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儒家經(jīng)典《論語》中的養(yǎng)生經(jīng)(1)

“仁者壽”,顛撲不破的養(yǎng)生真理

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提出“知者樂,仁者壽”的觀點。這是孔子論養(yǎng)生的總綱。這“仁者”是什么意思呢?仁者,就是“仁愛”、“仁厚”、“仁義”的人,“仁者愛人”。這就是說待人要寬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也就是說,長壽必須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礎上,必須加強個人的思想修養(yǎng),也就是說健身要先健心,首先做個心懷仁術的人。因為仁者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能調控自己的精神活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防止不良因素侵害心身,推遲衰老,活到人類壽命應該達到的限度。

孔子在談人格修養(yǎng)時,講了三個重點:“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思是說:真正有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真正仁愛的人,不因環(huán)境不好而動搖,不患得患失,沒有憂煩;真正勇敢的人,堅持正義,為人民做好事,沒有什么可怕的。孔子闡明了仁者、知者、勇者的性格特點。仁者有正確的世界觀,謙虛謹慎,故能經(jīng)常處于樂觀狀態(tài)。仁者勤敏好學,所以事業(yè)上擁有更多的成功機會。仁者孜孜不倦,濟世利人,上不怨天,下不怨地,這對人的心理起著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反之,損人利己、時時處于誠惶誠恐的狀態(tài),勢必造成抗病力下降。遇事斤斤計較,也會損傷五臟精氣,導致精神壓抑、消極頹廢。

晚清小說《官場現(xiàn)形記》中描寫一個當過官的老人,久病在床,早就“門前冷落車馬稀”了,可是在病危的時候,還要過把官癮。于是兩個仆人站在房門口,拿出舊名片來,一個念道:“某某官長駕到!”另一個人說:“老爺欠安,擋駕。”這樣演習了幾遍,他才合上了眼睛。這樣一個對失去官位耿耿于懷的人,還能長壽嗎?

有愛心,心胸開闊,淡泊名利,心理平衡,這些都是長壽的根本。“仁者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我們的周圍有很多因大德而得高壽的老人。他們盡管滿頭銀絲,但依然面色紅潤,精神矍鑠。這就是因為他們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理寧靜。“心底無私天地寬”,因為“無私”,所以終日心平氣和;因為寬厚待人,所以沒有嫉賢妒能的憂慮,心里始終是泰然自若的。一個人如果一直處于心平氣和、泰然自若的狀態(tài),就可以使“主”明心正,這就是養(yǎng)生的關鍵。

仁愛之人遵法守紀、不貪名利、與世無爭、知足常樂、心境淡泊寧靜,夫妻恩愛、尊老愛幼、極富同情心,他們會吃得香、睡得甜,享受著人間真正的幸福、安寧和快樂,怎能不長壽延年呢?

中庸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養(yǎng)生之道

中庸是孔子倡導的最高道德境界,《論語》中所記載的雖然不多,卻是中庸之道最基本的內(nèi)容。

如《論語·雍也》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德,它是至高無上的!老百姓很久沒感受到了。這句話把中庸之道的重要意義說得非常明白。從孔子的這番感嘆中,我們感受到這種“民鮮久矣”的德,是堯舜時代“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統(tǒng)治者修養(yǎng)自己,使自己持有中正之心,用以對待百姓,讓百姓感覺到公平、公正)的“圣德”。

在《論語·先進》中又說:“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歟?子曰:過猶不及。”意思是說子貢問孔子:“子張與子夏哪個更好?”孔子說:“子張做事過頭,子夏做事不到位。”子貢問:“那么子張要好些嗎?”孔子說:“過頭與不及同樣不好。”“過猶不及”,這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則。所謂“允執(zhí)其中”、“從容中道”,就是這個意思。

中庸并不是不辨是非、不講原則、調和矛盾、一團和氣,或保守固執(zhí)、不前不進、甘居中游,而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nèi)之道的理想人物,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方法,也是實現(xiàn)“和諧”的基本途徑。

中國的養(yǎng)生學受儒家學說的影響,也以中庸為重要的指導原則。正常的精神情緒變化,如喜、怒、憂、思、悲、恐、驚本來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然而七情過度,也會物極必反,導致疾病甚至暴亡。人如果飲食過量或五味過偏,也能損傷腸胃,引起機體代謝失衡而致病。

中庸的原則還提示我們,要有節(jié)制地參加社會競爭。隨著社會競爭日趨加劇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明顯加快,每天都在緊張和忙碌中度過,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學習和工作上,留給自己的時間卻越來越少,致使很多人造成腦力、體力嚴重透支,導致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成為患病或者過早死亡的重要原因。凡事皆有度,必須適可而止,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超過一定限度就會適得其反。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合理安排工作、學習和休息,勞逸結合,學會放松,忙中偷閑,懂得休養(yǎng)生息,并不斷消除負面思想情緒,才能在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的同時保持身心的健康。

君子有三戒,養(yǎng)生亦有三戒

在春秋末期的歷史條件下,人均壽命尚不能達到30歲,而孔老夫子卻能享年73歲。這除了得益于他提出的“智者樂”、“仁者壽”等養(yǎng)生思想之外,還與他“君子三戒”的修養(yǎng)功夫有密切的關系。

所謂“君子三戒”,是孔子提倡的按少、壯、老三個不同時期的體質特點來養(yǎng)生的一種觀點,即年齡不同,生理、心理特點不一樣,養(yǎng)生方法也應有所區(qū)別。在《論語·季氏》中,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作為一位有道德、學識的君子,人生中有三件事情要警戒:

