就因為回答錯了,使我被罰變成為狐貍身而輪回五百世。現在請和尚代轉一語,為我脫離野狐身。”于是問:“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嗎?”百丈禪師:“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禮說:“我已脫離野狐身了,住在山后,請按和尚禮儀葬我。”

百丈真的在后山洞穴中,找到野狐的尸體,便依禮火葬。

這就是著名的“野狐禪”的故事,那只狐貍為什么被罰輪回五百世呢?就是因為他執著于因果,所以不得解脫。

執著就像一個魔咒,令人心想掛念,不能自拔,最后常令人不得其果,操勞心神,反而迷失了對人生、對自身的真正認識。修佛也好,參禪也好,在認識和理解禪佛之前,修行者必須要先認識自己的本身,然后發乎情地做事,漸漸理解禪佛之意。如果執著于認識禪佛之道,最后連本身都不顧了,這就是本末倒置的做事法。就像一個人做事之前,必須要理解自身所長,才能放手施為地去做事。如果只看到事物的好處而忽略了自身能力,又怎么可能將事情做好呢。

【星云開示】

除了認識心外的世界,更要認識心內的世界。認識心內的世界,首先要認識我們的心。由識心而找心,由找心而明心,由明心而安心。

人生天平上,做個清醒的自知者

【智慧分享】

正確認識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滿自信,才能使人生的航船不迷失方向。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正確確定人生的奮斗目標。只有有了正確的人生目標,并充滿自信,為之奮斗終生,才能此生無憾,即使不成功,自己也會無怨無悔。

正如尼采所說:“聰明的人只要能認識自己,便什么也不會失去。”

【人生道場】

老子《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可謂字字珠璣,一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需要有自知之明。特別是在身處困境,地位低下的時候,一個人更應該反省自身,正像星云大師所說的那樣“要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哪里”,多思考一下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借由不斷的自我調整而進步” 。

看清自己是我們成功的必然,不能因為境況的不如意而迷迷糊糊,混天了日。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找到不足和差距,我們才能不斷取得進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一位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邊發呆。那天是他30歲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必要。因為亨利從小在福利院長大,身材矮小,長相也不漂亮,講話又帶著濃厚的法國鄉下口音。所以他一直很瞧不起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既丑又笨的鄉巴佬,連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應聘,沒有工作,也沒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間的時候,與他一起在福利院長大的好朋友約翰興沖沖地跑過來對他說:“亨利,告訴你一個好消息!”

“好消息從來不屬于我。”亨利一臉悲戚。

“不,我剛剛從收音機里聽到一則消息。拿破侖曾經丟失了一個孫子,播音員描述的相貌特征,與你絲毫不差!”

“真的嗎,我竟然是拿破侖的孫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聯想到爺爺曾經以矮小的身材指揮著千軍萬馬,用帶著泥土芳香的法語發出威嚴的命令,他頓時感到自己矮小的身材同樣充滿力量,講話時的法國口音也帶著幾分高貴和威嚴。

第二天一大早,亨利便滿懷自信地來到一家大公司應聘。他竟然應聘成功了。

20年后,已成為這家公司總裁的亨利,查證自己并非拿破侖的孫子,但這早已不重要了。

亨利到30歲時的潦倒和20年之后的成功,其間的不同關鍵在于亨利先前的自卑和后來的自信,而不是盲目自信。人貴有自知之明,難得真正了解自己,戰勝自己,駕馭自己。自以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為了解自己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數人的明智。

人生如秤:對自己的評價秤輕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準了,才能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對自己了然于心,知道自己能吃幾碗干飯,有幾許價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可現實中人們常常秤重自己,過于自信和自重,總覺得高人一等,辦事忽左忽右,不知輕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尷尬和悲劇。當然也有秤輕自己的人,其表現為往往自輕和自賤,多委靡少進取,總以為自己不如人,而經常處于無限的悲苦之中。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說,自知之明來源于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因為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自尊為氣節,自知為智慧,自制為修養。人具備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懷,其人格頂天立地,其行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稱道,其事業左右逢源。在人生道路上,就能經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勵,改正缺點,量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時把握機遇,不斷創造人生的輝煌。

自知之明與自知不明一字之差,兩種結果。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飄飄然,忘乎所以,看不到問題,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的支點,駕馭不好人生命運之舟。自知之明關鍵在“明”字,對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審時度勢,善于趨利避害,很少有挫折感,其預期值就會更高,

在遭遇挫折的時候,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自視過高,正確地衡量自己,讀懂自己,發現不足,彌補缺陷,改變現狀,獲得成功。

【星云開示】

只有自知,才能知人。《呂氏春秋》中說:“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一個人不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哪里,才能借由不斷的自我調整而進步。

自省如明鏡照身,時省時新

【智慧分享】

人們經常說,“求人不如求己”,因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難處和短處。了解自己的難處,可以從生命的深處挖掘出拯救自己的力量。觀照自己的短處,可以時時悔悟自己的過錯,時時“更新”自己的人生。

【人生道場】

自省像一面瑩澈而光亮的鏡子,它可以照見一個人心靈上的污濁。所以,一個明智的人,自然懂得“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称多县| 崇礼县| 宜丰县| 凭祥市| 都匀市| 黄陵县| 靖边县| 离岛区| 柯坪县| 博乐市| 灵丘县| 通州区| 界首市| 南安市| 开化县| 富裕县| 崇明县| 方山县| 房山区| 田阳县| 仙居县| 昌江| 东明县| 沛县| 元阳县| 古丈县| 铁岭县| 邵武市| 山丹县| 蒙山县| 邵阳市| 庆阳市| 平乡县| 芦山县| 曲沃县| 旬阳县| 临猗县| 汕头市| 敦煌市| 宝坻区| 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