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藏醫養護五臟有新法
- 藏醫養生密碼:藏醫養生大智慧
- 薛慧
- 3799字
- 2016-02-15 15:22:54
藏醫心臟保健有新法
藏醫認為,心為五臟之首,像國王一樣端坐在胸腔正中。心是五元中的空元素的精華所藏之處,是三因素中隆和培根的基地。它位居人體胸腔上部肺葉之間,功能為明晰生起憂樂等諸意念,使血等精華遍布全身。
一旦心臟發生病變則出現神志不安、意識模糊、喜怒無常、精神萎靡、健忘、澹語狂妄及倦怠無力、面色蒼白、容光失華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心、小腸皆屬火,火元素的精華藏于心,而其糟粕聚于小腸,心與小腸相表里。心開竅于舌,使舌的味覺靈敏,若心有疾病,舌便出現異常變化。
藏醫養生學認為,由于憂傷和勞心過度使心不舒,心意紊亂使心煩悶苦惱,以及饑餓、失眠、憤怒、驚恐等,致使人體的龍、赤巴和培根等三因紊亂,遂引發心臟疾病。
如若出現心悸動,就頭痛、健忘、神志恍惚、無故憂傷,有時不問卻說些無關的話,有時間也不答,聽到不悅耳的話驚恐而發出噓聲,氣短,睡眠少,心空虛,身后第六、第七椎節疼痛等;嚴重時,全身劇痛,也可能昏迷不省人事。如若失治會轉成陳舊疾病,則成為心風神志錯亂癥。所以,對此病要認真預防,及時治療。內服并外涂三果藥酥,或者內服豆蔻為主的藥酥:并在風竅涂油按摩;飲食宜進食性熱有營養的飲食;起居行為宜在溫暖的地方,多睡眠及聽悅耳的話,保持心情愉快,對防治心悸動甚有療效。
以上是藏醫對心臟疾病的認識及治療。此外,中醫對心臟疾病的認識與防治也值得我們借鑒。中醫認為心臟病是因為人的真元之氣不足的緣故,而練功與午睡時最好的養心方法。中以看來,上午11點到下午13點這段時間里是心經當令。午時正是心經經氣運行最旺盛的時候,而這段時間也正是上下午更替、陽氣與陰氣的轉換點。古人很注重午時練功以達到心腎相交。所謂心腎相交就是要讓心火與腎水相交,陰陽調和。但是心在上,為火,容易往上飄,而腎在下,為水,容易向下走,這樣心腎不相交,心火會讓人一直很精神,處于興奮狀態,睡不著,這就是失眠?,F代人不練功,午睡就是讓心腎相交的一個方法。
藏醫肝臟保健有新法
按藏醫的說法,肝臟如同心君的后妃一樣,在人體胸腔右下側,是五元中之火元素精華所藏之處。食物精微經過胃的消化分解,其精華通過聯絡脈道進入肝臟,在居于肝臟中的變色赤巴的作用下生化成精華和糟粕,精華生化為血液,血液通過脈道依次生化成肌肉、脂肪、骨、髓、精液等;糟粕為膽汁,被運送于膽囊,因此肝為藏血之臟,是血液所依存的基礎。
生活中,如果我們進食辛酸等傷害肝臟的飲食,尤其是進食未煮熟的肉等,飲用于酸酒等,再加劇烈活動和勞累過度,致使龍、赤巴、培根、血等紊亂三因和合失調,是肝臟發病的根本原因。
那么我們如何保護自己的肝臟呢,藏醫認為防治肝病,生活重要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注意飲食,不宜過量進食辛辣、過酸的傷害肝臟的食物,千萬注意不可進食未煮熟的肉類、蔬菜等,不要飲食酸酒等腐變食品,宜進食新鮮有營養易消化的飲食。二是注意起居行為,不要劇烈活動和勞累過度,以免損傷肝臟或致使三因紊亂,誘發肝臟疾病。三是講究衛生,注意防止感染。四是注意用藥物保肝,巖精和紅花是防治肝臟疾病的良藥,用紅花代茶喝,可防治肝病。
