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儒家名人的養生之道
- 國學養生密碼:國學精粹與百姓養生
- 薛慧
- 4222字
- 2016-02-26 11:32:00
孔子:萬世師表,德高壽長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東南)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不得志,經歷了許多政治紛擾、生活紛擾,可是他仍活了73歲。人生七十古來稀,應該說,孔子是長壽的,這與他的養生方法有很大的關系。
1.大德必壽
孔子認為,有德之人注重德行的修養、自我人格的完善,他們心地善良,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氣難侵,得以健康長壽。小人則相反,由于其心術不正,損人利己,纖巧勢利,耗心傷神,必然有損于身心健康,與長壽無緣。故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意思是說:君子的心胸平和寬廣,浩氣長存;小人卻經常處于患得患失、局促憂愁的心境狀態,難得心理平衡與安寧。
孔子諄諄教導他的學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強調“立德”的重要性。孔子認為,人之患,在于欲望太多,所以提出“無欲則剛”的觀點。無欲的人,能剛正無畏,辦事公正,心地坦然,寬松泰和,獲得精神上的快樂和健康,享受真正的人生。
2.體育鍛煉以養身
孔子十分注意健身活動。他在教學中,主張學生應當“通習六藝,臻于三德”。他所說的“六藝”包括: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書法),數(算數)。“三德”包括:智(學識),仁(愛心),勇(勇敢)。可見在他的教學宗旨中,已經包括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內容。孔子喜歡釣魚和射箭,還是一位優秀的騎手。但他最喜歡的運動是登山和游泳。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暮春時節,他常與十幾個學生結伴去沂水游泳,必盡興方罷,然后去舞雩臺吹吹風,一路唱著山歌回家去。《論語·鄉黨》中記載,他“趨進,翼如也”。形容他“快步往前走,像鳥兒展開雙翅一樣”。由此可知,孔子高大的身軀和強健的體魄,與他積極倡導并積極參加體育健身活動是分不開的。
3.音樂調節以養神
孔子善于用音樂來調節情緒、抒發感情。他本人對音樂有很深的研究,親自編訂了《樂經》。在絕糧于陳地之際,他仍弦歌不絕,饑寒之中,也不憂愁。每當聽到別人唱優雅的歌曲時,他必定請人再唱一遍,自己跟著學。通過音樂放松精神,孔子才達到了養生延年的目的。
4.飲食有度
孔子認為“著則不孫(遜),儉則固”,“與其不孫(遜)寧固”。意思是說:奢侈就會驕縱不遜,節儉就會固陋,與其驕縱不遜,寧可固陋。孔子一生生活儉樸,安貧樂道。他從不在鬧市的飯館吃酒食,在家中堅持食五谷雜糧和蔬菜,居住以簡樸、舒適為宜,反對鋪張浪費。但是,孔子對飲食是很講究的,他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就不再重復了。
綜上所述,由于孔子一生以德養壽,健身強體,以樂自娛,飲食有度,生活規律,所以他一生都保持著旺盛的精力,發憤圖強,精進不止,最終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偉人。
孟子:清心寡欲,善養浩然正氣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山東鄒城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著有《孟子》一書,是記述戰國繼孔子之后最出色的儒學大師孟軻的言行以及他與時人或弟子相互問答的一部典籍。《孟子》為儒家的重要著作,對后世在思想上、文學上均有重大影響。此外,書中還蘊藏著不少養生思想,尤其是他所倡導的“善養吾浩然之氣”對后世影響很大。細究起來,其養生方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終生善養浩然之氣
孟子在養生上最重要的是關于“氣”的培養。他重視精神意志與人體元氣盛衰,承認氣是人生命的根本。關于養氣的根本,是以精神意志為主導,只有神態安定、意志堅強、行事光明正大、胸懷坦蕩無私的人才能使氣保養充盛;反之,就會虧損、虛耗其氣。孟子把自己喻為“大丈夫”,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養浩然之氣的最好方法。孟子平時做事處處以“義”作為規范,久遠恒練,漸入佳境。總之,孟子的養氣法頗具導引吐納的特點。關于對全身的護養,可以說孟子不如孔子全面,而其卻比孔子長壽,主要是其注意養氣的結果。
2.清心寡欲
盡可能減少自己的欲望,在物欲、性欲等方面保持平和心態,不被外界所誘惑。《孟子》中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少嗜欲為貴,服藥十朝,不如獨宿一宵,節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也就是說,人們只要在飲食、房事等方面節制自己的欲望,就可以做到祛病延年。
3.生活平淡,喜好運動
他平時吃飯一般只是一小竹籃飯和一小壺湯。他認為只要吃飽就行,因而是什么都吃,什么飲料都喝。孟子還喜歡“田獵”運動,并成為教學的必修課。
4.樂觀豁達,善于調養精神
孟子有很高的才華和政治理想,卻始終得不到各國諸侯的重用,但是他仍然以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他舉出三樂:家安康,無禍患疾病;一生不放棄自己的追求,不忘記自己的責任,做事光明正大;雖不能匡扶天下,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他雖然奔波游說諸侯,身心俱疲,但精神上卻很放松,盡力而為,不計較成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也是孟子樂天知命的人生態度的反映。