年輕的時候,人體血氣尚未穩(wěn)定,機體發(fā)育尚不成熟,注意不要早婚,不要迷戀女色。如果在此時期過早地介入性生活,非但不利于身體的生長發(fā)育,而且對一生的健康都會產(chǎn)生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夭亡。

壯年時期,生理已經(jīng)穩(wěn)定,心理亦較成熟,身體強健達到頂點,血氣方剛,精力充沛,是人的黃金年齡段,也是大顯身手、建功立業(yè)的時期。正因此時的人已是全面的社會人,面臨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壓力,所以要特別警惕不能憑著血氣方剛一味地橫闖,而應妥善地處理各種問題,進退有據(jù),學會必要的隱忍、退讓。“戒斗”,指防止單純地逞強、好勝、爭斗,目標在養(yǎng)“和氣”。要注意調整心態(tài),忠厚待人,這是預防疾病、保持心身健康的良方。

到了老年,血氣已經(jīng)衰退,機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已經(jīng)減退,體力與精力均明顯下降,要警戒自己不要貪得無厭,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要再苦心追求什么了。所以說,對于老年人來講,晚年的生活不應再繼續(xù)追求名利和金錢,而應強調追求自己的身心健康。對照孔子“三戒”,在此應提醒老年人特別是即將退休的老年人,一定要保持晚節(jié),更應防止退休之前發(fā)生大撈一把的所謂“59歲現(xiàn)象”,否則到老因貪污而身陷囹圄,還有什么養(yǎng)生保健可言呢?

孔子是養(yǎng)生理論和實踐的先驅,他的“君子三戒”,言簡意賅,提綱挈領,是養(yǎng)生之道,尤其是精神修養(yǎng)之道,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學習、領悟與實踐。

情緒不穩(wěn),疾病就會上身

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說: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著的人都餓病了。子路怨氣沖天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這樣窘困的嗎?”孔子說:“君子在窮困時能固守節(jié)操,但小人窘困了,就會胡作非為。”

從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君子和小人在面對困境時的態(tài)度是截然不同的,而這種行為的差異就來源于他們道德修養(yǎng)和思想情操上的差距,進而影響到他們的情緒,情緒不穩(wěn),必然會做出有悖常理的事情來。而如果情緒過于波動的話,還會導致疾病。據(jù)調查,目前由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占綜合醫(yī)院門診病人的1/3左右。惡劣的生活和勞動條件、人際關系緊張等都是引起情緒波動的刺激源,但是這些外界刺激是否足以導致情緒的劇烈變化,卻與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思想情操等密切相關。

許多事例告訴我們,心地善良、光明磊落、奉公守法、廉潔清正、樂于助人、人際關系融洽、注意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人,大體上都會健康長壽。因為他們?nèi)魏螘r候都心胸坦蕩,心情舒暢,情緒穩(wěn)定。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60%的疾病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所以,如果能保證大腦皮層生理功能的活動正常進行,各系統(tǒng)、各器官的新陳代謝也就會得以正常運轉。生命活動有條不紊,抵抗力提高,疾病就不容易侵入。即使有了疾病,也能夠靠自身免疫功能的調節(jié)作用,使之盡快恢復健康。良好的心理還有利于改善大腦功能,既延緩腦衰,又延緩了各系統(tǒng)、各器官的衰老。所以,壽命當然也就會比較長了。倘心術不正、陰險狡詐、鉤心斗角、假公濟私、中飽私囊、常玩點陰謀詭計、心懷嫉妒憎恨的人,他們的心里,一定焦慮、緊張、不安、多疑、恐懼,日夜不得安寧。其大腦功能容易紊亂,神經(jīng)功能便會失調,免疫功能就會降低,從而可能會引發(fā)神經(jīng)官能癥、高血壓、消化道潰瘍等疾病。即便常服補品,對于健康長壽也是無益的。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情緒和疾病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學會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及時調整自身心態(tài)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僅能讓我們時常保持良好的心情,有一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使我們免受疾病的困擾。

勤用腦是保持大腦活力的靈丹妙藥

在《論語·述而》中有這樣一段對話: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意思是說: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fā)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我們知道,孔子的成就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醫(yī)學、養(yǎng)生學等諸多方面,這些無不得益于他發(fā)憤圖強、廢寢忘食、勤用腦、善思考的為學精神。大腦是人體生命的活動中樞,精髓和神明高度匯聚之處,人之視覺、聽覺、嗅覺、感覺、思維記憶力等,都是由于腦的作用,這些都說明腦是人體極其重要的器官,是生命要害的所在。大腦具有用進廢退的特點,所以腦健則壽長,腦衰則命短。也就是說,愛學習、勤用腦是促使大腦保持活力的靈丹妙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鹿县| 九龙城区| 焦作市| 耒阳市| 专栏| 泰和县| 宜昌市| 炉霍县| 壤塘县| 安多县| 大埔县| 申扎县| 天等县| 息烽县| 浦北县| 巴塘县| 镇原县| 英吉沙县| 祁连县| 青河县| 琼海市| 将乐县| 新平| 区。| 许昌县| 津南区| 噶尔县| 洛扎县| 本溪市| 江达县| 苏州市| 利川市| 辽宁省| 东安县| 无极县| 百色市| 大厂| 涟水县| 绵竹市| 留坝县| 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