如若腰部疼痛,活動時更痛并且刺痛;或者右髖骨頭麻木,干燥酸痛,腰部發熱,下半身所有筋絡疼痛等,就要及時檢查,是否有肝臟腫大,可用訶子、毛訶子、余甘子、寬筋藤等配制成散內服或者用茜草、紫草茸、巖精、熊膽等配制成散內服。在熱完全清退后,進食熱性有營養的新鮮飲食,禁忌酸腐飲食,起居行為禁忌劇烈活動和勞累。
如若出現惡寒打戰,其后肝區疼痛、眼睛變紅、肝臟脹大、劇渴引飲、臉面油潤、鼻蛆、尿色或紅或黃、尿臊味濃、尿熱氣大、飲酒或烤火曬太陽后甚痛、舌干燥、身體發僵并且午后更嚴重等,就要注意防治肝熱,不僅要及時就醫,內服藥物,同時,要注意飲食和起居行為的調養。飲食禁忌辛酸飲食,起居行為禁忌烤火、曬太陽、劇烈活動、勞累等。
中醫上認為丑時是凌晨1點到3點這段時間,此時是肝經當令,也就是肝的氣血最旺的時候,這時人體內部陰氣下降,陽氣繼續上升,人的一切活動應該配合這個過程,而不要違逆它,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睡覺。
藏醫脾臟保健有新法
按藏醫的說法,脾臟如同心君的小妃一樣,為土的精氣和硬、重的所依處,位于人體體腔左側,與胃互表理,它的功能是血等精華依存之處及消化食物等。飲食經脾胃消化后,其精華物質經吸收后輸送人肝。
藏醫認為脾病的產生多余生活習慣有關,如果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受潮濕、寒風等或衣物單薄著涼受寒、劇烈活動、勞累等的影響,都會傷害脾臟。如若脾臟受損,就會使胃的消化能力衰弱,食欲減退,身體各部營養不足,嚴重地影響身體健康。
從脾病致病原因來看,食物不消化是病根。因此,保護脾臟就要注意飲食,進食容易消化的飲食。要防止出現食物不消化,一旦出現食物不消化,就要嚴防受潮濕侵襲,尤其是長夏濕潮季節,更要注意保護脾臟;要嚴防寒風吹襲,著涼受寒,尤其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區,保護脾臟不受寒冷侵襲,極為重要;防止劇烈活動、過度勞累傷其脾臟。
藏醫認為,草果和蓽拔是防治脾病的良藥。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有部分人家在熬奶茶時放人一兩顆草果,不僅使奶茶別有一翻香味,更重要的是保護脾臟,預防脾病。
藏醫肺臟保健有新法
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西醫認為,呼吸系統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由反復分支的支氣管和肺泡組成的肺,其生理功能是進行人體與大自然的氣體交換。但藏醫認為肺為心君之大臣,為風的精氣和氣息的所依處,在人體胸腔上部,功能為氣息所依之處,吐出身體內陳舊之氣,納入新鮮之氣。盡管三種說法不一,但“肺主氣,司呼吸”的看法是一致的。
肺部比較容易染上疾病,這是因為肺在吸人空氣的同時也帶人一些微塵和細菌。尤其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老年隨著各種機能的衰退,肺部感染的危險會增多,誘發肺等呼吸系統的疾病的危險性更大。由于進食了腐變的肉類、酒等酸性飲食、桶酥、鹽類,或者吸煙,或者感染流感病毒,或者劇烈活動、勞累過度等,致使身體三因和合失調,遂誘發肺病。