清心寡欲、樂觀豁達、善養浩然正氣的孟子,最終活到了84歲,比孔子的壽命還長11歲,可謂古代養生的典范,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和推崇。
荀子:養備而動,節制以養心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思想家、教育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著有《荀子》一書,全書共32篇。在“天命論”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時代,荀子大膽提出獨樹一幟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修身篇》中,詳細地論述了有關生命與健康的養生觀點。荀子享年76歲,在當時算是高壽之人了。
荀子的養生思想主要有:
1.制天命而用之
春秋戰國時期,盛行尊“天命”的迷信思想。荀子則認為天是沒有意志的,萬物的生長是得于自然界的和養之氣,并不是天的意志。因此,他反對向天祈禱,主張“唯圣人為不求知天”。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認為人類對于自然不是無能為力,而是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去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荀子的這一思想,對養生學有積極的意義。因為只有認識到人的生死非“天命”注定,而在人為,人們才有可能積極養生,努力進取,爭取“度百歲乃去”。
2.養備而動時
荀子指出:“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養備”即指營養充足,也指養生有道,即養生方法完備;“動”即指勤勞,又指經常注意運動。也就是說,一個營養充足,養生有道,而又經常進行身體活動的人,即使老天爺也不容易使他生病;相反,若忽略養生,而又缺少身體活動的人,老天爺也難以使他健全。荀子平時常用導引行氣的方法鍛煉身體,而且他一生中,以大半生的時間,周游列國。不論乘車或步行,都是一項消耗熱量較大的運動,用現代醫學的原理來說,對于促進心血管系統的活動能力,提高呼吸肌的功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都有良好的作用。荀子還提出要做到保持清醒的頭腦,發揮五官的作用,充分備齊生活所需的各種物質,順應自然變化規律,使人的心情舒暢,生活供養都做到適宜,身體就不會受到傷害,生命就可延長。
3.節制以養心
荀子認為人都是有愿望、有欲念的,比如“食欲有芻豢,衣物有文秀,行欲有輿馬”,這是很自然的。但是個人欲望是不可能完全滿足的,于是,他提倡以“禮”來作為行動的規范,以“道”和“理”來作為節制的依據,鼓勵人們為實現自己的愿望而積極進取,也要求人們不要想入非非,要合乎情理,要有節制。
此外,荀子還認為居住環境與壽命也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他主張“居必擇鄉”,選擇有利于健康和長壽的環境居住。
在2000多年前,荀子就能提出這些與現代養生理念基本吻合的觀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朱熹:養生重在順道、主靜、居敬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通過詮釋傳統儒家經典,繼承和發展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朱熹在理學上的成就與影響為后世所稱頌,豈不知他的養生思想同樣值得研究和借鑒。朱熹在建構其龐大的理學體系時,也利用治學求知、道德修養和成就圣賢的生活樣式來保持身心健康、修身養性、安身立命。其思想原則是:
1.順道
朱熹以道德之心的健康作為身心健康的基本點,通過養氣、養神等手段,來實現“圣功”的理想狀態。這就是朱熹構造的身心健康思想的基本框架。而從朱熹自己的人生經歷也可以看出,順道明志對養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朱熹從小有志于學,自稱“總角聞道,終躬求之”。又說自己“早歲即甘退藏……翼成一家之言以待后之學者”。他以傳道為己任,以心性合天理,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養生和道德養生。朱熹一生對此孜孜以求,樂而忘憂,“內無空寂之誘,外無功利之貪”。他以“道”的信念培育健康的身心,堪稱宋明儒家養生的典范。
2.主靜
朱熹的這一觀點來源于老莊的道家思想。《老子》曾說“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曰靜”;莊子則進一步提出“心齋”、“坐忘”等靜坐方法。先秦儒家雖然也有“虛壹而靜”的提法,但那時主要不是從養生的角度說的,而北宋儒學處于更加開放的狀態,所以道家的“主靜”說也被儒家學者們所接受和推崇。朱熹也不例外,在他看來,靜可使人氣理平和,從而達到涵養陽氣的目的。主靜還可使人精神剛健和道心堅固。人心只有和樂主靜,方能使氣行合意,益于健康。
3.居敬
朱熹認為,“敬”的實質就是“畏”與“收斂”。他說:“敬為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塊然兀坐,身無聞,目無見,全不省事之謂,只收斂身心,整齊純一,不憑地放縱,便是敬。”可見,“敬”對身心健康具有正面的暗示作用,只要對世事心存敬畏之心,對一切欲望都能克制收斂而不放縱,就能使內心始終保持自然和樂的狀態,這正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
從文化史的角度看,研究朱熹的養生思想與實踐,這不僅是全面了解儒家學說與特點的需要,也是深入認識儒、釋、道三家相互關系問題所不可缺少的。從當代社會健康與個人身心健康的角度來說,發掘朱熹的養生思想資源,分析其養生特點,也是可以獲得某些裨益的。
道教養生:天人合一,與道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