藏醫認為,對于肺病的防治,飲食宜進食性涼、質輕的飲食,禁忌辛酸食品、蔥蒜、肉及腐變食品、燒糊燎焦的食品等,禁忌吸煙酗酒。起居行為宜在空氣新鮮的時候在環境優美的地方散步、悠閑靜養、多吸收新鮮空氣等,禁忌使身體和合紊亂的劇烈活動和勞累,不在風沙灰塵大、人群密集地方久留,嚴防傳染。《壽世經頌》中說:“呼吸不要久憋氣,憂傷不可長壓抑”,“莫讓冷風涼風吹,切忌尸氣煙氣熏”。保護心肺,必須注意這點。
肺部疾病對人的健康危害很大,養生益壽之人必須認真防治。竹黃是防治肺病的良藥,可泡水飲。
藏醫腎臟保健有新法
腎是五元中水元素精華所藏之處,居于腹內第14椎骨的左右,兩旁各一顆,是培根依據的主要部位。腎主水有調節體內水液、濕度和控制小便的排泄及明聽覺等功能。腎還有藏精功能,腎如果虛衰,封藏不固,往往導致遺精、滑精等生殖功能的病變。水元素之精華藏于腎,而其糟粕聚積于膀胱,故腎與膀胱相表里。腎開竅于耳,耳的聽覺功能主要賴于腎精的滋養,腎精虛衰,則影響到聽力減退,造成耳鳴耳聾。
腎臟在人體體腔的下部,分別各在左右髓骨處,藏醫比喻為心君的支撐外庭的兩位大臣,為水的精氣和濕潤的所依處,功能為向全身輸送體內水分精華,經由尿道輸泄其糟粕于膀胱。中醫認為,腦為髓之海而腎主骨生髓,也認為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府,此二經為表里,而水行于小腸,人胞(膀胱)者為小便。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生成和排出尿液,把體內大量代謝物排出體外。二者說法雖不大一樣,但排出尿液及代謝產物糟粕的說法是一致的。
由于跌打損傷、馬等踢傷、負重勞累、潮濕寒冷、水中作業、劇烈跳跑、扭傷筋脈、勞累過度、過食甘味等,都會使腎臟受到傷害。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腎臟也隨之變化:,腎臟本身的重量從40—80歲期間要減少約20%;70歲以后腎髓質部分的纖維化更加明顯;25歲以后腎單
位的數量逐漸減少,到85歲時約減少到原有數量的30—40%;腎臟的血流量到40歲以后每10年約減10%;腎小管的細胞數目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因而排泄和再吸收功能均日趨降低;腎小球的濾過率一過40歲每年下降1%。如此等等,隨著年齡的增長,腎臟本身也在變化,到一定的年齡腎臟功能日趨衰退,到了老年更易發生腎臟疾病。腎臟疾病最常見的有腎炎、腎損、腎下墜、腎痛風等。
為了保護腎臟,要防治腎臟疾病,才能養生益壽—除注意飲食、起居行為的調養外,還要注意用藥物養腎保腎。飲食不宜過量進食甘味和咸味飲食;起居行為注意不要跌打損傷,不要被馬等牲畜踢傷,不要負重勞累,不要久居潮濕寒冷之地,不要久在水中作業,不要劇烈跳動,不要勞累過度,不要扭傷筋脈等。小豆花和白刀豆是防治腎臟疾病的良藥,可以根據腎的寒熱選用,作為保健食品:白刀豆亦稱草翹或藏落,味辛而苦,性溫而輕,功效養腎生陽,可防治腎陽衰弱、腎功能衰退、尿頻、寒癥。所以,腎寒者宜用白刀豆花。白刀豆,味甘,性涼而膩,功效清熱養腎,防治腎熱、腎疥等。
如若腎區久痛,身上發癢,久行久坐時膝蓋和腳面等腫脹,就要及時檢查是否腎下垂,除要及時就醫治療外,宜藥浴、天然礦泉等水浴。
無論腎熱還是腎寒,后期皆宜內服五根藥酥滋補,禁忌乳食、甘味和咸味食品、腐變食品,宜進食熱性有營養的飲食、蒺藜酒、發酵糌粑糕;起居行為禁忌寒濕、水中作業,宜處干燥之地休養。在青藏高原的高寒氣候中,尤其在野外工作,保護腎、腰不受濕寒侵襲,是非常重要的。